见到皇帝决定修史,所有文臣都有些激动起来。尤其是姚隧、钱选、郑思肖、牟巘、吴澄、刘因等大儒,就更是期待。
哪个文臣不愿意修史?那可是千古流芳的美差!
修史官,掌握的是褒贬古人、品评历史、臧否政治的春秋大权啊。这如椽之笔重逾千斤,前朝君臣之贤愚忠奸,朝政之善恶得失,天下之是非人心,皆在笔下呈现,盖棺定论。
青史煌煌,灿灿其言!
只是,这美差会花落谁家呢?
却听皇帝说道:“文先生来海内大儒,文章德望为天下重。这些年,文先生坐镇关中,致力于雍州军务,劳苦功高。而又年过五十,不应该再操劳防务了。”
此话一出口,很多人顿时有点失望。
看样子,陛下要将修史大任,交给文天祥啊。
没错,无论是才学还是德望,文天祥足以担得起,谁也没话说。可要说他们心里没有一丝酸涩,那又怎么可能?
李洛心中雪亮,继续说道:“等到迁都长安,大唐就修史。文先生本是宋臣,熟知赵宋制度典章,就由文先生以军师府太尉本职,兼任《宋史》总裁官,主持编修《宋史》大事。”
“《宋史》副总裁官、编撰、编修等官,皆由文山先生推举任用。”
说实话,这的确是李洛送给文天祥的礼物。
如今的唐廷人才济济,根本不缺能主持《宋史》之人。偏偏交给文天祥,当然是天子信重有加了。
姚隧心中一叹,说不出的失落。
可惜老师许衡已经仙逝。不然,以老师之名,这《宋史》总裁官估计未必落到文天祥头上。
李洛扫了眼有点失魂落魄的太史令姚隧,心中也有点遗憾。
要说国学之大成,许衡死后,就数姚隧为首。可姚隧即便学富五车,在他心中也不能和文天祥比。
雍正为何让张廷玉担任《明史》总裁官?宋仁宗为何让欧阳修担任《新唐书》总编撰官?
不仅是张廷玉和欧阳修在当时以渊博著称,也是因为他们是皇帝宠幸的心腹大臣,皇帝乐意把好事给他们。
不过,李洛还是没有忘记姚隧这个大学者。
“《辽金西夏史》就由姚隧担任总裁官。副总裁官、编撰、编修等职,皆由姚卿推举任用。”
姚隧一听,顿时精神一震,立刻出列谢恩道:“臣姚隧,谢陛下信重!臣必定兢兢业业,严守陛下立意,修好《辽金西夏史》,说好三国前后三百余年之事,以彰大唐正统,华夏正道。”
这个以渊博著称海内的男人,终于得到了《辽金西夏史》总裁官的差遣,不负太史令之名了。
虽说《辽金西夏史》的地位肯定比不上《宋史》,但也是前后三百多年的大史,涉及塞北三国,分量也足够重了。
《宋史》和《辽金西夏史》都有了总裁官,就剩下《元史》了。
这也是最有争议的部分。
李洛降阶走下丹墀,在大殿上踱步,环视百官说道:“这蒙元之史嘛,虽然必须要修,可难就难在名分。”
唐主指指西边,“蒙元虽然被赶出了中原,在我华夏的统治被灭,可并未灭亡,而且在西方做的好大事,连极西之地都占了。这史书,该用什么名义呢?”
按道理,蒙元这种情况,还不到修史的时候。可为了政治需要,又必须得修。这就相当于一个人还没死,就要盖棺定论一般。
很明显,在蒙元占据西方的情况下,唐军鞭长莫及,灭元已经很难了,元廷仍然具有强大的实力。起码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元廷不会那么快灭亡。
牟巘说道:“臣以为,如此情况,不该用《元史》之名。而应该用《神州陆沉史》之类的名目。”
钱选道:“陛下,的确不宜称之为《元史》,也可用《元据书》。”
张养浩建议:“陛下,臣以为可用《蒙元南侵史》。”
关汉卿进言:“可用《沦陷书》。”
文臣们纷纷发言,而且态度初期的一致:不宜用《元史》之名。
李洛比较着臣子们建议的各种名目,来回踱步良久,这才做出决定。
“《神州陆沉史》等名目,有失简练,《沦陷书》也不够专指。嗯,就用《元据书》。”
《元据书》?
众人都觉得这个名义不错。不但指出了朝代名,还表明了神州陆沉的意思。于情于理都恰如其分。
“陛下圣明。《元据书》的确最佳。”文臣们都很赞同。
李洛走上丹墀,“《元据书》要从蒙古来由和铁木真说起,一直要到大唐恢复西域为止。说起来,也是百年之事,修起来不能马虎。尤其是蒙元灭西夏,灭金,灭宋之战,务必详实。蒙元种种暴行恶政也不要隐晦,都要实事求是的一一道明。”
“不过,蒙元君臣绝非一无是处,不然如何能灭国数十,一统天下?大唐永远不能贬低自己的敌人,要正视敌人的厉害之处。”
“譬如铁木真、窝阔台、忽必烈诸可汗,虽是豺狼之属,却也是雄才大略,一代令主。其罪可书,然其才略不可贬低,不然贬低的就是我华夏自己,华夏总不能被几个无能鼠辈,跳梁小丑征服过吧?”
“又如木华黎、兀良合台、博尔术、速不台等名将,拖雷、拔都、旭烈兀等宗王,其将略才能和战绩,都不能抹杀。然其攻略屠戮之罪,也要如实记载。”
“至于耶律楚才、丘处机、许衡、刘秉忠等人,俱为一时之豪杰。这些人虽然出仕蒙元,却功绩卓著,有功于华夏,不失为名臣贤士。”
“然张弘范、史天泽、董文炳等汉军世候,以及刘整、吕文焕、高兴、范文虎、留梦炎、叶李等降将降臣,皆是数典忘祖、认贼作父、为虎作伥的汉奸国贼。这些人,其罪更要彰显,其才却不值一提。其奸其丑,要穷形尽相,遗臭万年。”
李洛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总算把《元据书》的要求提了出来。
“关汉卿。”皇帝看向文艺寺寺卿。
关汉卿心中一喜,“陛下。”
皇帝微笑道:“任命你为《元据书》总裁官,主持编修《元据书》。”
“谢陛下!臣必不负使命!”关汉卿有些激动的谢恩。
众人都有些讶异,《元据书》这么重要的史书,为何交给关汉卿?
关汉卿固然是当世文豪,可他并不是海内知名的大儒。要说在经史上的造诣,朝中比关汉卿强的人多了去。
这个混迹风月场写戏曲的老油条,说白了就是一个文坛混混,根本不是正经名士啊。
朝中名士,事实上没几人把关汉卿这样不走正途的文痞当回事。
当然,要论起写戏曲杂剧,编话本传奇,关汉卿的确是大才,天下无出其右。可这是修史!
关汉卿这样的人,不够格!
但是,天子乾纲独断,金口玉言的点了关汉卿,文臣们也不敢反对。不过,很多没有混上修史总裁官的名士,不免心中有些看关汉卿笑话的意思。
李洛为何把《元据书》交给关汉卿来主持?
因为在他看来,《元据书》注定和《宋史》、《辽金西夏史》不一样。也应该不一样。
《宋史》和《辽金西夏史》要修的典雅清正,可李洛满意的《元据书》,却偏偏要修的通俗,接地气。
《元据书》虽然是史书,却是李洛用来普及推广的国民读本。所以语言不要深奥,不要有史家常用的春秋笔法,而是要具备很强的可读性。
这么干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华夏的民族意识和危机意识,强化华夷之辩,让普通百姓都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让更多人牢记曾经被奴役的屈辱。
这一点,恰恰关汉卿更适合。
《宋史》和《辽金西夏史》需要“高大上”,《元据书》却需要更容易,更容易激起者的情感。
关汉卿是写剧本写小说的,对于人物的描写和感情的渲染,当然有很大的优势。其他不说,他笔下的汉奸,一定更加面目可憎。他笔下元据时期的华夏,一定更能让人读出凄惨和痛苦。
这显然是钱选等大儒写不出,或者不愿意写的。
崔秀宁看到李洛任命关汉卿主持修《元据书》,不由会心一笑。她当然知道李洛的心思。
没错,就该让这铜豌豆来主持元史。
李洛继续说道:“《宋史》和《辽金西夏史》,六年内修完。《元据书》三年修完。财部拨款一百万银元,用作专项费用。”
李洛知道,后世朱元璋修《元史》只花了一年不到。脱脱修《宋史》和《辽金史》才花了两年半。当然,修的都不太好。李洛把时间增加一倍不止,应该能修的不错了。
看到不少文臣们有点失望的神色,李洛笑道:“不参与修史的人,也有其他大事可做。迁都长安后,朕准备修一部容纳古今的图书集成,就叫《洪武大典》!”
“凡百家之言、经史子集、诗词文赋、天文地理、奇门遁甲、道经阴阳、医道算术、技艺百工、军阵兵法、建筑河工、航海造船、戏剧传奇、农事历法、歌舞音乐、琴棋书画、虫鱼鸟兽、花草树木、风土民俗等,皆分门别类,囊括其中。”
“朕要昭告天下,搜集古今珍本,孤本,善本,残本,妥善整理,辑录入《洪武大典》。包括民间技艺,碑文石经,都要择善整理成篇,录入《大典》。如此种种,必要使得华夏文明承前启后,薪火相传,造文化之大成也!”
皇帝话一出口,被说文臣,就是武将们,也激动起来。
陛下要修《洪武大典》!
听陛下刚才所说,那可是浩如烟海,无所不包的千古典藏啊。
姚隧很高兴的排着笏板说道:
“高祖修《艺文类聚》,宋太宗修《太平御览》,宋真宗修《册府元龟》,皆当世之盛事,功在千秋啊。而今日陛下要修《洪武大典》,自然更胜前朝,空前绝后。臣听陛下之语,《洪武大典》洋洋大观,浩如烟海,诚令臣等为之神驰也。”
王恂出列道:“自古类书,如《洪武大典》囊括之广者,概无一也。陛下开震古烁今之文治大业,实在是千古无二的圣君!”
张养浩激动的说道:“《洪武大典》出,大唐盛世到!”
马致远道:“仓颉造字微之极矣,陛下类书大之极矣!”
群臣纷纷出列,为皇帝点赞。不知道的还以为《洪武大典》已经修成了,正在开庆功宴一般。却不知八字没一撇。
钱选更是说道:“陛下修史书,更修《洪武大典》,不但开启大唐文治,还能借此聚集天下贤才,为朝廷所用,共创大唐盛世啊。”
李洛摸着微微翘起的精致小胡须,光风霁月般笑道:“还需诸卿辅佐,共襄盛举,朕才能成就这千秋伟业。若非良臣辅弼,又何来千古圣君?”
“所谓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客,鼓瑟吹笙。朕以道治天下,当不使沧海遗珠,野没余贤。这便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了。”
群臣纷纷称颂皇帝文治武功,求才若渴。而皇帝也恬然自若的抚须微笑。
这一幕看的崔秀宁不由有些替大唐君臣们感到脸上发烧。
呵呵,你们君臣们的脸皮,是不是有点厚了啊。
史书也好,《洪武大典》也罢,不还是没开始修么?几个菜啊。
皇后觉得,不但皇帝有点飘了,就是大臣们也有点飘了。
李洛一高兴,就下旨给内政府,赏赐满朝文武雪糖(白糖)各两斤,要过年了,让他们拿回家给家人泡糖水喝。
说起来,虽然大唐专营司种植甘蔗好些年了,可因为此时的甘蔗亩产低,甜度也低,加工难度大,所以雪糖仍然还算奢侈品,一两雪糖,就价值一块银元。
专营司每年经营雪糖,就收入数百万银元。
退朝之后,李洛和崔秀宁回到后宫,又商谈起一件小事。
“最早一批宫女,过年就满二十五了,是不是要放出宫嫁人了?”崔秀宁问。
李洛道:“这个你决定就好。明年满二十五的宫女有多少人?”
崔秀宁伸出三个指头,“将近三百,几乎都是进临安时选的那一批。”
李洛点头,“不能亏待她们。能进宫当宫女的,长相气质都不差,这些年又学了不少文化,礼仪和技能,绝对算是香饽饽了,就是岁数大了些。”
“嗯。就来一次赐婚相亲大会。让今年的在京新科进士,和禁军中还未娶妻的军官,和她们相亲。”
“她们只能做正妻,想娶妾的就别想了。大唐皇宫的宫女,也是金贵的。”
崔秀宁点头:“和我想的差不多,那就这么办吧。嫁妆我都替她们准备好了,每人两百银圆,十匹锦缎,十亩田,一套首饰,两套衣物,一套书籍,两斤白糖。”
这样的嫁妆,说实话比得上一般官宦富家小姐的嫁妆等级了。而且因为是宫中的东西,也更加体面。
李洛道:“再给一个亭君的封号吧,她们服务这么多年,又代表了皇宫的体面,身份上不能太寒酸了。”
崔秀宁有些惊讶李洛的大方。
亭君啊,那可是七品贵女。虽然俸禄远没有七品官员多,可却是实打实的七品头衔。
按照《大唐爵典》,贵女分为公主、郡主、郡君、县主、县君、乡主、乡君、亭主、亭君,共九等。亭君虽然是最低等的七品,却也是贵女。
贵女爵位,一般只有皇室宗室女子,以及五等贵族的嫡女才有可能获得,贵族嫡女还不是一定会有,也不是都有。
崔秀宁道:“宫中三千宫女,以后都要这样么?每年都要出宫几百人的。到了长安,宫女更多,怎么也要四五千人,那么以后每年出宫的就更多了。”
李洛摇头:“只要在宫中表现不差,年满出宫嫁人就都有这个待遇。这一方面是施恩给她们,一方面也是笼络他们的丈夫,增加皇室的铁杆支持者,毕竟娶到贵女也是荣耀。”
“再说,亭君的俸禄每年只有一百银元。哪怕全国积累了一万个亭主,每年也才一百万元俸禄支出。可我们所得到的,要多得多。”
崔秀宁想想也对。这其实就像后世的服役年满转业包分配了。
宫女们在宫中服役多年,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皇宫,甚至在宫中长大成人,对皇家肯定是有感情的。被赐予贵女身份出宫,也能让她们感到荣耀。
她们会潜移暗化的影响丈夫和子女,影响整个家族,乃至影响整个民间官场。
“还有一事。”崔秀宁说道,“珊瑚和杨栝的事,也不能再拖了。珊瑚今年都是二十好几的老姑娘了,杨栝也老大不小。可他惦记着珊瑚,一直拖着不娶妻。”
石珊瑚是宫中的女卫首领,甲等大侍卫,也是元从中仅有的几个女子之一,护卫崔秀宁已经十年了,那时还是一个少女。
虽然她也封了二等伯爵的爵位,但这终身大事,崔秀宁当然不会不关心。两人不但是君臣,也算姐妹。
“那就赐婚吧。”李洛道,“杨栝在宫中多年,也应该放出宫做官了。就让他做禁军旅帅。珊瑚么,还在你身边。到长安后,赏赐给他们一座府邸。嫁妆的事,你看着办就是。”
:头疼,要炸了。哎,倭国把核废水倒进大海,丑国和西方都点赞的,由此可见他们坏到什么地步,真是太无耻了。可笑还有人觉得他们香甜,这又是另一种无耻了。晚安!
哪个文臣不愿意修史?那可是千古流芳的美差!
修史官,掌握的是褒贬古人、品评历史、臧否政治的春秋大权啊。这如椽之笔重逾千斤,前朝君臣之贤愚忠奸,朝政之善恶得失,天下之是非人心,皆在笔下呈现,盖棺定论。
青史煌煌,灿灿其言!
只是,这美差会花落谁家呢?
却听皇帝说道:“文先生来海内大儒,文章德望为天下重。这些年,文先生坐镇关中,致力于雍州军务,劳苦功高。而又年过五十,不应该再操劳防务了。”
此话一出口,很多人顿时有点失望。
看样子,陛下要将修史大任,交给文天祥啊。
没错,无论是才学还是德望,文天祥足以担得起,谁也没话说。可要说他们心里没有一丝酸涩,那又怎么可能?
李洛心中雪亮,继续说道:“等到迁都长安,大唐就修史。文先生本是宋臣,熟知赵宋制度典章,就由文先生以军师府太尉本职,兼任《宋史》总裁官,主持编修《宋史》大事。”
“《宋史》副总裁官、编撰、编修等官,皆由文山先生推举任用。”
说实话,这的确是李洛送给文天祥的礼物。
如今的唐廷人才济济,根本不缺能主持《宋史》之人。偏偏交给文天祥,当然是天子信重有加了。
姚隧心中一叹,说不出的失落。
可惜老师许衡已经仙逝。不然,以老师之名,这《宋史》总裁官估计未必落到文天祥头上。
李洛扫了眼有点失魂落魄的太史令姚隧,心中也有点遗憾。
要说国学之大成,许衡死后,就数姚隧为首。可姚隧即便学富五车,在他心中也不能和文天祥比。
雍正为何让张廷玉担任《明史》总裁官?宋仁宗为何让欧阳修担任《新唐书》总编撰官?
不仅是张廷玉和欧阳修在当时以渊博著称,也是因为他们是皇帝宠幸的心腹大臣,皇帝乐意把好事给他们。
不过,李洛还是没有忘记姚隧这个大学者。
“《辽金西夏史》就由姚隧担任总裁官。副总裁官、编撰、编修等职,皆由姚卿推举任用。”
姚隧一听,顿时精神一震,立刻出列谢恩道:“臣姚隧,谢陛下信重!臣必定兢兢业业,严守陛下立意,修好《辽金西夏史》,说好三国前后三百余年之事,以彰大唐正统,华夏正道。”
这个以渊博著称海内的男人,终于得到了《辽金西夏史》总裁官的差遣,不负太史令之名了。
虽说《辽金西夏史》的地位肯定比不上《宋史》,但也是前后三百多年的大史,涉及塞北三国,分量也足够重了。
《宋史》和《辽金西夏史》都有了总裁官,就剩下《元史》了。
这也是最有争议的部分。
李洛降阶走下丹墀,在大殿上踱步,环视百官说道:“这蒙元之史嘛,虽然必须要修,可难就难在名分。”
唐主指指西边,“蒙元虽然被赶出了中原,在我华夏的统治被灭,可并未灭亡,而且在西方做的好大事,连极西之地都占了。这史书,该用什么名义呢?”
按道理,蒙元这种情况,还不到修史的时候。可为了政治需要,又必须得修。这就相当于一个人还没死,就要盖棺定论一般。
很明显,在蒙元占据西方的情况下,唐军鞭长莫及,灭元已经很难了,元廷仍然具有强大的实力。起码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元廷不会那么快灭亡。
牟巘说道:“臣以为,如此情况,不该用《元史》之名。而应该用《神州陆沉史》之类的名目。”
钱选道:“陛下,的确不宜称之为《元史》,也可用《元据书》。”
张养浩建议:“陛下,臣以为可用《蒙元南侵史》。”
关汉卿进言:“可用《沦陷书》。”
文臣们纷纷发言,而且态度初期的一致:不宜用《元史》之名。
李洛比较着臣子们建议的各种名目,来回踱步良久,这才做出决定。
“《神州陆沉史》等名目,有失简练,《沦陷书》也不够专指。嗯,就用《元据书》。”
《元据书》?
众人都觉得这个名义不错。不但指出了朝代名,还表明了神州陆沉的意思。于情于理都恰如其分。
“陛下圣明。《元据书》的确最佳。”文臣们都很赞同。
李洛走上丹墀,“《元据书》要从蒙古来由和铁木真说起,一直要到大唐恢复西域为止。说起来,也是百年之事,修起来不能马虎。尤其是蒙元灭西夏,灭金,灭宋之战,务必详实。蒙元种种暴行恶政也不要隐晦,都要实事求是的一一道明。”
“不过,蒙元君臣绝非一无是处,不然如何能灭国数十,一统天下?大唐永远不能贬低自己的敌人,要正视敌人的厉害之处。”
“譬如铁木真、窝阔台、忽必烈诸可汗,虽是豺狼之属,却也是雄才大略,一代令主。其罪可书,然其才略不可贬低,不然贬低的就是我华夏自己,华夏总不能被几个无能鼠辈,跳梁小丑征服过吧?”
“又如木华黎、兀良合台、博尔术、速不台等名将,拖雷、拔都、旭烈兀等宗王,其将略才能和战绩,都不能抹杀。然其攻略屠戮之罪,也要如实记载。”
“至于耶律楚才、丘处机、许衡、刘秉忠等人,俱为一时之豪杰。这些人虽然出仕蒙元,却功绩卓著,有功于华夏,不失为名臣贤士。”
“然张弘范、史天泽、董文炳等汉军世候,以及刘整、吕文焕、高兴、范文虎、留梦炎、叶李等降将降臣,皆是数典忘祖、认贼作父、为虎作伥的汉奸国贼。这些人,其罪更要彰显,其才却不值一提。其奸其丑,要穷形尽相,遗臭万年。”
李洛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总算把《元据书》的要求提了出来。
“关汉卿。”皇帝看向文艺寺寺卿。
关汉卿心中一喜,“陛下。”
皇帝微笑道:“任命你为《元据书》总裁官,主持编修《元据书》。”
“谢陛下!臣必不负使命!”关汉卿有些激动的谢恩。
众人都有些讶异,《元据书》这么重要的史书,为何交给关汉卿?
关汉卿固然是当世文豪,可他并不是海内知名的大儒。要说在经史上的造诣,朝中比关汉卿强的人多了去。
这个混迹风月场写戏曲的老油条,说白了就是一个文坛混混,根本不是正经名士啊。
朝中名士,事实上没几人把关汉卿这样不走正途的文痞当回事。
当然,要论起写戏曲杂剧,编话本传奇,关汉卿的确是大才,天下无出其右。可这是修史!
关汉卿这样的人,不够格!
但是,天子乾纲独断,金口玉言的点了关汉卿,文臣们也不敢反对。不过,很多没有混上修史总裁官的名士,不免心中有些看关汉卿笑话的意思。
李洛为何把《元据书》交给关汉卿来主持?
因为在他看来,《元据书》注定和《宋史》、《辽金西夏史》不一样。也应该不一样。
《宋史》和《辽金西夏史》要修的典雅清正,可李洛满意的《元据书》,却偏偏要修的通俗,接地气。
《元据书》虽然是史书,却是李洛用来普及推广的国民读本。所以语言不要深奥,不要有史家常用的春秋笔法,而是要具备很强的可读性。
这么干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华夏的民族意识和危机意识,强化华夷之辩,让普通百姓都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让更多人牢记曾经被奴役的屈辱。
这一点,恰恰关汉卿更适合。
《宋史》和《辽金西夏史》需要“高大上”,《元据书》却需要更容易,更容易激起者的情感。
关汉卿是写剧本写小说的,对于人物的描写和感情的渲染,当然有很大的优势。其他不说,他笔下的汉奸,一定更加面目可憎。他笔下元据时期的华夏,一定更能让人读出凄惨和痛苦。
这显然是钱选等大儒写不出,或者不愿意写的。
崔秀宁看到李洛任命关汉卿主持修《元据书》,不由会心一笑。她当然知道李洛的心思。
没错,就该让这铜豌豆来主持元史。
李洛继续说道:“《宋史》和《辽金西夏史》,六年内修完。《元据书》三年修完。财部拨款一百万银元,用作专项费用。”
李洛知道,后世朱元璋修《元史》只花了一年不到。脱脱修《宋史》和《辽金史》才花了两年半。当然,修的都不太好。李洛把时间增加一倍不止,应该能修的不错了。
看到不少文臣们有点失望的神色,李洛笑道:“不参与修史的人,也有其他大事可做。迁都长安后,朕准备修一部容纳古今的图书集成,就叫《洪武大典》!”
“凡百家之言、经史子集、诗词文赋、天文地理、奇门遁甲、道经阴阳、医道算术、技艺百工、军阵兵法、建筑河工、航海造船、戏剧传奇、农事历法、歌舞音乐、琴棋书画、虫鱼鸟兽、花草树木、风土民俗等,皆分门别类,囊括其中。”
“朕要昭告天下,搜集古今珍本,孤本,善本,残本,妥善整理,辑录入《洪武大典》。包括民间技艺,碑文石经,都要择善整理成篇,录入《大典》。如此种种,必要使得华夏文明承前启后,薪火相传,造文化之大成也!”
皇帝话一出口,被说文臣,就是武将们,也激动起来。
陛下要修《洪武大典》!
听陛下刚才所说,那可是浩如烟海,无所不包的千古典藏啊。
姚隧很高兴的排着笏板说道:
“高祖修《艺文类聚》,宋太宗修《太平御览》,宋真宗修《册府元龟》,皆当世之盛事,功在千秋啊。而今日陛下要修《洪武大典》,自然更胜前朝,空前绝后。臣听陛下之语,《洪武大典》洋洋大观,浩如烟海,诚令臣等为之神驰也。”
王恂出列道:“自古类书,如《洪武大典》囊括之广者,概无一也。陛下开震古烁今之文治大业,实在是千古无二的圣君!”
张养浩激动的说道:“《洪武大典》出,大唐盛世到!”
马致远道:“仓颉造字微之极矣,陛下类书大之极矣!”
群臣纷纷出列,为皇帝点赞。不知道的还以为《洪武大典》已经修成了,正在开庆功宴一般。却不知八字没一撇。
钱选更是说道:“陛下修史书,更修《洪武大典》,不但开启大唐文治,还能借此聚集天下贤才,为朝廷所用,共创大唐盛世啊。”
李洛摸着微微翘起的精致小胡须,光风霁月般笑道:“还需诸卿辅佐,共襄盛举,朕才能成就这千秋伟业。若非良臣辅弼,又何来千古圣君?”
“所谓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客,鼓瑟吹笙。朕以道治天下,当不使沧海遗珠,野没余贤。这便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了。”
群臣纷纷称颂皇帝文治武功,求才若渴。而皇帝也恬然自若的抚须微笑。
这一幕看的崔秀宁不由有些替大唐君臣们感到脸上发烧。
呵呵,你们君臣们的脸皮,是不是有点厚了啊。
史书也好,《洪武大典》也罢,不还是没开始修么?几个菜啊。
皇后觉得,不但皇帝有点飘了,就是大臣们也有点飘了。
李洛一高兴,就下旨给内政府,赏赐满朝文武雪糖(白糖)各两斤,要过年了,让他们拿回家给家人泡糖水喝。
说起来,虽然大唐专营司种植甘蔗好些年了,可因为此时的甘蔗亩产低,甜度也低,加工难度大,所以雪糖仍然还算奢侈品,一两雪糖,就价值一块银元。
专营司每年经营雪糖,就收入数百万银元。
退朝之后,李洛和崔秀宁回到后宫,又商谈起一件小事。
“最早一批宫女,过年就满二十五了,是不是要放出宫嫁人了?”崔秀宁问。
李洛道:“这个你决定就好。明年满二十五的宫女有多少人?”
崔秀宁伸出三个指头,“将近三百,几乎都是进临安时选的那一批。”
李洛点头,“不能亏待她们。能进宫当宫女的,长相气质都不差,这些年又学了不少文化,礼仪和技能,绝对算是香饽饽了,就是岁数大了些。”
“嗯。就来一次赐婚相亲大会。让今年的在京新科进士,和禁军中还未娶妻的军官,和她们相亲。”
“她们只能做正妻,想娶妾的就别想了。大唐皇宫的宫女,也是金贵的。”
崔秀宁点头:“和我想的差不多,那就这么办吧。嫁妆我都替她们准备好了,每人两百银圆,十匹锦缎,十亩田,一套首饰,两套衣物,一套书籍,两斤白糖。”
这样的嫁妆,说实话比得上一般官宦富家小姐的嫁妆等级了。而且因为是宫中的东西,也更加体面。
李洛道:“再给一个亭君的封号吧,她们服务这么多年,又代表了皇宫的体面,身份上不能太寒酸了。”
崔秀宁有些惊讶李洛的大方。
亭君啊,那可是七品贵女。虽然俸禄远没有七品官员多,可却是实打实的七品头衔。
按照《大唐爵典》,贵女分为公主、郡主、郡君、县主、县君、乡主、乡君、亭主、亭君,共九等。亭君虽然是最低等的七品,却也是贵女。
贵女爵位,一般只有皇室宗室女子,以及五等贵族的嫡女才有可能获得,贵族嫡女还不是一定会有,也不是都有。
崔秀宁道:“宫中三千宫女,以后都要这样么?每年都要出宫几百人的。到了长安,宫女更多,怎么也要四五千人,那么以后每年出宫的就更多了。”
李洛摇头:“只要在宫中表现不差,年满出宫嫁人就都有这个待遇。这一方面是施恩给她们,一方面也是笼络他们的丈夫,增加皇室的铁杆支持者,毕竟娶到贵女也是荣耀。”
“再说,亭君的俸禄每年只有一百银元。哪怕全国积累了一万个亭主,每年也才一百万元俸禄支出。可我们所得到的,要多得多。”
崔秀宁想想也对。这其实就像后世的服役年满转业包分配了。
宫女们在宫中服役多年,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皇宫,甚至在宫中长大成人,对皇家肯定是有感情的。被赐予贵女身份出宫,也能让她们感到荣耀。
她们会潜移暗化的影响丈夫和子女,影响整个家族,乃至影响整个民间官场。
“还有一事。”崔秀宁说道,“珊瑚和杨栝的事,也不能再拖了。珊瑚今年都是二十好几的老姑娘了,杨栝也老大不小。可他惦记着珊瑚,一直拖着不娶妻。”
石珊瑚是宫中的女卫首领,甲等大侍卫,也是元从中仅有的几个女子之一,护卫崔秀宁已经十年了,那时还是一个少女。
虽然她也封了二等伯爵的爵位,但这终身大事,崔秀宁当然不会不关心。两人不但是君臣,也算姐妹。
“那就赐婚吧。”李洛道,“杨栝在宫中多年,也应该放出宫做官了。就让他做禁军旅帅。珊瑚么,还在你身边。到长安后,赏赐给他们一座府邸。嫁妆的事,你看着办就是。”
:头疼,要炸了。哎,倭国把核废水倒进大海,丑国和西方都点赞的,由此可见他们坏到什么地步,真是太无耻了。可笑还有人觉得他们香甜,这又是另一种无耻了。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