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洛清楚,西北最重要的是关中,关中最重要的是长安。他只要直接进军长安,就能迫使元军决战,毕其功于一役,快速抵定关中胜局。

    九月十六,唐军过和尚原、陈仓,沿着渭水向东,经过武功、郿县、废丘。九月二十四,唐军到达汉朝上林苑故地,进入奉元(长安)之西的鄠县,距离奉元城(长安)仅仅数十里。

    唐军驻扎涝河之西的渼陂,北依渭水,背靠上林苑,无懈可击。

    这一路走来,关中百姓欢欣鼓舞,所到之处都是自发的百姓箪食壶浆,携带着简陋寒酸的饮食,操着浓郁的关中乡音,热泪盈眶的夹道欢迎唐军。就是豪强士绅和村社保长甲主,也难以禁止他们。

    很多父老看见唐字大旗,都是嚎啕大哭。

    数百年亦,不意今日又见大唐天子銮驾!

    有落魄士子当即挥泪赋诗。其中有一首道:

    九曲池边九王死,白马驿中百官罹。

    自此唐宫湮荒草,不见帝气出西岐。

    十世难报两宋恨,辽夏金元万鬼凄。

    不意泪撒胡尘日,惊闻王师到渼陂。

    诗名为《赋唐归关中一首》,题名是郿县韦素。

    随军录事郎中见韦素人物出众,便将此诗进献唐主御览,李洛看完,但觉字迹遒劲,诗意清雅,不禁心生好感,问左右曰:“此何人也?”

    递交诗文的司录郎中禀奏道:“启禀陛下,微臣曾盘问其来历,韦素自称乃郿县寒门出身,其祖曾任前宋商州知府,京兆韦氏后裔。据说,在郿县颇有德名。”

    李洛道:“传他见朕。”

    须臾间,韦素便随着侍卫进入唐军大营,来到戒备森严的唐主御帐。韦素写诗,本是有感而发,却万万想不到立刻得到大唐皇帝的召见,心中既忐忑不安,又激动万分。

    他一介寒士,家境早就没落。虽然学富五车,百里闻名,却立誓不出仕元廷,只以家中藏书,耕读为业。

    韦素进入御帐,目光微抬间,便见到一个龙纹紫甲、气度雍容的英俊男子居中而坐,心知必是唐主。他也不敢细看,赶紧推金山倒玉柱的下拜,不卑不亢的说道:“草民郿县韦素,拜见大唐皇帝陛下!陛下光复大唐基业,亲率王师抵定关中,驱除鞑虏,真乃关中福泽。”

    虽然他极力装出镇定的样子,但微微颤抖的身躯,却暴露了他心知的紧张。

    李洛见到韦素年约三十余,虽然颇有风霜之色,但一表人才,气度清越,不禁暗自点头。

    此人先不说才能如何,就这身卖相,那也算是个美男子。

    “起来说话。”李洛闻言说道,“先生也是一方之秀,德劭名士,看座吧。”

    “谢陛下恩遇。”听到李洛中正平和的声音,韦素的紧张稍微缓和了一些,他不疾不徐的站起,毕恭毕敬的拱手行礼,“韦素,质本齐人,当不得陛下德劭之誉,惭愧万分。”

    质本齐人?

    李洛闻言,不由讶然失笑,觉得这韦素有点意思。

    唐主用手指轻轻捋着蓄出不久、微微上翘的唇边胡须,明亮深邃的目光打量着素韦,淡淡笑道:“你明明是读书人,却说质本齐人,这是何故呢?难道你不担心,朕因此而轻视你么?”

    韦素躬身长揖,声音清朗,“陛下,草民读书,是为了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得自知之明。得自知之明,便不能自欺欺人,何况欺瞒陛下?”

    这男人面露苦笑,“草民读书越多,越是离了圣人教诲,但觉书中所说道理,最终归于衣食民生之道。”

    “草民孜孜于衣食财货,百般经营,聊以养家糊口,如此庸俗不堪,并非清流君子所为,乃质本齐人也。”

    唐主哈哈大笑,指着韦素顾左右曰:“好个质本齐人!虽非清流君子,倒算是个实诚君子!韦君可谓明心见性也。”

    左右皆笑。

    清流君子当然不可或缺,但李洛要用的,更是实干之才。韦素没有一般士人的迂腐,能够毫不避讳的谈论衣食经营,其实是有违儒家普世思想的。

    这样的人,往往更靠谱。一旦做了官,也会更容易成为干员。

    李洛又问:“据说韦君来京兆韦氏后裔,不知名将韦皋可是祖上?”

    韦素神色一肃,“回禀陛下,正是草民祖上。”

    李洛点点头,“那可知兵否?”

    他不是问韦素知不知道打仗,而是问韦素有没有读过兵书战略。

    韦素答道:“兵家典籍略有涉猎,偶有心得,不敢知兵。”

    这当然是谦虚的说法,其实就是承认“知兵”。

    门阀虽然早就没落,但门阀子弟的家庭教育思想,却仍然不绝于缕。门阀子弟的传统,就是要“知兵”。

    门阀子弟就算没落数百年,绝大多数后裔不再读兵书,可读兵书的概率,仍然比一般士子高的多。

    中国古代有个很奇怪的现象。由于受教育的层次不同,读书人往往比纯粹的武将更有战略眼光。而武将因为大多数读书见识不足,格局有限,往往只懂得战术运用和训练实务,战略眼光却是短板。

    这是文人轻视武将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也是李洛致力于解决的。唐军将领,不但要精通战术,也要熟悉战略分析。

    李洛有心考教一番,试试这个管子士子到底有多少才能。

    “如今,朕亲率大军进入关中,可长安未复,元军主力犹存。依你之见,此战该当如何?”

    韦素想了想,很小心的回答:“既然陛下考教,草民就斗胆班门弄斧。如今,陛下携汉中大胜以入关中,虎视长安,威加三秦,数百万汉家百姓犹如久旱逢甘霖,莫不喜极而泣。”

    “然,元廷平章哈赤牙哥,仍有精兵强将在手,关中铁骑数以万计。而河东元军,随时都可能南渡黄河,入援关中。”

    “是以,每拖延一日,战局就不利于大唐。大唐宜速战速决,断元军援军之望。而元军宜拖延迟战,等河东元军驰援合流。”

    李洛有些满意了。没错,这个韦素,算是说到点子上了,这也是唐军将领的共识。

    唐军宜速战,元军宜迟战。

    韦素继续说道:“陛下大营,北枕渭水河,西靠上林苑,东临渼陂湖。周围数十里内,八水环绕。此地形,有利于大唐,而不利于元军骑兵。”

    “可正因为如此,所以元军不敢决战,等待河东元军或河南援军。”

    “是以,为了促使元军速战,草民斗胆猜测,陛下一定会离开此地,北上渡过渭水,到咸阳,那里一马平川,非常利于骑兵纵横,如此元军才会决战。”

    李洛点头笑道:“韦君果然知兵。不错,朕已经决定,北渡渭水,直驱咸阳,那里有元廷大型牧场,养马数万匹,元军不可能放弃。”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李洛已经接到情报,元军骑兵并没有守卫奉元(长安)。因为八水绕长安,实在不利于骑兵发挥,所以元军干脆让步兵守城,骑兵则是游动在百里之内。

    就算唐军攻打长安,元军骑兵也绝对不会傻乎乎的跑到八水环绕的长安决战。

    可以说,唐军一日不离开这个河流密布的区域,元军就不会主动出击。

    而元军主力是骑兵,行动快速。是否决战的主动权,掌握在他们手里。要是他们不决战,唐军根本无法消灭他们。

    这就是步兵的悲哀了。

    当然,李洛也带了三万骑兵。可这三万骑兵都是马战类型的骑兵,骑射技术比不上蒙古骑兵。就算李洛把三万骑兵放出去,也无法逼迫元军决战。

    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有利地形,故意到有利于元军的地形,才能让元军主动出击。

    韦素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做官打仗的书生,能想到这些,已经难能可贵,是个可用之才。

    “韦君可有意出仕大唐?”李洛捋着唇边微翘的胡须笑道。自从留了这漂亮的小胡子,他就有了这个习惯动作。

    原因嘛,只有皇后崔秀宁知道。崔秀宁说,他是和《贞观之治》中马跃饰演的李世民学的动作。

    韦素心中一喜,立刻毫不犹豫的跪下,“草民愿意出仕大唐,殚精竭虑,报效大唐!”

    “好。”李洛站起来,“韦卿平身。”他背着手踱了几步,“朕就暂任命你为御前奉事行走,食七品禄。”

    御前奉事行走不定员,是对应武职御前三等侍卫的文职,其实就是皇帝秘书班子的成员。李洛的御前秘书班子,分为御前参事行走,御前录事行走,御前奉事行走。

    和另一个秘书班子录事司不同。录事司属于朝廷秘书班子兼皇帝个人秘书班子,除了替皇帝服务,还要为朝廷各部服务。

    而御前三行走,则完全是皇帝个人的秘书班子。御前三行走虽然也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命官,却不管朝廷的事,只为皇帝一个人服务。

    以韦素的才能和见识,就是五品的御前参事也做得。可他初来乍到,不宜一下子提拔到御前参事,御前奉事已经算是幸进了。

    韦素不知道唐廷官制。但顾名思义,他也知道御前奉事的分量。

    前一刻还是一介寒士,现在就是一个七品官位的帽子砸下来,韦素要是不高兴,那怎么可能?

    有了俸禄,家中贫寒的妻女,就再也不要受苦了,不用再受到乡村保长的欺辱了。他韦素堂堂大丈夫,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出仕做官,一展自己的抱负了。

    “谢陛下隆恩!臣韦素,拜见吾皇!陛下不以臣卑鄙无知,简拔臣于寸功未立之时,臣纵肝脑涂地,亦不足以报君恩于万一…”韦素感激万分的说道。

    他是真的感谢李洛。

    君以国士待之,臣以国士报之!

    …………

    李洛军务紧急,无心停留,唐军只是匆匆借道而过,秋毫无犯。就是沿途州县的元廷官衙,唐军也无暇搭理。

    为今之计,只有北渡渭水,进军咸阳,收取五陵原大牧场,逼迫关中元军主力尽快决战。

    不过,李洛下旨晓谕关中百姓,说大唐吊民伐罪,驱除鞑虏,恢复中原,必将解倒悬之苦,挽累卵之危,以安百姓之心。

    而唐军所过之处,揭竿而起的义军纷纷来投,小者百十人,大者数千人,都是望见唐旗闻风来归。

    李洛下令拨付元军俘虏的兵器盔甲,武装来投的各路义军,还赏赐钱粮,收揽义军之心。

    不到十日功夫,及到了北渡渭水时,四处来投的义军,竟然超过两万人。

    九月二十五,九万多唐军(加义军)拔营,渡过渭水,浩浩荡荡开向咸阳,直指咸阳之东的五陵原大牧场。

    同时,李洛派人传信给武关道的武岩,让他攻下蓝田关后,分兵两万扼守潼关,剩余兵马包围长安。

    …………

    得知消息的陕西平章哈赤牙哥,立刻坐不住了。

    原本,他打算拖延一段时日,等到河东或者河南援军赶到,再和李洛决战。

    可是李洛竟然没有来攻打奉元,而是渡过渭水,往咸阳之东的五陵原大牧场而去,那就必须要阻止!

    五陵原是一大片平野,埋葬了很多汉人的皇帝和后妃。所以为了镇压汉人气运,早在窝阔台大汗时,就将方圆百余里的五陵原圈为牧场,常年养战马四万多匹。是关中几个官马场中,最大的一个。

    这么多战马,绝对不能落在叛军的手里!

    再说,那个地方可不像河流密布的奉元(长安),而是有利于大元铁骑逞威的草场,方圆纵横百里,是个好战场。

    所以,哈赤牙哥和其他蒙古将领一直认为,必须决战。

    不能等援军来,也无需等援军来。

    眼下关中七万铁骑全部聚集对付李洛,连蓝田关和各地民变都不管了。

    七万铁骑,在有利于骑兵的大草场上决战,蒙古勇士不畏惧任何敌人。

    包括李洛在内!

    “传令,大军开拔,一骑双马,六万骑兵分为两翼,包抄追击叛军!”

    “还有一万骑兵,分为十个千人队,轮番袭扰叛军!”

    “本堂倒要看看,李洛还有什么办法对付大元铁骑!这次,就让这个骄傲、奸诈、卑劣的叛臣,品尝到什么是失败和恐惧,让他像个绝望的孩子那样哭泣吧!”

    哈赤牙哥下令道。

    “喳!”众将大声领命,人人兴奋的满脸通红,热血沸腾。

    大元铁骑只要骑上战马,只要不是在山地水网之地,那就是天下无敌的存在,是长生天眷顾的雄鹰,是不可战胜的神话。

    没有人,能在平原地带和蒙古铁骑抗衡。

    就是李洛…也不行!

    “轰隆隆—”

    七万铁骑,十四万匹战马,尽情的奔驰在关中平原上,如同排山倒海的洪流,不可一世的席卷而来,激起的尘埃,就像是垂天之云,漫天飞扬。

    整个大地,都在马蹄下瑟瑟颤抖。战马的嘶鸣声,撕破苍穹。

    不远处的百姓,看着气势滔天的,都是目瞪口呆。

    鞑子铁骑如此厉害,王师…能赢么?

    很多人顿时忐忑不安起来。

    :今天送妈妈去车站,泪目送别挥手去,步步回首影渐迷。今天只能更新这么多了,求订阅票票,方便的话可以自动订阅哦。蟹蟹,晚安朋友们!

章节目录

葬元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布书网只为原作者武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武猎并收藏葬元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