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要办报纸,霍文峻心中自然有考虑。
对于他来说,从头开始建立一家新报纸,不仅耗时不说,关键还缺少足够的人脉,短时间内是没办法把一家报纸给办起来的,而他现在偏偏最缺的就是时间!
缺时间怎么办?不要紧,只要有钱就行!
钱不是万能的,但是只要有钱,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能办到,而收购公司这种事,正好在钱能够办到的范围之内。
对于如今身怀3000万巨款的霍文峻来说,想要收购一家小型报纸,完全是绰绰有余!
收购和并购公司,是一家企业飞跃式成长的助力,君不见后世曾经登上世界第一公司宝座的思科公司,它的历史就可以说是一部并购史。
为此,思科公司还获得了一个美誉——并购发动机!
在并购狂人钱伯斯的带领下,思科公司以令人咋舌的速度并购了足足九十多家公司,从成立到登顶世界第一,只用了短短十多年时间!
再近一点说,79年李超人弃九龙仓而取和黄,在天时地利之下,以蛇吞象的惊人之势,收购了巨无霸和记黄埔,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商界新贵,为以后成为华人顶尖富豪乃至华人首富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这就是并购的魅力!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样东西,那就是钱!
不过这些暂时来说与霍文峻相距遥远,以他如今的实力,想要疯狂收购别人的企业还为时尚早。
所以还是先脚踏实地的来,别想着一步登天!
有了决定,霍文峻当即展开行动,这些天来他有意识的去搜集各种信息,想要找出一份最适合收购的报纸。
经过孜孜不倦的搜寻和不断的分析筛选,又去咨询了黄沾的意见,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让他找到了一份适合收购的报纸。
《港岛日报》!
和如今销量排名第二的《星岛日报》只有一字之差!
但现在二者之间的差距却如同天差地别,一份是畅销整个东南亚的顶尖报纸,一份只是现在港岛本地的不入流小报。
当然,霍文峻不是不想收购《星岛日报》这样的大报社,但可惜就算他想买人家也不可能卖,即便对方愿意卖,他也买不起。
其他诸如《东方日报》、《明报》、《信报》、《文汇报》等港岛前十的大型报纸也是一样,暂时不是他能够觊觎的。
排除了这些大报社,剩下的报纸对于霍文峻来说可供选择的依旧不少。
港岛地方虽小,但传媒行业却极为发达。
七十年代是港岛报纸最繁荣的时期,巴掌大的半岛上,竟然同时拥有近70家报纸。按照彼时港岛的人口与报纸总发行量来计算,差不多每两个半港岛人就会购买一份报纸,这个数据在亚洲仅次于东瀛。
港岛报业的竞争是极为激烈的,到了1982年,优胜劣汰后的港岛报纸只剩下55家,1997年更是只剩下了38家,可见一斑。
大大小小几十家报纸看似不少,但除了最顶尖的几家大报外,其余中小型报纸的发行量实际并不多。
而对于霍文峻来说,除非收购那些日销量几十万份的大报纸,否则的话不管是中等规模的报纸还是小型报纸,其实差别都不大。
既然如此,相比于需要更多资金、性价比却不高的中型报纸,还不如选择收购一份小报。
这也是他选择《港岛日报》的原因之一。
而且《港岛日报》也有让霍文峻看重的地方。
《港岛日报》的名字比《星岛日报》更贴近港岛,这是因为《港岛日报》的成立时间在1936年,比1938年成立的《星岛日报》还早两年,距离现在1984年已经有48年的历史了,资历足够老!
《港岛日报》曾经也辉煌过,在创始人的带领下,锐意进取,到了1946年便登上过港岛报界第一的宝座,且一直坐到了1950年。
只是可惜《港岛日报》的创始人突然重病去世,还没来得及培养接班人,只有一个纨绔的儿子。
败家是纨绔子弟的专属优秀技能!
可想而知,短短一年时间,《港岛日报》销量就不断下滑,连前十都排不进了。
这个时候,纨绔二代总算反应过来了,《港岛日报》在他手里会一直亏啊,得想办法及时挽回损失才行,不然哪有钱去潇洒啊!
怎么办?
有道是崽卖爷田不心疼,纨绔二代倒是干脆的很,二话不说直接把《港岛日报》给转手卖了,继续花天酒地去了。
接手的人认为《港岛日报》底蕴还在,还有崛起的机会,便大力整顿。
还别说,倒还真让他拉住了下跌的趋势,勉强排在第十的位置上,只是他能力不足,想尽办法,《港岛日报》还是在第九第十位徘徊。
就这么挣扎了几年,依旧不见起色,那人也死心了,把《港岛日报》交给招聘的经理,打理他的其他事业去了。
可惜又过了十多年,第二任老板的主业受到了影响,为了筹集资金,他不得不把日渐衰弱的《港岛日报》给卖了。
就这样,《港岛日报》又换了不信邪的第三任老板,一直维持到现在。
只是,这么多年下来,《港岛日报》日落西山,一日不如一日,从当年的一流大报变成了一家不入流的小报纸,平均日销量也就在三千多份,最多的一段时间还是1976年8月,平均日销量达到了五千份,这也算是最后的高光时刻了,其后便是江河日下。
而霍文峻也通过黄沾的人脉打听到了,现在《港岛日报》的老板,也就是第三任老板刘博韬,因为生意问题急需用钱,同时《港岛日报》半死不活的情况也让他对利用报纸进阶上流层次的想法彻底死心,早就有出手报纸的打算,只是过了一年了,还是没有卖出去,为此他焦急不已。
如果要收购,现在倒是最好的时机。
了解到这一点,霍文峻于是再次通过黄沾联系到了刘博韬,准备与其商谈收购事宜。
已然无计可施的刘博韬对此自然不可能拒绝。
对于他来说,从头开始建立一家新报纸,不仅耗时不说,关键还缺少足够的人脉,短时间内是没办法把一家报纸给办起来的,而他现在偏偏最缺的就是时间!
缺时间怎么办?不要紧,只要有钱就行!
钱不是万能的,但是只要有钱,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能办到,而收购公司这种事,正好在钱能够办到的范围之内。
对于如今身怀3000万巨款的霍文峻来说,想要收购一家小型报纸,完全是绰绰有余!
收购和并购公司,是一家企业飞跃式成长的助力,君不见后世曾经登上世界第一公司宝座的思科公司,它的历史就可以说是一部并购史。
为此,思科公司还获得了一个美誉——并购发动机!
在并购狂人钱伯斯的带领下,思科公司以令人咋舌的速度并购了足足九十多家公司,从成立到登顶世界第一,只用了短短十多年时间!
再近一点说,79年李超人弃九龙仓而取和黄,在天时地利之下,以蛇吞象的惊人之势,收购了巨无霸和记黄埔,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商界新贵,为以后成为华人顶尖富豪乃至华人首富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这就是并购的魅力!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样东西,那就是钱!
不过这些暂时来说与霍文峻相距遥远,以他如今的实力,想要疯狂收购别人的企业还为时尚早。
所以还是先脚踏实地的来,别想着一步登天!
有了决定,霍文峻当即展开行动,这些天来他有意识的去搜集各种信息,想要找出一份最适合收购的报纸。
经过孜孜不倦的搜寻和不断的分析筛选,又去咨询了黄沾的意见,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让他找到了一份适合收购的报纸。
《港岛日报》!
和如今销量排名第二的《星岛日报》只有一字之差!
但现在二者之间的差距却如同天差地别,一份是畅销整个东南亚的顶尖报纸,一份只是现在港岛本地的不入流小报。
当然,霍文峻不是不想收购《星岛日报》这样的大报社,但可惜就算他想买人家也不可能卖,即便对方愿意卖,他也买不起。
其他诸如《东方日报》、《明报》、《信报》、《文汇报》等港岛前十的大型报纸也是一样,暂时不是他能够觊觎的。
排除了这些大报社,剩下的报纸对于霍文峻来说可供选择的依旧不少。
港岛地方虽小,但传媒行业却极为发达。
七十年代是港岛报纸最繁荣的时期,巴掌大的半岛上,竟然同时拥有近70家报纸。按照彼时港岛的人口与报纸总发行量来计算,差不多每两个半港岛人就会购买一份报纸,这个数据在亚洲仅次于东瀛。
港岛报业的竞争是极为激烈的,到了1982年,优胜劣汰后的港岛报纸只剩下55家,1997年更是只剩下了38家,可见一斑。
大大小小几十家报纸看似不少,但除了最顶尖的几家大报外,其余中小型报纸的发行量实际并不多。
而对于霍文峻来说,除非收购那些日销量几十万份的大报纸,否则的话不管是中等规模的报纸还是小型报纸,其实差别都不大。
既然如此,相比于需要更多资金、性价比却不高的中型报纸,还不如选择收购一份小报。
这也是他选择《港岛日报》的原因之一。
而且《港岛日报》也有让霍文峻看重的地方。
《港岛日报》的名字比《星岛日报》更贴近港岛,这是因为《港岛日报》的成立时间在1936年,比1938年成立的《星岛日报》还早两年,距离现在1984年已经有48年的历史了,资历足够老!
《港岛日报》曾经也辉煌过,在创始人的带领下,锐意进取,到了1946年便登上过港岛报界第一的宝座,且一直坐到了1950年。
只是可惜《港岛日报》的创始人突然重病去世,还没来得及培养接班人,只有一个纨绔的儿子。
败家是纨绔子弟的专属优秀技能!
可想而知,短短一年时间,《港岛日报》销量就不断下滑,连前十都排不进了。
这个时候,纨绔二代总算反应过来了,《港岛日报》在他手里会一直亏啊,得想办法及时挽回损失才行,不然哪有钱去潇洒啊!
怎么办?
有道是崽卖爷田不心疼,纨绔二代倒是干脆的很,二话不说直接把《港岛日报》给转手卖了,继续花天酒地去了。
接手的人认为《港岛日报》底蕴还在,还有崛起的机会,便大力整顿。
还别说,倒还真让他拉住了下跌的趋势,勉强排在第十的位置上,只是他能力不足,想尽办法,《港岛日报》还是在第九第十位徘徊。
就这么挣扎了几年,依旧不见起色,那人也死心了,把《港岛日报》交给招聘的经理,打理他的其他事业去了。
可惜又过了十多年,第二任老板的主业受到了影响,为了筹集资金,他不得不把日渐衰弱的《港岛日报》给卖了。
就这样,《港岛日报》又换了不信邪的第三任老板,一直维持到现在。
只是,这么多年下来,《港岛日报》日落西山,一日不如一日,从当年的一流大报变成了一家不入流的小报纸,平均日销量也就在三千多份,最多的一段时间还是1976年8月,平均日销量达到了五千份,这也算是最后的高光时刻了,其后便是江河日下。
而霍文峻也通过黄沾的人脉打听到了,现在《港岛日报》的老板,也就是第三任老板刘博韬,因为生意问题急需用钱,同时《港岛日报》半死不活的情况也让他对利用报纸进阶上流层次的想法彻底死心,早就有出手报纸的打算,只是过了一年了,还是没有卖出去,为此他焦急不已。
如果要收购,现在倒是最好的时机。
了解到这一点,霍文峻于是再次通过黄沾联系到了刘博韬,准备与其商谈收购事宜。
已然无计可施的刘博韬对此自然不可能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