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张了张口,他本想说乐毅洗劫只是王宫和府库,根本就没对贵族官员百姓动手。
但此时此刻,他根本不敢为乐毅开拓。
想了想,王益对田冀道:“公子,你可还记得几天前从临淄传来的消息,乐毅在临淄公布的那些收买人心的政策。”
“嗯?”田冀突然听到王益说起乐毅在临淄的政策,不禁一愣。
现在大家不是在说征召百姓的事情吗,怎么突然歪楼了?
想着,田冀迟疑的向王益看去。
此时,田礼也对王益突然转换话题感到莫名其妙,愣了愣,没反应过来。
另一边,王益根本就没有理会田礼,只是,他一看到田冀那疑惑的目光,心中不禁微微一沉。
公子果然还是太年轻了,并没有察觉到乐毅的阴险之处。
想着,王益正欲开口解释,但,突然,他见田冀脸色大变,又立即将在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此时,田冀虽然没有在第一时间想明白王益转换话题的事,但,随后,他将征召百姓与乐毅收买人心联系到一起,突然心头一振,然后变了脸色。
他现在明白司徒王益刚刚的话是什么意思了。
征召所有丁壮,男人去打战,女人种田加运输,这就是国家存亡之际,举国而战,败则亡国,不得已而为之。
每户出丁一人,这就是两国堵上国运,敌我相持战事危急,全力以赴就能胜利,稍有松懈就会失败,这才需要动员每家每户。
而两户出丁一人,这个则是正常战事的最大征召份额。
可是,若按照现在的战事状况,即便不征召所有丁壮来,也应该是每家每户出丁一人。
而司徒王益之所以提醒自己一户一丁太多了,不是因为壮丁够用了,其实远远不够。
之所以多,那是对百姓而言多了。
想着,田冀顿时全身阵阵寒意,他之前几天一直都忽略了一个大问题。
那就是齐燕两国之间战争性质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
临淄没有被攻克之前,齐燕之间是国战,是齐人与燕人之间的战事。
而临淄被攻克后,尤其是广益战败后,战争已经从国战变成了吞并战。
尤其是乐毅在临淄收买人心的政策传出后,这场吞并战已经摆在了明处。
战争已经从齐人与燕人之间的战争,变成燕国王室与齐国王室之间的战争,齐人,其实在这个时候有了选择的余地。
那就是选择燕国王室,还是他田氏。
这时,战争已经从纯军事上的对抗,已经演变成军事与人心或者说是政治上的双重对抗。
所以说,现在齐国百姓还有齐国群臣贵族,其实不仅仅只有他田齐这一个选择,他们还能选择在临淄的乐毅。不仅是临淄周围的齐人,而且也包括潍水之东的齐人,甚至还包括他身边的人。
所有齐人都有两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想到这,田冀立即明白过来,燕军在北边到处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其实不仅仅是因为燕军的强大,更重要的是乐毅在临淄颁布的政令的确深入人心。
他父王即位这些年,生活奢靡,战事频繁,又加大对百姓的剥削,百姓多疲惫贫困。
所以,齐人的战心被瓦解了,在燕军政治军事的双重攻势下,才导致所有的城池几乎都一攻即破。
如果,现在他继续以国战为由,征召所有丁壮过来,或者是一户一丁。
那没得说的,不久后淳于之战不过是不久前的秦周之战的翻版罢了。
等乐毅来到淳于,大规模的发动政治攻势,然后淳于这边的齐人绝对会再次上演秦周的那一幕,两军一交战,齐人转身就跑,然后直接把淳于卖给燕人。
齐人已经卖过一次临淄了···
连临淄都卖了,难道还不能卖淳于?
连齐王都卖了,难道还不能卖他田冀?
想着,田冀瞬间感到一股来自北方冰寒的恶意,还有身边那冷漠刺骨的寒意。
几个呼吸间,田冀心神急转,然后又迅速收拢思绪,紧张的看着王益道:“司徒的意思是,面对乐毅的二十万大军,若是我大规模征召百姓,则百姓可能会被乐毅的政策引诱,不仅不能为我提供臂助,反而还有可能倒戈一击。”
王益见田冀一点就通,自己想通了这事,不禁欣慰的点头道:“正是如此。”
众人一听二人的话,全都脸色一变。
此时,田礼全身僵硬的道:“不可能,我齐国立国八百年,一向善待百姓,齐国百姓之富,各国全都无法相比,这···百姓怎么可能会投靠燕人呢?”
说着,田礼脸色渐渐扭曲,看着王益大声质问道:“我齐国百姓怎么可能会放着堂堂齐人不做,而去做弱小可欺的燕人。”
王益闻言,扭头看着田礼,呵斥道:“怎么不可能,就算将军不信齐人口耳相传的武王伐纣,难道连不足一月的秦周之败,将军也忘了吗?”
田礼闻言,目光瞬间呆滞,很快,田礼反应过来,满脸为难的道:“可是,如果我们只在胶东胶南每两户征召一丁,可能会因为丁壮不够而守不住淳于。”
说着,田礼迟疑的看着田冀,开口道:“公子,不如···长城以南的丁壮过来。”
“不行。”田冀摇头道:“莒城、南城等地,乃是我齐国重地,这些地方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恢复元气,训练军队,然后集结这些军队驱逐燕军,而不是现在消耗元气,将丁壮限制在淳于。
还有,南方的楚国实力强大,我们绝不能放松对楚国的警惕。”
说着,田冀心中也渐渐为难起来。
大规模征召士卒肯定不行,可是,如果征召的少了或者不征召,可能就因为淳于城人心惶惶而失守。
想着,田冀看了一眼失魂落魄的田礼,心中更是危难。
连将军田礼都是如此,更别说城中的其他将士以及丁壮了,一旦乐毅率大军来,城中一定会军心大乱的。
所以,现在的关键,不是征召多少士卒,而是能不能振奋人心。
但此时此刻,他根本不敢为乐毅开拓。
想了想,王益对田冀道:“公子,你可还记得几天前从临淄传来的消息,乐毅在临淄公布的那些收买人心的政策。”
“嗯?”田冀突然听到王益说起乐毅在临淄的政策,不禁一愣。
现在大家不是在说征召百姓的事情吗,怎么突然歪楼了?
想着,田冀迟疑的向王益看去。
此时,田礼也对王益突然转换话题感到莫名其妙,愣了愣,没反应过来。
另一边,王益根本就没有理会田礼,只是,他一看到田冀那疑惑的目光,心中不禁微微一沉。
公子果然还是太年轻了,并没有察觉到乐毅的阴险之处。
想着,王益正欲开口解释,但,突然,他见田冀脸色大变,又立即将在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此时,田冀虽然没有在第一时间想明白王益转换话题的事,但,随后,他将征召百姓与乐毅收买人心联系到一起,突然心头一振,然后变了脸色。
他现在明白司徒王益刚刚的话是什么意思了。
征召所有丁壮,男人去打战,女人种田加运输,这就是国家存亡之际,举国而战,败则亡国,不得已而为之。
每户出丁一人,这就是两国堵上国运,敌我相持战事危急,全力以赴就能胜利,稍有松懈就会失败,这才需要动员每家每户。
而两户出丁一人,这个则是正常战事的最大征召份额。
可是,若按照现在的战事状况,即便不征召所有丁壮来,也应该是每家每户出丁一人。
而司徒王益之所以提醒自己一户一丁太多了,不是因为壮丁够用了,其实远远不够。
之所以多,那是对百姓而言多了。
想着,田冀顿时全身阵阵寒意,他之前几天一直都忽略了一个大问题。
那就是齐燕两国之间战争性质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
临淄没有被攻克之前,齐燕之间是国战,是齐人与燕人之间的战事。
而临淄被攻克后,尤其是广益战败后,战争已经从国战变成了吞并战。
尤其是乐毅在临淄收买人心的政策传出后,这场吞并战已经摆在了明处。
战争已经从齐人与燕人之间的战争,变成燕国王室与齐国王室之间的战争,齐人,其实在这个时候有了选择的余地。
那就是选择燕国王室,还是他田氏。
这时,战争已经从纯军事上的对抗,已经演变成军事与人心或者说是政治上的双重对抗。
所以说,现在齐国百姓还有齐国群臣贵族,其实不仅仅只有他田齐这一个选择,他们还能选择在临淄的乐毅。不仅是临淄周围的齐人,而且也包括潍水之东的齐人,甚至还包括他身边的人。
所有齐人都有两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想到这,田冀立即明白过来,燕军在北边到处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其实不仅仅是因为燕军的强大,更重要的是乐毅在临淄颁布的政令的确深入人心。
他父王即位这些年,生活奢靡,战事频繁,又加大对百姓的剥削,百姓多疲惫贫困。
所以,齐人的战心被瓦解了,在燕军政治军事的双重攻势下,才导致所有的城池几乎都一攻即破。
如果,现在他继续以国战为由,征召所有丁壮过来,或者是一户一丁。
那没得说的,不久后淳于之战不过是不久前的秦周之战的翻版罢了。
等乐毅来到淳于,大规模的发动政治攻势,然后淳于这边的齐人绝对会再次上演秦周的那一幕,两军一交战,齐人转身就跑,然后直接把淳于卖给燕人。
齐人已经卖过一次临淄了···
连临淄都卖了,难道还不能卖淳于?
连齐王都卖了,难道还不能卖他田冀?
想着,田冀瞬间感到一股来自北方冰寒的恶意,还有身边那冷漠刺骨的寒意。
几个呼吸间,田冀心神急转,然后又迅速收拢思绪,紧张的看着王益道:“司徒的意思是,面对乐毅的二十万大军,若是我大规模征召百姓,则百姓可能会被乐毅的政策引诱,不仅不能为我提供臂助,反而还有可能倒戈一击。”
王益见田冀一点就通,自己想通了这事,不禁欣慰的点头道:“正是如此。”
众人一听二人的话,全都脸色一变。
此时,田礼全身僵硬的道:“不可能,我齐国立国八百年,一向善待百姓,齐国百姓之富,各国全都无法相比,这···百姓怎么可能会投靠燕人呢?”
说着,田礼脸色渐渐扭曲,看着王益大声质问道:“我齐国百姓怎么可能会放着堂堂齐人不做,而去做弱小可欺的燕人。”
王益闻言,扭头看着田礼,呵斥道:“怎么不可能,就算将军不信齐人口耳相传的武王伐纣,难道连不足一月的秦周之败,将军也忘了吗?”
田礼闻言,目光瞬间呆滞,很快,田礼反应过来,满脸为难的道:“可是,如果我们只在胶东胶南每两户征召一丁,可能会因为丁壮不够而守不住淳于。”
说着,田礼迟疑的看着田冀,开口道:“公子,不如···长城以南的丁壮过来。”
“不行。”田冀摇头道:“莒城、南城等地,乃是我齐国重地,这些地方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恢复元气,训练军队,然后集结这些军队驱逐燕军,而不是现在消耗元气,将丁壮限制在淳于。
还有,南方的楚国实力强大,我们绝不能放松对楚国的警惕。”
说着,田冀心中也渐渐为难起来。
大规模征召士卒肯定不行,可是,如果征召的少了或者不征召,可能就因为淳于城人心惶惶而失守。
想着,田冀看了一眼失魂落魄的田礼,心中更是危难。
连将军田礼都是如此,更别说城中的其他将士以及丁壮了,一旦乐毅率大军来,城中一定会军心大乱的。
所以,现在的关键,不是征召多少士卒,而是能不能振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