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这个话题,屋内原本无比热烈的情绪一下子就冷却下来,大家都知道刘永锡话里的真意,瑾儿更是脱口而出:“永锡哥哥是说建虏已经准备南下吗?”
刘永锡非常明确地回复:“清兵既然已经战胜李自成夺取西安,连大顺国都不是清国的对手,他们怎么会把明国放在眼里,南下势在必行!”
大明亡于流贼李自成之手,而弘光小朝廷的兵马,不管是江北四镇还是占据上游的左良玉,都是流贼的手下败将,战斗力远不及流贼,何况弘光皇帝即位以来把所有能犯的错误都犯了一遍,“朝堂与外镇不和,朝堂与朝堂不和,外镇与外镇不和,朋党势成,门户大起,虏寇之事,置之蔑闻”,完全是一团散沙,清国不借着这个机会南下才是怪事。
一说到清军南下,不管是邢夫人还是李香君或者是瑾儿、慧儿,都觉得无计可施。
自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以来,朝廷对于建虏是屡战屡败,几乎是毫无办法,只是侥幸打胜了几场守城战斗,但是自从登州之变孔有德、耿精忠带着红衣大炮投奔皇太极之后,大明朝就连守城战斗都变得毫无胜算。
有了红衣大炮之后,清军入关是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最远甚至攻到南直隶的海州,即使有少量城池能在清军的攻势之下坚持天,但是只要红衣大炮运到就是立即被攻破的命运,大家都觉得女真满万不可敌,遇上真虏根本没有任何胜算。
虽然现在在江都附近集结了一万五六千名官兵与眷属,真正的可战之兵亦达万人以上,甚至还有几门红衣大炮,但是真要与南下清军一决胜负,大家都觉得虽然不是鸡蛋碰石头,但胜算不大。
毕竟李自成为了对付清军可是把吃奶的力气都使上了,但是到现在却是一败再败,除了怀庆一场小胜之后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战果,甚至把西安老巢都丢掉了,而临淮镇的战斗力肯定比不上全盛时期的李自成所部,想到这一点大家就觉得几乎毫无办法。
邢夫人第一个看出诸女的低落情绪,她赶紧说道:“李自成支撑不住,不代表我们临淮镇支撑不住,我早就看出李自成这人流寇习性太重,根本成不了气候,真正能成就一番事业的只有我们家的永锡弟弟!”
别人没有资格评价李自成的是非成败,但是邢夫人跟李自成之间毕竟有过那么一段历史,所以她才有资格评价李自成并借这个机会给大家打气。
但邢夫人现在也是把刘永锡当成了救命稻草,李自成打进京师的时候邢夫人是异常绝望,但是李自成不但丢掉京师,而且连续遭受了太原、潼关等一系列损失性的打击,这样的结果让邢夫人更加绝望。
李自成的百万精锐都挡不住建奴如同潮水的猛攻,除了寄希望于刘永锡之外她也没有其它办法,而刘永锡趁热打铁:“所以我们才要入浙与张娘娘会师,现在张娘娘已经拿下了金衢处三府二十三县,只要我们能把这支部队带到浙江去,整个浙江就是我们的地盘了!”
现在张皇后在浙中可以说有地盘而无大军,虽然也有数千之众,但真正的核心主力还是周之升统领的千余人,所以声势虽大但对弘光小朝廷并没有太大威胁,而临淮镇则是有大军而无地盘,一万五六千官兵与眷属都集结在江都这座小城附近,导致现在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遇到了困难。
听刘永锡这么一说,瑾儿第一个反应过来:“永锡哥哥的意思是先把眷属转运入浙?”
邢夫人也明白过来:“我之前还没真到这一点,只要眷属有办法转移到浙江去,咱们大军行动就少了许多拖累!”
现在在江都附近集结的除了上万可战之兵之外,还有数以千计的眷属,有了这些眷属拖累大军的行动就遇到了大问题,而刘永锡非常明确地说道:“眷属要尽快转移入浙,最好是分几条路走,只要到了浙中,张娘娘一定会想尽办法把她们安置好!”
看到刘永锡这么信任张皇后,邢夫人突然多了一丝狐疑,她总觉得刘永锡与张皇后之间有些不清不白的关系,她甚至记得初遇这位小诚意伯的时候曾经与张皇后共乘一骑亲密无比,而且自家小男人之间与张皇后之间的互信程度也太夸张了吧。
但是邢夫人也只是怀疑并没有什么证据在手上,而且她也知道刘永锡的入浙方案确实很有可行性,即使刘永锡与张皇后有什么不清不白的地方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何况自己与刘永锡之间也不是明媒正娶。
她与高杰全盛之时虽然拥有四五万兵马,但不管走到哪里都受到南直隶本地缙绅官民的抵制、对抗甚至袭击导致无法立足,所以一直没有真正稳固的地盘作为依托不能割据一方,但是浙江既然有朱大典与张国维这样的顶级缙绅出面支持,即使不能进取东南至少也能有一个吴越国的小局面。
正是有这样的想法,所以邢夫人当即说道:“既然夫君都这么说,那就尽快开始安置眷属吧,我觉得时间已经不多了!”
邢夫人只是随口一说,但是刘永锡却是非常严肃地说道:“时间不多了!”
现在已经是弘光元年二月中旬了。
大家都觉得弘光小朝廷虽然犯了许多致命的错误,朝政浊乱,但仍然是一派歌舞气象,但是谁不会想到这个小朝廷的国运已经不到三个月。
不管是邢夫人、李香君还是张煌言、钱位坤,或者是南京城中的马士英、阮大铖,或者是浙中的张国维、朱大典,虽然知道弘光朝廷在走下坡路,但至少以为弘光小朝廷还有一两年国运,怎么也没想到天下土崩瓦解会这么快。
马士英同样没想到弘光小朝廷的国运竟是如此短暂,在听说刘永锡与邢夫人都老老实实地呆在江都附近之后,马士英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先接济一两个月粮饷,然后再想办法找个借口再停掉,让他们赶紧北上!”
刘永锡非常明确地回复:“清兵既然已经战胜李自成夺取西安,连大顺国都不是清国的对手,他们怎么会把明国放在眼里,南下势在必行!”
大明亡于流贼李自成之手,而弘光小朝廷的兵马,不管是江北四镇还是占据上游的左良玉,都是流贼的手下败将,战斗力远不及流贼,何况弘光皇帝即位以来把所有能犯的错误都犯了一遍,“朝堂与外镇不和,朝堂与朝堂不和,外镇与外镇不和,朋党势成,门户大起,虏寇之事,置之蔑闻”,完全是一团散沙,清国不借着这个机会南下才是怪事。
一说到清军南下,不管是邢夫人还是李香君或者是瑾儿、慧儿,都觉得无计可施。
自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以来,朝廷对于建虏是屡战屡败,几乎是毫无办法,只是侥幸打胜了几场守城战斗,但是自从登州之变孔有德、耿精忠带着红衣大炮投奔皇太极之后,大明朝就连守城战斗都变得毫无胜算。
有了红衣大炮之后,清军入关是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最远甚至攻到南直隶的海州,即使有少量城池能在清军的攻势之下坚持天,但是只要红衣大炮运到就是立即被攻破的命运,大家都觉得女真满万不可敌,遇上真虏根本没有任何胜算。
虽然现在在江都附近集结了一万五六千名官兵与眷属,真正的可战之兵亦达万人以上,甚至还有几门红衣大炮,但是真要与南下清军一决胜负,大家都觉得虽然不是鸡蛋碰石头,但胜算不大。
毕竟李自成为了对付清军可是把吃奶的力气都使上了,但是到现在却是一败再败,除了怀庆一场小胜之后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战果,甚至把西安老巢都丢掉了,而临淮镇的战斗力肯定比不上全盛时期的李自成所部,想到这一点大家就觉得几乎毫无办法。
邢夫人第一个看出诸女的低落情绪,她赶紧说道:“李自成支撑不住,不代表我们临淮镇支撑不住,我早就看出李自成这人流寇习性太重,根本成不了气候,真正能成就一番事业的只有我们家的永锡弟弟!”
别人没有资格评价李自成的是非成败,但是邢夫人跟李自成之间毕竟有过那么一段历史,所以她才有资格评价李自成并借这个机会给大家打气。
但邢夫人现在也是把刘永锡当成了救命稻草,李自成打进京师的时候邢夫人是异常绝望,但是李自成不但丢掉京师,而且连续遭受了太原、潼关等一系列损失性的打击,这样的结果让邢夫人更加绝望。
李自成的百万精锐都挡不住建奴如同潮水的猛攻,除了寄希望于刘永锡之外她也没有其它办法,而刘永锡趁热打铁:“所以我们才要入浙与张娘娘会师,现在张娘娘已经拿下了金衢处三府二十三县,只要我们能把这支部队带到浙江去,整个浙江就是我们的地盘了!”
现在张皇后在浙中可以说有地盘而无大军,虽然也有数千之众,但真正的核心主力还是周之升统领的千余人,所以声势虽大但对弘光小朝廷并没有太大威胁,而临淮镇则是有大军而无地盘,一万五六千官兵与眷属都集结在江都这座小城附近,导致现在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遇到了困难。
听刘永锡这么一说,瑾儿第一个反应过来:“永锡哥哥的意思是先把眷属转运入浙?”
邢夫人也明白过来:“我之前还没真到这一点,只要眷属有办法转移到浙江去,咱们大军行动就少了许多拖累!”
现在在江都附近集结的除了上万可战之兵之外,还有数以千计的眷属,有了这些眷属拖累大军的行动就遇到了大问题,而刘永锡非常明确地说道:“眷属要尽快转移入浙,最好是分几条路走,只要到了浙中,张娘娘一定会想尽办法把她们安置好!”
看到刘永锡这么信任张皇后,邢夫人突然多了一丝狐疑,她总觉得刘永锡与张皇后之间有些不清不白的关系,她甚至记得初遇这位小诚意伯的时候曾经与张皇后共乘一骑亲密无比,而且自家小男人之间与张皇后之间的互信程度也太夸张了吧。
但是邢夫人也只是怀疑并没有什么证据在手上,而且她也知道刘永锡的入浙方案确实很有可行性,即使刘永锡与张皇后有什么不清不白的地方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何况自己与刘永锡之间也不是明媒正娶。
她与高杰全盛之时虽然拥有四五万兵马,但不管走到哪里都受到南直隶本地缙绅官民的抵制、对抗甚至袭击导致无法立足,所以一直没有真正稳固的地盘作为依托不能割据一方,但是浙江既然有朱大典与张国维这样的顶级缙绅出面支持,即使不能进取东南至少也能有一个吴越国的小局面。
正是有这样的想法,所以邢夫人当即说道:“既然夫君都这么说,那就尽快开始安置眷属吧,我觉得时间已经不多了!”
邢夫人只是随口一说,但是刘永锡却是非常严肃地说道:“时间不多了!”
现在已经是弘光元年二月中旬了。
大家都觉得弘光小朝廷虽然犯了许多致命的错误,朝政浊乱,但仍然是一派歌舞气象,但是谁不会想到这个小朝廷的国运已经不到三个月。
不管是邢夫人、李香君还是张煌言、钱位坤,或者是南京城中的马士英、阮大铖,或者是浙中的张国维、朱大典,虽然知道弘光朝廷在走下坡路,但至少以为弘光小朝廷还有一两年国运,怎么也没想到天下土崩瓦解会这么快。
马士英同样没想到弘光小朝廷的国运竟是如此短暂,在听说刘永锡与邢夫人都老老实实地呆在江都附近之后,马士英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先接济一两个月粮饷,然后再想办法找个借口再停掉,让他们赶紧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