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沈器远的殷勤示好,尼堪虽然并没有因此就更加信任沈器远,但也不会随随便便就拒绝沈器远的好意。</P></p>
至于沈器远报给他的情报么,在敬谨贝勒尼堪看来,杨振亲自率军巡视安东城并检阅安东城附近明军,当然是有可能的。</P></p>
毕竟安东城新筑成功,而且这两年金海镇在鸭江口一带不断移民垦荒,妄图通过移民垦荒蚕食鸭江口两岸的土地,如今杨振率军巡视一番,也完全在情理之中。</P></p>
但是,要说杨振已经尽起金海镇大军,到安东城誓师北伐,这位自以为是大清国内知明派的敬谨贝勒尼堪,则是并不相信的。</P></p>
以区区一个边镇之力北伐一国,而且是几十年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清国,你杨振以为自己是谁啊?</P></p>
所以,当尼堪得到沈器远遣人送来的情报后,他的第一反应,只把它当成了没见过世面的和宁国文物官员一贯喜欢大惊小怪应付上官的惯常伎俩,而后一笑置之。</P></p>
事实上,他麾下螨洲八旗兵马不过四五千人,对他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事务,就是钉在汉阳城这边,威慑和督促和宁国小朝廷按照盛京城的旨意,征集和收缴和宁国南方的余粮以供大清八旗支用。</P></p>
就算杨振那边多少有点异动,那也该当是郑亲王济尔哈朗去应对才是,哪有自己从和宁国汉阳城出兵的道理?</P></p>
因此,对于沈器远主动的示警或者说殷勤示好,尼堪心里不仅不怎么领情,而且还颇嫌他有些小题大做。</P></p>
于是,除了回信叫他将杨振北上的情报通报给九连城方向的镇国公费扬武之外,就只是命令他密切关注鸭江口明军动向,再探再报,不要擅自出兵。</P></p>
当然了,沈器远的“示警”也并非全然无用,至少他这么做了以后,尼堪倒是打消了几分先前对他的怀疑。</P></p>
就这样,虽然敬谨贝勒尼堪得到沈器远的主动示警,但是很快就将之放到了一边,并未真当回事儿。</P></p>
直到四月十六日的夜里,济尔哈朗在凤凰城时命旗下朝人梅勒章京辛达理派出的信使,终于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南汉山城。</P></p>
辛达理的信使,给尼堪带来了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手书。</P></p>
济尔哈朗在书信中,不仅概述了杨振水路并进攻击九连城的情形,并且要求尼堪指挥沈器远及其和宁国兵马从后方包围攻击杨振兵马,配合济尔哈朗及九连城大清兵破除杨振攻势,最终将其围歼于鸭江之畔。</P></p>
也是直到这个时候,尼堪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才终于坐不住了。</P></p>
尼堪曾在九连城撑起驻扎过,他很清楚九连城的位置,很清楚九连城一旦失去之后必定应发的连锁反应,也很清楚九连城落入金海镇之手对清虏的兴京大后方意味着什么。</P></p>
特别是对尼堪来说,九连城一旦落入金海镇之手,杨振就能进一步北上,从而彻底切断大清国本土与和宁国的陆路通道。</P></p>
而一旦杨振切断了这个陆路通道,不仅自己可能会失陷在和宁国,从此陷入孤军被围的局面当中,而且大清国也将会失去和宁国这个重要的物资补给来源地。</P></p>
这几年来,伴随着金海镇的快速崛起,盛京方面已经很久没有派出兵马突入南朝境内作战,掠夺南朝的人口和物资了。</P></p>
再加上沿边宣大方向与山右商人的贸易和商路几近断绝,盛京方面所需要的大批粮食、铁器、药物,也包括硝磺等火药原料及火药成品,其外部来源几近枯竭。</P></p>
若非上次大清国皇上亲征朝鲜,令其剃发易服,命其以八道之地供奉八旗,将其变更为彻底臣服的藩属和宁国,从而获取了源源不断大量物资补给的话,大清国的处境只会更加艰难。</P></p>
可是现如今,杨振又来了,而且一来就打九连城这个联结大清与和宁国的枢纽之地,一旦拿下,接下来就很有可能断了大清国的一根臂膀。</P></p>
尼堪多次被黄台吉称赞有大局观,到了这时,哪还能够坐得住啊!</P></p>
大明崇祯十五年四月十八日,也即伪清崇德七年四月十八日,一大清早,清虏汉阳办事大臣敬谨贝勒尼堪亲率三千顶盔披甲的马甲兵,渡汉江,沿官道,往西北疾驰,匆匆忙忙向平壌方向赶去。</P></p>
而与此同时,远在鸭江以东群山环抱下的凤凰城内,再一次陷入了一片争论甚至是吵闹之中。</P></p>
就在昨天夜里,受济尔哈朗之托留守凤凰城的巴布泰和多积礼二人,收见到了九连城被围前不久济尔哈朗派出的噶布什贤超哈信使。</P></p>
济尔哈朗派出的噶布什贤超哈信使虽然不知道他们离城后巩阿岱出击的结果,但是他们很清楚安东城兵马已经北上,九连城即将被围的实情。</P></p>
他们同时也向巴布泰和多积礼转呈了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手书。</P></p>
在写给巴布泰和多积礼的信里,济尔哈朗说了自己对南朝兵马北上九连城意图围点打援的判断,并对凤凰城留守诸将提出了两个要求。</P></p>
其一,是叫巴布泰再派得力干员或亲往盖州睿亲王处请兵,请睿亲王务必向金海镇后方发起攻击,搞乱杨振后方。</P></p>try{ggauto();} catch(ex){}
其二,是叫多积礼为帅,尽快点齐人马,向已经兵力空虚的安东城方向发起攻击,切断南朝兵马至少是鸭江以西南朝兵马的后路。</P></p>
在济尔哈朗看来,只要南朝兵马的后方战事一起,后路有被切断的可能,九连城前线的南朝兵马必然军心动摇,无心恋战。</P></p>
这样一来,他济尔哈朗不仅有翻盘的机会,而且这个机会还不小。</P></p>
因为类似的事例,在济尔哈朗漫长的征战生涯里,已经不止一次遇到过了。</P></p>
然而,济尔哈朗的手书一入城,对于济尔哈朗的这两个遥控安排,凤凰城内的留守诸将领,却很快陷入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议之中。</P></p>
争议从济尔哈朗手书入城的当夜就开始了。</P></p>
而争议的焦点,则是由谁出城作战,由谁留守城池,以及率先攻打哪里。</P></p>
因为从凤凰城出兵向安东城方向进攻,有个绕不开的地方,那就是汤站堡。</P></p>
除非放弃现成的驿道,而是选择翻山越岭,穿越丛林。</P></p>
当然,后者是完全不可取的。</P></p>
驿道虽然无人维护,年久失修,但是毕竟有路可走,车马通行无虞。</P></p>
而翻山越岭,穿越丛林,可就不是这个年代的大批清虏兵马能够做到的了。</P></p>
尤其是清虏马甲兵或者重步兵,还有旗下汉军的乌真超哈牛录,根本做不到这一点。</P></p>
他们需要带着战马甲胄,带着火炮弹药以及大量粮草军需,怎么可能翻山越岭穿越丛林?</P></p>
所以争来争去,想要攻击安东城后方,最后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决定先去打汤站堡。</P></p>
接下来争论的重心就转到了到底谁去打的问题上了。</P></p>
从凤凰城出兵,往安东城方向发起进攻的主帅人选,是济尔哈朗指定的,就是多积礼,这个自不必说了。</P></p>
但是,多积礼带谁去,济尔哈朗可没说。</P></p>
而此刻的凤凰城内,除了给巴布泰、多积礼担任护军的为数甚少的清虏螨洲披甲兵之外,可选择的只有两支人马。</P></p>
一支人数更多,是镶蓝旗下朝人梅勒章京辛达理统领的那些高丽牛录,约有两个整编满员的甲喇,外加三个不满编的新编牛录,共计三千八百余人。</P></p>
这十三个高丽牛录,是如今凤凰城内的驻防主力。</P></p>
此外,就是多积礼本人名下管领的镶蓝旗下旧汉军牛录,只有一个甲喇,即五个牛录,名义上有一千五百人,</P></p>
而直接指挥这五个旧汉军牛录的甲喇章京,名叫李明时,也算是镶蓝旗汉军里面剩下不多的老将了。</P></p>
因为多积礼已经决定了要先拿汤站堡开刀,所以多积礼的本心是希望带着拥有乌真超哈牛录的旧汉军人马前去。</P></p>
毕竟旧汉军里的乌真超哈牛录会用火炮,哪怕携带一门两门重炮前去,快速打破汤站堡的机会也将成倍增加。</P></p>
但是,让多积礼心中纠结的是,眼下这些旧汉军牛录是归在他的名下的,虽然并非世领牛录,但作为镶蓝旗下管领这些旧汉军的满员,他也要多少在意一下这些人的损失。</P></p>
过去汉军牛录来源广,不值钱,说白了就是清虏八旗的炮灰队伍。</P></p>
但是现在,八旗汉军来源紧缩,尤其是旧汉军越来越少,这些人可比新附的那些高丽牛录贵重。</P></p>
再说有了新附的高丽牛录以后,八旗汉军尤其是旧汉军牛录的地位也有了提高。</P></p>
眼下各旗所有牛录当中,螨洲牛录的地位自然排在最高,其次则是蒙古牛录,再次就是汉军牛录了,排在最末最底层的当然是新编的高丽牛录。</P></p>
毕竟有了新的大批量高丽牛录充当炮灰,原先的炮灰队伍也就跟着水涨船高了。</P></p>
当然,让多积礼纠结的主要是他手底下直接指挥这些旧汉军牛录的汉军甲喇章京李明时,在议事的时候跟镶蓝旗朝人梅勒章京辛达理杠上了。</P></p>
辛达理主张让李明时指挥的五个汉军牛录,跟着他们的管领主子多积礼,一起出城作战,理由就是汉军牛录有火炮,战力强。</P></p>
而李明时则以郑亲王爷曾有令,不得拆卸凤凰城上的重炮为借口,坚决主张让辛达理统率高丽牛录出兵。</P></p>
巴布泰和多积礼威望不足,而且多积礼又左右摇摆,纠结不定,因此双方相持不下。</P></p>
于是昨天夜里,拿到济尔哈朗手书后,他们议了半宿,只定下了由宗室出身的巴布泰亲自前往盖州请兵,以及多积礼率军出兵后先打哪里的议题后便草草收场。</P></p>
到了十八日早上,巴布泰眼看要准备出发前往盖州了,他必须在临行前与多积礼敲定攻击汤站堡的人马队伍,所以再次召集了几个人到衙门大堂议事。</P></p>
然而,一番征求询问,辛达理与李明时还是原来的态度,这让巴布泰头疼不已。</p></div>
至于沈器远报给他的情报么,在敬谨贝勒尼堪看来,杨振亲自率军巡视安东城并检阅安东城附近明军,当然是有可能的。</P></p>
毕竟安东城新筑成功,而且这两年金海镇在鸭江口一带不断移民垦荒,妄图通过移民垦荒蚕食鸭江口两岸的土地,如今杨振率军巡视一番,也完全在情理之中。</P></p>
但是,要说杨振已经尽起金海镇大军,到安东城誓师北伐,这位自以为是大清国内知明派的敬谨贝勒尼堪,则是并不相信的。</P></p>
以区区一个边镇之力北伐一国,而且是几十年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清国,你杨振以为自己是谁啊?</P></p>
所以,当尼堪得到沈器远遣人送来的情报后,他的第一反应,只把它当成了没见过世面的和宁国文物官员一贯喜欢大惊小怪应付上官的惯常伎俩,而后一笑置之。</P></p>
事实上,他麾下螨洲八旗兵马不过四五千人,对他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事务,就是钉在汉阳城这边,威慑和督促和宁国小朝廷按照盛京城的旨意,征集和收缴和宁国南方的余粮以供大清八旗支用。</P></p>
就算杨振那边多少有点异动,那也该当是郑亲王济尔哈朗去应对才是,哪有自己从和宁国汉阳城出兵的道理?</P></p>
因此,对于沈器远主动的示警或者说殷勤示好,尼堪心里不仅不怎么领情,而且还颇嫌他有些小题大做。</P></p>
于是,除了回信叫他将杨振北上的情报通报给九连城方向的镇国公费扬武之外,就只是命令他密切关注鸭江口明军动向,再探再报,不要擅自出兵。</P></p>
当然了,沈器远的“示警”也并非全然无用,至少他这么做了以后,尼堪倒是打消了几分先前对他的怀疑。</P></p>
就这样,虽然敬谨贝勒尼堪得到沈器远的主动示警,但是很快就将之放到了一边,并未真当回事儿。</P></p>
直到四月十六日的夜里,济尔哈朗在凤凰城时命旗下朝人梅勒章京辛达理派出的信使,终于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南汉山城。</P></p>
辛达理的信使,给尼堪带来了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手书。</P></p>
济尔哈朗在书信中,不仅概述了杨振水路并进攻击九连城的情形,并且要求尼堪指挥沈器远及其和宁国兵马从后方包围攻击杨振兵马,配合济尔哈朗及九连城大清兵破除杨振攻势,最终将其围歼于鸭江之畔。</P></p>
也是直到这个时候,尼堪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才终于坐不住了。</P></p>
尼堪曾在九连城撑起驻扎过,他很清楚九连城的位置,很清楚九连城一旦失去之后必定应发的连锁反应,也很清楚九连城落入金海镇之手对清虏的兴京大后方意味着什么。</P></p>
特别是对尼堪来说,九连城一旦落入金海镇之手,杨振就能进一步北上,从而彻底切断大清国本土与和宁国的陆路通道。</P></p>
而一旦杨振切断了这个陆路通道,不仅自己可能会失陷在和宁国,从此陷入孤军被围的局面当中,而且大清国也将会失去和宁国这个重要的物资补给来源地。</P></p>
这几年来,伴随着金海镇的快速崛起,盛京方面已经很久没有派出兵马突入南朝境内作战,掠夺南朝的人口和物资了。</P></p>
再加上沿边宣大方向与山右商人的贸易和商路几近断绝,盛京方面所需要的大批粮食、铁器、药物,也包括硝磺等火药原料及火药成品,其外部来源几近枯竭。</P></p>
若非上次大清国皇上亲征朝鲜,令其剃发易服,命其以八道之地供奉八旗,将其变更为彻底臣服的藩属和宁国,从而获取了源源不断大量物资补给的话,大清国的处境只会更加艰难。</P></p>
可是现如今,杨振又来了,而且一来就打九连城这个联结大清与和宁国的枢纽之地,一旦拿下,接下来就很有可能断了大清国的一根臂膀。</P></p>
尼堪多次被黄台吉称赞有大局观,到了这时,哪还能够坐得住啊!</P></p>
大明崇祯十五年四月十八日,也即伪清崇德七年四月十八日,一大清早,清虏汉阳办事大臣敬谨贝勒尼堪亲率三千顶盔披甲的马甲兵,渡汉江,沿官道,往西北疾驰,匆匆忙忙向平壌方向赶去。</P></p>
而与此同时,远在鸭江以东群山环抱下的凤凰城内,再一次陷入了一片争论甚至是吵闹之中。</P></p>
就在昨天夜里,受济尔哈朗之托留守凤凰城的巴布泰和多积礼二人,收见到了九连城被围前不久济尔哈朗派出的噶布什贤超哈信使。</P></p>
济尔哈朗派出的噶布什贤超哈信使虽然不知道他们离城后巩阿岱出击的结果,但是他们很清楚安东城兵马已经北上,九连城即将被围的实情。</P></p>
他们同时也向巴布泰和多积礼转呈了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手书。</P></p>
在写给巴布泰和多积礼的信里,济尔哈朗说了自己对南朝兵马北上九连城意图围点打援的判断,并对凤凰城留守诸将提出了两个要求。</P></p>
其一,是叫巴布泰再派得力干员或亲往盖州睿亲王处请兵,请睿亲王务必向金海镇后方发起攻击,搞乱杨振后方。</P></p>try{ggauto();} catch(ex){}
其二,是叫多积礼为帅,尽快点齐人马,向已经兵力空虚的安东城方向发起攻击,切断南朝兵马至少是鸭江以西南朝兵马的后路。</P></p>
在济尔哈朗看来,只要南朝兵马的后方战事一起,后路有被切断的可能,九连城前线的南朝兵马必然军心动摇,无心恋战。</P></p>
这样一来,他济尔哈朗不仅有翻盘的机会,而且这个机会还不小。</P></p>
因为类似的事例,在济尔哈朗漫长的征战生涯里,已经不止一次遇到过了。</P></p>
然而,济尔哈朗的手书一入城,对于济尔哈朗的这两个遥控安排,凤凰城内的留守诸将领,却很快陷入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议之中。</P></p>
争议从济尔哈朗手书入城的当夜就开始了。</P></p>
而争议的焦点,则是由谁出城作战,由谁留守城池,以及率先攻打哪里。</P></p>
因为从凤凰城出兵向安东城方向进攻,有个绕不开的地方,那就是汤站堡。</P></p>
除非放弃现成的驿道,而是选择翻山越岭,穿越丛林。</P></p>
当然,后者是完全不可取的。</P></p>
驿道虽然无人维护,年久失修,但是毕竟有路可走,车马通行无虞。</P></p>
而翻山越岭,穿越丛林,可就不是这个年代的大批清虏兵马能够做到的了。</P></p>
尤其是清虏马甲兵或者重步兵,还有旗下汉军的乌真超哈牛录,根本做不到这一点。</P></p>
他们需要带着战马甲胄,带着火炮弹药以及大量粮草军需,怎么可能翻山越岭穿越丛林?</P></p>
所以争来争去,想要攻击安东城后方,最后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决定先去打汤站堡。</P></p>
接下来争论的重心就转到了到底谁去打的问题上了。</P></p>
从凤凰城出兵,往安东城方向发起进攻的主帅人选,是济尔哈朗指定的,就是多积礼,这个自不必说了。</P></p>
但是,多积礼带谁去,济尔哈朗可没说。</P></p>
而此刻的凤凰城内,除了给巴布泰、多积礼担任护军的为数甚少的清虏螨洲披甲兵之外,可选择的只有两支人马。</P></p>
一支人数更多,是镶蓝旗下朝人梅勒章京辛达理统领的那些高丽牛录,约有两个整编满员的甲喇,外加三个不满编的新编牛录,共计三千八百余人。</P></p>
这十三个高丽牛录,是如今凤凰城内的驻防主力。</P></p>
此外,就是多积礼本人名下管领的镶蓝旗下旧汉军牛录,只有一个甲喇,即五个牛录,名义上有一千五百人,</P></p>
而直接指挥这五个旧汉军牛录的甲喇章京,名叫李明时,也算是镶蓝旗汉军里面剩下不多的老将了。</P></p>
因为多积礼已经决定了要先拿汤站堡开刀,所以多积礼的本心是希望带着拥有乌真超哈牛录的旧汉军人马前去。</P></p>
毕竟旧汉军里的乌真超哈牛录会用火炮,哪怕携带一门两门重炮前去,快速打破汤站堡的机会也将成倍增加。</P></p>
但是,让多积礼心中纠结的是,眼下这些旧汉军牛录是归在他的名下的,虽然并非世领牛录,但作为镶蓝旗下管领这些旧汉军的满员,他也要多少在意一下这些人的损失。</P></p>
过去汉军牛录来源广,不值钱,说白了就是清虏八旗的炮灰队伍。</P></p>
但是现在,八旗汉军来源紧缩,尤其是旧汉军越来越少,这些人可比新附的那些高丽牛录贵重。</P></p>
再说有了新附的高丽牛录以后,八旗汉军尤其是旧汉军牛录的地位也有了提高。</P></p>
眼下各旗所有牛录当中,螨洲牛录的地位自然排在最高,其次则是蒙古牛录,再次就是汉军牛录了,排在最末最底层的当然是新编的高丽牛录。</P></p>
毕竟有了新的大批量高丽牛录充当炮灰,原先的炮灰队伍也就跟着水涨船高了。</P></p>
当然,让多积礼纠结的主要是他手底下直接指挥这些旧汉军牛录的汉军甲喇章京李明时,在议事的时候跟镶蓝旗朝人梅勒章京辛达理杠上了。</P></p>
辛达理主张让李明时指挥的五个汉军牛录,跟着他们的管领主子多积礼,一起出城作战,理由就是汉军牛录有火炮,战力强。</P></p>
而李明时则以郑亲王爷曾有令,不得拆卸凤凰城上的重炮为借口,坚决主张让辛达理统率高丽牛录出兵。</P></p>
巴布泰和多积礼威望不足,而且多积礼又左右摇摆,纠结不定,因此双方相持不下。</P></p>
于是昨天夜里,拿到济尔哈朗手书后,他们议了半宿,只定下了由宗室出身的巴布泰亲自前往盖州请兵,以及多积礼率军出兵后先打哪里的议题后便草草收场。</P></p>
到了十八日早上,巴布泰眼看要准备出发前往盖州了,他必须在临行前与多积礼敲定攻击汤站堡的人马队伍,所以再次召集了几个人到衙门大堂议事。</P></p>
然而,一番征求询问,辛达理与李明时还是原来的态度,这让巴布泰头疼不已。</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