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有些不解:“陛下,这科举是何物?”
子受定了定神,开始忽悠。
他沉声道:“在纸上出题统一考校,分科而举....”
子受将自己所了解的科举给张大说了个大概。
张大恍然:“原来如此,此事事关重大,还请陛下容臣多花些时日,拿个章程出来。”
三两下忽悠完张大,子受长出一口气。
搞定了。
科举有优点,这是毋庸置疑的,开放考试能吸收大量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统治基础,选拔官吏也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
可这世上存在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事情吗?
科举也有大量缺点。
有了科举,靠考试选官,什么文王渭水访贤,刘备三顾茅庐的佳话就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了,减少了挨刺的可能。
再者,科举制堵死了小吏的上升通道。
那些开始自学的新官,有不少都被充作了小吏,他们是没有经历科举的,而在科举出现后,无疑更加低上一等,上升的路就堵死了,小吏没法升官,就只好捞钱。
宋江原来担任的郓城县押司就是小吏,为啥要反,看不到前途呗,黄巢几次没考中科举,《不第后赋菊》出来了,反诗啊!
这说明什么?科举容易导致吏治腐化!
最关键的是,科举的可操作空间极大。
科举制前后经历一千多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这一制度是个好制度,但只要内容一改,味道就变了!
隋朝开始有科举,可那时候没选出几个人才来,到了唐时才真正通过科举选出了人才,这就是科举内容的重要性。
尤其是明清两代,考试的内容狭隘,明朝只设进士一科,还来个八股文,这时候问题就打了,清袭明制,搞的更僵化。
子受对此很有自信,只要控制好内容,科举是好是坏,就全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而且极其不容易挨刺,因为历史已经证明过,他知道科举的好处在哪儿,反转的地方在哪儿,只要刻意避开,群臣压根没有下刀的地方!
就算再退一步,内容上不太可控也没事,只要确定了科举,很大程度上就能赚些昏庸值,毕竟科举本质上还是智力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毫无政治经验,对于治理地方完全没数,明清很多调任地方的官员离开师爷就玩不转了。
这一切加上前头的吏治腐坏,还用发愁吗?
解决了招贤馆的问题,子受稍微放心了一些,开始动手操作另一件事。
都怪那些破贵族,赖在朝歌不走,还乱发些报纸,这才导致了混子们自发学习,怎能不惩治一番?
你说你家先祖怎么怎么牛逼就怎么怎么牛逼?
不行,凭啥啊?你说牛逼就牛逼了?我反对!
子受当即就派出人手,通过自己发售小刘备的渠道,刊发了一大堆新奇的看法。
比如大禹可能没有传位给启,而是传给了伯益,启是杀了伯益之后才取得了王位。
又比如,如今大商群臣所推崇,助成汤平定夏桀创立大商的伊尹,可能是个窃国大盗,想抢成汤孙子太甲的王位,而世人流传的无能之君太甲实则是个有为之君,杀了伊尹夺回了王位,重定天下。
而这些惊世骇俗的看法论点之中,最容易引起轰动,让人声讨的,便是尧舜禹的禅让。
真的是禅让吗?我不信。
尧幽囚,舜野死。
舜可能是趁着尧年老昏聩,抢了尧的位置,还将他囚禁起来,后又流放,甚至不让尧的儿子朱丹去见他。
禹的父亲鲧治水不利被舜杀掉了,禹可能是为父报仇,最终击败舜,将其流放到苍梧,舜遂死在苍梧。
这些言论无疑推翻了人们所憧憬的先祖们,囚、杀....将先祖们伟大高尚的事迹,变成了一个极为现实的争权夺利。
我们要有批判性思维,要开放思想嘛!
曹丕受汉献帝禅让后不也说了句:“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再说了,这也不是什么瞎编,后世的《竹书纪年》当中,都有过提及,而这一世的商末距离三皇五帝时期还隔着一千年,依然有大量不清不楚的事情。
毕竟黄纸都是现在才出现的,之前还得靠乌龟壳子和竹简,哪能记载太多细致的事情?
就连闻仲这等修仙之人,也有许多事情不太清楚。
至于赵公明等天皇时期得到的仙人,虽然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但修仙的不太关心人族的事情,而且也有些事不能说。
还有子受不知道的一件事,在颛顼绝地天通,真正的巫遁去后,确实造成了一段历史的空白,可以说,这时候基本没多少有关夏初之前的记载。
这些言论一经面世,便迅速传播开来,无论什么时候,标新立异都是最引人瞩目的。
在引起大量热议的同时,也引来不少好事者深思。
很快,便有人将天皇伏羲到夏启称天子的这记载不清晰的六百年,称之为空白的六百年。
有人说,是天神磨灭了文字记载,因为这些言论似乎是从宫里流传出来的,而纣王一直不敬天神,一定是知道些什么。
又有人说,都是夏启干的,他要当天子,所以抹去了一段碍事的历史。
还有人说,这空白的六百年历史全都被记载在石碑上,被称为历史正文,而这些历史正文全都被封存在古都昆仑城,辛环四兄弟就是得知了这一秘辛,才出走再次落草为寇,以山贼王的名义在各个山头寻找昆仑城遗志。
子受则得意洋洋的召见了辛甲。
在皮脩去西岐后,辛甲接手了祖庙以及陵墓建设,那些贵族也由他接待。
片刻后,辛甲入宫,神色匆匆。
“拜见陛下!”
辛甲似乎在忙着些什么事,手上还有一大摞奏疏。
子受问道:“爱卿是在处理什么急事吗?”
“是..”辛甲满头大汗:“贵族那边出现了些问题,”
子受呵呵一笑,哪能没有问题嘛!
贵族们肯定更愿意将自己的先祖往好的方向想,要说那些无的放矢的猜测,无伤大雅是不可能的,夏启、伊尹什么的另说,不少贵族都以自己是尧舜的后代为荣,来一出尧幽囚舜野死,后人们推崇的禅让成了争权夺利,还能不出问题?
但是,你们除了骂,又能怎么样呢?
你们反驳不了啊!
有记载吗?没有。
有考证吗?没有。
啥都没有还不让我持怀疑态度?
我也不是肯定,只是提出一个可能而已!
更加乐观一点的话,如果贵族能够证明这些言论都是胡说八道,并拿出了空白六百年的实情,那子受更乐呵了。
诬陷先祖实锤啊!
而且子受也对那些真真假假的历史很感兴趣,白听了一段未知历史,还赚了昏庸值,我稳赚不赔,世间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事情吗?
子受淡定地喝了口葡萄酒:“然后呢?”
辛甲恭敬拜道:“然后他们就中计了!”
子受:?
计?什么计?谁的计?
子受定了定神,开始忽悠。
他沉声道:“在纸上出题统一考校,分科而举....”
子受将自己所了解的科举给张大说了个大概。
张大恍然:“原来如此,此事事关重大,还请陛下容臣多花些时日,拿个章程出来。”
三两下忽悠完张大,子受长出一口气。
搞定了。
科举有优点,这是毋庸置疑的,开放考试能吸收大量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统治基础,选拔官吏也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
可这世上存在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事情吗?
科举也有大量缺点。
有了科举,靠考试选官,什么文王渭水访贤,刘备三顾茅庐的佳话就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了,减少了挨刺的可能。
再者,科举制堵死了小吏的上升通道。
那些开始自学的新官,有不少都被充作了小吏,他们是没有经历科举的,而在科举出现后,无疑更加低上一等,上升的路就堵死了,小吏没法升官,就只好捞钱。
宋江原来担任的郓城县押司就是小吏,为啥要反,看不到前途呗,黄巢几次没考中科举,《不第后赋菊》出来了,反诗啊!
这说明什么?科举容易导致吏治腐化!
最关键的是,科举的可操作空间极大。
科举制前后经历一千多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这一制度是个好制度,但只要内容一改,味道就变了!
隋朝开始有科举,可那时候没选出几个人才来,到了唐时才真正通过科举选出了人才,这就是科举内容的重要性。
尤其是明清两代,考试的内容狭隘,明朝只设进士一科,还来个八股文,这时候问题就打了,清袭明制,搞的更僵化。
子受对此很有自信,只要控制好内容,科举是好是坏,就全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而且极其不容易挨刺,因为历史已经证明过,他知道科举的好处在哪儿,反转的地方在哪儿,只要刻意避开,群臣压根没有下刀的地方!
就算再退一步,内容上不太可控也没事,只要确定了科举,很大程度上就能赚些昏庸值,毕竟科举本质上还是智力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毫无政治经验,对于治理地方完全没数,明清很多调任地方的官员离开师爷就玩不转了。
这一切加上前头的吏治腐坏,还用发愁吗?
解决了招贤馆的问题,子受稍微放心了一些,开始动手操作另一件事。
都怪那些破贵族,赖在朝歌不走,还乱发些报纸,这才导致了混子们自发学习,怎能不惩治一番?
你说你家先祖怎么怎么牛逼就怎么怎么牛逼?
不行,凭啥啊?你说牛逼就牛逼了?我反对!
子受当即就派出人手,通过自己发售小刘备的渠道,刊发了一大堆新奇的看法。
比如大禹可能没有传位给启,而是传给了伯益,启是杀了伯益之后才取得了王位。
又比如,如今大商群臣所推崇,助成汤平定夏桀创立大商的伊尹,可能是个窃国大盗,想抢成汤孙子太甲的王位,而世人流传的无能之君太甲实则是个有为之君,杀了伊尹夺回了王位,重定天下。
而这些惊世骇俗的看法论点之中,最容易引起轰动,让人声讨的,便是尧舜禹的禅让。
真的是禅让吗?我不信。
尧幽囚,舜野死。
舜可能是趁着尧年老昏聩,抢了尧的位置,还将他囚禁起来,后又流放,甚至不让尧的儿子朱丹去见他。
禹的父亲鲧治水不利被舜杀掉了,禹可能是为父报仇,最终击败舜,将其流放到苍梧,舜遂死在苍梧。
这些言论无疑推翻了人们所憧憬的先祖们,囚、杀....将先祖们伟大高尚的事迹,变成了一个极为现实的争权夺利。
我们要有批判性思维,要开放思想嘛!
曹丕受汉献帝禅让后不也说了句:“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再说了,这也不是什么瞎编,后世的《竹书纪年》当中,都有过提及,而这一世的商末距离三皇五帝时期还隔着一千年,依然有大量不清不楚的事情。
毕竟黄纸都是现在才出现的,之前还得靠乌龟壳子和竹简,哪能记载太多细致的事情?
就连闻仲这等修仙之人,也有许多事情不太清楚。
至于赵公明等天皇时期得到的仙人,虽然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但修仙的不太关心人族的事情,而且也有些事不能说。
还有子受不知道的一件事,在颛顼绝地天通,真正的巫遁去后,确实造成了一段历史的空白,可以说,这时候基本没多少有关夏初之前的记载。
这些言论一经面世,便迅速传播开来,无论什么时候,标新立异都是最引人瞩目的。
在引起大量热议的同时,也引来不少好事者深思。
很快,便有人将天皇伏羲到夏启称天子的这记载不清晰的六百年,称之为空白的六百年。
有人说,是天神磨灭了文字记载,因为这些言论似乎是从宫里流传出来的,而纣王一直不敬天神,一定是知道些什么。
又有人说,都是夏启干的,他要当天子,所以抹去了一段碍事的历史。
还有人说,这空白的六百年历史全都被记载在石碑上,被称为历史正文,而这些历史正文全都被封存在古都昆仑城,辛环四兄弟就是得知了这一秘辛,才出走再次落草为寇,以山贼王的名义在各个山头寻找昆仑城遗志。
子受则得意洋洋的召见了辛甲。
在皮脩去西岐后,辛甲接手了祖庙以及陵墓建设,那些贵族也由他接待。
片刻后,辛甲入宫,神色匆匆。
“拜见陛下!”
辛甲似乎在忙着些什么事,手上还有一大摞奏疏。
子受问道:“爱卿是在处理什么急事吗?”
“是..”辛甲满头大汗:“贵族那边出现了些问题,”
子受呵呵一笑,哪能没有问题嘛!
贵族们肯定更愿意将自己的先祖往好的方向想,要说那些无的放矢的猜测,无伤大雅是不可能的,夏启、伊尹什么的另说,不少贵族都以自己是尧舜的后代为荣,来一出尧幽囚舜野死,后人们推崇的禅让成了争权夺利,还能不出问题?
但是,你们除了骂,又能怎么样呢?
你们反驳不了啊!
有记载吗?没有。
有考证吗?没有。
啥都没有还不让我持怀疑态度?
我也不是肯定,只是提出一个可能而已!
更加乐观一点的话,如果贵族能够证明这些言论都是胡说八道,并拿出了空白六百年的实情,那子受更乐呵了。
诬陷先祖实锤啊!
而且子受也对那些真真假假的历史很感兴趣,白听了一段未知历史,还赚了昏庸值,我稳赚不赔,世间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事情吗?
子受淡定地喝了口葡萄酒:“然后呢?”
辛甲恭敬拜道:“然后他们就中计了!”
子受:?
计?什么计?谁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