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雄佯怒,道:“陛下贪图享乐,竟是连大局也不顾了吗?分兵实乃误国之言,我大商尽起数十万大军西征,为的就是毕其功于一役,所谓狮子搏兔,君临天下,唯有以大军压境,以泰山压卵之势一举平定西岐,方能震慑诸侯,我大商的敌人,可不仅仅是西岐一路。”
“若冒然分兵,失去兵力优势,无疑给了周军逐个击破的机会……”
鲁雄顿了顿,接着道:“更何况,分兵说来轻松,实则要考虑到方方面面,若分为三路,则粮草亦要分为三路,运输起来极为麻烦,再则领军将领彼此之间互不统属,该以何人为尊?臣这西征大元帅,岂不是名不副实?如此又该怎样调度大军?这些陛下可曾有考虑过?”
子受被鲁雄说的一愣一愣,自己好歹也在南征的时候特意让闻太师讲过一点课,怎么军事水平就这么拉胯?
司马懿上谏曹丕伐蜀,不也分了五路兵吗?
不过这样也好,充分证明自己领兵打仗的水平有限,之前的南征大胜只是个意外,彻底解除天下人对自己的误会,纣王不是什么用兵如神,纯粹是个运气比。
于是乎,子受强词夺理道:“想来定是利大于弊,分兵是目前最稳妥的办法,周军比我军提早数月出兵,万一设下了埋伏,便是西征大军全军覆没,若将大军分为多路,齐头并进,就算其中有一支中伏覆没,另外几路也足以西征,攻下西岐。”
鲁雄将手边的器物摔下,怒道:“一派胡言!陛下怎得如此糊涂?论及稳妥,还有比大军压下更稳妥的吗?如果分了兵,行军暂且放置一边,粮草和后勤民夫便也得分散开来,跟着军队跋山涉水,更重要的是,如果大军分为数部,兵力没有任何优势,如何保证这分出来的兵马不会被敌人各个击破?”
“陛下莫要因为一己之见误了三军将士性命!”
子受又和鲁雄吵了一阵,其实不管分兵是好计还是坏计,他都更倾向于分兵,毕竟原著鲁雄就是带着主力大军一口气压到了岐山,结果被姜子牙冻成了暴雪嘉年华,连自己也给赔了进去。
不过当下也没什么办法,难道掐着鲁雄的脖子,面目狰狞嘶声告诉他,赶紧分兵,不然你就等着当冰块?
可以分兵,姜子牙自然也可以分着冻,到底怎么打,以子受的军事水平,还真就两眼一抹黑,没有任何头绪。
能说的都说了,只能看鲁雄的,顺便趁机正视听,让人们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认知,赚点零碎昏庸值也不错。
为了表示自己的固执,子受继续和鲁雄争执不休,鲁雄也相当配合,吼声越来越大,竟似盖过了乐声,显然已是极怒。
帐内众人一直听着二人的争辩,一个是国君,一个是西征元帅兵部尚书,他们虽是军中高级将领,却也不好劝阻。
好久之后,子受才道:“也罢也罢,既然是老将军领军西征,那就都依着老将军吧。”
话音落下,帐内众将才呼出一口气,乐声与舞蹈,也平稳了许多。
鲁雄冷哼一声,喋喋不休道:“早该如此,陛下虽是一国之君,这次老夫也不能听圣命了,大军分兵乃大忌,尤其是在我军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分兵更是下下之举,大军压境,以覆灭姬发、姜子牙主力为主,攻破大军之后直取西岐,这才是最有效的计策,而且也能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让四方诸侯不敢轻动,同时还能节省下多日的粮草.....”
子受面色不渝,却也轻轻点头,表示认可了鲁雄的说法。
众将互相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虽说有些冒犯之举,但鲁雄连纣王都敢反驳,并且做到了这种地步,显然已经表明了决心,刚才高继能的反驳肯定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了,鲁雄打算一条路走到底。
众将其实都很能明白鲁雄的心思,鲁雄虽然身为当朝兵部尚书,但上头还有一个闻太师和一个武成王压着,大商武将之中,其实他只能勉强排第三。
这第三还是用年纪混出来的,由于鲁雄久在朝歌,已经许多年未有过领兵出征,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玩变法的李靖之前都在陈塘关打退过来犯的东夷,他这么个兵部尚书,有些名不副实。
而且前不久发售的第二期月旦评,又将大商武将数落了个遍,更是有一句“鲁雄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简直诛心。
当然,师延刚痊愈没几天,就又住进了医学院,甚至已经有了自己的专属病房,可师延再怎么挨打也只能解气,却改变不了天下人对大商武将的看法。
鲁雄却和众将想的不一样,他见着此情此景,心中极为欣慰。
这么一番争执,加上此前的种种,足以麻痹周军了。
其实怎么出兵并不重要,集中大军一口气压过去,是办法,分兵合围钝刀割肉,也是办法,各有各的优缺点。
毕竟打仗嘛,哪有什么万全之策,总是有利有弊的,出发点都一样,是为了破敌。
不过....
鲁雄不由得暗自心惊,如果不是纣王的提醒,险些就要酿成大祸了。
他一开始虽然全都是信口开河忽悠人的,但心底确实是打算合兵一处发起猛攻,可他忘了一件事,西征的意义和此前的南征并不一样。
周天子,也就是姬发,姬发与西岐如今是天下反商势力明面上的老大,如果西征成功了,这就等于向天下百姓昭告,何为天命?没什么天命,天命被大商捏在手里捏死了。
西岐一灭,不仅天下归心,还能震慑住各地诸侯,寻常贵族更是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使得大商声势走上巅峰。
这等大功,足以昭告朝堂宗庙,裂土封王都有些配不上。
这么大的功劳,到底是有功还是有过?这哪里是一个臣子能独揽的?分明是一场祸患啊!
鲁雄颇有些感动,早在抵达潼关的第一天,纣王就用兵将的严苛分别告诫了他,不可厚待士兵留人口舌,现在又提醒了一次。
这并不是说纣王不信任他,而是这种事,哪怕君王打心底信任领军的将领,也很难避免,毕竟人言可畏。
因而只能尽量避嫌,再以分兵将功劳分润出去,这才称得上万全。
“若冒然分兵,失去兵力优势,无疑给了周军逐个击破的机会……”
鲁雄顿了顿,接着道:“更何况,分兵说来轻松,实则要考虑到方方面面,若分为三路,则粮草亦要分为三路,运输起来极为麻烦,再则领军将领彼此之间互不统属,该以何人为尊?臣这西征大元帅,岂不是名不副实?如此又该怎样调度大军?这些陛下可曾有考虑过?”
子受被鲁雄说的一愣一愣,自己好歹也在南征的时候特意让闻太师讲过一点课,怎么军事水平就这么拉胯?
司马懿上谏曹丕伐蜀,不也分了五路兵吗?
不过这样也好,充分证明自己领兵打仗的水平有限,之前的南征大胜只是个意外,彻底解除天下人对自己的误会,纣王不是什么用兵如神,纯粹是个运气比。
于是乎,子受强词夺理道:“想来定是利大于弊,分兵是目前最稳妥的办法,周军比我军提早数月出兵,万一设下了埋伏,便是西征大军全军覆没,若将大军分为多路,齐头并进,就算其中有一支中伏覆没,另外几路也足以西征,攻下西岐。”
鲁雄将手边的器物摔下,怒道:“一派胡言!陛下怎得如此糊涂?论及稳妥,还有比大军压下更稳妥的吗?如果分了兵,行军暂且放置一边,粮草和后勤民夫便也得分散开来,跟着军队跋山涉水,更重要的是,如果大军分为数部,兵力没有任何优势,如何保证这分出来的兵马不会被敌人各个击破?”
“陛下莫要因为一己之见误了三军将士性命!”
子受又和鲁雄吵了一阵,其实不管分兵是好计还是坏计,他都更倾向于分兵,毕竟原著鲁雄就是带着主力大军一口气压到了岐山,结果被姜子牙冻成了暴雪嘉年华,连自己也给赔了进去。
不过当下也没什么办法,难道掐着鲁雄的脖子,面目狰狞嘶声告诉他,赶紧分兵,不然你就等着当冰块?
可以分兵,姜子牙自然也可以分着冻,到底怎么打,以子受的军事水平,还真就两眼一抹黑,没有任何头绪。
能说的都说了,只能看鲁雄的,顺便趁机正视听,让人们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认知,赚点零碎昏庸值也不错。
为了表示自己的固执,子受继续和鲁雄争执不休,鲁雄也相当配合,吼声越来越大,竟似盖过了乐声,显然已是极怒。
帐内众人一直听着二人的争辩,一个是国君,一个是西征元帅兵部尚书,他们虽是军中高级将领,却也不好劝阻。
好久之后,子受才道:“也罢也罢,既然是老将军领军西征,那就都依着老将军吧。”
话音落下,帐内众将才呼出一口气,乐声与舞蹈,也平稳了许多。
鲁雄冷哼一声,喋喋不休道:“早该如此,陛下虽是一国之君,这次老夫也不能听圣命了,大军分兵乃大忌,尤其是在我军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分兵更是下下之举,大军压境,以覆灭姬发、姜子牙主力为主,攻破大军之后直取西岐,这才是最有效的计策,而且也能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让四方诸侯不敢轻动,同时还能节省下多日的粮草.....”
子受面色不渝,却也轻轻点头,表示认可了鲁雄的说法。
众将互相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虽说有些冒犯之举,但鲁雄连纣王都敢反驳,并且做到了这种地步,显然已经表明了决心,刚才高继能的反驳肯定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了,鲁雄打算一条路走到底。
众将其实都很能明白鲁雄的心思,鲁雄虽然身为当朝兵部尚书,但上头还有一个闻太师和一个武成王压着,大商武将之中,其实他只能勉强排第三。
这第三还是用年纪混出来的,由于鲁雄久在朝歌,已经许多年未有过领兵出征,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玩变法的李靖之前都在陈塘关打退过来犯的东夷,他这么个兵部尚书,有些名不副实。
而且前不久发售的第二期月旦评,又将大商武将数落了个遍,更是有一句“鲁雄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简直诛心。
当然,师延刚痊愈没几天,就又住进了医学院,甚至已经有了自己的专属病房,可师延再怎么挨打也只能解气,却改变不了天下人对大商武将的看法。
鲁雄却和众将想的不一样,他见着此情此景,心中极为欣慰。
这么一番争执,加上此前的种种,足以麻痹周军了。
其实怎么出兵并不重要,集中大军一口气压过去,是办法,分兵合围钝刀割肉,也是办法,各有各的优缺点。
毕竟打仗嘛,哪有什么万全之策,总是有利有弊的,出发点都一样,是为了破敌。
不过....
鲁雄不由得暗自心惊,如果不是纣王的提醒,险些就要酿成大祸了。
他一开始虽然全都是信口开河忽悠人的,但心底确实是打算合兵一处发起猛攻,可他忘了一件事,西征的意义和此前的南征并不一样。
周天子,也就是姬发,姬发与西岐如今是天下反商势力明面上的老大,如果西征成功了,这就等于向天下百姓昭告,何为天命?没什么天命,天命被大商捏在手里捏死了。
西岐一灭,不仅天下归心,还能震慑住各地诸侯,寻常贵族更是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使得大商声势走上巅峰。
这等大功,足以昭告朝堂宗庙,裂土封王都有些配不上。
这么大的功劳,到底是有功还是有过?这哪里是一个臣子能独揽的?分明是一场祸患啊!
鲁雄颇有些感动,早在抵达潼关的第一天,纣王就用兵将的严苛分别告诫了他,不可厚待士兵留人口舌,现在又提醒了一次。
这并不是说纣王不信任他,而是这种事,哪怕君王打心底信任领军的将领,也很难避免,毕竟人言可畏。
因而只能尽量避嫌,再以分兵将功劳分润出去,这才称得上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