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知道寇准所说的那个策略究竟是什么,心中暗道:陛下呀陛下,刚才那些小场面根本不算啥,接下来对您而言才是真正的大戏呢。
宋真宗听宰相要献策,立刻提起兴趣,问道:“哦?寇爱卿有何妙计啊,快说来给朕听听。”
寇准郑重说道:“为今之计,若要取得大战的胜利,只有您御驾亲征才行了。”
闻听此言,宋真宗心里不禁暗暗叫苦:唉,朕要迁都,你不同意,看在祖宗的份上,朕也认了。可万万没有想到啊,这家伙居然得寸进尺,现在还盘算着把朕往前线送,这也太过分了。
他没好气的哼了一声,反问道:“寇相,这……这合适吗?”
不等寇准答话,陈尧叟抢着道:“不合适!陛下,臣以为寇相所言谬矣。陛下乃是九五之尊、万金之躯,于我大宋国运一身所系,岂能轻易到边关战场上犯险?寇相提出如此荒唐草率的建议,实在有违做臣子的本分。”
小王爷反唇相讥:“陈尧叟,你说的未免太夸张了吧?历代明君雄主,都不乏亲自带兵上阵杀敌的例子。远了不说,就看咱们大宋的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当初都曾御驾亲征,也没见到哪位大臣羞愧到自杀的地步啊。”
王钦若帮着陈尧叟说话:“殿下未免有些强词夺理啦。太祖皇帝曾任前朝的殿前都点检一职,乃是后周柴世宗麾下禁军的最高统帅,武艺高强、能征善战;而太宗皇帝年轻时亦日夜追随兄长出生入死,其赫赫威名勇冠三军。我朝的两位先帝,皆是军旅行伍出身,带兵打仗本就司空见惯。然而,当今圣上,自幼熟读圣贤学说,以仁孝治国,乃是平和盛世之明君,上阵打仗却并非陛下所长。一文一武,各不相同,怎可一概而论?”
这番话讲的头头是道,不仅宋真宗听了频频点头,就连其他大臣也有不少表示赞同的:本来嘛,先帝长期带兵,打仗就跟吃饭似的,岂是陛下所能相比的?八千岁非要把他们摆在一起说,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嘛。
眼瞅着王钦若扳回一城,一直站在旁边观战的赵亮连忙笑道:“这位是参知政事王大人吧?果然思虑缜密、说话周全,在下由衷佩服。不过您好像说错了一件事啊。”
“哦?本官说错了什么,还请临安侯赐教。”王钦若神情倨傲的说道。
赵亮看了看御座上的宋真宗,然后对王钦若说:“方才寇相只是请陛下御驾亲征,却并没有说要陛下上阵打仗,您怎么悄悄咪咪的偷换了概念呢?”
王钦若闻言一愣:“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当然不同!”赵亮说道:“御驾亲征是指,陛下只要在几十万禁军的严密保护下,到接近前线的几座城池巡视一番就好啦;而你说的上阵打仗,通常的概念是,亲自跨马提刀,带着麾下将士们与敌人对砍。这两个意思能一样吗?寇相,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老夫正是此意,”寇准打蛇顺杆上,连忙接着赵亮的话茬儿说道:“尔等这些胆小之辈,一提到打仗就怂的不行,殊不知战场之上也有不同的位置和角色。陛下率军亲征,根本无须亲自指挥作战,只要龙旗出现在前线,我方百万军民必将士气大振、奋勇杀敌,而契丹人则会自上而下皆惴惴不安。如此一来,战局利害定然扭转。可叹的是,你们贪生怕死也还罢了,居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陛下也看作和尔等一样,无端折了陛下的堂堂威仪!”
宋真宗在御座上听得分明,心中暗道:对呀?就算朕御驾亲征,也不至于非得自己跑去打仗干架呀。说白了,无非就是从开封的金銮殿,搬到澶州的行宫,照常吃饭睡觉写字画画。这仗嘛,该谁打谁打,该怎么打怎么打。打不赢,朕就往南边跑,到时候也没人怪罪;可万一不小心打赢了,那绝对是皇帝生涯中极为光辉的一笔,无异于是赚大啦!
瞧着宋真宗有点心动,陈尧叟忽然道:“陛下,临安侯才是在偷换概念。臣虽然是文官,但蒙陛下圣眷信任,执掌枢密院多年,所以对军情战事并不陌生。沙场之上,哪有什么简单巡视一番即可的道理?古人云:兵凶战危。一旦御驾到了边关,就等于卷入大战的旋涡,倘若我军失利,败兵就好似山崩海啸一般,根本无法控制。即便有禁军护卫,也必然非常惊险。更何况契丹人若是知道陛下在那里,一定会集中优势兵力发动猛攻,到那时候,谁又能保证您的安全?”
宋真宗稍稍才提起的一点心气儿,顿时被陈尧叟这盆冰水浇了个透心凉,此时此刻,他满脑子都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恐怖场面,忍不住面露迟疑之色。
赵亮不待他犹豫,连忙驳斥道:“照陈大人这么说的话,那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就不必打了。你作为大宋军政的最高长官,时时刻刻想的不是如何取胜,而是怎样远离危险、保命求生,我军将士又焉能不泄气?亏你还好意思说蒙陛下信任,掌管枢密院多年,你自己想想,对得起这份信任吗?满朝文武谁都可以怯战避祸,唯独你这个知枢密院事不行!”
陈尧叟被赵亮怼得一愣,猝忽间不知道该如何回应,王钦若替他解围道:“临安侯此言差矣。陈大人并非怯战,只是心悬陛下的安危,不愿让我大宋皇帝以身犯险罢了。他刚才说的没错啊,一旦兵败如山倒,谁来护着陛下呢?你敢夸这个海口吗?”
“你这种假设分明就是在杞人忧天。”面对对方咄咄逼人的质问,赵亮从容不迫的说道:“刚才我讲的很清楚,陛下御驾亲征,主要是为了巡视前线、鼓舞士气,同时震慑大举来犯的契丹人,并无直接参战的危险。此次敌人的总兵力大约二十万,是进攻方,而我们作为守方,一旦全力迎战,至少能动员四十万左右的军队,再加上坚固的城池要塞和充沛的粮草补给,即便作战失利,也完全可以凭险固守,给陛下留足撤离险境的时间。所以说,像眼前这样一个能让陛下亲征督战、取得对辽国的大胜,进而名垂青史的好机会,竟然被你们两个蠢货白白浪费,真是愚不可及!”
听赵亮扯到“名垂青史”,宋真宗的小心思又开始不受控制的萌动了,他犹豫片刻,试探着问道:“额……临安侯、寇相,真的像你们说的那样,朕只是到前线那边巡视督战一下就可以吗?”
“吾皇圣明,千真万确呀。”寇准听出皇帝再次动心,赶紧又添上一把柴火:“臣之前曾与高老将军商议妥当,定下了此行的万全之策,必然可保陛下亲征的安全,绝对不会有半点差错。”
寇准所说的高老将军,指的是殿前都指挥使、六十九岁的老将军高琼。此人在后周时期便是军中名将,后来又成了宋太宗赵匡义的禁卫亲信,历任龙直指挥使、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等职,深得太宗、真宗父子两代皇帝的信任。
听到宰相提及自己,高琼大步走出,朗声道:“陛下,国家临危,大将理当效死!宰相主战,实乃良谋,望陛下御驾亲征,重振大宋军威。老臣虽年近古稀,愿效力死战,保吾皇周全无虞。”
高琼在宋真宗心中极有分量,连他都这么说,顿时让皇帝安心不少。略微思忖后,宋真宗点头道:“好,那就劳烦寇相和高爱卿一起,再商议出个详细的条陈奏对,包括几时率军出征、带哪些部队同行、走什么路径、在何处歇驾、卫戍重任由谁负责等等。待朕看过没问题后,再做定夺。”
早朝散了之后,赵亮跟着小王爷和寇准一起离开大殿,径直前往楚王府。
一路上,两人对赵亮赞不绝口,连连夸奖他想出的妙计果然厉害。半数的大臣把白布条往头上一绑,顿时令陛下六神无主,连带着王钦若陈尧叟等人也目瞪口呆,完全被打的措手不及。
赵亮谦虚几句,记起了杨宗保的事,遂问道:“小王爷,杨公子怎么样了?能捞出来吗?”
小王爷摇了摇头:“别提了,陈尧叟那个王八蛋,接到了杨延昭将军和本王的书信,仍旧硬扛着不肯放人,说什么大战在即,带兵武官没理由撇下部队跑回来当王府教习,所以还须勘合考虑一番再说。因为这属于枢密院的正常职权,寇相觉得即便闹到陛下那里也没有用,所以只能再等等看。好在陈尧叟顾忌佘老太君的面子,也不敢怎么为难宗保,故而不至于在牢里吃什么苦头。”
赵亮也觉得暂时没有其他好办法,既然寇准说再等等,那便只好继续静观其变了。三人边聊边走,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八千岁的王府。甫一进院,小王爷就感觉气氛有点不对,好奇询问身旁的管家到底怎么了。
管家怯生生的看了看寇准和赵亮,答道:“殿下,呼延将军的信使来啦。”
“哦?前线有消息了?”小王爷转身对赵亮解释:“呼延霆原本是本王的家将,后来到通利军当了副都指挥使。自打辽国入侵,我便命他及时禀报前线战况,好让我心中有数。”
说着,小王爷抬步朝王府里走去,赵亮和寇准同样惦记边关的情况,连忙紧紧跟随。三人刚绕过屏风,进了内院,只见一名只穿军装、未着铠甲的武官快步迎出来,俯身拜倒:“卑职乔义,参见八千岁殿下。”
小王爷一把将他扶起,看着乔义风尘仆仆的样子,知道他这一路肯定跑得非常辛苦,显然是有极为重要的军情,于是赶紧问道:“老乔,发生了何事?”
乔义顾不上给寇准和赵亮见礼,答道:“殿下,辽军主力在瀛洲久攻不下,竟然选择主动放弃,改为绕过瀛洲,直接南下,目前兵峰已逼近澶州防线!”
:。:
宋真宗听宰相要献策,立刻提起兴趣,问道:“哦?寇爱卿有何妙计啊,快说来给朕听听。”
寇准郑重说道:“为今之计,若要取得大战的胜利,只有您御驾亲征才行了。”
闻听此言,宋真宗心里不禁暗暗叫苦:唉,朕要迁都,你不同意,看在祖宗的份上,朕也认了。可万万没有想到啊,这家伙居然得寸进尺,现在还盘算着把朕往前线送,这也太过分了。
他没好气的哼了一声,反问道:“寇相,这……这合适吗?”
不等寇准答话,陈尧叟抢着道:“不合适!陛下,臣以为寇相所言谬矣。陛下乃是九五之尊、万金之躯,于我大宋国运一身所系,岂能轻易到边关战场上犯险?寇相提出如此荒唐草率的建议,实在有违做臣子的本分。”
小王爷反唇相讥:“陈尧叟,你说的未免太夸张了吧?历代明君雄主,都不乏亲自带兵上阵杀敌的例子。远了不说,就看咱们大宋的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当初都曾御驾亲征,也没见到哪位大臣羞愧到自杀的地步啊。”
王钦若帮着陈尧叟说话:“殿下未免有些强词夺理啦。太祖皇帝曾任前朝的殿前都点检一职,乃是后周柴世宗麾下禁军的最高统帅,武艺高强、能征善战;而太宗皇帝年轻时亦日夜追随兄长出生入死,其赫赫威名勇冠三军。我朝的两位先帝,皆是军旅行伍出身,带兵打仗本就司空见惯。然而,当今圣上,自幼熟读圣贤学说,以仁孝治国,乃是平和盛世之明君,上阵打仗却并非陛下所长。一文一武,各不相同,怎可一概而论?”
这番话讲的头头是道,不仅宋真宗听了频频点头,就连其他大臣也有不少表示赞同的:本来嘛,先帝长期带兵,打仗就跟吃饭似的,岂是陛下所能相比的?八千岁非要把他们摆在一起说,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嘛。
眼瞅着王钦若扳回一城,一直站在旁边观战的赵亮连忙笑道:“这位是参知政事王大人吧?果然思虑缜密、说话周全,在下由衷佩服。不过您好像说错了一件事啊。”
“哦?本官说错了什么,还请临安侯赐教。”王钦若神情倨傲的说道。
赵亮看了看御座上的宋真宗,然后对王钦若说:“方才寇相只是请陛下御驾亲征,却并没有说要陛下上阵打仗,您怎么悄悄咪咪的偷换了概念呢?”
王钦若闻言一愣:“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当然不同!”赵亮说道:“御驾亲征是指,陛下只要在几十万禁军的严密保护下,到接近前线的几座城池巡视一番就好啦;而你说的上阵打仗,通常的概念是,亲自跨马提刀,带着麾下将士们与敌人对砍。这两个意思能一样吗?寇相,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老夫正是此意,”寇准打蛇顺杆上,连忙接着赵亮的话茬儿说道:“尔等这些胆小之辈,一提到打仗就怂的不行,殊不知战场之上也有不同的位置和角色。陛下率军亲征,根本无须亲自指挥作战,只要龙旗出现在前线,我方百万军民必将士气大振、奋勇杀敌,而契丹人则会自上而下皆惴惴不安。如此一来,战局利害定然扭转。可叹的是,你们贪生怕死也还罢了,居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陛下也看作和尔等一样,无端折了陛下的堂堂威仪!”
宋真宗在御座上听得分明,心中暗道:对呀?就算朕御驾亲征,也不至于非得自己跑去打仗干架呀。说白了,无非就是从开封的金銮殿,搬到澶州的行宫,照常吃饭睡觉写字画画。这仗嘛,该谁打谁打,该怎么打怎么打。打不赢,朕就往南边跑,到时候也没人怪罪;可万一不小心打赢了,那绝对是皇帝生涯中极为光辉的一笔,无异于是赚大啦!
瞧着宋真宗有点心动,陈尧叟忽然道:“陛下,临安侯才是在偷换概念。臣虽然是文官,但蒙陛下圣眷信任,执掌枢密院多年,所以对军情战事并不陌生。沙场之上,哪有什么简单巡视一番即可的道理?古人云:兵凶战危。一旦御驾到了边关,就等于卷入大战的旋涡,倘若我军失利,败兵就好似山崩海啸一般,根本无法控制。即便有禁军护卫,也必然非常惊险。更何况契丹人若是知道陛下在那里,一定会集中优势兵力发动猛攻,到那时候,谁又能保证您的安全?”
宋真宗稍稍才提起的一点心气儿,顿时被陈尧叟这盆冰水浇了个透心凉,此时此刻,他满脑子都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恐怖场面,忍不住面露迟疑之色。
赵亮不待他犹豫,连忙驳斥道:“照陈大人这么说的话,那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就不必打了。你作为大宋军政的最高长官,时时刻刻想的不是如何取胜,而是怎样远离危险、保命求生,我军将士又焉能不泄气?亏你还好意思说蒙陛下信任,掌管枢密院多年,你自己想想,对得起这份信任吗?满朝文武谁都可以怯战避祸,唯独你这个知枢密院事不行!”
陈尧叟被赵亮怼得一愣,猝忽间不知道该如何回应,王钦若替他解围道:“临安侯此言差矣。陈大人并非怯战,只是心悬陛下的安危,不愿让我大宋皇帝以身犯险罢了。他刚才说的没错啊,一旦兵败如山倒,谁来护着陛下呢?你敢夸这个海口吗?”
“你这种假设分明就是在杞人忧天。”面对对方咄咄逼人的质问,赵亮从容不迫的说道:“刚才我讲的很清楚,陛下御驾亲征,主要是为了巡视前线、鼓舞士气,同时震慑大举来犯的契丹人,并无直接参战的危险。此次敌人的总兵力大约二十万,是进攻方,而我们作为守方,一旦全力迎战,至少能动员四十万左右的军队,再加上坚固的城池要塞和充沛的粮草补给,即便作战失利,也完全可以凭险固守,给陛下留足撤离险境的时间。所以说,像眼前这样一个能让陛下亲征督战、取得对辽国的大胜,进而名垂青史的好机会,竟然被你们两个蠢货白白浪费,真是愚不可及!”
听赵亮扯到“名垂青史”,宋真宗的小心思又开始不受控制的萌动了,他犹豫片刻,试探着问道:“额……临安侯、寇相,真的像你们说的那样,朕只是到前线那边巡视督战一下就可以吗?”
“吾皇圣明,千真万确呀。”寇准听出皇帝再次动心,赶紧又添上一把柴火:“臣之前曾与高老将军商议妥当,定下了此行的万全之策,必然可保陛下亲征的安全,绝对不会有半点差错。”
寇准所说的高老将军,指的是殿前都指挥使、六十九岁的老将军高琼。此人在后周时期便是军中名将,后来又成了宋太宗赵匡义的禁卫亲信,历任龙直指挥使、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等职,深得太宗、真宗父子两代皇帝的信任。
听到宰相提及自己,高琼大步走出,朗声道:“陛下,国家临危,大将理当效死!宰相主战,实乃良谋,望陛下御驾亲征,重振大宋军威。老臣虽年近古稀,愿效力死战,保吾皇周全无虞。”
高琼在宋真宗心中极有分量,连他都这么说,顿时让皇帝安心不少。略微思忖后,宋真宗点头道:“好,那就劳烦寇相和高爱卿一起,再商议出个详细的条陈奏对,包括几时率军出征、带哪些部队同行、走什么路径、在何处歇驾、卫戍重任由谁负责等等。待朕看过没问题后,再做定夺。”
早朝散了之后,赵亮跟着小王爷和寇准一起离开大殿,径直前往楚王府。
一路上,两人对赵亮赞不绝口,连连夸奖他想出的妙计果然厉害。半数的大臣把白布条往头上一绑,顿时令陛下六神无主,连带着王钦若陈尧叟等人也目瞪口呆,完全被打的措手不及。
赵亮谦虚几句,记起了杨宗保的事,遂问道:“小王爷,杨公子怎么样了?能捞出来吗?”
小王爷摇了摇头:“别提了,陈尧叟那个王八蛋,接到了杨延昭将军和本王的书信,仍旧硬扛着不肯放人,说什么大战在即,带兵武官没理由撇下部队跑回来当王府教习,所以还须勘合考虑一番再说。因为这属于枢密院的正常职权,寇相觉得即便闹到陛下那里也没有用,所以只能再等等看。好在陈尧叟顾忌佘老太君的面子,也不敢怎么为难宗保,故而不至于在牢里吃什么苦头。”
赵亮也觉得暂时没有其他好办法,既然寇准说再等等,那便只好继续静观其变了。三人边聊边走,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八千岁的王府。甫一进院,小王爷就感觉气氛有点不对,好奇询问身旁的管家到底怎么了。
管家怯生生的看了看寇准和赵亮,答道:“殿下,呼延将军的信使来啦。”
“哦?前线有消息了?”小王爷转身对赵亮解释:“呼延霆原本是本王的家将,后来到通利军当了副都指挥使。自打辽国入侵,我便命他及时禀报前线战况,好让我心中有数。”
说着,小王爷抬步朝王府里走去,赵亮和寇准同样惦记边关的情况,连忙紧紧跟随。三人刚绕过屏风,进了内院,只见一名只穿军装、未着铠甲的武官快步迎出来,俯身拜倒:“卑职乔义,参见八千岁殿下。”
小王爷一把将他扶起,看着乔义风尘仆仆的样子,知道他这一路肯定跑得非常辛苦,显然是有极为重要的军情,于是赶紧问道:“老乔,发生了何事?”
乔义顾不上给寇准和赵亮见礼,答道:“殿下,辽军主力在瀛洲久攻不下,竟然选择主动放弃,改为绕过瀛洲,直接南下,目前兵峰已逼近澶州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