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远接受了慕容融的投降,不管其目的如何。大隋要统治此地,就不可能将所有的吐谷浑人全部杀光。
黄明远手上兵力不足,因此并没有离开伏俟城继续西进,而是也准备撤兵。
这时段文操从前线传信,其部在泥岭以西遇到了西进的梁默所部,梁默所部不回返,而段文操也只得随行。
原来杨广不仅命令张定和出击车我真山,还在浩亶水大捷之后,听闻慕容伏允逃走,便下令梁默率军追击。
梁默得令之后,便从泥岭向西一路追击吐谷浑残部。后来梁默接到了黄明远的退兵命令之后,梁默左右为难。其部下给其出主意,一方面向黄明远报告天子的命令,另一方面则以一部骑兵继续追击慕容伏允,而主力部队则撤往河西待命。
梁默大喜,乃亲率八千骑兵继续向西深入追击吐谷浑人。
此时已经进入十余初,整个西海地区大雪暴降,天寒地冻,不少地方都已经开始封山。梁默继续向西追击,其危险性不可谓不大,只是天子命令,梁默也不敢不从。
大军越来越往西,正好遇到了一样西进的段文操。此时段文操已经在返回伏俟城的路上。向西追击了数日,但段文操始终没有追上慕容伏允,这恶劣的天气使得段文操不敢再向前。对于隋军来说,最大的敌人已经从吐谷浑人变成了西海的天气,若是补给断绝,整个大军有覆灭的危险。
段文操劝梁默一同跟他返回伏俟城,再做计较,没得因为天气折了部队,但梁默却是不允。
天子令其追击慕容伏允,他从向西追了数百里便要返回,到了天子面前怎么交代。天子可不管天气什么原因,一个不遵圣命,便能使天子恶了他。因此梁默虽然知道前途艰险,但仍旧固执的要继续向西追击。
段文操无奈,又不能任由梁默一人西行,其部兵马不多,更易受挫。段文操只得一面向黄明远报信,一面尾随梁默之后,折道西行。
梁默一路追击吐谷浑残部到黑海,终于中了吐谷浑人的埋伏。
慕容伏允一路西逃,眼看隋军紧追不舍,知道若是不击败这股隋军,根本逃脱不了。慕容伏允也是人杰,遂决定就此反击,在黑海东南隋军的必经处设下埋伏。数次大败,慕容伏允手中只有不到万人,一旦再次兵败,就只剩下覆亡。
不过慕容伏允意志坚定,决定赌这一场。
果然梁默轻而无备,一路率领轻骑兵前行,在黑海地区落入了吐谷浑人的埋伏圈。
梁默是员猛将,骁武绝人,每从征伐,冲锋陷阵。因此虽然被围,但不慌不忙,镇定自若的指挥军队防御。
吐谷浑人也尽是精锐,梁默带队两次冲锋,皆不能破围,反而中枪落马,只得徒步参战。眼看身边士兵越战越少,梁默也不禁长叹“今日当死在这里”。
幸而此时段文操从后率部赶到,拼力厮杀进击,所向披靡。吐谷浑人与梁默大战,已经用尽了力气,段文操率领的援军突然到来,立刻将士气高涨的吐谷浑人击破,其部开始出现崩溃。
此时的慕容伏允见到此状,也只得哀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不助他,乃使得隋军援兵赶到,现在已再无胜利的可能。
慕容伏允乃放弃围歼隋军,选择撤兵。
而此时梁默受伤,其部折损严重,段文操也无力追击,只得任由对方撤离。
二人准备返回,正好又遇到了向西追击的刘权所部。
刘权与梁默的情况一样,同样是被杨广所遣追击慕容伏允的。不过刘权在海西地区搜寻了吐谷浑人半个月,也没有发现慕容伏允的踪迹,也准备向西追击。
这时梁默刚遭遇大败,因此劝刘权以他的教训为前车之鉴,最好撤兵。
刘权却认为慕容伏允的境遇要比他们的更糟糕,既然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哪怕付出再大的伤亡,也要追下去。对于梁默的反对,刘权说道:“吐谷浑人不定居,没有城郭,随水草迁移流动,如果不趁他们聚居在一起时袭击他们,等到他们四处游荡,怎么能捣毁他们的巢穴呢?现在慕容伏允一路往西北逃,无论是让其逃到西域,还是留在海西,将来都是大隋的一大祸患。”
于是刘权亲自挑选骁勇骑兵一千多人为先锋,直逼慕容伏允离开的方向。而段文操和梁默二人也盘算,此时境况如此,他们早就过了撤兵的好时机,无论是向东还是向西,都要横穿大山,面对严酷的环境,还不如跟着刘权继续向西追击吐谷浑人,最后折道从伊吾回国。
因此二人便缒在刘权身后,也继续进军。
这般天气,滴水成冰,沿途冻毙者不计其数。沿途缺水,将士们甚至只得抽饮马血。在这个硕大的海西荒原,众人行千余里,士糜冰,马秣雪,终于在南龙勒山口追上了慕容伏允。
南龙勒山层峦叠嶂,山势陡峻,植被稀疏,纵横沟谷,切割剧烈,南坡相对平缓,地表风化严重,岩体破碎。属于人迹罕至,飞鸟不驻之地。
慕容伏允无论如何没想到隋军如此穷追不舍,因此到了此地,因为天气原因,也放松了警惕。
而刘权的前锋部队沿途掉队过半,拼着一口气向西追击。等到发现了吐谷浑人的营帐,甚至来不及等待身后的梁默主力支援,便向吐谷浑人杀去。
这一战慕容伏允再也没有延续自己的神奇,逃命**失去了效果。隋军攻破慕容伏允的牙帐,杀掉几千名吐谷浑兵,获得牲畜十多万,自伏允以下,其妻子儿女皆被隋军俘获。
至此这场大战终于落幕。而隋军梁默、刘权、段文操三部共计三万多人出击,辗转月余,一路冻死、冻伤无数,等到众人从龙勒山返回敦煌修整之后,三军合计不过一万两千余人,只剩下三分之一多。
同月,慕容伏允手下大将大宝王尼洛周率领数万部众向隋军投降,至此整个吐谷浑再无任何抵抗势力。
黄明远手上兵力不足,因此并没有离开伏俟城继续西进,而是也准备撤兵。
这时段文操从前线传信,其部在泥岭以西遇到了西进的梁默所部,梁默所部不回返,而段文操也只得随行。
原来杨广不仅命令张定和出击车我真山,还在浩亶水大捷之后,听闻慕容伏允逃走,便下令梁默率军追击。
梁默得令之后,便从泥岭向西一路追击吐谷浑残部。后来梁默接到了黄明远的退兵命令之后,梁默左右为难。其部下给其出主意,一方面向黄明远报告天子的命令,另一方面则以一部骑兵继续追击慕容伏允,而主力部队则撤往河西待命。
梁默大喜,乃亲率八千骑兵继续向西深入追击吐谷浑人。
此时已经进入十余初,整个西海地区大雪暴降,天寒地冻,不少地方都已经开始封山。梁默继续向西追击,其危险性不可谓不大,只是天子命令,梁默也不敢不从。
大军越来越往西,正好遇到了一样西进的段文操。此时段文操已经在返回伏俟城的路上。向西追击了数日,但段文操始终没有追上慕容伏允,这恶劣的天气使得段文操不敢再向前。对于隋军来说,最大的敌人已经从吐谷浑人变成了西海的天气,若是补给断绝,整个大军有覆灭的危险。
段文操劝梁默一同跟他返回伏俟城,再做计较,没得因为天气折了部队,但梁默却是不允。
天子令其追击慕容伏允,他从向西追了数百里便要返回,到了天子面前怎么交代。天子可不管天气什么原因,一个不遵圣命,便能使天子恶了他。因此梁默虽然知道前途艰险,但仍旧固执的要继续向西追击。
段文操无奈,又不能任由梁默一人西行,其部兵马不多,更易受挫。段文操只得一面向黄明远报信,一面尾随梁默之后,折道西行。
梁默一路追击吐谷浑残部到黑海,终于中了吐谷浑人的埋伏。
慕容伏允一路西逃,眼看隋军紧追不舍,知道若是不击败这股隋军,根本逃脱不了。慕容伏允也是人杰,遂决定就此反击,在黑海东南隋军的必经处设下埋伏。数次大败,慕容伏允手中只有不到万人,一旦再次兵败,就只剩下覆亡。
不过慕容伏允意志坚定,决定赌这一场。
果然梁默轻而无备,一路率领轻骑兵前行,在黑海地区落入了吐谷浑人的埋伏圈。
梁默是员猛将,骁武绝人,每从征伐,冲锋陷阵。因此虽然被围,但不慌不忙,镇定自若的指挥军队防御。
吐谷浑人也尽是精锐,梁默带队两次冲锋,皆不能破围,反而中枪落马,只得徒步参战。眼看身边士兵越战越少,梁默也不禁长叹“今日当死在这里”。
幸而此时段文操从后率部赶到,拼力厮杀进击,所向披靡。吐谷浑人与梁默大战,已经用尽了力气,段文操率领的援军突然到来,立刻将士气高涨的吐谷浑人击破,其部开始出现崩溃。
此时的慕容伏允见到此状,也只得哀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不助他,乃使得隋军援兵赶到,现在已再无胜利的可能。
慕容伏允乃放弃围歼隋军,选择撤兵。
而此时梁默受伤,其部折损严重,段文操也无力追击,只得任由对方撤离。
二人准备返回,正好又遇到了向西追击的刘权所部。
刘权与梁默的情况一样,同样是被杨广所遣追击慕容伏允的。不过刘权在海西地区搜寻了吐谷浑人半个月,也没有发现慕容伏允的踪迹,也准备向西追击。
这时梁默刚遭遇大败,因此劝刘权以他的教训为前车之鉴,最好撤兵。
刘权却认为慕容伏允的境遇要比他们的更糟糕,既然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哪怕付出再大的伤亡,也要追下去。对于梁默的反对,刘权说道:“吐谷浑人不定居,没有城郭,随水草迁移流动,如果不趁他们聚居在一起时袭击他们,等到他们四处游荡,怎么能捣毁他们的巢穴呢?现在慕容伏允一路往西北逃,无论是让其逃到西域,还是留在海西,将来都是大隋的一大祸患。”
于是刘权亲自挑选骁勇骑兵一千多人为先锋,直逼慕容伏允离开的方向。而段文操和梁默二人也盘算,此时境况如此,他们早就过了撤兵的好时机,无论是向东还是向西,都要横穿大山,面对严酷的环境,还不如跟着刘权继续向西追击吐谷浑人,最后折道从伊吾回国。
因此二人便缒在刘权身后,也继续进军。
这般天气,滴水成冰,沿途冻毙者不计其数。沿途缺水,将士们甚至只得抽饮马血。在这个硕大的海西荒原,众人行千余里,士糜冰,马秣雪,终于在南龙勒山口追上了慕容伏允。
南龙勒山层峦叠嶂,山势陡峻,植被稀疏,纵横沟谷,切割剧烈,南坡相对平缓,地表风化严重,岩体破碎。属于人迹罕至,飞鸟不驻之地。
慕容伏允无论如何没想到隋军如此穷追不舍,因此到了此地,因为天气原因,也放松了警惕。
而刘权的前锋部队沿途掉队过半,拼着一口气向西追击。等到发现了吐谷浑人的营帐,甚至来不及等待身后的梁默主力支援,便向吐谷浑人杀去。
这一战慕容伏允再也没有延续自己的神奇,逃命**失去了效果。隋军攻破慕容伏允的牙帐,杀掉几千名吐谷浑兵,获得牲畜十多万,自伏允以下,其妻子儿女皆被隋军俘获。
至此这场大战终于落幕。而隋军梁默、刘权、段文操三部共计三万多人出击,辗转月余,一路冻死、冻伤无数,等到众人从龙勒山返回敦煌修整之后,三军合计不过一万两千余人,只剩下三分之一多。
同月,慕容伏允手下大将大宝王尼洛周率领数万部众向隋军投降,至此整个吐谷浑再无任何抵抗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