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感谢“龙之牙”与“读者20210209155108226016058”两位同学的打赏!

    非常感谢“万物生510”、“红颜青年”、“zgy907”、“bazooka”、“龙之牙”、“书友20190531080700862”、“⊙四眼田鸡⊙”、“毒gu九贱”、“河有鱼”等同学的月票,过年期间,大家还坚持投月票,差不多快200了,真是太赞了!

    还要感谢“ljhljh”、“我真的很想醉”、“性情中人”、“读者20210209155108226016058”、“素日琉念”、“荷塘雾夜”、“舞飘乱影”、“晓看浣花”、“北贾亭”、“书友20170612133316636”、“居之无倦”、“书友20180622114550323”、“月夜屠龙”、“南北鲸落”、“吃不饱的货”、“qiuguhan”、“曾华”、“东皇太始”、“毒gu九贱”、“华夏联邦皇帝”、“五湖山人”、“浩宸”、“翠沼殘花片”等同学们的推荐票!

    顺便感谢粉丝总榜top29

    1读者20210209155108226016058

    2斗气风暴

    3书友20200516002708423

    4铁马冰河入梦来99

    5书友20181129045010994

    6书友20200323200157799

    7最爱可

    8书友20200121131244620

    9书友20190531080700862

    10书友160720013132353

    11书友20191115073055945

    12浅语轻鸣

    13读者20210125154715149592983

    14书友20181210130128046

    15书友20180209233838332

    16书友091017214457640

    17zgy907

    18书友20180126175105862

    19书友20190523192118079

    20河有鱼

    如有遗漏,敬请见谅,跪谢大家的投票与订阅!

    ******************************************************

    没有人口,尤其是经过数番大战,八旗勇士战殁甚多,如何补充本就人口不足的旗丁,对皇太鸡来说,这个天大的问题。

    哪怕现在开始生育,直至长大成人,也须十五年以上的时间,在皇太鸡年过花甲之际,方才可能完成。

    宁完我建议利用蛮明各部人马均在龟缩防御,将辽西一带的蛮明百姓悉数迁往大清后方,使其前去开荒种地,可起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尤其要让宁远城彻底被大清王师控制住,勇顺王吴三桂留在宁远,总是让大清上下感到心神不宁。

    尽管之前已经答应吴三桂不会将其部与麾下百姓迁往他地,但今时不同往昔,切不可同日而语。

    大清有了粮食,后方还有异常肥沃之土地,与炮火纷飞的辽西战场完全没有可比性,在后方无忧无虑的耕作,对百姓来说也是件大好事。

    范文程补充说,只要提供优惠待遇便可,譬如头一年完全免税,从第二年至往后五十年,朝廷只收一半的粮食作为税费及土地出让费。

    凡耕作满十年,百姓所耕之地,皆可永久拥有,朝廷不会索取一两银子的费用,还会办法土地凭证。

    适龄成人,每人三十亩,老人与孩童,每人十亩,在此基础上,可随意耕作,开垦面积不设上限。

    皇太鸡觉得这个建议倒是不错,至少对大清来说是非常有益的,而且说地是合情合理,于朝廷于百姓皆有好处。

    范文程还提醒皇太鸡,若是在秋收之前,那魔童派兵在辽西登陆。

    从锦州至山海关这一条狭长的区域内,出兵上百路来放火焚烧庄稼。

    届时大清王师根本无法及时救援,等于被蛮明给牵制住了。

    于是下旨遣人送往宁远,吴三桂可选择率部继续驻守宁远,不过为防止蛮明出兵在秋收之前焚烧庄稼,毁坏田地,附近百里之内的百姓,均需迁往大清后方。

    实际上,土地在耕作多年之后,肥力早已尽失,只能依靠不断施肥来使作物生长成熟。

    开垦荒地得来的新地远比旧地的肥力高,无非是开荒比较费力而已。

    从锦州至山海关,在辽西地区遍布无数大小堡垒,这些堡垒便是当初孙承宗的杰作。

    看似星罗棋布,在战时,特别是明军丧失野战能力的情况下,就是一个个小型孤岛。

    大清王师不是没能力打下这些地方,调集上百门红衣大炮,没一座堡垒能扛得住。

    只是觉得费时费力,打下来的地方还得不到多少值钱的战利品。

    有这工夫,莫不如直接出兵入塞作战,打下一座济南这样的大城,那就啥都有了。

    在后方开垦大量荒地,并且证实此法可行之后,大清王师也就不会急于在入秋之际叩关了。

    以往都是缺粮才会叩关,从今年开始就不必如此了。

    只要有源源不断地人口输送到后方去,往后便会获得上千万人都吃不完的粮食。

    而且鉴于足智多谋的十四弟都没有讨得便宜,王师又亟需养精蓄锐,皇太鸡在今冬便不打算派兵入塞作战了。

    但并不意味着大清王师会吃饱喝足干待着,该做的事情必须要做。

    一来是继续围困锦州,不能让祖大寿所部轻易获得蛮明援军的供给。

    二来是要护送辽西百姓迁往大清腹地,这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粮食产量。

    三来是要将位于辽西地区,诸多还打算负隅顽抗的堡垒悉数清除掉。

    在辽西这里做文章,大清所付出的代价远比在关内作战低得多。

    若能迁走十万百姓,便等于还能在后方开垦出百万亩荒地,等于在腹地重建了一个辽西。

    大清后方有的是土地,百姓们可以随便开垦,开得越多,收益便越高。

    接到圣旨的吴三桂没想到皇太鸡出尔反尔,而且反悔的速度如此之快。

    心里顿时感到很是愠恼,可又知道自己寄人篱下,身边又有杜度监视,完全没有自行选择的权力。

    离开宁远,去往他地,吴三桂害怕自己连兵权都会丧失掉。

    尽管皇太鸡在圣旨中保证了吴三桂的兵权,可谁又能保证皇太鸡不会再次反悔呢?

    朱慈烺的所作所为很是讨厌,可起码说话算数,轻易不会反悔。

    连父亲吴襄都被毫发无损地送过来了,吴三桂可是感动不已。

    皇太鸡这完全是一副伪君子的做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说好不迁走百姓,结果这才多长时间?

    自己手下皆为辽兵,也就是土兵,这些百姓可全都是士卒们的亲属。

    往后将士们在宁远作战,而亲属则在千里之外的地方。

    如此一来,亲属岂不成了皇太鸡手里的人质?

    摆在吴三桂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遵旨照搬,迁走百姓。

    要么杀掉杜度,消灭城内的清军,然后高举反正的大旗,重新投靠大明。

    问题在于城内有数千清军精锐,城外还有上万人马。

    若是大明那边不相信自己所为,届时自己与麾下将士又该当如何?

    辽西总督王在晋想要置自己于死地,太子将父亲送来,便意味着恩断义绝。

    自己这时候不事先与大明那边联系,便先行反正,结果未必会得偿所愿。

    想了三天,经过反复思量,吴三桂作出了一个让杜度都大吃一惊的决定。

    不但遵旨照搬,而且将守军也一并带走,宁远一带的二十余万军珉悉数迁往大清后方!

    杜度感到又惊又喜,与张存仁商量了半晌,似乎觉得吴三桂未必会言行一致,故而让城内清军保持高度戒备,防止事情有变。

    然而吴三桂这边却大模大样地将各种物件大包装箱,由于己部车辆不足,还向杜度及周边清军各部借来了大量的车辆与马匹。

    杜度见状也不好拒绝,只能面带微笑地同意,而且还帮吴三桂调集了大量车马,用来装运行囊与粮食。

    放弃老巢宁远是个痛苦的决定,但能避免未来给皇太鸡充当马前卒,也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

    你不是想给我来个釜底抽薪么?

    好说!

    我全都被你抽走!

    吴三桂的目的地让皇太鸡闻讯都大吃一惊……

    这算甚子对策???

    赌气出走?

    宁远倒是被杜度所部完全掌控住了,可吴三桂此举未免也太任性了吧?

    范文程、宁完我、希福、刚林等人知晓之后也是一头雾水,完全猜不出吴三桂的心思。

    豪格更是进言,要趁吴三桂前来觐见之际,直接将其根除,以免后患无穷。

    皇太鸡直接否定了这个提议,好不容易招降了一员蛮明悍将,还给宰了,往后还有谁敢投靠大清?

    等见到吴三桂,尽管皇太鸡出言挽留,并开出了一系列的优厚条件,譬如吴三桂所部都可以无须与蛮明交战,也没有挽留住大清勇顺王。

    通过大明太子释放父亲,与皇太鸡的出尔反尔,对比之后,吴三桂在心里认定皇太鸡靠不住,往后只能靠自己。

    既然下了这个定论,那就一定要保存己部,轻易莫要与敌人接战。

    这就要找个没有敌人的好地方,连皇太鸡派人找自己都困难。

    去哪?

    吴三桂之前可是看着地图彻夜未眠,终于想到了一个地方,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地方。

    以前赵宋的徽钦二宗便来到此地游玩,那么想必自己也能有幸前去追忆一番。

    这就是前朝金国的都城上京,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便在此地开朝!

    大清太祖不是说后金国号便源自金国的传承么?

    这正好,自己前去开荒,也算是顺便祭祖了!

    上京一带是大清国的后方的后方,正二八经的大后方!

    别说明军,连清军都没几个!

    这一带在废弃之后,又少有人定居,多半都是荒地,刚好利于开垦。

    唯一的问题是必须在开春之前,连渡松花江与纳邻河,否则就得在松花江上游的南岸落脚。

    从宁远到上京,足有一千五百里之遥,每天走三十里路,也要走近两个月方可到达。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无比艰辛的征途,可比起留在皇太鸡身边,要安全许多。

    为了今后自己不再被皇太鸡坑害,吴三桂也会毅然决然地踏上征途。

    往后你随便下旨,老子远在上京,就是听封不听调,你又能奈我如何?

    皇太鸡没有将百姓迁离宁远之事,吴三桂也不会率部负气出走。

    到了上京,修缮或重建一座城池,还可以继续做大清国的勇顺王,一点不耽误!

    明清两边接着打,吴三桂大可以坐山观虎斗!

    皇太鸡赢了,吴三桂依然是大清国的勇顺王。

    朱慈烺赢了,吴三桂便可直接反正,同时献上百万亩良田……

    除了位置“稍微”偏僻一些之外,这里才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

    吴三桂当然不会将心里话说出来,嘴上还是要为皇上开荒种地。

    为避免今后与各旗在开荒界限上发生冲突,故而才会想要去往上京一带。

    皇太鸡见留不住吴三桂,又不能将其扣押或杀掉,便只能应允放行,还很是关心地提供了大量的种子,又送了些牲畜作为耕作之用。

    吴三桂没要其他贵重物品,只要了一堆铁镐、铁锹、斧子、铁钉、焦炭、帐篷、药材等,目的就是要在落脚点尽快砍树造木屋,不然百姓都得被活活冻死。

    豪格怀疑吴三桂去上京是要倒斗挖龙脉……

    皇太鸡听罢觉得自己应趁春秋鼎盛,应该多生几个儿子!

    倒是希福担心吴三桂或许到了上京,稍作停留便还会继续北上,率部进入大清以北的蛮明诸多藩国境内。

    皇太鸡倒是觉得此言有理,可看过地图之后,又认为即便到了上京,距离蛮明藩国仍有千里之遥。

    吴三桂若是不想活活拖死所携带的百姓,便不会如此疯狂,在上京安家落户,已经很是不错了。

    真若是前去投靠蛮明的藩王,只怕真到了目的地,也不剩下多少兵马与百姓了。

    赵宋的岳飞曾立志率部北伐,直捣上京,救出被金军安置在此地的徽钦二宗。

    可只要用脑子想想,便会觉得可笑。

    从两淮一路北上,纵横三千里,深入塞外作战,尤其是滴水成冰的冬天,水土不服的宋军还有多少战力可言?

    金军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善于在严寒中生活与作战,宋军就值得怀疑了……

    十万宋军从两淮发兵,要保证每战必胜,且不会折损太多人马,方可实现如此目标。

    除此之外,还要在冬季渡过松花江与纳邻河,再在开春之前折返。

    皇太鸡认为宋军出征十万,最后能剩下一万返回就相当不错了。

    若是换成稳扎稳打,一点一点向北推进,不知何年何月可以打到上京城下了!

    吴三桂以为如此便可远走高飞了?

    之前索伦部酋长博穆博果尔发动叛乱,大清早已派兵前去弹压。

    如今博穆博果尔兵败身死,但大清还有一个甲喇的八旗兵,以及不少于三个甲喇的仆从兵留在当地负责镇抚。

    尽管或许无法与吴三桂所部相抗衡,但多少会起到监视的作用。

    皇太鸡已经猜出吴三桂的心思,鉴于大清已经有了增收粮食之策,也不会在此时与其斤斤计较,等以后得了天下,再行算账亦不迟。

    正好可以让鲍承先顺便请吴三桂所部看看开荒屯垦出来的成果,也好使其将法子照搬到上京那边去。

    吴三桂真能如鲍承先一般能干,带着手下百姓为大清开垦出百万亩的良田,也算是变相立功了。

    有了足够多的良田,就会有足够多的粮食,如此便可养活足够多的兵马。

    皇太鸡期望大清王师拥有十五万骑兵,十五万到二十万步兵,含炮队。

    总兵力至少要达到三十万,另有十万团练用来屯垦与训练,战事吃紧便可投入战斗。

    大明能组建团练,大清自然也可以。

    但新入士兵的武器与甲衣如何置办,成了个大问题。

    尤其是在冶铁方面,大清远远落后于蛮明。

    范文程进言,说鞍山一带自战国时期便有冶铁,不如开出悬赏,让附近百姓四处探矿。

    对关内那个四处开矿的魔童眼红不已的皇太鸡欣然应允,只要能发现巨型铁矿,赏银封侯都可以。

    大清国幅员辽阔,没有金矿银矿,总有铁矿吧?

    总不能连铁矿都无比稀缺吧?

    不出三个月,在鞍山一带遍地挖洞的百姓便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之前大家总以为鞍山一带只有数座小型铁矿,包括皇太鸡在内也只能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进行悬赏。

    没想到不挖不要紧,深挖下去,随着土坑面积的扩大,铁矿的面积也跟着扩大了。

    目前预估矿脉宽数里、长达数十里之巨,往后大清国完成无须为铁矿以及甲衣发愁了!

章节目录

明末黑太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布书网只为原作者牛笔老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牛笔老道并收藏明末黑太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