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什么多,事多。除了内忧外患之外,还有就是一群东林官员们没事整事。作为一个国家,财政宽裕的少,所以横征暴敛4个字,总是出现在每一页的历史之中,这已经不足为奇。
但是真正的有为君主,总是想着怎么样在不盘剥百姓的情况下,搞节约搞开源,追求的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然而现在大明,那帮官员们都在想着办法的堵住开源的口子,解约就更不要想,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如何在百姓的身上敲骨吸髓的加税。
本来到了帝国的末期,土地兼并就非常严重了,严重到了现在,真正负担赋税的百姓,手中只掌握19的土地,结果现在不谈巨大的开支,仅谈收入,就要用原先10亩地负担的财政,只能用一亩地来出。
这样的结局,百姓不造反都怪了。
但作为一个统治者,最怕的就是百姓造反,而往往结局就是官逼民反。
现在,赵兴也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统治者,官逼民反这种事,他是绝对不能做的,现在四处灭火,还灭不过来呢。
辽饷是绝对不能增加的,因为对国对民来说,那都是一种灾难。
明初正统时,诸边的年例只有二十二万两。到万历时,年例便增至三百八十万两。辽东战起,自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开始,到天启元年,前后不到四年时间,辽饷用银即达一千七百二十万两,平均每年支辽饷四百多万两。前三次辽饷加派共九厘,合计加征银两四百八十多万两,其中扣除北直隶和地方其他用途,尚余三百万两不到。
有了这300万两,对整个辽西用兵来说,按照改变政策之后,现在的标准是够的。
但为什么突然间又不够了?原因就是皇太极这次从北方进攻的,北方也需要加强军备,但这一笔钱,就又成了没有着落的了。
没钱怎么办?所以大家习惯性的就采取,加征。
结果也正是由于这一次的增加,让西北本来天灾人祸之下,已经走投无路的百姓,彻底的步入了深渊。
明末起义首开者,澄城王二才大呼一声:“与其被催拷而死,不如杀官而活。”
而赵兴,是绝对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再发生的,自己从崇祯元年一直上蹿下跳,到了现在,总算是将许多历史上发生的大事,要么消灭在萌芽里,要么将危害降低到最小。好不容易将大明的这架冒烟起火的战车,狠狠的踩了几脚刹车之后,降下了灭亡的速度,但这并不是他最终的目的。
他最终的目的,是要拯救这个老大帝国,拯救这个汉家江山,让这架即将灭亡的马车,走向坦途而不是深渊。
而他知道辽饷这个真正点燃整个老大帝国火药桶的火捻子,在这家死要钱的努力下,本来已经被自己掐灭了,结果这又弄出来了,那怎么能行?
必须想一个办法,这是自己的责任,也是自己必须要担当的。
正在他蚂蚁一样走着的时候,外面传来了一阵尖利的声音:“锦衣卫指挥使,赵兴,接旨啊。”
一听这声呼喊,赵兴的头皮就发炸,这是催命鬼上门了。
急匆匆走出屋子,这时候只见院子里早就一阵鸡飞狗跳,不想下跪的不想找麻烦的人,立刻纷纷往各自的屋子里跑,关门闭户,自己家的小狗,由于离着狗窝远,害怕跑不进去,于是直接将脑袋插在一个花丛里,露出小屁股在瑟瑟发抖,你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它的内心崩溃的呼喊:“你看不到我,你看不到我。”
别人都可以躲,唯独赵兴不能躲,也不敢躲,只能快步的迎接出来。
这次来传旨的是王和中,他就在院门外站着,直到等到院子里静下来,远远的见到赵兴迎上来,他就笑着抱拳:“对不住对不住了。”他说这话的意思,是又给赵家添麻烦了。
在古代,迎接圣旨,是一件相当隆重的事。正因为隆重,所以相当麻烦。对于平常人家来说,一辈子接一次圣旨,那是能够炫耀几辈子的事情。但对于赵兴这种幸臣来说,那绝对是一种受罪。
平时赵兴在家,还能尽量的将接圣旨这种事儿,安排在衙门里。但是赵兴不在家,皇上和皇后,为了表示对赵兴的恩宠,那是时不时的就派人过来赏赐一些东西。
你不要以为得了一件皇家的赏赐东西,就可以发家致富。你想的太多了。
皇上皇后赏赐的东西,也并不都是昂贵的,时不时的就是两口子正在吃饭,然后吃着一个菜比较可口,就指点一下,派一个小太监送过来。
你还不能不接,因为这是恩宠,这是面子。这不是你的面子,而是皇家的面子,你敢不接?找死了吧。
还有就是一些寻常的东西,那更是有时候让人感觉到莫名其妙。
当然最多的就是金银棵子。但是即便你家穷死,这个东西也不能花出去,你还必须得乖乖的供着。赏赐给你的东西是不能损坏的,更不能丢失,都是记录在案的,宫里时不时的还要派出小太监来查看,你瞧瞧,这不是负担还是什么?
太监们当然知道这里的弊病,所以才有王和中这一说。因为两个人的关系好,所以王和中,是故意站在胡同口就来那么一嗓子的,目的就是叫不愿意接驾的人,都躲起来,这是一种人情照顾。
赵兴想要按照规矩跪倒接旨,王和中直接笑着拉起来:“皇上特意嘱咐,咱家就是将皇上的口谕告诉你,不必那么麻烦礼节。”然后啧啧称奇,充满了羡慕:“当今您君臣之间,能够有如此体恤理解,真的让人羡慕无比啊。”
在这一点上,赵兴也感觉有些感动,第1个,这是万恶的封建时代,君王大于天,那森严的等级是绝对不能僭越的,这种等级,也是所有士大夫们在玩了命的维持着的。
但又从这一点上感觉出,自己和崇祯之间,除了君臣相得默契之外,还是多少有些兄弟朋友之情隐隐的在其中透露的。
“皇上有什么吩咐?”
王和中道:“皇上说,也没有什么大事,三天后是十五大朝,希望爱卿能够参加。”
赵兴就一咧嘴,已经得到了杨嗣昌的通风报信,三天后的大朝会,又将是一番龙争虎斗。现在是崇祯说的轻巧,但那意思已经相当明显,咱这个皇上势单力孤,就等着你上去当爪牙背锅侠呢。
“皇上还让我告诉你一声,那一场朝会非常重要,所以需要你仔细的准备一下。”
赵兴很感激,他是真的感激崇祯对自己的推心置腹,因为毕竟让自己当打手背锅侠,还能再事先提醒你一下:“我准备对你踹黑脚了,你事先准备准备后事吧。”
这样厚道的人,在这个尔虞我诈之风盛行的朝堂,你还上哪里去找啊?
但是真正的有为君主,总是想着怎么样在不盘剥百姓的情况下,搞节约搞开源,追求的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然而现在大明,那帮官员们都在想着办法的堵住开源的口子,解约就更不要想,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如何在百姓的身上敲骨吸髓的加税。
本来到了帝国的末期,土地兼并就非常严重了,严重到了现在,真正负担赋税的百姓,手中只掌握19的土地,结果现在不谈巨大的开支,仅谈收入,就要用原先10亩地负担的财政,只能用一亩地来出。
这样的结局,百姓不造反都怪了。
但作为一个统治者,最怕的就是百姓造反,而往往结局就是官逼民反。
现在,赵兴也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统治者,官逼民反这种事,他是绝对不能做的,现在四处灭火,还灭不过来呢。
辽饷是绝对不能增加的,因为对国对民来说,那都是一种灾难。
明初正统时,诸边的年例只有二十二万两。到万历时,年例便增至三百八十万两。辽东战起,自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开始,到天启元年,前后不到四年时间,辽饷用银即达一千七百二十万两,平均每年支辽饷四百多万两。前三次辽饷加派共九厘,合计加征银两四百八十多万两,其中扣除北直隶和地方其他用途,尚余三百万两不到。
有了这300万两,对整个辽西用兵来说,按照改变政策之后,现在的标准是够的。
但为什么突然间又不够了?原因就是皇太极这次从北方进攻的,北方也需要加强军备,但这一笔钱,就又成了没有着落的了。
没钱怎么办?所以大家习惯性的就采取,加征。
结果也正是由于这一次的增加,让西北本来天灾人祸之下,已经走投无路的百姓,彻底的步入了深渊。
明末起义首开者,澄城王二才大呼一声:“与其被催拷而死,不如杀官而活。”
而赵兴,是绝对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再发生的,自己从崇祯元年一直上蹿下跳,到了现在,总算是将许多历史上发生的大事,要么消灭在萌芽里,要么将危害降低到最小。好不容易将大明的这架冒烟起火的战车,狠狠的踩了几脚刹车之后,降下了灭亡的速度,但这并不是他最终的目的。
他最终的目的,是要拯救这个老大帝国,拯救这个汉家江山,让这架即将灭亡的马车,走向坦途而不是深渊。
而他知道辽饷这个真正点燃整个老大帝国火药桶的火捻子,在这家死要钱的努力下,本来已经被自己掐灭了,结果这又弄出来了,那怎么能行?
必须想一个办法,这是自己的责任,也是自己必须要担当的。
正在他蚂蚁一样走着的时候,外面传来了一阵尖利的声音:“锦衣卫指挥使,赵兴,接旨啊。”
一听这声呼喊,赵兴的头皮就发炸,这是催命鬼上门了。
急匆匆走出屋子,这时候只见院子里早就一阵鸡飞狗跳,不想下跪的不想找麻烦的人,立刻纷纷往各自的屋子里跑,关门闭户,自己家的小狗,由于离着狗窝远,害怕跑不进去,于是直接将脑袋插在一个花丛里,露出小屁股在瑟瑟发抖,你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它的内心崩溃的呼喊:“你看不到我,你看不到我。”
别人都可以躲,唯独赵兴不能躲,也不敢躲,只能快步的迎接出来。
这次来传旨的是王和中,他就在院门外站着,直到等到院子里静下来,远远的见到赵兴迎上来,他就笑着抱拳:“对不住对不住了。”他说这话的意思,是又给赵家添麻烦了。
在古代,迎接圣旨,是一件相当隆重的事。正因为隆重,所以相当麻烦。对于平常人家来说,一辈子接一次圣旨,那是能够炫耀几辈子的事情。但对于赵兴这种幸臣来说,那绝对是一种受罪。
平时赵兴在家,还能尽量的将接圣旨这种事儿,安排在衙门里。但是赵兴不在家,皇上和皇后,为了表示对赵兴的恩宠,那是时不时的就派人过来赏赐一些东西。
你不要以为得了一件皇家的赏赐东西,就可以发家致富。你想的太多了。
皇上皇后赏赐的东西,也并不都是昂贵的,时不时的就是两口子正在吃饭,然后吃着一个菜比较可口,就指点一下,派一个小太监送过来。
你还不能不接,因为这是恩宠,这是面子。这不是你的面子,而是皇家的面子,你敢不接?找死了吧。
还有就是一些寻常的东西,那更是有时候让人感觉到莫名其妙。
当然最多的就是金银棵子。但是即便你家穷死,这个东西也不能花出去,你还必须得乖乖的供着。赏赐给你的东西是不能损坏的,更不能丢失,都是记录在案的,宫里时不时的还要派出小太监来查看,你瞧瞧,这不是负担还是什么?
太监们当然知道这里的弊病,所以才有王和中这一说。因为两个人的关系好,所以王和中,是故意站在胡同口就来那么一嗓子的,目的就是叫不愿意接驾的人,都躲起来,这是一种人情照顾。
赵兴想要按照规矩跪倒接旨,王和中直接笑着拉起来:“皇上特意嘱咐,咱家就是将皇上的口谕告诉你,不必那么麻烦礼节。”然后啧啧称奇,充满了羡慕:“当今您君臣之间,能够有如此体恤理解,真的让人羡慕无比啊。”
在这一点上,赵兴也感觉有些感动,第1个,这是万恶的封建时代,君王大于天,那森严的等级是绝对不能僭越的,这种等级,也是所有士大夫们在玩了命的维持着的。
但又从这一点上感觉出,自己和崇祯之间,除了君臣相得默契之外,还是多少有些兄弟朋友之情隐隐的在其中透露的。
“皇上有什么吩咐?”
王和中道:“皇上说,也没有什么大事,三天后是十五大朝,希望爱卿能够参加。”
赵兴就一咧嘴,已经得到了杨嗣昌的通风报信,三天后的大朝会,又将是一番龙争虎斗。现在是崇祯说的轻巧,但那意思已经相当明显,咱这个皇上势单力孤,就等着你上去当爪牙背锅侠呢。
“皇上还让我告诉你一声,那一场朝会非常重要,所以需要你仔细的准备一下。”
赵兴很感激,他是真的感激崇祯对自己的推心置腹,因为毕竟让自己当打手背锅侠,还能再事先提醒你一下:“我准备对你踹黑脚了,你事先准备准备后事吧。”
这样厚道的人,在这个尔虞我诈之风盛行的朝堂,你还上哪里去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