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翼的话说完立刻有三个人跳出来从各方面解读张凤翼说的对,说些‘我们支持’之类的话。像极了后世咱在背后喊老铁666的那帮人。
张凤翼退下之后,崇祯正打算结束这个议题,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商周祚上前奏道:“臣请陛下选派贤良安抚蒙古额哲事,如此大事怎能让一武人来管。”
崇祯看着商周祚有些头疼,这个官员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但是难免有点迂直好顶撞崇祯,所以崇祯并不喜欢他。
原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是唐世济来着,不过作为温体仁的同党,已经被罢免了,朝臣推荐了商周祚,崇祯也对这个清廉的官员有印象,‘辛丑科张以诚榜进士,授邵武县令5载,廉洁如冰,因赔贴而致家产殆尽’一时士林传为美谈。
但是这真用起来崇祯确怎么也喜欢不起来这个人,朱慈烺看着崇祯,说实话崇祯真没有那个气度,就不要学人家唐太宗用魏征,现在尴尬了吧。
不过商周祚的话立刻引的大家同仇敌忾,文武之争比起党派之争又上升了一个高度,一下子让大家从敌对变成了统一战线。
不过朱慈烺确不怎么喜欢这些文人瞎参合,不是说文人就一定会坏事,但是就是本能的讨厌。
可惜这件事并不是以他的意志为转移,这次就连崇祯都觉得这个事情不应该让武将做主:“众卿以为当派何人前往?”
商周祚高声喊道:“臣推荐周从礼!”
另一位官员出列:“臣推荐方正敏!”
刚刚弹劾的人也跳出来。
“臣推荐刘志高!”
“臣推荐蒋建方!”
朱慈烺有点模糊,不是应该推荐三个么?朝堂上还有第四方势力竞争此事不成?
崇祯权衡了半天最后看了一眼朱慈烺:“此事明日在定。眼看秋汛在即,各地奏报河水上涨,朕打算派人巡查河道,众卿推荐何人?”
大家相互望望,巡查治理河道现在已经变成一个苦差事,气候多变,河道经常决口,而崇祯的性格又喜欢迁怒官员,望望河道决口巡查官员都要跟着倒霉,这个时候推荐别人岂不是告诉对方你想害他?
崇祯见没有人第一时间接话:“治河乃是大事,既然无人勇于担当,那么商周祚这次巡视河道就由你来吧。”
商周祚:“……臣遵旨。”
朱慈烺无奈的摇摇头,虽然商周祚做这个事情确实挺何事的,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嘛!不正是做这事的好人选,但是朱慈烺始终觉得崇祯这是讨厌这个人,所以干脆让对方出京算了。
接下来朝堂又讨论一些其他议题,崇祯看了看天色示意太监下去把剩下的奏章都收上来,朝议也就结束了。
朱慈烺发现崇祯虽然没有完全接受朱慈烺的建议,不过当出现弹劾的奏章之后,一般都会交给锦衣卫东厂去调查,虽然没有形成定例,但是慢慢的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果然一这样干之后,这弹劾的奏章就少了很多,这有几个官员能经得起锦衣卫东厂调查啊,一查一个准不可怕,关键你举报了人家,人家也能举报你呀,到时候大家相互弹劾,全都要下岗!来啊!互相伤害啊!
退朝回到后堂崇祯回头问道:“皇儿以为派谁安抚蒙古合适?”
朱慈烺刚刚在朝堂上讨论其他问题的时候,已经开始思考怎么应对崇祯的提问了,既然大家都觉得应该派文官去,而且崇祯似乎也这么想的,朱慈烺自然不会硬顶着。
朱慈烺假装思考了一下:“父皇,儿臣觉得在选谁去之前,父皇应该先定下此次安抚要达到什么目的,起到什么效果,为大明至少争取到哪些利益,父皇又打算给出哪些赏赐给对方,这样派去的官员才不会无所适从或者胡言乱语坏了您的大计。”
崇祯想了一下说道:“上次皇儿跟朕说,用额哲牵制蒙古诸部,此次自然是为了安抚额哲,至于赏赐那不是应该看看对方需要什么在商议么?”
朱慈烺摇摇头:“父皇,额哲现在正是最虚弱的时候,大明必须在安抚的时候帮助他回复元气,同时又要收紧绳索防止被他反咬一口,所以派去的人至少要能审时度势,对大局有充分的把握。”
崇祯对于朱慈烺说的很认同,所以认真的听着。
朱慈烺接着说道:“而额哲现在如同丧家之犬般惶惶不可终日,对于建奴已经丧失了斗志,而且大明打算把他放在河套直面建奴,若是不给于强有力支持,额哲可能在失败之后转投建奴,所以这个人还要能治军。”
崇祯嗯了一声,瞬间把朝堂上提出的四个人选排除了,那四个人没有一个有治军的经验,所以根本不适合。
朱慈烺比划着说道:“根据曹文诏描绘的情况来看,额哲此人因为跟随林丹汗逃亡过程一步步看到父亲威名丧尽,所以特备好面子,若是想安抚他,派一个德高望重的大臣可能会事半功倍。”
崇祯感觉符合这个条件的人还真不好找,看着朱慈烺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问道:“皇儿是不是有合适的人选?”
朱慈烺点点头:“父皇,儿臣觉得请孙承宗担任安抚大使,并且经略宣大防线,再有河套的蒙古和曹文诏协助,重新构筑北方防线,巩固大明九边边防把建奴堵在长城之外,重新拿回对建奴的主动权最合适。”
崇祯也对建奴屡屡破关肆虐直隶京师等地头疼,支持朱慈烺的招抚蒙古计划也正为了寻找新的办法遏制建奴的骚扰。
果然计划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效果,相当于平白为朝廷获得了几万大军,顺便还建立了缓冲屏障。
上一次朱慈烺就提议让孙承宗整顿京营来着,崇祯因为担心孙承宗年事已高,让一个七十岁古稀之年的老人出来做事,崇祯还真的不忍心,加上京营有曹化淳的勇士营大放异彩,所以也就没有绝对整顿是迫在眉睫的需求。
不过这次朱慈烺终于把崇祯说动了,是啊,要是有孙承宗经略宣大,那自己就能更放心吧?
现在问题只有一个,钱从哪里来?河套虽好,但是毕竟离大同相隔千里,送去一万石的粮食到了地方只能剩下三千。想要在河套维持几万人的部队,那就要从直隶山西等地调运百万石的粮食,两地的粮食够么?
张凤翼退下之后,崇祯正打算结束这个议题,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商周祚上前奏道:“臣请陛下选派贤良安抚蒙古额哲事,如此大事怎能让一武人来管。”
崇祯看着商周祚有些头疼,这个官员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但是难免有点迂直好顶撞崇祯,所以崇祯并不喜欢他。
原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是唐世济来着,不过作为温体仁的同党,已经被罢免了,朝臣推荐了商周祚,崇祯也对这个清廉的官员有印象,‘辛丑科张以诚榜进士,授邵武县令5载,廉洁如冰,因赔贴而致家产殆尽’一时士林传为美谈。
但是这真用起来崇祯确怎么也喜欢不起来这个人,朱慈烺看着崇祯,说实话崇祯真没有那个气度,就不要学人家唐太宗用魏征,现在尴尬了吧。
不过商周祚的话立刻引的大家同仇敌忾,文武之争比起党派之争又上升了一个高度,一下子让大家从敌对变成了统一战线。
不过朱慈烺确不怎么喜欢这些文人瞎参合,不是说文人就一定会坏事,但是就是本能的讨厌。
可惜这件事并不是以他的意志为转移,这次就连崇祯都觉得这个事情不应该让武将做主:“众卿以为当派何人前往?”
商周祚高声喊道:“臣推荐周从礼!”
另一位官员出列:“臣推荐方正敏!”
刚刚弹劾的人也跳出来。
“臣推荐刘志高!”
“臣推荐蒋建方!”
朱慈烺有点模糊,不是应该推荐三个么?朝堂上还有第四方势力竞争此事不成?
崇祯权衡了半天最后看了一眼朱慈烺:“此事明日在定。眼看秋汛在即,各地奏报河水上涨,朕打算派人巡查河道,众卿推荐何人?”
大家相互望望,巡查治理河道现在已经变成一个苦差事,气候多变,河道经常决口,而崇祯的性格又喜欢迁怒官员,望望河道决口巡查官员都要跟着倒霉,这个时候推荐别人岂不是告诉对方你想害他?
崇祯见没有人第一时间接话:“治河乃是大事,既然无人勇于担当,那么商周祚这次巡视河道就由你来吧。”
商周祚:“……臣遵旨。”
朱慈烺无奈的摇摇头,虽然商周祚做这个事情确实挺何事的,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嘛!不正是做这事的好人选,但是朱慈烺始终觉得崇祯这是讨厌这个人,所以干脆让对方出京算了。
接下来朝堂又讨论一些其他议题,崇祯看了看天色示意太监下去把剩下的奏章都收上来,朝议也就结束了。
朱慈烺发现崇祯虽然没有完全接受朱慈烺的建议,不过当出现弹劾的奏章之后,一般都会交给锦衣卫东厂去调查,虽然没有形成定例,但是慢慢的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果然一这样干之后,这弹劾的奏章就少了很多,这有几个官员能经得起锦衣卫东厂调查啊,一查一个准不可怕,关键你举报了人家,人家也能举报你呀,到时候大家相互弹劾,全都要下岗!来啊!互相伤害啊!
退朝回到后堂崇祯回头问道:“皇儿以为派谁安抚蒙古合适?”
朱慈烺刚刚在朝堂上讨论其他问题的时候,已经开始思考怎么应对崇祯的提问了,既然大家都觉得应该派文官去,而且崇祯似乎也这么想的,朱慈烺自然不会硬顶着。
朱慈烺假装思考了一下:“父皇,儿臣觉得在选谁去之前,父皇应该先定下此次安抚要达到什么目的,起到什么效果,为大明至少争取到哪些利益,父皇又打算给出哪些赏赐给对方,这样派去的官员才不会无所适从或者胡言乱语坏了您的大计。”
崇祯想了一下说道:“上次皇儿跟朕说,用额哲牵制蒙古诸部,此次自然是为了安抚额哲,至于赏赐那不是应该看看对方需要什么在商议么?”
朱慈烺摇摇头:“父皇,额哲现在正是最虚弱的时候,大明必须在安抚的时候帮助他回复元气,同时又要收紧绳索防止被他反咬一口,所以派去的人至少要能审时度势,对大局有充分的把握。”
崇祯对于朱慈烺说的很认同,所以认真的听着。
朱慈烺接着说道:“而额哲现在如同丧家之犬般惶惶不可终日,对于建奴已经丧失了斗志,而且大明打算把他放在河套直面建奴,若是不给于强有力支持,额哲可能在失败之后转投建奴,所以这个人还要能治军。”
崇祯嗯了一声,瞬间把朝堂上提出的四个人选排除了,那四个人没有一个有治军的经验,所以根本不适合。
朱慈烺比划着说道:“根据曹文诏描绘的情况来看,额哲此人因为跟随林丹汗逃亡过程一步步看到父亲威名丧尽,所以特备好面子,若是想安抚他,派一个德高望重的大臣可能会事半功倍。”
崇祯感觉符合这个条件的人还真不好找,看着朱慈烺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问道:“皇儿是不是有合适的人选?”
朱慈烺点点头:“父皇,儿臣觉得请孙承宗担任安抚大使,并且经略宣大防线,再有河套的蒙古和曹文诏协助,重新构筑北方防线,巩固大明九边边防把建奴堵在长城之外,重新拿回对建奴的主动权最合适。”
崇祯也对建奴屡屡破关肆虐直隶京师等地头疼,支持朱慈烺的招抚蒙古计划也正为了寻找新的办法遏制建奴的骚扰。
果然计划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效果,相当于平白为朝廷获得了几万大军,顺便还建立了缓冲屏障。
上一次朱慈烺就提议让孙承宗整顿京营来着,崇祯因为担心孙承宗年事已高,让一个七十岁古稀之年的老人出来做事,崇祯还真的不忍心,加上京营有曹化淳的勇士营大放异彩,所以也就没有绝对整顿是迫在眉睫的需求。
不过这次朱慈烺终于把崇祯说动了,是啊,要是有孙承宗经略宣大,那自己就能更放心吧?
现在问题只有一个,钱从哪里来?河套虽好,但是毕竟离大同相隔千里,送去一万石的粮食到了地方只能剩下三千。想要在河套维持几万人的部队,那就要从直隶山西等地调运百万石的粮食,两地的粮食够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