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知道自己的话,向来以吴家顶梁柱自居的吴三桂是绝不可能听他的,但吴三凤叹口气,还是说了一句
“长伯,咱们也并不全是已然走投无路了。而且,咱们毕竟还是汉人。所谓圣人有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现在是因为前有北-京的李自成,后有南-京的备用朝廷,中间还夹着一个自封为大西皇帝的张献忠。”
“等到哪一天他们都被灭了,我敢跟你打赌,长伯,那时就该轮到我们了!”
吴三桂脸色变了变,半晌无语。
就在吴三凤以为惊喜地以为他回心转意时,吴三桂忽然咬牙切齿道
“你说的也许没错——”
“但是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我堂堂吴三桂,竟然连自己的一个爱妾都保不住,又有何脸面立于这世间?”
“告诉你吧大哥,我吴三桂没有你那么多文绉绉的说辞,我只知道,谁让老子丢了颜面,他就是天王老子,他娘的老子也要先把这口气出顺了再说!”
吴三凤摇摇头,忽然想起一事来,连忙从怀里摸出一封密函道
“长伯,还记得咱们在京师的眼线,最早送出来的一份谍报么?据说在李自成破城的那一天,整个京城又发生了一件像天启年间天降火球的咄咄怪事。”
“只可惜后来李自成将消息封锁得太严实了,竟然将他的老营悍卒全部撒了出去,分布在京城角角落落。”
“但即便如此,整个京城坊间还是传遍了这个传闻。”
吴三桂听了,忽然不屑地冷哼一声
“这种没头没尾无影的事情,岂能当真?”
“哼,锦衣金甲天神,几进几出皇宫,皇帝皇后依然龙凤呈祥琴瑟和鸣——若这些风言风语是真的,闯贼李自成怎么可能至今还在皇宫大内逍遥自在!”
“大哥,你若真有这份闲心,还是多操心祖成业和我的那两千关宁铁骑吧。他们自从被我先期派往京畿之地,冀望能够接应我们在京城里的家眷出来。”
“谁知,这一去便杳无音讯了。他们现在到底在何处,是死是活,你到至今都没有查出半点头绪来,还在此与我扯什么闲篇?”
“罢了,你回去歇着吧,我意已决,明早就派信使北去!”
吴三凤见吴三桂发怒,倒也不敢再多言,暗自叹口气,转身而去。
走到一半,吴三桂忽然在后面又叮嘱了一句
“祖成业莫名失踪的事情,切莫说漏了嘴,尤其是在咱们这个不争气的二舅没走之前,懂了吗?”
第二天,吴三桂果然不是说什么气话,而是当真派出了三支信使,一路北去。
一件事情,为何要派出三路信使,原本这就是边关定制,一般极其重要军情军报,都会派出双份信使一前一后出发,以确保讯息送达。
但是在临出发时,四处游弋的侦骑忽然又传回最新探报,说是那条干涸了三四十年之久的顺河,不知何时忽然河水暴涨,现在又恢复了大河模样。
这样一来,虽然对山海关本身的城防没有太大影响,但对要一路北去的信使来说,可就成了大事了。
毕竟,三四十年都不是大河了,船工、船家早就没有了,这过河岂不成了问题?
这下,别说吴三桂,就连祖大乐都急了,在那里恼怒地直跺脚。
信使不能成功送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不能再像来时那样回去了,这才是让他感到恐慌的事情。
因为追着屁股撵来的悍将刘宗敏和他的十万大军,那可都是一旦开动起来,走到哪里沿途都是要鸡犬不宁、村村寨寨灭顶的啊!
这种时候,他就是一个过客,可不想与这样的魔头撞面……
一番忙乱过后,三批信使只好全部换人,换上不怕水并且能凫水,同时还要吃苦耐劳,能言善辩的,照这个标准去找,一时间还真不容易凑齐。
好在两万大军到底人口基数大,折腾了半日,总算凑齐了人数,结果又发现整个大军,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用作浮游的皮囊。
无可奈何之下,吴三桂只好开始打祖大乐的主意。
因为,祖大乐虽然是汉人,但整个随行却九成都是护卫的满清鞑子兵,几乎人人都有一大一下两个皮囊。
大的皮囊,平时不用,就压实绑在马屁股后面的行装中。
小皮囊,则每天都是灌得满当当的,走哪儿带到哪儿。
“二舅,请你从随行的鞑子那里周济几个大皮囊给信使,以便他们万一无法过河时之用。”
吴三凤虽然不满吴三桂的做法,但他执行吴三桂的军令起来却还是不折不扣兢兢业业的。
祖大乐虽然有些不情愿,但派出信使对他而言,也是头等大事,倒也推脱不得。
终于凑齐了所用皮囊,三拨信使,这才又重新出发。
不过这一次,在首尾相衔的三批信使中,却多了一个吴三凤。
而且,这还是祖大乐出的主意。
他的理由倒也合情合理,说什么这次乃是山海关及其关宁铁骑方面派出的第一个正式信使,马虎不得,也出不得事。
所以,既然原本不在考虑之列的大河,现在也成了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再像从前那样独独派信使让他们自己做事,恐怕就不行了,必须还要跟过去一个能够管事甚至临机定夺之人。
如此一来,吴三凤便成为祖大乐嘴里的这个不二人选,被吴三桂派到了这批信使中,担当最后拍板之人。
当然,现在还不用他亲自充当信使去面见多尔衮或者什么人。
只有当一切有了眉目,他才有可能作为吴家这边重要人物来出面。
对于这点,吴三桂还是很清楚的,而且也不含糊。
跟着最后一拨信使,吴三凤与西去回程的两万大军分道扬镳,拨转了马头,一路径直向北而去。
吴三桂对他这个大哥还算不错,随行的,不仅有一个通晓满语,而且对边关之事都了然于胸的幕僚。同时还有一百八十人的亲兵营悍卒随扈。
这一日,行到顺河附近,果然是还未近身,便远远地听到了水声拍岸的巨大动静。
虽然忧虑怎么过河,但这条绵延数百里长的顺河,却在吴三凤的幼年乃至成年期中,都曾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
那时,这条大河虽然不时断流,而且已经呈现长年累月的半干涸状态。
但在山海关那一段,却还是莫名总有半人深的水泊,让他因此度过了一个与大河相伴,并且在其中摸鱼摸到夜里做梦都会笑醒的美好记忆。
只是,在顺河的下游这段路程里面,却是他不熟悉的河段。
吴三凤就这样带着一种莫名五味杂陈的心情,亦步亦趋靠近了大河……
。
“长伯,咱们也并不全是已然走投无路了。而且,咱们毕竟还是汉人。所谓圣人有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现在是因为前有北-京的李自成,后有南-京的备用朝廷,中间还夹着一个自封为大西皇帝的张献忠。”
“等到哪一天他们都被灭了,我敢跟你打赌,长伯,那时就该轮到我们了!”
吴三桂脸色变了变,半晌无语。
就在吴三凤以为惊喜地以为他回心转意时,吴三桂忽然咬牙切齿道
“你说的也许没错——”
“但是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我堂堂吴三桂,竟然连自己的一个爱妾都保不住,又有何脸面立于这世间?”
“告诉你吧大哥,我吴三桂没有你那么多文绉绉的说辞,我只知道,谁让老子丢了颜面,他就是天王老子,他娘的老子也要先把这口气出顺了再说!”
吴三凤摇摇头,忽然想起一事来,连忙从怀里摸出一封密函道
“长伯,还记得咱们在京师的眼线,最早送出来的一份谍报么?据说在李自成破城的那一天,整个京城又发生了一件像天启年间天降火球的咄咄怪事。”
“只可惜后来李自成将消息封锁得太严实了,竟然将他的老营悍卒全部撒了出去,分布在京城角角落落。”
“但即便如此,整个京城坊间还是传遍了这个传闻。”
吴三桂听了,忽然不屑地冷哼一声
“这种没头没尾无影的事情,岂能当真?”
“哼,锦衣金甲天神,几进几出皇宫,皇帝皇后依然龙凤呈祥琴瑟和鸣——若这些风言风语是真的,闯贼李自成怎么可能至今还在皇宫大内逍遥自在!”
“大哥,你若真有这份闲心,还是多操心祖成业和我的那两千关宁铁骑吧。他们自从被我先期派往京畿之地,冀望能够接应我们在京城里的家眷出来。”
“谁知,这一去便杳无音讯了。他们现在到底在何处,是死是活,你到至今都没有查出半点头绪来,还在此与我扯什么闲篇?”
“罢了,你回去歇着吧,我意已决,明早就派信使北去!”
吴三凤见吴三桂发怒,倒也不敢再多言,暗自叹口气,转身而去。
走到一半,吴三桂忽然在后面又叮嘱了一句
“祖成业莫名失踪的事情,切莫说漏了嘴,尤其是在咱们这个不争气的二舅没走之前,懂了吗?”
第二天,吴三桂果然不是说什么气话,而是当真派出了三支信使,一路北去。
一件事情,为何要派出三路信使,原本这就是边关定制,一般极其重要军情军报,都会派出双份信使一前一后出发,以确保讯息送达。
但是在临出发时,四处游弋的侦骑忽然又传回最新探报,说是那条干涸了三四十年之久的顺河,不知何时忽然河水暴涨,现在又恢复了大河模样。
这样一来,虽然对山海关本身的城防没有太大影响,但对要一路北去的信使来说,可就成了大事了。
毕竟,三四十年都不是大河了,船工、船家早就没有了,这过河岂不成了问题?
这下,别说吴三桂,就连祖大乐都急了,在那里恼怒地直跺脚。
信使不能成功送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不能再像来时那样回去了,这才是让他感到恐慌的事情。
因为追着屁股撵来的悍将刘宗敏和他的十万大军,那可都是一旦开动起来,走到哪里沿途都是要鸡犬不宁、村村寨寨灭顶的啊!
这种时候,他就是一个过客,可不想与这样的魔头撞面……
一番忙乱过后,三批信使只好全部换人,换上不怕水并且能凫水,同时还要吃苦耐劳,能言善辩的,照这个标准去找,一时间还真不容易凑齐。
好在两万大军到底人口基数大,折腾了半日,总算凑齐了人数,结果又发现整个大军,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用作浮游的皮囊。
无可奈何之下,吴三桂只好开始打祖大乐的主意。
因为,祖大乐虽然是汉人,但整个随行却九成都是护卫的满清鞑子兵,几乎人人都有一大一下两个皮囊。
大的皮囊,平时不用,就压实绑在马屁股后面的行装中。
小皮囊,则每天都是灌得满当当的,走哪儿带到哪儿。
“二舅,请你从随行的鞑子那里周济几个大皮囊给信使,以便他们万一无法过河时之用。”
吴三凤虽然不满吴三桂的做法,但他执行吴三桂的军令起来却还是不折不扣兢兢业业的。
祖大乐虽然有些不情愿,但派出信使对他而言,也是头等大事,倒也推脱不得。
终于凑齐了所用皮囊,三拨信使,这才又重新出发。
不过这一次,在首尾相衔的三批信使中,却多了一个吴三凤。
而且,这还是祖大乐出的主意。
他的理由倒也合情合理,说什么这次乃是山海关及其关宁铁骑方面派出的第一个正式信使,马虎不得,也出不得事。
所以,既然原本不在考虑之列的大河,现在也成了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再像从前那样独独派信使让他们自己做事,恐怕就不行了,必须还要跟过去一个能够管事甚至临机定夺之人。
如此一来,吴三凤便成为祖大乐嘴里的这个不二人选,被吴三桂派到了这批信使中,担当最后拍板之人。
当然,现在还不用他亲自充当信使去面见多尔衮或者什么人。
只有当一切有了眉目,他才有可能作为吴家这边重要人物来出面。
对于这点,吴三桂还是很清楚的,而且也不含糊。
跟着最后一拨信使,吴三凤与西去回程的两万大军分道扬镳,拨转了马头,一路径直向北而去。
吴三桂对他这个大哥还算不错,随行的,不仅有一个通晓满语,而且对边关之事都了然于胸的幕僚。同时还有一百八十人的亲兵营悍卒随扈。
这一日,行到顺河附近,果然是还未近身,便远远地听到了水声拍岸的巨大动静。
虽然忧虑怎么过河,但这条绵延数百里长的顺河,却在吴三凤的幼年乃至成年期中,都曾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
那时,这条大河虽然不时断流,而且已经呈现长年累月的半干涸状态。
但在山海关那一段,却还是莫名总有半人深的水泊,让他因此度过了一个与大河相伴,并且在其中摸鱼摸到夜里做梦都会笑醒的美好记忆。
只是,在顺河的下游这段路程里面,却是他不熟悉的河段。
吴三凤就这样带着一种莫名五味杂陈的心情,亦步亦趋靠近了大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