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江南钱氏的带动下,整个江南等地的官员,找关系,托门路,开始对徐处仁下手了
弹劾犹如纸片一般,飞入了紫禁城,整个朝廷之中,充斥着弹劾徐处仁的奏折,朝会之时,更是有人站出来,直接列举了徐处仁十条罪证,比如飞扬跋扈,欺压江南世家等等之类的,看样子,如果不把老徐罢免,这些人,可不会善罢甘休的
赵佶看着桌案上堆满的奏折,随便打开一个,就是弹劾徐处仁的,揉着脑袋,头有点疼了,对于徐处仁南下赈灾所做的事,他怎么会不知?因为老徐就算远在杭州,也经常派人把奏折送回京,就是诉说赈灾之中,自己所做所为而已,还有江南各地粮价疯涨的事,赵佶都看在眼里
赵佶虽然对于政事不感兴趣,但是,江南如此大的灾害,有可能危害自己的皇位,他可是很上心的,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粮价疯涨,然后百姓灾民怨声载道,他可是恨不得把江南等地的粮商都给杀个精光,恨他们发国难财,不识大体,居然在国家存亡的关头,还只在乎自己的那点蝇头小利
随后在相府的打压下,粮价下跌,赵佶很是满意,觉得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老徐果然是个能做事的,甚至打算老徐回京以后,好好的奖赏一下,赏罚分明才能服众,有功劳就要赏,赵佶觉得理所当然
但是,现在闹成这样,已经把赵佶烦的头疼了,朝会之上,居然全部是骂老徐的,没有一人替他说话,老徐的人缘也太差了一点吧
赵佶不好好想一想,徐处仁的人缘这么差,到底是因为什么?还不是因为这次赈灾,得罪了满朝文武,因公忘私,不惜己身,还不是为了维护赵官家的皇位
明知道老徐并没有过错,所做的事,赵佶也非常欣赏,但是,当满朝文武都站在了徐处仁的对立面,喊着罢相的时候,作为皇帝的赵佶,也不能驳了众人的意见,有句话说得好,众怒难犯,民意难为,当满朝文武都充满了对老徐的怨言,希望他下台的时候,那老徐也只能下台了
最是无情帝王家,皇帝这种生物,对自己兄弟,家人,都能下得去狠手,对于手底下官员什么的,那还用说么?
本来正打算起程回京的徐处仁,收到朝廷传来的圣旨之时,有一种不真实的错觉
本以为是陛下褒奖这次赈灾,没想到,居然是一纸调令,不是褒奖,是贬斥
圣旨之上的话倒是说的好听,说宰相徐处仁,在位期间,忠君体国,更是为了江南百姓而奔波劳碌,因年岁已高,才调去登州颐养天年,此乃陛下贴心之举云云,总之,话是说的花团锦簇,但是含义很明确,回家养老吧!
徐处仁一脸苍白的领旨谢恩,站起身的时候,身形晃了几晃,握着圣旨的手都在颤抖,这直接就是罢相啊,怕是都能够载入史册了
大宋时期,厚待文人,尤其是文官,更是特权阶级,罢相这种事,可从来没有过,以往皇帝对哪个宰相不喜,为了顾及双方的脸面,一般都会私下派人去提醒一下,陛下希望你告老还乡,赶紧上奏折请辞吧
而这个时候,得到消息的宰相,就算是恋栈权位,却也明白,这是陛下留给自己的脸面,只好听话的上奏折请辞,然后皇帝陛下在挽留三次,等第四次的时候,才会允许宰相请辞,这就叫三辞三让,陛下拜相的时候,也有这么一个流程,体现了当朝天子对文人的尊重
但是,这个传统,居然在徐处仁这边打破了,当朝天子根本没有什么三辞三让的流程,居然一封圣旨,就把老徐给发配了,在大宋的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
徐处仁握着手里的圣旨,他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会让当朝天子做出罢相这种事,而且是丝毫不顾双方脸面的罢相,难道筹集赈灾款,自己做错了么?或者是南下赈灾,打压粮价自己做错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百姓,为了这个国家,为了朝廷,为了陛下的皇位
徐处仁自认,自己所做的这几件事,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没有贪墨一文钱,也没有借势打压政敌,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了?难道诺大的大宋,容不下他这一个做事的人么?
本以为自己忠于陛下,忠于皇帝,就是忠于大宋了,哪能想到,自己的一腔热血,居然换回来这么一个凉薄的结局,虽然有句话说的好,雷霆雨露皆是天恩,但是,正常人,心里怎么会没有怨,怎么会没有恨,这天下,这朝政,被一群尸位素餐,无能的小人所把持,能不亡么?
这一切,已经跟徐处仁无关了,卸去宰相职责的他,现在就是一个普通的老者而已,本来健硕硬朗的身体,一夜之间,居然苍老了许多,当祝彪看到老徐一脸毫无生气的样子,也只能无奈的叹息一声,不知道说什么话
这个时候,说什么安慰的话都没用,只不过会让他更加伤心难过而已
祝彪本来打算跟着徐处仁一起回京,现在看来,完全没有必要了,直接打道回府,转个圈,直接回登州好了,说实话,对于回家,祝彪倒是觉得挺高兴的,京城水深,又有点浑,对于他这种小人物,还是远离那个名利场比较好,况且,对于名利之类的东西,祝彪本就不怎么感兴趣,他就是简简单单,平平安安的活着而已
而蔡泽这个赈灾主事人,也干到头了,他是宰相徐处仁的人,顶头上司都被罢免了,赈灾的事,已经不归他管了,朝廷之中,自有人过来接任,而蔡泽,只需要听从调令,听从朝廷的安排,回京述职就够了,至于回京以后,是被闲置下来,还是另有重任,这就等朝廷的安排了!
一心为民,想要做点事实的两个人,一个被罢相,一个被调回京城等待安排,何等的讽刺,对于此,蔡泽与徐处仁也没什么办法,因为他们是大宋的官,就必须听从朝廷的调令,或者说,听从当今陛下!
弹劾犹如纸片一般,飞入了紫禁城,整个朝廷之中,充斥着弹劾徐处仁的奏折,朝会之时,更是有人站出来,直接列举了徐处仁十条罪证,比如飞扬跋扈,欺压江南世家等等之类的,看样子,如果不把老徐罢免,这些人,可不会善罢甘休的
赵佶看着桌案上堆满的奏折,随便打开一个,就是弹劾徐处仁的,揉着脑袋,头有点疼了,对于徐处仁南下赈灾所做的事,他怎么会不知?因为老徐就算远在杭州,也经常派人把奏折送回京,就是诉说赈灾之中,自己所做所为而已,还有江南各地粮价疯涨的事,赵佶都看在眼里
赵佶虽然对于政事不感兴趣,但是,江南如此大的灾害,有可能危害自己的皇位,他可是很上心的,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粮价疯涨,然后百姓灾民怨声载道,他可是恨不得把江南等地的粮商都给杀个精光,恨他们发国难财,不识大体,居然在国家存亡的关头,还只在乎自己的那点蝇头小利
随后在相府的打压下,粮价下跌,赵佶很是满意,觉得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老徐果然是个能做事的,甚至打算老徐回京以后,好好的奖赏一下,赏罚分明才能服众,有功劳就要赏,赵佶觉得理所当然
但是,现在闹成这样,已经把赵佶烦的头疼了,朝会之上,居然全部是骂老徐的,没有一人替他说话,老徐的人缘也太差了一点吧
赵佶不好好想一想,徐处仁的人缘这么差,到底是因为什么?还不是因为这次赈灾,得罪了满朝文武,因公忘私,不惜己身,还不是为了维护赵官家的皇位
明知道老徐并没有过错,所做的事,赵佶也非常欣赏,但是,当满朝文武都站在了徐处仁的对立面,喊着罢相的时候,作为皇帝的赵佶,也不能驳了众人的意见,有句话说得好,众怒难犯,民意难为,当满朝文武都充满了对老徐的怨言,希望他下台的时候,那老徐也只能下台了
最是无情帝王家,皇帝这种生物,对自己兄弟,家人,都能下得去狠手,对于手底下官员什么的,那还用说么?
本来正打算起程回京的徐处仁,收到朝廷传来的圣旨之时,有一种不真实的错觉
本以为是陛下褒奖这次赈灾,没想到,居然是一纸调令,不是褒奖,是贬斥
圣旨之上的话倒是说的好听,说宰相徐处仁,在位期间,忠君体国,更是为了江南百姓而奔波劳碌,因年岁已高,才调去登州颐养天年,此乃陛下贴心之举云云,总之,话是说的花团锦簇,但是含义很明确,回家养老吧!
徐处仁一脸苍白的领旨谢恩,站起身的时候,身形晃了几晃,握着圣旨的手都在颤抖,这直接就是罢相啊,怕是都能够载入史册了
大宋时期,厚待文人,尤其是文官,更是特权阶级,罢相这种事,可从来没有过,以往皇帝对哪个宰相不喜,为了顾及双方的脸面,一般都会私下派人去提醒一下,陛下希望你告老还乡,赶紧上奏折请辞吧
而这个时候,得到消息的宰相,就算是恋栈权位,却也明白,这是陛下留给自己的脸面,只好听话的上奏折请辞,然后皇帝陛下在挽留三次,等第四次的时候,才会允许宰相请辞,这就叫三辞三让,陛下拜相的时候,也有这么一个流程,体现了当朝天子对文人的尊重
但是,这个传统,居然在徐处仁这边打破了,当朝天子根本没有什么三辞三让的流程,居然一封圣旨,就把老徐给发配了,在大宋的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
徐处仁握着手里的圣旨,他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会让当朝天子做出罢相这种事,而且是丝毫不顾双方脸面的罢相,难道筹集赈灾款,自己做错了么?或者是南下赈灾,打压粮价自己做错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百姓,为了这个国家,为了朝廷,为了陛下的皇位
徐处仁自认,自己所做的这几件事,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没有贪墨一文钱,也没有借势打压政敌,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了?难道诺大的大宋,容不下他这一个做事的人么?
本以为自己忠于陛下,忠于皇帝,就是忠于大宋了,哪能想到,自己的一腔热血,居然换回来这么一个凉薄的结局,虽然有句话说的好,雷霆雨露皆是天恩,但是,正常人,心里怎么会没有怨,怎么会没有恨,这天下,这朝政,被一群尸位素餐,无能的小人所把持,能不亡么?
这一切,已经跟徐处仁无关了,卸去宰相职责的他,现在就是一个普通的老者而已,本来健硕硬朗的身体,一夜之间,居然苍老了许多,当祝彪看到老徐一脸毫无生气的样子,也只能无奈的叹息一声,不知道说什么话
这个时候,说什么安慰的话都没用,只不过会让他更加伤心难过而已
祝彪本来打算跟着徐处仁一起回京,现在看来,完全没有必要了,直接打道回府,转个圈,直接回登州好了,说实话,对于回家,祝彪倒是觉得挺高兴的,京城水深,又有点浑,对于他这种小人物,还是远离那个名利场比较好,况且,对于名利之类的东西,祝彪本就不怎么感兴趣,他就是简简单单,平平安安的活着而已
而蔡泽这个赈灾主事人,也干到头了,他是宰相徐处仁的人,顶头上司都被罢免了,赈灾的事,已经不归他管了,朝廷之中,自有人过来接任,而蔡泽,只需要听从调令,听从朝廷的安排,回京述职就够了,至于回京以后,是被闲置下来,还是另有重任,这就等朝廷的安排了!
一心为民,想要做点事实的两个人,一个被罢相,一个被调回京城等待安排,何等的讽刺,对于此,蔡泽与徐处仁也没什么办法,因为他们是大宋的官,就必须听从朝廷的调令,或者说,听从当今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