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一,洛阳城。
今日正是每月两次的大朝会,在京群臣都早早出门,直奔皇宫。
在太阳东升时,伴随着宫里声声的钟鼓,群臣排着齐整的队伍,迈着方步,鱼贯进入巍峨的皇宫,最后在中极殿前分站两边,随着皇帝到来,全都跪倒参拜。
已为君两年的孙璧早已比新继位时沉稳了许多,面对群臣的叩拜参见,只平静地拿眼随意扫过,这才摆了下手:“诸位爱卿平身吧。”
然后自有身边的太监上前一步,询问群臣有何本奏。对此,臣班便相继站出来不少臣子,将手头上的政务一一向皇帝禀奏,并说出自己的解决之法,以求皇帝当场应允圣裁。
这样的场面,大越自立国而来就一直持续着,到了孙璧这儿自然也不会有太多的变化。他也是一一仔细听着,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自己的意见,或同意,或商讨什么的……反正这朝会倒也热闹,过得也快,半个多时辰后,大家就已经把手头该报上的政务都处理的差不多了。
“诸位爱卿,时间也不早了,要是没有其他事情要禀奏,就都散了吧。”孙璧行事素来雷厉风行,此时眼见没人再出来,便随口示意道。
本来按道理,这时群臣也该称是再行礼退朝了。可结果,就在皇帝这句话后,臣班末尾处,却有个臣子大步而出,高举着手中奏疏说道:“陛下,臣御史台御史郑克建有本奏!”
这一出列还真让人感到有些意外呢,毕竟这样的大朝会上,几乎没有这等七品言官说话的余地。他们纵然有不小的权利,可以弹劾百官,但那更多也得私下里上表弹劾,哪有如此当了群臣之面当场参劾的?
但朝会规矩也从来没有说不准言官当殿参劾某人,所以孙璧也只是一愣后,便又点头道:“准。你且说说,今日要参劾哪位啊?”
郑克建深深地吸了口气,这才郑重跪地,将自己的奏本高举过顶:“臣要参劾的,乃是三司使李凌李大人。”
此言一出,殿内殿外所有人都再度露出了惊讶之色,很多人都在心里感慨这家伙的胆子还真够大的。现在天下谁不知道三司使李凌乃是陛下跟前最得信重的臣子?一般的参劾对他来说根本没有任何作用,而换来的,只会是李凌下属人等的即刻报复。
至于说什么重罪,大家都看着呢,李凌要说过犯,这两年来总是有的,可真要说什么重大的罪过,却是一个都没有。就是素来与他不算太对付的某些官员,也没想过找他的过错弹劾啊。
可今日,这么个小小的七品言官居然就在朝会上当众要弹劾李凌,这得有多大的底气,多大的胆子啊?
在众人诧异的目光里,郑克建却是直直站在那儿,看着皇帝,等着孙璧给出回应。孙璧也在一愣后,迅速回过神来:“哦?不知李温衷他犯了什么大过,居然让你当殿弹劾?”
“臣要参劾李凌他行事急躁,不顾天下安定,随意推出所谓的大越钱票,导致如今朝廷被贼人所趁,百姓家产随时可能受到巨大影响。此等作为,实在罪大恶极,该当夺官去职,发配边疆,永不叙用!”郑克建面对皇帝和群臣目光的逼视,居然也不见丝毫胆怯的,依然声音洪亮地把自己要弹劾的内容给说了出来。
这让群臣再度生出一丝诧异,甚至隐隐间还有几许骚乱,有人忍不住与身边的同僚作起了交流来。直到皇帝开口,他们才迅速住嘴:“郑克建,你所言可是事实?朕怎么从来未曾听人提过啊?那钱票一事,之前或许有人提出反对,但就近半年来的结果来看,却是于民有大利的。怎么到了你这儿,却成大患了?”
“陛下明鉴,那钱票就目前看来确实于国于民皆大有裨益,但其中所潜藏的弊端却更是巨大,足以搅乱天下。”郑克建说着,声音又是一肃,“非是臣危言耸听,实在是事实如此。因为就臣所知,如今江南已出现了诸多叫人难辨真伪的假钱票,从而导致许多商家百姓人心惶惶,都要不敢再用钱票了。
“而其地方官府,为了所谓的政绩,为了讨好朝廷高官,却是不顾民间反对,一意孤行,继续让百姓花用钱票,而不肯让他们用银钱。此等做法,说是与民方便,其实完全就是在攫夺民财了。
“陛下,此等风气若是继续助涨,则恐天下大乱就在眼前了。非是臣危言耸听,实是事情已经到了必须尽快解决的地步,而论其根源,就在那一力主张推行钱票的李凌身上,还望陛下尽早醒悟,严惩此罪人,还天下人以公道!”
说完,他已重重一可头叩在地上,完全是一副豁出去,不顾自己生死,也要将李凌扳倒,将钱票一事废除的架势。
而随着他这一弹劾请奏,左右两边数百臣子脸上表情也是一阵变化。终于,在一番沉默后,臣班里又迅速走出十多名臣子来,也纷纷开口说道:“陛下,臣等也以为郑御史所言在理,钱票一事实在弊端多多,该当即刻而停。而提出此钱票一事的李凌,更是有罪于朝,该当严惩不贷!”
其实这半年多来,朝廷里对钱票推行素来是有两种声音的,一是支持,一是反对。而且后者一开始的声浪远在前者之上,只因李凌有皇帝支持,能做到力排众议,才靠着手中大权强行推出钱票。
然后随着这半年来钱票推行后换来的诸多便利与好处,也终于让反对者开始改变主意,做出让步。但这不代表所有人都已经放弃反对,只是他们欠缺一个契机,一个领头之人。
但今日,随着郑克建的挺身弹劾,终于还是让这些人找到了机会,也就全都站出来表明立场,共同反对了。而随着这十多人的表态,又带出了更多人,最后竟一下有上百名臣子出来反对钱票,并对李凌提出质疑,甚至弹劾,认为他这么做就是与民争利,或是私心作祟,是为了自身获利……
孙璧高坐在上,看着这许多人不断冒出来反对钱票,脸上也没有太多的表情,半晌才道:“诸位爱卿所虑倒也不能完全算错。但是,关于你们所说的什么江南因钱票出了乱子一事,是不是有些过于想当然了,为何朕却是从未听人提过?难道是江南官员在作隐瞒吗?”说着,他目光又落到近前的那些重臣身上,等着他们给出答案与态度。
事实上,直到此时,挺身站出来反对的,全是四品以下的官员,真正手握朝廷大权的高官重臣们,却是一个都没站出来。可以说,这些人能给孙璧的压力真不大,他完全能直接无视。
可就在这时,随着他的目光扫视,一人在轻轻咳嗽了一下后,缓步走了出来:“陛下,臣也听人提起过江南因钱票而闹出乱子来的说法,而且那人的话臣是肯定可以相信的。所以在臣看来,这钱票确实存在大问题,而李大人,以他在财政上的能力,不可能看不出其中猫腻,但他却依然力主推行钱票,其用心,真就不好说了。”
所有人的目光又都落到了他的身上,然后大家的心也跟着一提。因为这位此时站出来,反对,甚至可以说是弹劾李凌的官员,赫然是如今朝中地位超然的,也是深得皇帝信赖的人,敬王,孙琦。
作为当今皇帝的兄长,孙琦本身的地位就已相当不低了,再加上他在皇位继承过程中的高风亮节的表现,自然更是赢得许多朝臣的尊重,同时,也让皇帝对他心生感念。
所以,哪怕孙琦其实这两年来其实并未真在朝中担任什么实职,但论其在朝堂上的影响依然极高,他的一句话,足以和政事堂二相媲美,那是能真正左右皇帝看法之人。
而今日,敬王他居然也站出来反对李凌的钱票推行,而且还点到其用心险恶,自然就让不少要为李凌捏把汗了。尤其是,现在李凌还不在殿中,他已有半年多未曾参加朝会了,据说是闭门思过,不得外出。
如此两相一比,很显然,现在的李凌是完全处于被动,自保尚且不足,更别提继续压服众人,推行钱票一法了。
也正是想到了这一层,在孙琦开口后不久,臣班里又相继站出来二三十名臣子表明立场,也是竭力反对继续推行钱票的。如此,反对者声势更大,对李凌的弹劾也就更凶了。
皇帝脸上依旧看不出什么表情来,只是在众臣子表明自己的立场后,缓声道:“看来众卿还是有许多不看好钱票一事的啊,也对李温衷多有看法。也罢,既然群臣攻讦,朕也不能过于偏私,就让李温衷他自己来与你等分辩一番,看看到底这钱票一物对我大越天下是利是弊,他本人又到底是为公还是为私吧。”
随着孙璧这话说出,已有太监迅速传话:“陛下有旨,宣三司使李凌入宫……”
今日正是每月两次的大朝会,在京群臣都早早出门,直奔皇宫。
在太阳东升时,伴随着宫里声声的钟鼓,群臣排着齐整的队伍,迈着方步,鱼贯进入巍峨的皇宫,最后在中极殿前分站两边,随着皇帝到来,全都跪倒参拜。
已为君两年的孙璧早已比新继位时沉稳了许多,面对群臣的叩拜参见,只平静地拿眼随意扫过,这才摆了下手:“诸位爱卿平身吧。”
然后自有身边的太监上前一步,询问群臣有何本奏。对此,臣班便相继站出来不少臣子,将手头上的政务一一向皇帝禀奏,并说出自己的解决之法,以求皇帝当场应允圣裁。
这样的场面,大越自立国而来就一直持续着,到了孙璧这儿自然也不会有太多的变化。他也是一一仔细听着,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自己的意见,或同意,或商讨什么的……反正这朝会倒也热闹,过得也快,半个多时辰后,大家就已经把手头该报上的政务都处理的差不多了。
“诸位爱卿,时间也不早了,要是没有其他事情要禀奏,就都散了吧。”孙璧行事素来雷厉风行,此时眼见没人再出来,便随口示意道。
本来按道理,这时群臣也该称是再行礼退朝了。可结果,就在皇帝这句话后,臣班末尾处,却有个臣子大步而出,高举着手中奏疏说道:“陛下,臣御史台御史郑克建有本奏!”
这一出列还真让人感到有些意外呢,毕竟这样的大朝会上,几乎没有这等七品言官说话的余地。他们纵然有不小的权利,可以弹劾百官,但那更多也得私下里上表弹劾,哪有如此当了群臣之面当场参劾的?
但朝会规矩也从来没有说不准言官当殿参劾某人,所以孙璧也只是一愣后,便又点头道:“准。你且说说,今日要参劾哪位啊?”
郑克建深深地吸了口气,这才郑重跪地,将自己的奏本高举过顶:“臣要参劾的,乃是三司使李凌李大人。”
此言一出,殿内殿外所有人都再度露出了惊讶之色,很多人都在心里感慨这家伙的胆子还真够大的。现在天下谁不知道三司使李凌乃是陛下跟前最得信重的臣子?一般的参劾对他来说根本没有任何作用,而换来的,只会是李凌下属人等的即刻报复。
至于说什么重罪,大家都看着呢,李凌要说过犯,这两年来总是有的,可真要说什么重大的罪过,却是一个都没有。就是素来与他不算太对付的某些官员,也没想过找他的过错弹劾啊。
可今日,这么个小小的七品言官居然就在朝会上当众要弹劾李凌,这得有多大的底气,多大的胆子啊?
在众人诧异的目光里,郑克建却是直直站在那儿,看着皇帝,等着孙璧给出回应。孙璧也在一愣后,迅速回过神来:“哦?不知李温衷他犯了什么大过,居然让你当殿弹劾?”
“臣要参劾李凌他行事急躁,不顾天下安定,随意推出所谓的大越钱票,导致如今朝廷被贼人所趁,百姓家产随时可能受到巨大影响。此等作为,实在罪大恶极,该当夺官去职,发配边疆,永不叙用!”郑克建面对皇帝和群臣目光的逼视,居然也不见丝毫胆怯的,依然声音洪亮地把自己要弹劾的内容给说了出来。
这让群臣再度生出一丝诧异,甚至隐隐间还有几许骚乱,有人忍不住与身边的同僚作起了交流来。直到皇帝开口,他们才迅速住嘴:“郑克建,你所言可是事实?朕怎么从来未曾听人提过啊?那钱票一事,之前或许有人提出反对,但就近半年来的结果来看,却是于民有大利的。怎么到了你这儿,却成大患了?”
“陛下明鉴,那钱票就目前看来确实于国于民皆大有裨益,但其中所潜藏的弊端却更是巨大,足以搅乱天下。”郑克建说着,声音又是一肃,“非是臣危言耸听,实在是事实如此。因为就臣所知,如今江南已出现了诸多叫人难辨真伪的假钱票,从而导致许多商家百姓人心惶惶,都要不敢再用钱票了。
“而其地方官府,为了所谓的政绩,为了讨好朝廷高官,却是不顾民间反对,一意孤行,继续让百姓花用钱票,而不肯让他们用银钱。此等做法,说是与民方便,其实完全就是在攫夺民财了。
“陛下,此等风气若是继续助涨,则恐天下大乱就在眼前了。非是臣危言耸听,实是事情已经到了必须尽快解决的地步,而论其根源,就在那一力主张推行钱票的李凌身上,还望陛下尽早醒悟,严惩此罪人,还天下人以公道!”
说完,他已重重一可头叩在地上,完全是一副豁出去,不顾自己生死,也要将李凌扳倒,将钱票一事废除的架势。
而随着他这一弹劾请奏,左右两边数百臣子脸上表情也是一阵变化。终于,在一番沉默后,臣班里又迅速走出十多名臣子来,也纷纷开口说道:“陛下,臣等也以为郑御史所言在理,钱票一事实在弊端多多,该当即刻而停。而提出此钱票一事的李凌,更是有罪于朝,该当严惩不贷!”
其实这半年多来,朝廷里对钱票推行素来是有两种声音的,一是支持,一是反对。而且后者一开始的声浪远在前者之上,只因李凌有皇帝支持,能做到力排众议,才靠着手中大权强行推出钱票。
然后随着这半年来钱票推行后换来的诸多便利与好处,也终于让反对者开始改变主意,做出让步。但这不代表所有人都已经放弃反对,只是他们欠缺一个契机,一个领头之人。
但今日,随着郑克建的挺身弹劾,终于还是让这些人找到了机会,也就全都站出来表明立场,共同反对了。而随着这十多人的表态,又带出了更多人,最后竟一下有上百名臣子出来反对钱票,并对李凌提出质疑,甚至弹劾,认为他这么做就是与民争利,或是私心作祟,是为了自身获利……
孙璧高坐在上,看着这许多人不断冒出来反对钱票,脸上也没有太多的表情,半晌才道:“诸位爱卿所虑倒也不能完全算错。但是,关于你们所说的什么江南因钱票出了乱子一事,是不是有些过于想当然了,为何朕却是从未听人提过?难道是江南官员在作隐瞒吗?”说着,他目光又落到近前的那些重臣身上,等着他们给出答案与态度。
事实上,直到此时,挺身站出来反对的,全是四品以下的官员,真正手握朝廷大权的高官重臣们,却是一个都没站出来。可以说,这些人能给孙璧的压力真不大,他完全能直接无视。
可就在这时,随着他的目光扫视,一人在轻轻咳嗽了一下后,缓步走了出来:“陛下,臣也听人提起过江南因钱票而闹出乱子来的说法,而且那人的话臣是肯定可以相信的。所以在臣看来,这钱票确实存在大问题,而李大人,以他在财政上的能力,不可能看不出其中猫腻,但他却依然力主推行钱票,其用心,真就不好说了。”
所有人的目光又都落到了他的身上,然后大家的心也跟着一提。因为这位此时站出来,反对,甚至可以说是弹劾李凌的官员,赫然是如今朝中地位超然的,也是深得皇帝信赖的人,敬王,孙琦。
作为当今皇帝的兄长,孙琦本身的地位就已相当不低了,再加上他在皇位继承过程中的高风亮节的表现,自然更是赢得许多朝臣的尊重,同时,也让皇帝对他心生感念。
所以,哪怕孙琦其实这两年来其实并未真在朝中担任什么实职,但论其在朝堂上的影响依然极高,他的一句话,足以和政事堂二相媲美,那是能真正左右皇帝看法之人。
而今日,敬王他居然也站出来反对李凌的钱票推行,而且还点到其用心险恶,自然就让不少要为李凌捏把汗了。尤其是,现在李凌还不在殿中,他已有半年多未曾参加朝会了,据说是闭门思过,不得外出。
如此两相一比,很显然,现在的李凌是完全处于被动,自保尚且不足,更别提继续压服众人,推行钱票一法了。
也正是想到了这一层,在孙琦开口后不久,臣班里又相继站出来二三十名臣子表明立场,也是竭力反对继续推行钱票的。如此,反对者声势更大,对李凌的弹劾也就更凶了。
皇帝脸上依旧看不出什么表情来,只是在众臣子表明自己的立场后,缓声道:“看来众卿还是有许多不看好钱票一事的啊,也对李温衷多有看法。也罢,既然群臣攻讦,朕也不能过于偏私,就让李温衷他自己来与你等分辩一番,看看到底这钱票一物对我大越天下是利是弊,他本人又到底是为公还是为私吧。”
随着孙璧这话说出,已有太监迅速传话:“陛下有旨,宣三司使李凌入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