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丹斯电影节一向是被认为电影爱好者的交流圣地,出现在这里的观众们,也可以说是最纯粹的“影迷”——电影的迷恋者,而出现在这里的电影创作者们也都知道自己将会面对什么,他们敞开心扉与观众面对面的进行交流,没有客套,不忌言语,更不要说所谓的尊客之道了。
简而言之,在圣丹斯,没有观众会客气。
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
那种电影放映到一半直接离席都还算脾气好的,甚至会有观众直接站起来怒骂导演,更不要说那种结束放映之后,就径直离开,敷衍的连厌恶之情都懒得表达的观众们了,这一类更是占了大多数。
许多电影在圣丹斯都很难得到观众掌声的认可——能够赢得观众掌声的,就说明那部电影真正的得到了这些“影迷”们的喜爱。那么他们也从来不吝啬于表达自己对优秀作品的支持。
《三傻大闹宝莱坞》就是这么一部优秀的电影,在莱曼等人站定后,他们又接受了长达三分钟的掌声洗礼。
那种浩浩荡荡、轰轰烈烈的气势迎面扑来,几乎让他们每一个人内心的满足感都达到了巅峰,掌声这才慢慢停止下来。
展厅的工作人员从电影放映结束后,就一直等候在旁边,直到此时才抓住了间隙,连忙小跑了上来,递了两个话筒交给莱曼等人。
接下来也就是圣丹斯电影节最受电影爱好者们追捧的环节——与电影制作组直接对话,面对面的提问、交流、沟通。
当然,那些不受观众喜爱的电影是没有这个环节的,评定的标准是看观众留存率,一般是要大过一半以上的。
莱曼左右看了看,发现圣丹斯电影节所有的事情都好像是自给自足,他记得在威尼斯参观开幕式的时候,电影放映结束,可是有现场主持人来掌控整个的气氛走向的,而,在这里,似乎没有,需要电影创作组自己上阵。
另一个话筒被瑞恩递到了乔治手上,乔治眼见莱曼没见过这种阵势,还在那犹豫着怎么开场,就马上拿起话筒,面带微笑的说道“谢谢各位对我们的支持,我相信从刚才大家的举动上来看,这次的交流会能有一个非常不错的开始,而且,我也觉得我们导演执导的这部电影非常不错,接下来应该没有人会批评谩骂我们吧,我有点担心。”
乔治充满调侃的玩笑话让现场顿时响起一片哄笑,还有的观众开始吹起口哨来,整个的气氛顿时更加活跃起来。
“那么接下来就是提问环节了,希望大家不要给压力啊,我想”乔治的话语都还没有说完,现场就哗啦啦的举起了一片手臂,活像一整个茂盛的森林。
“各位嘴下留情吧。”乔治说完最后一句话,放下了手中的话筒,转而轻声对着莱曼说道“该你了,要回答这些观众提出的问题了。”
莱曼抿了抿嘴,朝着四周看去。
在刚刚乔治调节现场气氛的欢声笑语中,大部分的观众都举起了手,甚至在人群中,他还看到了那个一开始鼓掌支持的漂亮姑娘也举着手,等待提问。
这让莱曼有点发愣,不过最后他的视线还是绕过了她,把第一个提问的机会交给了坐在观众席最前面的一位中年男子。
“导演,大家,晚上好。”那名中年男子从一旁的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了话筒,难掩激动的说道“首先我必须说,感谢各位创作者们为我们带来了一部非常精彩的作品,相信我,看完电影后我的情绪到现在都还无法彻底的平复下来。”男子的话语声引起了现场的一片附和,大家鼓动了手掌,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心里的赞同。
男子站立不安的摆弄了下话筒,等掌声停歇,这才接着说道“我现在脑子里有太多的混乱,对电影的故事也有很多感想,不过我最想知道的是拉加在恐惧什么?我是想问拉加为什么会在院长的办公室里绝望到轻生。”
莱曼拿起话筒,直接开口回答道“如果你有注意到的话,你会发现拉加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
“很多时候大家都会说世界是属于所有人的,也确实是这样,但是大部分人并不想或从没想过拥有世界,这是人的眼界决定的,而眼界的远近,很大的程度取决于生活环境。三个角色里,兰彻意念坚定,喜欢机械制造还心怀天下,法罕很平庸,很努力,但他有自己的摄影梦,但你看到过拉加的理想或者抱负吗?卧病在床的父亲,怨天尤人的母亲,嫁不出去的姐姐。”
“这样一个没有过温暖的家庭,让拉加早早的就体验到了人生的成熟,他这样的人本该继承庸碌。过上一种与父辈差不多的生活,但是他走进了一所优秀的大学,见识到了截然不同的世界,那里面满是优秀、未来、理想、卓越这样老掉牙但让人无线向外的词汇。他生出了希望,他要出去,去拥抱那个世界。”
“他慢慢的爬到了两个世界的边缘,想再前进一步,但已有的世界牵绊太多,接下来的考试,又让他的信心遭受了打击,他开始发现自己的能力或许支撑不了他想要的未来,于是他为了学业短暂的放弃了最好的朋友,还越加的对神明虔诚。”
“终于,在他知道自己终将一事无成时,在他知道回家后世界的阴暗时,这种压迫,才最终让他选择了跳楼。拉加是个可怜的人,他看见过另一个世界的繁华,才越发的讨厌以前的生活,从希望到失望,才是他轻生的最关键的因素。”
“不曾拥有,何来失去呢?他放不下罢了。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已经给出的答案。”
莱曼的话语让现场的观众们陷入了沉思,他们突然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细节没有注意到,就比如刚刚说的理想或者抱负的设定,三人中,只有拉加是一直抱着赚钱养家的思维的,甚至没考虑过毕业以后的工作方向,只一味的想要赚大钱。
或者说拉加根本就从未有过人生目标,是为了别人而活,从不是再过自己的人生。
《三傻大闹宝莱坞》或许比他们看到的更有魅力,观众思考着,忽然想到。
就在短暂的安静之后,又有人开始陆续的举手示意,那位漂亮姑娘赫然在列,这一次,莱曼没有躲避,视线直接迎上了她。
贝拉挺直着腰板,高高举起自己的右手,那模样犹如一颗笔直的小白杨一般的身姿。
莱曼微微的眯起眼睛,细细的打量着姑娘。
她那一头栗色的齐耳短发,利落的扎合着,漂亮的脸蛋上,眼睛的瞳孔里释放出一种坚定不移和颇具期待的神情,让人感觉得到,即使导演不点她提问,她也依旧会继续坚持,而不是遗憾的放弃。
这真有趣!莱曼轻轻抬了抬下巴,用手指向漂亮女士的方向,同意了她的提问请求。
然后就看到漂亮的女士缓缓的接过工作人员递过去的话筒,紧接着视线专注的看着四人中的导演莱曼,仿佛焦点稍稍偏移,就是对人的不尊重一般。
两人就这样互相看着,隔空对视。
过了一会儿,似乎是漂亮女士整理好了提问的思路,这才沉声说道“请问,电影中对教育制度的刻画还有什么深意吗?院长对查图与兰彻的不同态度又说明了什么?”
莱曼听到问题后,没做过多的思考,拍摄这部作品的想法思路其实一直都在脑海,他拿起话筒滔滔不绝的解释道“想知道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对印度的教育现状有一些了解,或者对国家的社会构成有清晰的认知。”
“要知道印度是奉行精英教育的,很多低种姓的人都没有资格去接受高等教育,按照去年他们官方给出的数据来说,2000年,女性的文盲率为百分之43,是男性的一倍之多,而且他们对于文盲的判定是,要会写自己的名字,也就是说,电影里那些能读得起大学的印度学生,他们都不会是低种姓的贱民。而且,你们应该有发现,整个的帝国大学的校园,一个女学生都没有,这也是特有的暗示。”
“也是对上述,印度的男尊女卑现状社会问题的透露,再就是教育问题了,印度人口太多,国力不算强盛,再加上阶级层次的分定,就导致整个的学习压力会很大。学生们之间的竞争无处不在,且大多由考试决定,能拿高分,就能毕业,分数不达标,你就失学,且学校每年录取学生的指标问题也是个大难处,教育资源只有这么多,也只能负担得起一定的学生入学,那剩下的,怎么办呢,自然就是一种无形的淘汰。”
“所以其实在电影中,拉加疯狂的迷信宗教,也是个细节的暗示,他代表的是印度穷人阶级是宗教最有力的支持阶级的现状,而如法罕、查图这样的中等乃至富裕的家庭,就不会这样。说个笑话,印度的顶级阶层,其实是不会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如帝国大学这样的国家一流工业大学上学的,他们更倾向于把孩子送往国外读书。例如,美国的常青藤大学,满是可见来自印度的学生。”
。
简而言之,在圣丹斯,没有观众会客气。
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
那种电影放映到一半直接离席都还算脾气好的,甚至会有观众直接站起来怒骂导演,更不要说那种结束放映之后,就径直离开,敷衍的连厌恶之情都懒得表达的观众们了,这一类更是占了大多数。
许多电影在圣丹斯都很难得到观众掌声的认可——能够赢得观众掌声的,就说明那部电影真正的得到了这些“影迷”们的喜爱。那么他们也从来不吝啬于表达自己对优秀作品的支持。
《三傻大闹宝莱坞》就是这么一部优秀的电影,在莱曼等人站定后,他们又接受了长达三分钟的掌声洗礼。
那种浩浩荡荡、轰轰烈烈的气势迎面扑来,几乎让他们每一个人内心的满足感都达到了巅峰,掌声这才慢慢停止下来。
展厅的工作人员从电影放映结束后,就一直等候在旁边,直到此时才抓住了间隙,连忙小跑了上来,递了两个话筒交给莱曼等人。
接下来也就是圣丹斯电影节最受电影爱好者们追捧的环节——与电影制作组直接对话,面对面的提问、交流、沟通。
当然,那些不受观众喜爱的电影是没有这个环节的,评定的标准是看观众留存率,一般是要大过一半以上的。
莱曼左右看了看,发现圣丹斯电影节所有的事情都好像是自给自足,他记得在威尼斯参观开幕式的时候,电影放映结束,可是有现场主持人来掌控整个的气氛走向的,而,在这里,似乎没有,需要电影创作组自己上阵。
另一个话筒被瑞恩递到了乔治手上,乔治眼见莱曼没见过这种阵势,还在那犹豫着怎么开场,就马上拿起话筒,面带微笑的说道“谢谢各位对我们的支持,我相信从刚才大家的举动上来看,这次的交流会能有一个非常不错的开始,而且,我也觉得我们导演执导的这部电影非常不错,接下来应该没有人会批评谩骂我们吧,我有点担心。”
乔治充满调侃的玩笑话让现场顿时响起一片哄笑,还有的观众开始吹起口哨来,整个的气氛顿时更加活跃起来。
“那么接下来就是提问环节了,希望大家不要给压力啊,我想”乔治的话语都还没有说完,现场就哗啦啦的举起了一片手臂,活像一整个茂盛的森林。
“各位嘴下留情吧。”乔治说完最后一句话,放下了手中的话筒,转而轻声对着莱曼说道“该你了,要回答这些观众提出的问题了。”
莱曼抿了抿嘴,朝着四周看去。
在刚刚乔治调节现场气氛的欢声笑语中,大部分的观众都举起了手,甚至在人群中,他还看到了那个一开始鼓掌支持的漂亮姑娘也举着手,等待提问。
这让莱曼有点发愣,不过最后他的视线还是绕过了她,把第一个提问的机会交给了坐在观众席最前面的一位中年男子。
“导演,大家,晚上好。”那名中年男子从一旁的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了话筒,难掩激动的说道“首先我必须说,感谢各位创作者们为我们带来了一部非常精彩的作品,相信我,看完电影后我的情绪到现在都还无法彻底的平复下来。”男子的话语声引起了现场的一片附和,大家鼓动了手掌,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心里的赞同。
男子站立不安的摆弄了下话筒,等掌声停歇,这才接着说道“我现在脑子里有太多的混乱,对电影的故事也有很多感想,不过我最想知道的是拉加在恐惧什么?我是想问拉加为什么会在院长的办公室里绝望到轻生。”
莱曼拿起话筒,直接开口回答道“如果你有注意到的话,你会发现拉加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
“很多时候大家都会说世界是属于所有人的,也确实是这样,但是大部分人并不想或从没想过拥有世界,这是人的眼界决定的,而眼界的远近,很大的程度取决于生活环境。三个角色里,兰彻意念坚定,喜欢机械制造还心怀天下,法罕很平庸,很努力,但他有自己的摄影梦,但你看到过拉加的理想或者抱负吗?卧病在床的父亲,怨天尤人的母亲,嫁不出去的姐姐。”
“这样一个没有过温暖的家庭,让拉加早早的就体验到了人生的成熟,他这样的人本该继承庸碌。过上一种与父辈差不多的生活,但是他走进了一所优秀的大学,见识到了截然不同的世界,那里面满是优秀、未来、理想、卓越这样老掉牙但让人无线向外的词汇。他生出了希望,他要出去,去拥抱那个世界。”
“他慢慢的爬到了两个世界的边缘,想再前进一步,但已有的世界牵绊太多,接下来的考试,又让他的信心遭受了打击,他开始发现自己的能力或许支撑不了他想要的未来,于是他为了学业短暂的放弃了最好的朋友,还越加的对神明虔诚。”
“终于,在他知道自己终将一事无成时,在他知道回家后世界的阴暗时,这种压迫,才最终让他选择了跳楼。拉加是个可怜的人,他看见过另一个世界的繁华,才越发的讨厌以前的生活,从希望到失望,才是他轻生的最关键的因素。”
“不曾拥有,何来失去呢?他放不下罢了。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已经给出的答案。”
莱曼的话语让现场的观众们陷入了沉思,他们突然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细节没有注意到,就比如刚刚说的理想或者抱负的设定,三人中,只有拉加是一直抱着赚钱养家的思维的,甚至没考虑过毕业以后的工作方向,只一味的想要赚大钱。
或者说拉加根本就从未有过人生目标,是为了别人而活,从不是再过自己的人生。
《三傻大闹宝莱坞》或许比他们看到的更有魅力,观众思考着,忽然想到。
就在短暂的安静之后,又有人开始陆续的举手示意,那位漂亮姑娘赫然在列,这一次,莱曼没有躲避,视线直接迎上了她。
贝拉挺直着腰板,高高举起自己的右手,那模样犹如一颗笔直的小白杨一般的身姿。
莱曼微微的眯起眼睛,细细的打量着姑娘。
她那一头栗色的齐耳短发,利落的扎合着,漂亮的脸蛋上,眼睛的瞳孔里释放出一种坚定不移和颇具期待的神情,让人感觉得到,即使导演不点她提问,她也依旧会继续坚持,而不是遗憾的放弃。
这真有趣!莱曼轻轻抬了抬下巴,用手指向漂亮女士的方向,同意了她的提问请求。
然后就看到漂亮的女士缓缓的接过工作人员递过去的话筒,紧接着视线专注的看着四人中的导演莱曼,仿佛焦点稍稍偏移,就是对人的不尊重一般。
两人就这样互相看着,隔空对视。
过了一会儿,似乎是漂亮女士整理好了提问的思路,这才沉声说道“请问,电影中对教育制度的刻画还有什么深意吗?院长对查图与兰彻的不同态度又说明了什么?”
莱曼听到问题后,没做过多的思考,拍摄这部作品的想法思路其实一直都在脑海,他拿起话筒滔滔不绝的解释道“想知道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对印度的教育现状有一些了解,或者对国家的社会构成有清晰的认知。”
“要知道印度是奉行精英教育的,很多低种姓的人都没有资格去接受高等教育,按照去年他们官方给出的数据来说,2000年,女性的文盲率为百分之43,是男性的一倍之多,而且他们对于文盲的判定是,要会写自己的名字,也就是说,电影里那些能读得起大学的印度学生,他们都不会是低种姓的贱民。而且,你们应该有发现,整个的帝国大学的校园,一个女学生都没有,这也是特有的暗示。”
“也是对上述,印度的男尊女卑现状社会问题的透露,再就是教育问题了,印度人口太多,国力不算强盛,再加上阶级层次的分定,就导致整个的学习压力会很大。学生们之间的竞争无处不在,且大多由考试决定,能拿高分,就能毕业,分数不达标,你就失学,且学校每年录取学生的指标问题也是个大难处,教育资源只有这么多,也只能负担得起一定的学生入学,那剩下的,怎么办呢,自然就是一种无形的淘汰。”
“所以其实在电影中,拉加疯狂的迷信宗教,也是个细节的暗示,他代表的是印度穷人阶级是宗教最有力的支持阶级的现状,而如法罕、查图这样的中等乃至富裕的家庭,就不会这样。说个笑话,印度的顶级阶层,其实是不会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如帝国大学这样的国家一流工业大学上学的,他们更倾向于把孩子送往国外读书。例如,美国的常青藤大学,满是可见来自印度的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