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片厂对于高风险的项目普遍会拉人上车,跟分散投资是一个道理。
而近年来,影视市场扩增的速度很快。
美国电影协会1月6日发表报告称,2007年全年美国国内电影票房收入达101.5亿美金,比2006年增加百分之6.3。
而电影放映市场的最新统计报告指出,2007年美国各地影院共售出门票15.4亿张,比上年增加约百分之3.7,每张门票的平均价格为6.55美金,增幅为百分之2.3,这一增幅比消费者平均物价涨幅只低了一个百分点。
报告还指出,去年美国电影在全球取得27亿美金票房总收入,比前年增长百分之14,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
对此,美国电影协会主席丹-格利克曼表示,2007年对电影业来说是令人欣慰的一年,强劲的门票销售状况显示,世界各地的观众仍把进电影院欣赏电影当作一件乐事,这也表明尽管影视行业面临迅速出现的众多新技术的挑战,电影放映业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当然,也有许多电影业人士把近年的票房市场竞争更惨烈归咎于互联网、家庭影院及电子游戏等新型娱乐形式的普及。
但从市场大数据分析,导致观众渐渐远离影院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上缺乏雅俗共赏的好作品,因为那些爆款作品所能得到的市场成绩总体来看还是以提升为主。
另就是去年美国电影公司用于影片制作和营销的费用为平均每部达到了1.03亿美金左右,比2006年的平均水平略略提高——其中制作费用占了三分之二,营销费用占三分之一。
换个意思,大片时代真的成了市场主流。
而促进这一切发展的,就是华尔街和海外各地的充沛资本。
只要是稍稍关注影视产业发展的,都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下场捞金。
具体表现在以传奇影业、相对论娱乐等一大批包裹着资本外衣的投行公司出现。
这些人有钱,但缺好的项目投资,又因为没有制片手段和基本的业务能力,依附于各大制片厂,拼盘多投。
但制片厂又不傻,好的项目他们自己就开发了,不会送利润出去,只有高风险的项目才会拉拢金主,借鸡生蛋,万一蛋死鸡腹,也不会亏太多,这就铸就了比较有特色的好莱坞制片环境。
因为投行们那是干风险投资的行家,他们很狡猾的以高风险搭配几个比重较低的项目一起投,换言之,他们很少单部单部的谈,要谈就谈几个季度多少多少项目中的多少部分。
如果以大数据计算,这种形式的投资是容易盈利的,因为电影市场繁荣,只要运气好点压中一半,盈利部分减去亏损部分,大概率是正数值。
华纳影业大楼。
身为占据市场份额连续三年前三的制片厂,自然是资本追逐的对象,但各人有各人的小心思,对华纳来说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因为华纳的制片、发行体系很完善,并不太需要借助外部力量,但偶然,分承风险的事儿还是会干——时代华纳对制片厂的支持并没有那么高,相反需要华纳影业输血。
会客室内。
上门拜访的投行精英们相互之间客套着,一边打着哈哈,一边打探别家的口风,希望能从其他人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与情报。
当然,相比这些同类竞争者,他们更能希望得到华纳对他们这种投资行为的肯定,然后拿出具体项目讨论,比如说《守望者》......
隔了一个楼道的总裁办公室里。
相比去年又上升了百分之7的业绩增长,让乔森-坎贝尔煞是轻松。
不过新一年新气象,还是得努力。
他半靠在老板椅上,批复着一些文件,对于那些排队送钱的空壳子娱乐公司没怎么在乎,他现在更为关心的是今年的项目产出。
以华纳的体量,一年拍个14、5部是比较正常的水准,如果少了,对自身的发行资源就有些浪费,除了自己制片,接手其他制片厂无力宣发的作品,也非常积极。
至于最近筹备的《守望者》项目,他本人其实是不看好能改编成功的那个,只不过呼声较高。
......
后世有一个段子是这样说明华纳想要启动《守望者》项目的。
“现在世界太和平了,人们都手拉手唱歌,爆米花超英电影泛滥,不知道拍什么类型好。突然有一天,黑暗骑士成功了,巨大的成功,这让大家开始思考:难道观众开始喜欢黑暗深刻猎奇的作品?那好,让我们来拍守望者吧!”
于是,被搁置角落的项目回到了华纳高层的视线当中。
因为之前大力否决的原因之一,就是《守望者》原著漫画虽说名气大但偏小众,而且故事主题太阴暗了不符合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
再加上摩尔虽然创作了守望者系列漫画,但早前的黑心无良奸商DC欺负摩尔有点单纯,在合同上动手脚,窃取了摩尔作品的版权,导致了和摩尔的决裂,使得项目改编上存在一些小龌龊,容易爆雷。
是以,华纳内部对这个项目的态度非常微妙和复杂,而且蕴含权力博弈——有些人想上位,可就算背后有人支持也得证明自己有能力上位。
等到约瑟夫听了莱曼的吩咐前来华纳商谈一点事情,碰上的就是这么个情况。
资本看好,华纳内部反而分歧,因为前者不懂制片,只是看到《黑暗骑士》那么好,分析了一下《守望者》好像比诺兰版蝙蝠侠更现实、更深刻、更黑暗,觉得有利可图,却不去想拍不拍得出来,出来后观众一定会喜欢吗?
乔森有些诧异于约瑟夫的到来,原以为是催促分账或者蝙蝠侠最后一部有了什么想法需要配合之类的,却不想一开口也是《守望者》。
以至于他一瞬间起了警惕。
为什么?
蝙蝠侠三部曲啊,看走眼了啊,再加上莱曼那彪悍的战绩,哪怕他之前觉得《守望者》非常不靠谱,但万一呢?
影视行业是最容易出现万一的地方。
不然每年也不会出现什么小成本黑马了。
如果项目都可控,再怎么惊艳的成绩都是预估之内要发生的事。
“听说贵方想邀请扎导加盟?”
“有这方面的意思,难道萤火虫不愿意放人?”
“哈,我们只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只是听说《守望者》项目有些困难,有些事我也了解过。”约瑟夫委婉一笑,“如果是资金上的,萤火虫恰恰有些空闲资金......”
话不能说太满,点到为止,因为萤火虫压根没想投资《守望者》。
虽然这片的DVD销量不错,但北美1.07亿,全球加起来1.5亿的票房,对比成本......滋滋,炸裂。
而且那时候只放出院线版本,DVD还未推入市场时,影片的口碑票房双扑街,投资者亏到想跳楼,IMDB和烂番茄评分都处于中下水平,除了小部分原著粉力挺,从哪方面来看基本都算彻底的扑街货,一部分媒体甚至毫不客气地直接批评:这是一部大烂片。
等到有所反转,已经是华纳高层在DVD方面放出了最终剪辑版那长达三个小时的内容,售价很贵,一月售出几十万张,回了一口血,也让一部分看过影片大加批评的观众明白,不是扎导太烂,连基本的逻辑都讲不清楚,而是华纳太脑抽。
当然,那是一部分观众的想法,站在市场角度,华纳没做错,因为真放出三个小时的剪辑版本推入市场,肯定不适合院线的放映模式,结果不一定变得更好,有可能还会更坏。
而近年来,影视市场扩增的速度很快。
美国电影协会1月6日发表报告称,2007年全年美国国内电影票房收入达101.5亿美金,比2006年增加百分之6.3。
而电影放映市场的最新统计报告指出,2007年美国各地影院共售出门票15.4亿张,比上年增加约百分之3.7,每张门票的平均价格为6.55美金,增幅为百分之2.3,这一增幅比消费者平均物价涨幅只低了一个百分点。
报告还指出,去年美国电影在全球取得27亿美金票房总收入,比前年增长百分之14,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
对此,美国电影协会主席丹-格利克曼表示,2007年对电影业来说是令人欣慰的一年,强劲的门票销售状况显示,世界各地的观众仍把进电影院欣赏电影当作一件乐事,这也表明尽管影视行业面临迅速出现的众多新技术的挑战,电影放映业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当然,也有许多电影业人士把近年的票房市场竞争更惨烈归咎于互联网、家庭影院及电子游戏等新型娱乐形式的普及。
但从市场大数据分析,导致观众渐渐远离影院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上缺乏雅俗共赏的好作品,因为那些爆款作品所能得到的市场成绩总体来看还是以提升为主。
另就是去年美国电影公司用于影片制作和营销的费用为平均每部达到了1.03亿美金左右,比2006年的平均水平略略提高——其中制作费用占了三分之二,营销费用占三分之一。
换个意思,大片时代真的成了市场主流。
而促进这一切发展的,就是华尔街和海外各地的充沛资本。
只要是稍稍关注影视产业发展的,都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下场捞金。
具体表现在以传奇影业、相对论娱乐等一大批包裹着资本外衣的投行公司出现。
这些人有钱,但缺好的项目投资,又因为没有制片手段和基本的业务能力,依附于各大制片厂,拼盘多投。
但制片厂又不傻,好的项目他们自己就开发了,不会送利润出去,只有高风险的项目才会拉拢金主,借鸡生蛋,万一蛋死鸡腹,也不会亏太多,这就铸就了比较有特色的好莱坞制片环境。
因为投行们那是干风险投资的行家,他们很狡猾的以高风险搭配几个比重较低的项目一起投,换言之,他们很少单部单部的谈,要谈就谈几个季度多少多少项目中的多少部分。
如果以大数据计算,这种形式的投资是容易盈利的,因为电影市场繁荣,只要运气好点压中一半,盈利部分减去亏损部分,大概率是正数值。
华纳影业大楼。
身为占据市场份额连续三年前三的制片厂,自然是资本追逐的对象,但各人有各人的小心思,对华纳来说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因为华纳的制片、发行体系很完善,并不太需要借助外部力量,但偶然,分承风险的事儿还是会干——时代华纳对制片厂的支持并没有那么高,相反需要华纳影业输血。
会客室内。
上门拜访的投行精英们相互之间客套着,一边打着哈哈,一边打探别家的口风,希望能从其他人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与情报。
当然,相比这些同类竞争者,他们更能希望得到华纳对他们这种投资行为的肯定,然后拿出具体项目讨论,比如说《守望者》......
隔了一个楼道的总裁办公室里。
相比去年又上升了百分之7的业绩增长,让乔森-坎贝尔煞是轻松。
不过新一年新气象,还是得努力。
他半靠在老板椅上,批复着一些文件,对于那些排队送钱的空壳子娱乐公司没怎么在乎,他现在更为关心的是今年的项目产出。
以华纳的体量,一年拍个14、5部是比较正常的水准,如果少了,对自身的发行资源就有些浪费,除了自己制片,接手其他制片厂无力宣发的作品,也非常积极。
至于最近筹备的《守望者》项目,他本人其实是不看好能改编成功的那个,只不过呼声较高。
......
后世有一个段子是这样说明华纳想要启动《守望者》项目的。
“现在世界太和平了,人们都手拉手唱歌,爆米花超英电影泛滥,不知道拍什么类型好。突然有一天,黑暗骑士成功了,巨大的成功,这让大家开始思考:难道观众开始喜欢黑暗深刻猎奇的作品?那好,让我们来拍守望者吧!”
于是,被搁置角落的项目回到了华纳高层的视线当中。
因为之前大力否决的原因之一,就是《守望者》原著漫画虽说名气大但偏小众,而且故事主题太阴暗了不符合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
再加上摩尔虽然创作了守望者系列漫画,但早前的黑心无良奸商DC欺负摩尔有点单纯,在合同上动手脚,窃取了摩尔作品的版权,导致了和摩尔的决裂,使得项目改编上存在一些小龌龊,容易爆雷。
是以,华纳内部对这个项目的态度非常微妙和复杂,而且蕴含权力博弈——有些人想上位,可就算背后有人支持也得证明自己有能力上位。
等到约瑟夫听了莱曼的吩咐前来华纳商谈一点事情,碰上的就是这么个情况。
资本看好,华纳内部反而分歧,因为前者不懂制片,只是看到《黑暗骑士》那么好,分析了一下《守望者》好像比诺兰版蝙蝠侠更现实、更深刻、更黑暗,觉得有利可图,却不去想拍不拍得出来,出来后观众一定会喜欢吗?
乔森有些诧异于约瑟夫的到来,原以为是催促分账或者蝙蝠侠最后一部有了什么想法需要配合之类的,却不想一开口也是《守望者》。
以至于他一瞬间起了警惕。
为什么?
蝙蝠侠三部曲啊,看走眼了啊,再加上莱曼那彪悍的战绩,哪怕他之前觉得《守望者》非常不靠谱,但万一呢?
影视行业是最容易出现万一的地方。
不然每年也不会出现什么小成本黑马了。
如果项目都可控,再怎么惊艳的成绩都是预估之内要发生的事。
“听说贵方想邀请扎导加盟?”
“有这方面的意思,难道萤火虫不愿意放人?”
“哈,我们只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只是听说《守望者》项目有些困难,有些事我也了解过。”约瑟夫委婉一笑,“如果是资金上的,萤火虫恰恰有些空闲资金......”
话不能说太满,点到为止,因为萤火虫压根没想投资《守望者》。
虽然这片的DVD销量不错,但北美1.07亿,全球加起来1.5亿的票房,对比成本......滋滋,炸裂。
而且那时候只放出院线版本,DVD还未推入市场时,影片的口碑票房双扑街,投资者亏到想跳楼,IMDB和烂番茄评分都处于中下水平,除了小部分原著粉力挺,从哪方面来看基本都算彻底的扑街货,一部分媒体甚至毫不客气地直接批评:这是一部大烂片。
等到有所反转,已经是华纳高层在DVD方面放出了最终剪辑版那长达三个小时的内容,售价很贵,一月售出几十万张,回了一口血,也让一部分看过影片大加批评的观众明白,不是扎导太烂,连基本的逻辑都讲不清楚,而是华纳太脑抽。
当然,那是一部分观众的想法,站在市场角度,华纳没做错,因为真放出三个小时的剪辑版本推入市场,肯定不适合院线的放映模式,结果不一定变得更好,有可能还会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