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蛮号”铁肋木壳机帆炮舰,严格来说,是一次大跃进的产物。htt:
早在年初的时候,海军为了建造未来的主力战舰,便开始了一系列验证工作。
一艘最新的有光级炮舰“监视号”首先被改造,船上安装了18磅海军长炮,用来测试重炮对西式战舰的毁伤效果。
为此,海军还专门花钱从荷兰人手中买下了一艘二手武装商船,并加装20厘米厚的柞木船壳,用来模拟风帆时代的西洋主力战舰。
首次测试的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
事实证明,即便是利用后世先进冶金工艺生产的18磅海军长炮,在面对“夹心热狗”,也就是用双层厚橡木船壳夹着一层密集船肋的西式主力战列舰时,还是有点力不从心。
毕竟铁球的侵切力也就那样,炮弹出膛后动能损失得很快。
最终的测试结果是,在海军理想的2000米炮击距离内,炮击有效穿透率并不高,只有60;直到测试双方的距离拉近到1000米,甚至是800米距离后,18磅炮才能有效穿透对方船壳。
这个结果海军是不能接受的。
因为帝国海军目前走得是精兵路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冲突中,一艘主力战舰很可能要遭遇优势数量的西洋战舰围攻。在这种局面下,火力的重要性就被大大提升了战舰必须要迅速令敌人失去作战效能才可以。
虽说历史上在东亚这边,殖民者并没有布置类似“海上君王号”,“胜利号”那样的一级战列舰,但是现在既然有了一个巨大的变数穿越众,那谁也不敢保证未来的历史走向。
所以海军必须料敌从宽,从一开始就将敌人有可能达到的最高战斗力都计算进去。
这样一来,18磅炮的方案最终就被pass掉了,24磅炮随即闪亮登场。
付出了巨大的总重代价后,新战舰的武器系统终于令海军感到满意了2000米距离内,24磅海军长炮可以穿透这个位面任何一艘风帆舰。
最重要的武器系统确定后,“海军1629年验证型主力舰计划”,正式开始实施。
由于年初的风向不大妙,军队被告知要忍耐,所以当时海军在无奈下放弃了“小步快跑”的多艘验证舰蓝图,把有限的资源都投入到了这艘验证舰身上。
这就导致了原本设计为800吨的验证舰被拉皮,一夜间开始大跃进,被硬性增加到了1200吨。
这个数字对于一直以来都操作着500吨以下战斗舰艇的海军来说,还是有一些挑战性的。
问题的难点倒不在于驾驶,而是在于设计。
关于驾驶行船方面,现在的海军已经非常熟悉风帆船和机帆船的操作了,在这方面海军有充足的经验和人手,放大的机帆船并不是难题。
真正的难题在于设计。
如果按照原本800吨计划来搞的话,那么船厂的几位穿越众还是有信心将有光级拉皮,照葫芦画瓢,自行搞定新舰。
但是一夜间将新舰放大到1200吨,火炮改成24磅后,船厂那几位就缩了卵。要知道任何机械一旦放大到某种程度,那么必定会冒出各种问题,这就不是几个非专业设计员能搞定的了。
最后还是按照老办法,海军将新舰的各项参数要求交给了曹皇帝,然后由皇帝回后世找设计公司,先设计,再用大型电脑模拟海况找问题,最后出图。
所以海军最终得到的,就是一个硬盘。
按照硬盘里那成t的图纸开工后,海军整整等了八个多月,这艘计划中要被命名为“镇蛮号”的验证舰才得以开始了海试。
而这个时间点,已经是曹将军从广东返回,准备勤王事宜的节骨眼上了,所以镇蛮号的海试计划安排得很紧凑,最终险险赶上了这次来上海港的任务。
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维持帝国霸权的核心武力,镇蛮号在首次正式出航之前,得到了一个简短的命名仪式。帝国皇帝曹川当时莅临了镇蛮号,并在船头发表了一番热情洋溢的讲话。
而镇蛮号也没有令穿越众失望。无论它威武的外观,还是强大的战斗力,这艘战舰都符合了大众的“社会期待值”,成为了新一代的镇国利器。
由于十七世纪无需考虑低能见度,隐身反雷达这些问题,所以这个时代无论是陆地军官还是海上战舰,外观都是极其张扬,以备在混乱的战场上被自己人看到。
镇蛮号也不能免俗蓝金两色的船体涂装,再配上洁白的三桅风帆,不但令整艘船的颜值爆表,而且辨识度极高,只要看过一眼,就没人能忘记这样一艘修长漂亮的战舰。
说到修长,来自后世的设计,自然不会将穿越众的战舰设计成十七世纪那种低长宽比的粗短外型。
事实上包括小型护卫舰在内,穿越众的战舰一惯都是走大长宽比的路子――优秀的设计和先进的船体结构,保证了船体的横摇被控制在许可范围之内。
整艘镇蛮号标准排水量为1200吨,满载排水量为1680吨。这个数据已经超过了同期英国佬的海上君王号战列舰。
虽说君王号船重1683吨,看上去比镇蛮号还重一点,但是由于自重的关系,事实上君王号的有效容积差镇蛮号很多。
要知道木材的承重能力和屈服度远不如钢铁,一艘看似“薄皮大馅”的钢铁战舰,无论是在坚固程度,还是载货体积上,都远高于貌似厚实的木船。
像君王号这种风帆战列舰,双层船壳的总厚度通常都在40――46厘米左右。这个数据再加上船肋,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半米的厚度。
如此厚重的木质外壳,再加上船身其他部位全得用木料,就使得战舰自重远远超过了同体积的钢铁战舰,航行时便显得十分笨重榔?,操控性非常低。
而像镇蛮号这种机帆战舰,由于内部结构采用了大量钢铁,所以不但更加固度,有效容积同样提高了很多。
镇蛮号和风帆战列舰另外一点不同的地方是这艘船只有两层炮甲板。
通常来说,大型风帆战列舰都有三层炮甲板。
而为了降低重心,口径最大的炮会布置在下层炮甲板,轻炮布置在上层。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一个风帆战舰的通病在海浪高企时,下层甲板无法打开炮门,否则海水会倒灌入炮口。
而镇蛮号由于秉承了一惯的“全重炮理念”,因此舍弃了全部轻炮,整舰只配备了40门24磅长管重炮。
这样一来,加上底舱的煤炭和发动机这些顺便维持了重心的设备,所以镇蛮号只设计了两层炮甲板,海水倒灌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关于火力方面,40门炮看似数量不多,比起君王号那夸张的104门少了很多,但作战效率可是要远远高于后者的。
首先,由于近身射击如果有的话)的任务都交给了火枪,僚舰和轻易不动用的重机枪,所以镇蛮号上的24磅重炮数量,其实是超过风帆战舰的。
现在是17世纪,西方超过24磅的海军火炮,都还是短管臼炮,射程很短,根本威胁不到射程2000米的镇蛮号。
其次,在先进的冶金技术和机械装填设备辅助下,这40门长管重炮可以做到长时间精准齐射,毁伤效果根本不是原始火炮能比较的。
另外还有一点镇蛮号上这40门炮,是可以左右舷同时射击的。
传统的风帆战舰,炮位要除以二――左右舷各布置一半。这种情况在海上大混战时能起到作用左右开弓,反正四面都有敌人。
然而多数时候炮舰还是只用一面舷窗来射击。如果需要长时间轰击陆地目标的话,风帆战舰有时候甚至还要原地转圈,以便调用另一舷的火炮来保证射击安全,防止炸膛。
这样一来,像君王号那100门炮,其实单舷只有50门,算上各式轻炮的话,每次齐射的炮弹总重是远远低于镇蛮号的。
镇蛮号由于有先进的滑轨系统,再加上因为结构先进和材料先进共同带来的舱室空间增大,所以这40门炮可以很方便得在左右两舷来回调动,时间用不了一分钟。
总之,由科技带来的优势是方方面面的。镇蛮号无论是船型、武器、防护、还是动力,都远远超过了十七世纪的盖伦船,某些方面甚至还超过了清末的机帆炮舰――除了需要“进口”一些动力部件外,漂亮的镇蛮号确实是一艘完美的“理想型战舰”。
这一次去上海港执行任务,以镇蛮号为旗舰的北上舰队,是在12月5号出发的,和锦衣卫马百户牺牲是同一天。
在这之前,由10艘新闸船组成的“勤王运输船队”,已经于5天前提前出发了。
而战舰编队在一路上演练了各种军事科目后,于出发的第七天夜间,顺利和运输编队在上海港外海汇合。
然后就在第二天清晨太阳升起的那一刻,舰队中负责运载一营步兵的几艘炮舰已经开始进港,准备卸下士兵,跟围在港外的王游击讲讲道理。
所以当王游击看到长江口那艘巨型蓝金色大舰时,他其实漏掉了更重要的信息码头上有一些细小的黑点正越来越多。
旅明
早在年初的时候,海军为了建造未来的主力战舰,便开始了一系列验证工作。
一艘最新的有光级炮舰“监视号”首先被改造,船上安装了18磅海军长炮,用来测试重炮对西式战舰的毁伤效果。
为此,海军还专门花钱从荷兰人手中买下了一艘二手武装商船,并加装20厘米厚的柞木船壳,用来模拟风帆时代的西洋主力战舰。
首次测试的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
事实证明,即便是利用后世先进冶金工艺生产的18磅海军长炮,在面对“夹心热狗”,也就是用双层厚橡木船壳夹着一层密集船肋的西式主力战列舰时,还是有点力不从心。
毕竟铁球的侵切力也就那样,炮弹出膛后动能损失得很快。
最终的测试结果是,在海军理想的2000米炮击距离内,炮击有效穿透率并不高,只有60;直到测试双方的距离拉近到1000米,甚至是800米距离后,18磅炮才能有效穿透对方船壳。
这个结果海军是不能接受的。
因为帝国海军目前走得是精兵路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冲突中,一艘主力战舰很可能要遭遇优势数量的西洋战舰围攻。在这种局面下,火力的重要性就被大大提升了战舰必须要迅速令敌人失去作战效能才可以。
虽说历史上在东亚这边,殖民者并没有布置类似“海上君王号”,“胜利号”那样的一级战列舰,但是现在既然有了一个巨大的变数穿越众,那谁也不敢保证未来的历史走向。
所以海军必须料敌从宽,从一开始就将敌人有可能达到的最高战斗力都计算进去。
这样一来,18磅炮的方案最终就被pass掉了,24磅炮随即闪亮登场。
付出了巨大的总重代价后,新战舰的武器系统终于令海军感到满意了2000米距离内,24磅海军长炮可以穿透这个位面任何一艘风帆舰。
最重要的武器系统确定后,“海军1629年验证型主力舰计划”,正式开始实施。
由于年初的风向不大妙,军队被告知要忍耐,所以当时海军在无奈下放弃了“小步快跑”的多艘验证舰蓝图,把有限的资源都投入到了这艘验证舰身上。
这就导致了原本设计为800吨的验证舰被拉皮,一夜间开始大跃进,被硬性增加到了1200吨。
这个数字对于一直以来都操作着500吨以下战斗舰艇的海军来说,还是有一些挑战性的。
问题的难点倒不在于驾驶,而是在于设计。
关于驾驶行船方面,现在的海军已经非常熟悉风帆船和机帆船的操作了,在这方面海军有充足的经验和人手,放大的机帆船并不是难题。
真正的难题在于设计。
如果按照原本800吨计划来搞的话,那么船厂的几位穿越众还是有信心将有光级拉皮,照葫芦画瓢,自行搞定新舰。
但是一夜间将新舰放大到1200吨,火炮改成24磅后,船厂那几位就缩了卵。要知道任何机械一旦放大到某种程度,那么必定会冒出各种问题,这就不是几个非专业设计员能搞定的了。
最后还是按照老办法,海军将新舰的各项参数要求交给了曹皇帝,然后由皇帝回后世找设计公司,先设计,再用大型电脑模拟海况找问题,最后出图。
所以海军最终得到的,就是一个硬盘。
按照硬盘里那成t的图纸开工后,海军整整等了八个多月,这艘计划中要被命名为“镇蛮号”的验证舰才得以开始了海试。
而这个时间点,已经是曹将军从广东返回,准备勤王事宜的节骨眼上了,所以镇蛮号的海试计划安排得很紧凑,最终险险赶上了这次来上海港的任务。
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维持帝国霸权的核心武力,镇蛮号在首次正式出航之前,得到了一个简短的命名仪式。帝国皇帝曹川当时莅临了镇蛮号,并在船头发表了一番热情洋溢的讲话。
而镇蛮号也没有令穿越众失望。无论它威武的外观,还是强大的战斗力,这艘战舰都符合了大众的“社会期待值”,成为了新一代的镇国利器。
由于十七世纪无需考虑低能见度,隐身反雷达这些问题,所以这个时代无论是陆地军官还是海上战舰,外观都是极其张扬,以备在混乱的战场上被自己人看到。
镇蛮号也不能免俗蓝金两色的船体涂装,再配上洁白的三桅风帆,不但令整艘船的颜值爆表,而且辨识度极高,只要看过一眼,就没人能忘记这样一艘修长漂亮的战舰。
说到修长,来自后世的设计,自然不会将穿越众的战舰设计成十七世纪那种低长宽比的粗短外型。
事实上包括小型护卫舰在内,穿越众的战舰一惯都是走大长宽比的路子――优秀的设计和先进的船体结构,保证了船体的横摇被控制在许可范围之内。
整艘镇蛮号标准排水量为1200吨,满载排水量为1680吨。这个数据已经超过了同期英国佬的海上君王号战列舰。
虽说君王号船重1683吨,看上去比镇蛮号还重一点,但是由于自重的关系,事实上君王号的有效容积差镇蛮号很多。
要知道木材的承重能力和屈服度远不如钢铁,一艘看似“薄皮大馅”的钢铁战舰,无论是在坚固程度,还是载货体积上,都远高于貌似厚实的木船。
像君王号这种风帆战列舰,双层船壳的总厚度通常都在40――46厘米左右。这个数据再加上船肋,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半米的厚度。
如此厚重的木质外壳,再加上船身其他部位全得用木料,就使得战舰自重远远超过了同体积的钢铁战舰,航行时便显得十分笨重榔?,操控性非常低。
而像镇蛮号这种机帆战舰,由于内部结构采用了大量钢铁,所以不但更加固度,有效容积同样提高了很多。
镇蛮号和风帆战列舰另外一点不同的地方是这艘船只有两层炮甲板。
通常来说,大型风帆战列舰都有三层炮甲板。
而为了降低重心,口径最大的炮会布置在下层炮甲板,轻炮布置在上层。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一个风帆战舰的通病在海浪高企时,下层甲板无法打开炮门,否则海水会倒灌入炮口。
而镇蛮号由于秉承了一惯的“全重炮理念”,因此舍弃了全部轻炮,整舰只配备了40门24磅长管重炮。
这样一来,加上底舱的煤炭和发动机这些顺便维持了重心的设备,所以镇蛮号只设计了两层炮甲板,海水倒灌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关于火力方面,40门炮看似数量不多,比起君王号那夸张的104门少了很多,但作战效率可是要远远高于后者的。
首先,由于近身射击如果有的话)的任务都交给了火枪,僚舰和轻易不动用的重机枪,所以镇蛮号上的24磅重炮数量,其实是超过风帆战舰的。
现在是17世纪,西方超过24磅的海军火炮,都还是短管臼炮,射程很短,根本威胁不到射程2000米的镇蛮号。
其次,在先进的冶金技术和机械装填设备辅助下,这40门长管重炮可以做到长时间精准齐射,毁伤效果根本不是原始火炮能比较的。
另外还有一点镇蛮号上这40门炮,是可以左右舷同时射击的。
传统的风帆战舰,炮位要除以二――左右舷各布置一半。这种情况在海上大混战时能起到作用左右开弓,反正四面都有敌人。
然而多数时候炮舰还是只用一面舷窗来射击。如果需要长时间轰击陆地目标的话,风帆战舰有时候甚至还要原地转圈,以便调用另一舷的火炮来保证射击安全,防止炸膛。
这样一来,像君王号那100门炮,其实单舷只有50门,算上各式轻炮的话,每次齐射的炮弹总重是远远低于镇蛮号的。
镇蛮号由于有先进的滑轨系统,再加上因为结构先进和材料先进共同带来的舱室空间增大,所以这40门炮可以很方便得在左右两舷来回调动,时间用不了一分钟。
总之,由科技带来的优势是方方面面的。镇蛮号无论是船型、武器、防护、还是动力,都远远超过了十七世纪的盖伦船,某些方面甚至还超过了清末的机帆炮舰――除了需要“进口”一些动力部件外,漂亮的镇蛮号确实是一艘完美的“理想型战舰”。
这一次去上海港执行任务,以镇蛮号为旗舰的北上舰队,是在12月5号出发的,和锦衣卫马百户牺牲是同一天。
在这之前,由10艘新闸船组成的“勤王运输船队”,已经于5天前提前出发了。
而战舰编队在一路上演练了各种军事科目后,于出发的第七天夜间,顺利和运输编队在上海港外海汇合。
然后就在第二天清晨太阳升起的那一刻,舰队中负责运载一营步兵的几艘炮舰已经开始进港,准备卸下士兵,跟围在港外的王游击讲讲道理。
所以当王游击看到长江口那艘巨型蓝金色大舰时,他其实漏掉了更重要的信息码头上有一些细小的黑点正越来越多。
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