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
第二天,早朝之上,在阁老程远道的率领之下,清流们如约发难,纷纷弹劾漕运衙门的贪墨糜费,然后则是再提海漕之事,表示应该改河漕为海漕、变河运为海运。</p>
清流们的这般举动,可谓是平地惊雷,顿时就掀翻了平静许久的庙堂局势。</p>
毕竟,这件事情确实是牵扯到了太多人的利益,站在不同立场上,自然就会得出截然不同、彼此矛盾的观点。</p>
一时间,百官们纷纷站出来表明态度,有些人跟着清流大力抨击漕运衙门,有些人则是百般维护漕运衙门,有些人选择支持海漕海运之事,又有些人则是反复强调河漕河运的必要性。</p>
不过,因为程远道拿到了今年漕运粮耗的详细数目,这些数目也确实是极为惊人,自然是站在了道义制高点,也就暂时占了上风。</p>
在此期间,相较于表现强势的清流、努力反对的“周党”、分别站队的百官,“赵党”众人则是异乎寻常的低调沉默,并没有随意表态,最多也就是发表一些模凌两可的观点。</p>
“赵党”众人的低调沉默,自然是因为赵俊臣的低调沉默,在赵俊臣表明自身态度之前,“赵党”众人也不会随意站队。</p>
而赵俊臣也不是一味沉默不语,他倾听着百官表态之际,表情很是专注认真。</p>
听着听着,赵俊臣表情间闪过了一丝讽刺。</p>
这是因为,赵俊臣发现,太和殿内众位官员的不同表态皆是有迹可循,只要看他们的家族产业构成、以及产业分布地区,就可以猜到大概。</p>
所有积极维护漕运衙门与漕运现状的官员,他们个人与家族皆是因为河漕现状而受益;所有弹劾漕运衙门与提倡海漕之事的官员,他们个人与家族皆是会因为海漕之事而收获更多的利益。</p>
说到底,终究还是利益决定了观点,但偏偏所有人都摆出一副为国为民的高尚模样,开口“民生”、闭口“福祉”,皆是大公无私的当世圣人。</p>
事实上,包括程远道在内的清流们会这般踊跃反对漕运衙门与漕运现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些清流们大多是出身于南方大地主阶层的缘故。</p>
其实,赵俊臣本人也是利益的奴隶,但并不妨碍他这个时候一百步笑五十步。</p>
就在赵俊臣心中暗暗讥讽着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官员之际,兵部尚书王寿也迫不及待的站出来表态了,虽然他的官位权责与漕运之事几乎毫无关系。</p>
见到王寿迈步出列,赵俊臣暗暗想道:“记得王寿是聊城人,聊城乃是河漕的必经之地,所以王寿家族就在聊城境内经营了大量的码头、酒馆、仓库、甚至是青楼等生意,凭借着河漕之事大赚特赚,若是河漕改为海漕,他的家族生意很快就要衰败……所以,王寿必然是要站出来支持漕运现状、维护漕运衙门!”</p>
果然,赵俊臣的这般念头刚落,王寿已是慷慨激昂道:“陛下,臣分管朝廷军务以来,对于钱粮物资运输之际的诸般耗费最是了解不过!今年的漕运粮耗确实是有些惊人,但考虑到年初的运河堵塞之事,这般粮耗也算是合情合理,臣认为漕运衙门并不应该承担罪责!</p>
至于海漕之事,臣更是强烈反对!河漕乃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若是改河槽为海漕,那么百万漕工就会丧失生存手段,到时候也许就会变成百万流民,更还是身强力壮、组织严密的百万流民……一旦是出现了这般状况,只怕是要威胁到我大明的江山根基啊!”</p>
听到王寿的这般表述,赵俊臣心中暗暗点头,评价道:“王寿倒也不愧是‘帝党’干将,还真让他寻到了漕运与兵部之间的关系,而且这一番论述倒也算是有理有据……若是不能解决漕工们的衣食问题,直接改河运为海运,也确实是取乱之道!”</p>
然而,王寿的话声刚刚落下,另一位与漕运之事看似毫无关系的官员——刑部侍郎张敦也立刻站了出来。</p>
值得一提的是,张敦也是“帝党”一员。</p>
赵俊臣见到张敦迈步出列之后,则是暗暗想道:“张敦就与大部分清流相似,乃是江西境内的大地主阶层出身,江西乃是漕粮征收的主要地区,江西官府为了确保漕粮的供应,一直都在暗中限制士族们的土地兼并,否则就要没地方征粮了……而这般情况无疑是影响了张敦的家族利益,所以张敦必然是要支持海漕之事!”</p>
果然,张敦与王寿虽然同样是“帝党”一员,但他这个时候则是与王寿唱了反调,义正言辞的说道:“陛下,臣出身于江西,也最是清楚江西百姓们因为河漕弊政所承受的沉重负担!若只是向朝廷缴纳正常税粮,那也是百姓责任,但若是让百姓们还要额外承担数倍之漕运粮耗,那就是一项恶政了!王尚书只看到了几十万漕工的衣食,却忽视了数千万百姓的沉重负担,岂不是因小失大?”</p>
张敦的说法依然很有道理——事实上,也正因为各有各的道理,河漕与海漕之争才会是持续百年也没有结论。</p>
虽然,张敦实际上只想要兼并百姓土地,但并不妨碍他表面上为了百姓福祉而大声疾呼。</p>
而就在百官们因为各自利益而争论不休之际,德庆皇帝也觉得不胜其烦。</p>
自从德庆皇帝登基至今以来,河漕与海漕之争已经反复出现了七八次,每次都是争议良久,但每次都不会有任何结果。</p>
对于德庆皇帝本身而言,他其实是倾向于河漕的,不仅是因为德庆皇帝本身就在利用河漕现状汲取各种利益,也是因为德庆皇帝的执政方针一向是以稳定为主,除非是有明确的利益好处,所以德庆皇帝并不喜欢看到太多变化。</p>
对于执政者而言,所谓“变化”其实就意味着变数与混乱。</p>
于是,德庆皇帝的目光终于是转向了赵俊臣。</p>
在德庆皇帝看来,赵俊臣无疑是满朝百官之中最善于算账的人,若是赵俊臣认为海漕之事对朝廷而言获益更大,德庆皇帝也许就会改变想法,但若是赵俊臣认为海漕的收益不大,那么德庆皇帝也就会继续抗拒海漕之事——在这方面,德庆皇帝还是很信任赵俊臣的。</p>
然而,当德庆皇帝把注意力转移向赵俊臣之后,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件事情。</p>
赵俊臣这一天自从上朝以来,就一直是沉默低调,所以“赵党”众位官员也就皆是没有站出来表态!</p>
要知道,“赵党”众人的利益也同样是与漕运之事息息相关,有人因为漕运现状而受益,也有人因为漕运现状而受损,但偏偏没有任何一位“赵党”官员趁机站出来表明态度、为自己与家族争取利益。</p>
显而易见,所有“赵党”官员皆是静静等着赵俊臣率先站出来表明态度,然后他们才会根据赵俊臣的态度决定自己的立场。</p>try{ggauto();} catch(ex){}
这无疑是体现了赵俊臣对于“赵党”势力的掌控力之高,以至于所有“赵党”官员皆是把赵俊臣的态度视为是决定自身立场的首要条件。</p>
又或者说,相较于赵俊臣分配给他们的利益,与漕运相关的那些利益对于“赵党”官员而言根本就是不值一提。</p>
从这方面而言,“赵党”显然已经变成了一个极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p>
想到这一点之后,德庆皇帝的眼中出现了一些阴霾,</p>
与此同时,德庆皇帝的心中想法,也与昨晚的周尚景极为相似。</p>
“只看‘赵党’众人的这般表现,就知道赵俊臣的势力根基已是愈发稳固了,若是任由他进一步扩张壮大,迟早都会变成一个不受控制的后患……</p>
只可惜,近些年以来,朝廷的运气总是欠佳,江山各地屡屡发生天灾,国库存粮也是捉襟见肘……在朝廷的粮荒困境彻底解决之前,朕也只能暗中压制于他,却还不是彻底拔除于他的最佳时机!”</p>
暗思之际,德庆皇帝已是摆出一副信任备至的态度,向赵俊臣问道:“赵爱卿,你乃是朝中阁老,对于朝廷财税之事也是最为熟悉,对于漕运现状也必然是最有见解,为何一直都没有说话?对于程阁老等人弹劾漕运衙门之事,以及百官们的河漕海漕之争,你又有何态度?”</p>
赵俊臣的沉默低调乃是刻意为之,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刻。</p>
这个时候,百官们皆已是阐述了各自意见,德庆皇帝则是亲自询问,赵俊臣此时站出来表明立场,自然就可以达成盖棺定论的效果。</p>
于是,赵俊臣迈步出列之后,缓缓答道:“启禀陛下,臣一直没有说话,只是在心中暗暗计算着河漕与海漕的利弊。”</p>
德庆皇帝饶有兴趣的问道:“哦?都知道你最是善于算账,那你可有计算出结果?”</p>
赵俊臣点头道:“经过臣的详细计算之后,发现程阁老刚才所列举的那些数字皆是没错,因为京杭运河的堵塞,今年的漕运成本大概是漕粮的四倍左右,若是换为海漕海运,则成本大概只有八成!”</p>
听到赵俊臣同意了自己的说法,程远道不由是面现得色。</p>
事实上,若是赵俊臣否认了这些统计,程远道就会立刻公开这些统计的来历,让宋焕成站出来证明这些统计数字皆是来自于户部内部,到时候赵俊臣无疑就会变成说谎小人。</p>
但随后,赵俊臣的下一番话,则是立刻就让程远道变了脸色。</p>
“然而,程阁老的这些数字虽然准确,但并不全面……或者说,在统计海漕成本的时候并不全面,但统计河漕成本的时候则是过于全面了!</p>
譬如说,在统计河漕成本的时候,程阁老还加入了维护运河与修缮漕船的耗费,但这些耗费虽然数目巨大,但也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节省的……这些耗费,最多也只能证明河漕的成本太高,却不能证明漕运衙门的贪墨奢靡……</p>
事实上,历年以来,每当是遇到京杭运河堵塞,河漕成本皆是漕粮的四五倍之多,乃是惯例常态,若是因为这件事就说漕运衙门失职有罪,那么我朝历任以来的漕运衙门所有官员就皆要追究责任了!”</p>
听到赵俊臣的这般说法,几位“周党”官员当场就刻意的笑出了声,程远道不由是面现怒意。</p>
原因无他,程远道本人也是出身名门豪族,他的母系先祖就包括万历年间的漕运总督杨一鹏!</p>
赵俊臣的意思很明显,若是要追究漕运衙门的责任,那也要首先追究程远道母家先祖的责任。</p>
于是,程远道一时间也无法继续纠缠漕运衙门的弹劾,而是自认为抓住了赵俊臣的话柄,立刻问道:“哦?听赵阁臣的意思,也认为海漕的成本更低、好处更多了?”</p>
对于程远道而言,相较于弹劾漕运衙门,河漕与海漕之争自然是更为重要,不仅能让程远道本人留名史册,更还能为清流们争取更多利益。</p>
听到程远道的询问,赵俊臣转头冲着程远道善意一笑,点头道:“从长远来看,海漕的成本确实更低,所以本阁当然也愿意支持海漕之事!</p>
但本阁刚才也说过了,程阁老计算海漕成本之际,数字虽然精准,但并不全面!</p>
譬如说,海漕之事一旦推行,则必须要扩建沿岸海港,至少要扩建三到五处……大约会耗时十年左右,耗银约是八百万两……但这项成本,程阁老似乎并未计算。”</p>
听到“十年”、“八百万”这些数字之后,包括德庆皇帝在内,太和殿内许多人皆是皱起了眉头。</p>
庙堂之中的利益就这么多,一旦是把大批银子长期投向海港建设,百官们所分到的好处岂不是就要变少了?</p>
“好家伙,一口气就要把八百万两银子全都揣进工部的腰包,怪不得赵俊臣会表态支持海漕之事!”——这就是许多官员的此时想法。</p>
事实上,随着赵俊臣的话声落下,工部尚书陈东祥立刻就跳了出来,拍着胸膛信誓旦旦的表示工部一定可以妥善完成海港扩建的任务。</p>
等到陈东祥表态完毕之后,赵俊臣则是表情平静的继续说道:“除了海港扩建之外,若是要改河槽为海漕,曾经的那些漕船就都不能用了,必须要新建一批可以承受海浪颠簸的万石福船……考虑到每年的漕粮数量,至少要建造五百艘,每条福船的成本大约是八万两银子,维护费用则是每条每年五百两左右!”</p>
陈东祥的眼睛愈发亮了,立刻就再次跳出来保证工部不仅能妥善完成扩建海港的任务,也有余力为朝廷建造大批远洋福船,恨不得当场立下军令状。</p>
百官听到这里,心中想法则是——“赵俊臣简直就是想要把国库银子全部搬到工部!”</p>
然而,赵俊臣的表述依然没有结束,只听他在所有人的瞩目之下,缓缓继续说道:“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海外的海盗劫掠,所以必须要扩建朝廷水军……但这笔开销究竟要多少,臣一时间也计算不清楚,还要看兵部的计算……但臣估摸着,这个数字应该不会低于五百万两!”</p>
听赵俊臣说到这里,百官的态度已是纷纷发生了变化。</p>
毕竟,把大量资源交给兵部扩充水军,这更是关系到文武之争的底线!</p>
另一边,赵俊臣每次提到一个数字,德庆皇帝的眼角就会忍不住抽搐一跳……</p>
等到赵俊臣说完之后,德庆皇帝深吸一口气,然后也不等百官们继续表态争议,就直接开口盖棺定论道:“关于海漕之事,暂且搁置……国库的存银刚刚才充裕一些,还是过几年再议吧!”</p>
……</p>
最近状态不好。</p>
……</p></div>
……</p>
第二天,早朝之上,在阁老程远道的率领之下,清流们如约发难,纷纷弹劾漕运衙门的贪墨糜费,然后则是再提海漕之事,表示应该改河漕为海漕、变河运为海运。</p>
清流们的这般举动,可谓是平地惊雷,顿时就掀翻了平静许久的庙堂局势。</p>
毕竟,这件事情确实是牵扯到了太多人的利益,站在不同立场上,自然就会得出截然不同、彼此矛盾的观点。</p>
一时间,百官们纷纷站出来表明态度,有些人跟着清流大力抨击漕运衙门,有些人则是百般维护漕运衙门,有些人选择支持海漕海运之事,又有些人则是反复强调河漕河运的必要性。</p>
不过,因为程远道拿到了今年漕运粮耗的详细数目,这些数目也确实是极为惊人,自然是站在了道义制高点,也就暂时占了上风。</p>
在此期间,相较于表现强势的清流、努力反对的“周党”、分别站队的百官,“赵党”众人则是异乎寻常的低调沉默,并没有随意表态,最多也就是发表一些模凌两可的观点。</p>
“赵党”众人的低调沉默,自然是因为赵俊臣的低调沉默,在赵俊臣表明自身态度之前,“赵党”众人也不会随意站队。</p>
而赵俊臣也不是一味沉默不语,他倾听着百官表态之际,表情很是专注认真。</p>
听着听着,赵俊臣表情间闪过了一丝讽刺。</p>
这是因为,赵俊臣发现,太和殿内众位官员的不同表态皆是有迹可循,只要看他们的家族产业构成、以及产业分布地区,就可以猜到大概。</p>
所有积极维护漕运衙门与漕运现状的官员,他们个人与家族皆是因为河漕现状而受益;所有弹劾漕运衙门与提倡海漕之事的官员,他们个人与家族皆是会因为海漕之事而收获更多的利益。</p>
说到底,终究还是利益决定了观点,但偏偏所有人都摆出一副为国为民的高尚模样,开口“民生”、闭口“福祉”,皆是大公无私的当世圣人。</p>
事实上,包括程远道在内的清流们会这般踊跃反对漕运衙门与漕运现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些清流们大多是出身于南方大地主阶层的缘故。</p>
其实,赵俊臣本人也是利益的奴隶,但并不妨碍他这个时候一百步笑五十步。</p>
就在赵俊臣心中暗暗讥讽着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官员之际,兵部尚书王寿也迫不及待的站出来表态了,虽然他的官位权责与漕运之事几乎毫无关系。</p>
见到王寿迈步出列,赵俊臣暗暗想道:“记得王寿是聊城人,聊城乃是河漕的必经之地,所以王寿家族就在聊城境内经营了大量的码头、酒馆、仓库、甚至是青楼等生意,凭借着河漕之事大赚特赚,若是河漕改为海漕,他的家族生意很快就要衰败……所以,王寿必然是要站出来支持漕运现状、维护漕运衙门!”</p>
果然,赵俊臣的这般念头刚落,王寿已是慷慨激昂道:“陛下,臣分管朝廷军务以来,对于钱粮物资运输之际的诸般耗费最是了解不过!今年的漕运粮耗确实是有些惊人,但考虑到年初的运河堵塞之事,这般粮耗也算是合情合理,臣认为漕运衙门并不应该承担罪责!</p>
至于海漕之事,臣更是强烈反对!河漕乃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若是改河槽为海漕,那么百万漕工就会丧失生存手段,到时候也许就会变成百万流民,更还是身强力壮、组织严密的百万流民……一旦是出现了这般状况,只怕是要威胁到我大明的江山根基啊!”</p>
听到王寿的这般表述,赵俊臣心中暗暗点头,评价道:“王寿倒也不愧是‘帝党’干将,还真让他寻到了漕运与兵部之间的关系,而且这一番论述倒也算是有理有据……若是不能解决漕工们的衣食问题,直接改河运为海运,也确实是取乱之道!”</p>
然而,王寿的话声刚刚落下,另一位与漕运之事看似毫无关系的官员——刑部侍郎张敦也立刻站了出来。</p>
值得一提的是,张敦也是“帝党”一员。</p>
赵俊臣见到张敦迈步出列之后,则是暗暗想道:“张敦就与大部分清流相似,乃是江西境内的大地主阶层出身,江西乃是漕粮征收的主要地区,江西官府为了确保漕粮的供应,一直都在暗中限制士族们的土地兼并,否则就要没地方征粮了……而这般情况无疑是影响了张敦的家族利益,所以张敦必然是要支持海漕之事!”</p>
果然,张敦与王寿虽然同样是“帝党”一员,但他这个时候则是与王寿唱了反调,义正言辞的说道:“陛下,臣出身于江西,也最是清楚江西百姓们因为河漕弊政所承受的沉重负担!若只是向朝廷缴纳正常税粮,那也是百姓责任,但若是让百姓们还要额外承担数倍之漕运粮耗,那就是一项恶政了!王尚书只看到了几十万漕工的衣食,却忽视了数千万百姓的沉重负担,岂不是因小失大?”</p>
张敦的说法依然很有道理——事实上,也正因为各有各的道理,河漕与海漕之争才会是持续百年也没有结论。</p>
虽然,张敦实际上只想要兼并百姓土地,但并不妨碍他表面上为了百姓福祉而大声疾呼。</p>
而就在百官们因为各自利益而争论不休之际,德庆皇帝也觉得不胜其烦。</p>
自从德庆皇帝登基至今以来,河漕与海漕之争已经反复出现了七八次,每次都是争议良久,但每次都不会有任何结果。</p>
对于德庆皇帝本身而言,他其实是倾向于河漕的,不仅是因为德庆皇帝本身就在利用河漕现状汲取各种利益,也是因为德庆皇帝的执政方针一向是以稳定为主,除非是有明确的利益好处,所以德庆皇帝并不喜欢看到太多变化。</p>
对于执政者而言,所谓“变化”其实就意味着变数与混乱。</p>
于是,德庆皇帝的目光终于是转向了赵俊臣。</p>
在德庆皇帝看来,赵俊臣无疑是满朝百官之中最善于算账的人,若是赵俊臣认为海漕之事对朝廷而言获益更大,德庆皇帝也许就会改变想法,但若是赵俊臣认为海漕的收益不大,那么德庆皇帝也就会继续抗拒海漕之事——在这方面,德庆皇帝还是很信任赵俊臣的。</p>
然而,当德庆皇帝把注意力转移向赵俊臣之后,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件事情。</p>
赵俊臣这一天自从上朝以来,就一直是沉默低调,所以“赵党”众位官员也就皆是没有站出来表态!</p>
要知道,“赵党”众人的利益也同样是与漕运之事息息相关,有人因为漕运现状而受益,也有人因为漕运现状而受损,但偏偏没有任何一位“赵党”官员趁机站出来表明态度、为自己与家族争取利益。</p>
显而易见,所有“赵党”官员皆是静静等着赵俊臣率先站出来表明态度,然后他们才会根据赵俊臣的态度决定自己的立场。</p>try{ggauto();} catch(ex){}
这无疑是体现了赵俊臣对于“赵党”势力的掌控力之高,以至于所有“赵党”官员皆是把赵俊臣的态度视为是决定自身立场的首要条件。</p>
又或者说,相较于赵俊臣分配给他们的利益,与漕运相关的那些利益对于“赵党”官员而言根本就是不值一提。</p>
从这方面而言,“赵党”显然已经变成了一个极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p>
想到这一点之后,德庆皇帝的眼中出现了一些阴霾,</p>
与此同时,德庆皇帝的心中想法,也与昨晚的周尚景极为相似。</p>
“只看‘赵党’众人的这般表现,就知道赵俊臣的势力根基已是愈发稳固了,若是任由他进一步扩张壮大,迟早都会变成一个不受控制的后患……</p>
只可惜,近些年以来,朝廷的运气总是欠佳,江山各地屡屡发生天灾,国库存粮也是捉襟见肘……在朝廷的粮荒困境彻底解决之前,朕也只能暗中压制于他,却还不是彻底拔除于他的最佳时机!”</p>
暗思之际,德庆皇帝已是摆出一副信任备至的态度,向赵俊臣问道:“赵爱卿,你乃是朝中阁老,对于朝廷财税之事也是最为熟悉,对于漕运现状也必然是最有见解,为何一直都没有说话?对于程阁老等人弹劾漕运衙门之事,以及百官们的河漕海漕之争,你又有何态度?”</p>
赵俊臣的沉默低调乃是刻意为之,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刻。</p>
这个时候,百官们皆已是阐述了各自意见,德庆皇帝则是亲自询问,赵俊臣此时站出来表明立场,自然就可以达成盖棺定论的效果。</p>
于是,赵俊臣迈步出列之后,缓缓答道:“启禀陛下,臣一直没有说话,只是在心中暗暗计算着河漕与海漕的利弊。”</p>
德庆皇帝饶有兴趣的问道:“哦?都知道你最是善于算账,那你可有计算出结果?”</p>
赵俊臣点头道:“经过臣的详细计算之后,发现程阁老刚才所列举的那些数字皆是没错,因为京杭运河的堵塞,今年的漕运成本大概是漕粮的四倍左右,若是换为海漕海运,则成本大概只有八成!”</p>
听到赵俊臣同意了自己的说法,程远道不由是面现得色。</p>
事实上,若是赵俊臣否认了这些统计,程远道就会立刻公开这些统计的来历,让宋焕成站出来证明这些统计数字皆是来自于户部内部,到时候赵俊臣无疑就会变成说谎小人。</p>
但随后,赵俊臣的下一番话,则是立刻就让程远道变了脸色。</p>
“然而,程阁老的这些数字虽然准确,但并不全面……或者说,在统计海漕成本的时候并不全面,但统计河漕成本的时候则是过于全面了!</p>
譬如说,在统计河漕成本的时候,程阁老还加入了维护运河与修缮漕船的耗费,但这些耗费虽然数目巨大,但也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节省的……这些耗费,最多也只能证明河漕的成本太高,却不能证明漕运衙门的贪墨奢靡……</p>
事实上,历年以来,每当是遇到京杭运河堵塞,河漕成本皆是漕粮的四五倍之多,乃是惯例常态,若是因为这件事就说漕运衙门失职有罪,那么我朝历任以来的漕运衙门所有官员就皆要追究责任了!”</p>
听到赵俊臣的这般说法,几位“周党”官员当场就刻意的笑出了声,程远道不由是面现怒意。</p>
原因无他,程远道本人也是出身名门豪族,他的母系先祖就包括万历年间的漕运总督杨一鹏!</p>
赵俊臣的意思很明显,若是要追究漕运衙门的责任,那也要首先追究程远道母家先祖的责任。</p>
于是,程远道一时间也无法继续纠缠漕运衙门的弹劾,而是自认为抓住了赵俊臣的话柄,立刻问道:“哦?听赵阁臣的意思,也认为海漕的成本更低、好处更多了?”</p>
对于程远道而言,相较于弹劾漕运衙门,河漕与海漕之争自然是更为重要,不仅能让程远道本人留名史册,更还能为清流们争取更多利益。</p>
听到程远道的询问,赵俊臣转头冲着程远道善意一笑,点头道:“从长远来看,海漕的成本确实更低,所以本阁当然也愿意支持海漕之事!</p>
但本阁刚才也说过了,程阁老计算海漕成本之际,数字虽然精准,但并不全面!</p>
譬如说,海漕之事一旦推行,则必须要扩建沿岸海港,至少要扩建三到五处……大约会耗时十年左右,耗银约是八百万两……但这项成本,程阁老似乎并未计算。”</p>
听到“十年”、“八百万”这些数字之后,包括德庆皇帝在内,太和殿内许多人皆是皱起了眉头。</p>
庙堂之中的利益就这么多,一旦是把大批银子长期投向海港建设,百官们所分到的好处岂不是就要变少了?</p>
“好家伙,一口气就要把八百万两银子全都揣进工部的腰包,怪不得赵俊臣会表态支持海漕之事!”——这就是许多官员的此时想法。</p>
事实上,随着赵俊臣的话声落下,工部尚书陈东祥立刻就跳了出来,拍着胸膛信誓旦旦的表示工部一定可以妥善完成海港扩建的任务。</p>
等到陈东祥表态完毕之后,赵俊臣则是表情平静的继续说道:“除了海港扩建之外,若是要改河槽为海漕,曾经的那些漕船就都不能用了,必须要新建一批可以承受海浪颠簸的万石福船……考虑到每年的漕粮数量,至少要建造五百艘,每条福船的成本大约是八万两银子,维护费用则是每条每年五百两左右!”</p>
陈东祥的眼睛愈发亮了,立刻就再次跳出来保证工部不仅能妥善完成扩建海港的任务,也有余力为朝廷建造大批远洋福船,恨不得当场立下军令状。</p>
百官听到这里,心中想法则是——“赵俊臣简直就是想要把国库银子全部搬到工部!”</p>
然而,赵俊臣的表述依然没有结束,只听他在所有人的瞩目之下,缓缓继续说道:“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海外的海盗劫掠,所以必须要扩建朝廷水军……但这笔开销究竟要多少,臣一时间也计算不清楚,还要看兵部的计算……但臣估摸着,这个数字应该不会低于五百万两!”</p>
听赵俊臣说到这里,百官的态度已是纷纷发生了变化。</p>
毕竟,把大量资源交给兵部扩充水军,这更是关系到文武之争的底线!</p>
另一边,赵俊臣每次提到一个数字,德庆皇帝的眼角就会忍不住抽搐一跳……</p>
等到赵俊臣说完之后,德庆皇帝深吸一口气,然后也不等百官们继续表态争议,就直接开口盖棺定论道:“关于海漕之事,暂且搁置……国库的存银刚刚才充裕一些,还是过几年再议吧!”</p>
……</p>
最近状态不好。</p>
……</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