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在京城、汉水两地,建立经济特区,废除徭役,五年之内所有税收全部留在地方官府。在经济特区推行新城新政,建立大明新城市,推行土地买卖新政。”

    皇帝此话一出,整个大殿里的大臣大多数都被震撼到了。

    新城新政的土地买卖,御前大臣们当然早就已经知道了,但除了他们,几乎所有官员都还不知道。

    土地买卖,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土地商业化。

    而这个新政,只在京城和汉水推行。

    不仅如此,还免了顺天府和汉水府五年的税收。

    注意,只是免了税收哦。

    土地买卖的收入,还有一半是要上缴朝廷的。

    为什么会这样做?

    原因很简单。

    土地买卖,购买新城区土地的人都是当地的有钱人。

    这是赚有钱人的钱。

    而免税,是为了地方官府,对地方的诸多中小商人免税。

    要扶持新商业,就必须最大程度降低准入门槛,这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一步。

    所以,只有朝廷做出了让步,地方官府才愿意让步,这样新商业的准入门槛降低了,才有机会大力发展。

    而且,朝廷虽然施行了双税制,但并不意味着朝廷不管地方的税政。

    地方税政的制定申报,都必须提交朝廷审批。

    因为土地买卖是商业的一环,所以和免税政策结合起来,总结下来就是为了大力促进新商业的蓬勃发展。

    但是朝廷当中的不少官员却不这么想啊。

    他们如何想?

    当然是举双手的开始赞同!

    为什么?

    难道他们如此响应皇帝的新政?

    当然不是!

    土地买卖改制,意味着地方官员手中的权力更大了,有了与民间商人交易权力。

    这里面牵扯到巨额金钱的交易。

    一句话:地方官捞钱的机会更多了!

    所以,不少人都已经兴奋了起来。

    “第二、建立完备的《商业法》、《商税法》、《个人税法》、《契约法》,以前的商税到此为止,既往不咎,从今以后,谁敢再逃税,一律律法处置!”

    这一条一说出来,却说有人心中暗叫不妙起来。

    因为以前的大明商税,牵扯到地方官太多的灰色收入。

    如果朝廷一旦收紧,势必影响大多数人的利益。

    恐怕接下来又是一片尸山血海了。

    不过有些官员心中已经有了计较,赶紧最后压榨一笔,然后把责任全部往下推。

    “第三、将京城的新学模式,推向全国,全面建立新学,为国营商社培养人才。”

    “第四、在顺天府建立新医疗体系,推行全国,快速解决全国基础医疗缺失问题。”

    “第五、有序建立标准化国营商社和民营商社标准。”

    “第六、持续深化新农政改制。”

    “第七、要大力扶持工业,朝廷要为各地做表率。”

    皇帝一口气说完,诸位大臣又是高呼:“陛下万岁。”

    皇帝说的很简约,但这七条牵扯到粮食、商业、医疗、教育、工业和新城市。

    每一条都与民生息息相关,每一条都有责非常明细的规划。

    但实际上,其中有一个核心点。

    什么?

    国营商社!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七条,几乎每一条都与国营商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例如新学中学生的就业。

    例如新城新政中的基建。

    这些,全部要有国营商社带头去完成。

    所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核心:建立完善的国营商社,推广开来,以管理国营商社的行政手段,来为商业时代搭起骨架子。

    这叫商业时代1.0版。

    那么各地如何快速建立国营商社?

    在大明朝这个农业大国上,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国营商社体系,肯定是很难的。

    但是又是可以做到的。

    为什么?

    因为北京已经打造出标准模板了啊!

    这五年,京城制造局、京城粮食局、顺天府钢铁局、京城水泥制造厂等等,全部已经建立好了。

    这些都是在第一个计划中已经验证成功的。

    中国和欧洲在经济发展上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中国的语言、文化传统都是统一的。

    这就给商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好处。

    例如某一个地方证明成功了,就可以大量复制到其他地方。

    例如北京制造局的模式就可以复制到南京或者武昌。

    不会受到语言、文字和习俗的影响,而无法进展。

    那么接下来,由北京印刷厂印刷《北京国营商社》,分发各地官府。

    各地知府、布政使、参政等等官员统一学习《北京国营商社》,每季度进行考试,考试成绩纳入到吏部的年终考核里。

    这就是一套完善和强大的行政体系。

    而这一套完善、强大的行政体系是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的。

    这样才能保证新政在全国推行的时候,不会失控。

    那么国营商社如何有条不紊扎根到各地的各个行业呢?

    由国营商社总府做总体规划,对各地国营商社做标准管理,呈报内阁,皇帝做审批。

    这就是一条垂直化的高效管理模式。

    粮食、矿产、冶铁、水泥、制造等等民生行业,都要涉足。

    基本上就是指哪儿打哪儿了。

    而民营商社的机会也不算少,例如粮食、矿产、轻工制造业都有机会。

    不过比重肯定不会很大,商务部也要做好招商完善的准备。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头戏肯定是国营商社。

    从轻工业制造,例如香皂、洗发水、卫生纸、香水、布料、自行车等等入手。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

    什么问题?

    一旦进入全面建立国营商社的阶段,就势必会造成官员人数的膨胀。

    现在是朝廷已经有40000官员编制,如果是大力建立国营商社,就意味着人数的空前暴增。

    这就给行政管理带来空前的压力。

    人越多,越难管理是肯定的。

    所以,就更需要完善司法体系和媒体体系,以及官员的思想建设。

    所以,接下来改革的难度,只会更大。

    并且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难度还要大。

    这一点,崇祯自己心里清楚。

    即便难度再大,也要推行下去。

    正月十六日一大早,《大明日报》的头版就是关于朝廷正式颁发的新政内容。

    一时间,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而且所有的内容都以邸报的形式发放到各地,然后刊登他《大明日报》上,让每一个老百姓都知道,都听到,都看到。

    最后,都知道朝廷新政的决心。

    建立一个空前伟大的国家,不是靠一小部分人,而是要动员一切能够动员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他们也许只是在田里种地,但是他们种的粮食,在将来可能就会被粮成酒,被精心包装放入高档的酒店里。

    大时代之下,缺一不可。

    而眼下,新政一出,民间显然迅速刮起了一阵风潮。

    什么风潮?

章节目录

我在大明当暴君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布书网只为原作者画凌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画凌烟并收藏我在大明当暴君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