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诜是个务实的人,建议虽然被徐泽否定了,但徐宣抚说得有理,其人就能听进去,当即长揖一礼。
“下官见识短,也知道相公说得对,只是不知道原因在哪里,还请相公直言。”
时间不早,还要赶往下一处据点,徐泽邀和诜上马,边走边讲。
“和知州,不谈什么汉人、契丹人和根本就不存在的大义,就说辽人什么情况下才能向我们投降?”
徐泽这个问题难住了和诜,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赵宋立国以来,宋辽两国数次大战,双方互有胜负,被生擒而投降辽国的宋将不少,但反过来投降赵宋的辽将却极少。
后世杨家将的故事之所以会能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样的事在这个时代非常稀缺,才会成为传奇。
要讲辽将不愿降宋的具体原因,太多了。
诸如赵宋武人地位低下、宋人打不过辽人让人看不起等等,一讲一大堆。
“相公的意思是,不管如何,都必须堂堂正正的打败辽人,才能让他们归心?”
和诜沉思了好一会,才得到这个答案,但说得还是没有底气,毕竟宋辽之争中,被生擒却坚决不降的辽将多了去。
徐泽没有正面回到他,而是又问出了另一个问题。
“辽人接连败于金人之手,近些年内忧外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
接连不断的天灾,还是君昏臣奸朝政混乱,抑或金人的强势崛起?
和诜虽然读书不多,但也是做了七年知州的人,对辽国的情况知道一些,考虑问题也不会太简单。
这个问题不管从哪个方面看,似乎都能说的过,但这些答案与徐泽的刚才的话似乎又搭不上边。
“下官以为,主要原因还是辽国朝政混乱,致使金人坐大。”
徐泽不置可否,看着满头白发的老将,问道:
“本官早年曾出行辽国联络女直人之事,和知州应该知道吧?”
随着徐泽不断搅动赵宋风云,其人当年的事迹早就成为了广为人知的传奇,和诜当然也知道。
“下官略略知道一些。”
“辽国道宗晚年时朝政确实混乱,但耶律延禧即位后,比起他祖父晚年的表现还是强了不少,以其人对国政的用心来说,比起咱们的赵官家更是强上不少。”
“这!这——”
和诜难以接受徐泽这个论调,却又实在无法反驳。
他对辽国的朝政知之不深,但本国教主道君皇帝的荒唐和朝政的混乱,却是无法自欺欺人的。
若不是眼前这位大反贼这些年来一直南征北战,为大宋平定了众多的叛乱,甚至起兵后还及时收手,为朝廷保留颜面和元气,大宋会乱成什么样子?
徐泽见和诜心有所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既不是天灾,也不是人祸,而是辽国的军队不能打了,就这么简单。”
“啊?”
和诜被徐泽的话给镇住了。
徐泽这个答案当然取了巧,但辽国这种野蛮国家(和诜对北面邻居的了解真不多),还真是这样。
只要有强军在手,有矛盾便解决矛盾,实在解决不了矛盾,也能靠强悍的军队解决有矛盾的人,只要辽国的军队还能打,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
见和诜似乎听懂了自己的话,徐泽仿佛绕口令般接着讲。
“其实,军队不能打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就包括朝政混乱和吃不饱饭,也可以说是天灾和人祸。”
“下官似乎懂了一些,可这不正是我们北伐的大好时机吗?”
和诜之前想的辽国人心乱了,不想打。
但不想打不代表不能打,所以,其人主张要抓住大义,吊民伐罪,尽量瓦解辽人的斗志,以避免打仗。
现在徐泽却说辽国的军队不能打了,这不更好!
徐泽看着和诜笑而不语,后者一头雾水。
“哎!相公别逗下官了,还请直说吧。”
“你觉得辽国存在的问题,在赵宋又如何?”
和诜当然知道大宋的军队不管什么时候都打不赢辽人。
可徐泽若是要北伐,必然以他自己的军队为主,这可是一支能打的军队。
“以相公的练兵手段,再整顿河北兵马,下官不认为还拿不下燕云。”
徐泽暗自摇头,这赵宋,皇帝打仗发阵图,文官打仗瞎指挥,就连最专业的武将打仗也这么儿戏么?
“和知州,你且告诉我,灭国之战,打的是什么?”
和诜试探的回答道:“人心?”
他其实不想这么回答,打仗么,想那么复杂做甚?
咱们武夫就是负责攻城拔寨,打下地盘交给文官治理就完了,只问打不打得赢,其他的事,都不是武夫该考虑的问题。
答案当然不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的人心,徐泽也不想再继续绕圈子了。
“不对,是国力!”
和诜更懵了,国力是甚东西?
论国力,任何时期的大宋都要远远超过同阶段的辽国。
可是,结果呢?
国力远胜的大宋不仅打不过辽国,甚至连更弱的夏国也打不过。
徐泽看出了和诜一脸的不认同,问了一个和诜反复考虑过的问题。
“河北驻军的缺编问题,为何会越整治窟窿越大?”
“还不是没钱粮闹——”
话未说完,和诜突然有些明悟了。
其人将徐泽所有的问题串起来,隐隐明白了问题的关键。
任何事物的出现必有因果,河北兵制不振,越整顿越缺编的反常当然也有原因。
这个原因却不是表面****、层层盘剥喝兵血,真要是如此,那统兵越多的武将岂不是能吃更多的空饷而变得更富有?
可事实上,赵宋高阶武将的确不差钱,但也没见着谁富得流油,反倒是很多武将还要通过放任甚至亲自参与走私贸易补贴军用。
宋初名将曹翰“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的诗句虽有调侃意味,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赵宋武将就算做到顶,也不怎么富,还要考虑“卖宝刀”。
和诜知雄州多年,手下有兵,又一直想着北伐,却受制于缺编和训练严重不足,自然清楚这其中的困难。
河北军队缺编问题的根源其实很简单,就是吃饭问题。
没饭吃,谁也养不了军队。
“下官见识短,也知道相公说得对,只是不知道原因在哪里,还请相公直言。”
时间不早,还要赶往下一处据点,徐泽邀和诜上马,边走边讲。
“和知州,不谈什么汉人、契丹人和根本就不存在的大义,就说辽人什么情况下才能向我们投降?”
徐泽这个问题难住了和诜,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赵宋立国以来,宋辽两国数次大战,双方互有胜负,被生擒而投降辽国的宋将不少,但反过来投降赵宋的辽将却极少。
后世杨家将的故事之所以会能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样的事在这个时代非常稀缺,才会成为传奇。
要讲辽将不愿降宋的具体原因,太多了。
诸如赵宋武人地位低下、宋人打不过辽人让人看不起等等,一讲一大堆。
“相公的意思是,不管如何,都必须堂堂正正的打败辽人,才能让他们归心?”
和诜沉思了好一会,才得到这个答案,但说得还是没有底气,毕竟宋辽之争中,被生擒却坚决不降的辽将多了去。
徐泽没有正面回到他,而是又问出了另一个问题。
“辽人接连败于金人之手,近些年内忧外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
接连不断的天灾,还是君昏臣奸朝政混乱,抑或金人的强势崛起?
和诜虽然读书不多,但也是做了七年知州的人,对辽国的情况知道一些,考虑问题也不会太简单。
这个问题不管从哪个方面看,似乎都能说的过,但这些答案与徐泽的刚才的话似乎又搭不上边。
“下官以为,主要原因还是辽国朝政混乱,致使金人坐大。”
徐泽不置可否,看着满头白发的老将,问道:
“本官早年曾出行辽国联络女直人之事,和知州应该知道吧?”
随着徐泽不断搅动赵宋风云,其人当年的事迹早就成为了广为人知的传奇,和诜当然也知道。
“下官略略知道一些。”
“辽国道宗晚年时朝政确实混乱,但耶律延禧即位后,比起他祖父晚年的表现还是强了不少,以其人对国政的用心来说,比起咱们的赵官家更是强上不少。”
“这!这——”
和诜难以接受徐泽这个论调,却又实在无法反驳。
他对辽国的朝政知之不深,但本国教主道君皇帝的荒唐和朝政的混乱,却是无法自欺欺人的。
若不是眼前这位大反贼这些年来一直南征北战,为大宋平定了众多的叛乱,甚至起兵后还及时收手,为朝廷保留颜面和元气,大宋会乱成什么样子?
徐泽见和诜心有所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既不是天灾,也不是人祸,而是辽国的军队不能打了,就这么简单。”
“啊?”
和诜被徐泽的话给镇住了。
徐泽这个答案当然取了巧,但辽国这种野蛮国家(和诜对北面邻居的了解真不多),还真是这样。
只要有强军在手,有矛盾便解决矛盾,实在解决不了矛盾,也能靠强悍的军队解决有矛盾的人,只要辽国的军队还能打,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
见和诜似乎听懂了自己的话,徐泽仿佛绕口令般接着讲。
“其实,军队不能打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就包括朝政混乱和吃不饱饭,也可以说是天灾和人祸。”
“下官似乎懂了一些,可这不正是我们北伐的大好时机吗?”
和诜之前想的辽国人心乱了,不想打。
但不想打不代表不能打,所以,其人主张要抓住大义,吊民伐罪,尽量瓦解辽人的斗志,以避免打仗。
现在徐泽却说辽国的军队不能打了,这不更好!
徐泽看着和诜笑而不语,后者一头雾水。
“哎!相公别逗下官了,还请直说吧。”
“你觉得辽国存在的问题,在赵宋又如何?”
和诜当然知道大宋的军队不管什么时候都打不赢辽人。
可徐泽若是要北伐,必然以他自己的军队为主,这可是一支能打的军队。
“以相公的练兵手段,再整顿河北兵马,下官不认为还拿不下燕云。”
徐泽暗自摇头,这赵宋,皇帝打仗发阵图,文官打仗瞎指挥,就连最专业的武将打仗也这么儿戏么?
“和知州,你且告诉我,灭国之战,打的是什么?”
和诜试探的回答道:“人心?”
他其实不想这么回答,打仗么,想那么复杂做甚?
咱们武夫就是负责攻城拔寨,打下地盘交给文官治理就完了,只问打不打得赢,其他的事,都不是武夫该考虑的问题。
答案当然不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的人心,徐泽也不想再继续绕圈子了。
“不对,是国力!”
和诜更懵了,国力是甚东西?
论国力,任何时期的大宋都要远远超过同阶段的辽国。
可是,结果呢?
国力远胜的大宋不仅打不过辽国,甚至连更弱的夏国也打不过。
徐泽看出了和诜一脸的不认同,问了一个和诜反复考虑过的问题。
“河北驻军的缺编问题,为何会越整治窟窿越大?”
“还不是没钱粮闹——”
话未说完,和诜突然有些明悟了。
其人将徐泽所有的问题串起来,隐隐明白了问题的关键。
任何事物的出现必有因果,河北兵制不振,越整顿越缺编的反常当然也有原因。
这个原因却不是表面****、层层盘剥喝兵血,真要是如此,那统兵越多的武将岂不是能吃更多的空饷而变得更富有?
可事实上,赵宋高阶武将的确不差钱,但也没见着谁富得流油,反倒是很多武将还要通过放任甚至亲自参与走私贸易补贴军用。
宋初名将曹翰“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的诗句虽有调侃意味,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赵宋武将就算做到顶,也不怎么富,还要考虑“卖宝刀”。
和诜知雄州多年,手下有兵,又一直想着北伐,却受制于缺编和训练严重不足,自然清楚这其中的困难。
河北军队缺编问题的根源其实很简单,就是吃饭问题。
没饭吃,谁也养不了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