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瞧着高谷举荐的人,一下子就被郕王殿下准了,再想想自己刚刚两番的提议都被否决,陈循心中不由得有几分沮丧。
所谓侍从之臣,显赫是显赫的,但是同时也受限于此。
就如现在一般,君上想要倚重的时候,自是听之任之,但是君上若要疏远,也便只能乖乖的立在一旁当泥塑雕像,没有什么法子。
朱祁钰没有见过后世的那位伟人,不然的话,他一定会对他老人家的至理名言表示深刻理解。
所谓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官场,说穿了无非就是各个势力的角斗场,哪怕是再小的一个派系当中,也会有利益之争。
内阁自从接手了票拟之权后,在朝廷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原本风平浪静的两个内阁大臣,自然也都打起了自己的小心思。
如今内阁是以陈循为主,但是高谷便真的甘心吗?
朱祁钰心里清楚,那是肯定不会的,原先的时候,是因为内阁根基于翰林院,而陈循一直把持着翰林院,所以高谷才对他亦步亦趋。
但是这不代表高谷自己没有野心,身在官场,谁又能逃脱的了名利枷锁的束缚呢?
不说别的,前世的时候,待京师之危一解,这二人便开始明争暗斗,争相举荐自己的人。
王文就是那个时候,高谷所举荐出来的,现如今朱祁钰只是把这个进程提前了而已……
定下了巡边大臣的人选,朱祁钰又道:“刚刚礼部议定登基大典的日子,距离如今也不远了,大典之后,经筵之制便可恢复,关于知经筵事,不知二位先生可有人选?”
有明一代,对于经筵制度十分重视。
所谓经筵,实际上就是皇帝或太子和大臣在一起,讲经论史,兼谈国家大事,一是为了增进学问,二也是为了君臣之间取得更统一的政治方向,并非简简单单的读书而已,更多的是以读书为名,以治实务。
通常来说,皇帝自戌时起,卯时上朝,早朝过后便是经筵,直至中午方歇,午后用于处理朝政。
陈循和高谷对视了一眼,郕王要恢复经筵,这很正常,但是……
“殿下,经筵本为翰林院执掌,天子在时,由英国公张辅老大人知经筵事,如今英国公殁于土木,照例该归于翰林学士。”
说话的是高谷。
要知道,所谓知经筵事,不同于官职,它是个差遣,没有俸禄可拿,但是象征意义却很强。
经筵日讲是除了早朝之外,朝臣接触皇帝最频繁的场合,负责经筵事务的官员,自然也必定是深受皇帝倚重之人。
由于它是个差遣,就给了皇帝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只要官职不算太低,就都能兼任。
之前天子在时,为表对勋戚的信重,一直将经筵事务交给英国公张辅来负责。
但是实际上,如高谷所说,这件事情本该是由翰林院负责,毕竟讲学的人,都是从翰林院选用的。
朱祁钰点了点头,面容仍旧诚恳:“本该如此,但是二位先生如今身兼票拟之责,再加上经筵日讲,恐精力不足,故而还是另外选得用大臣,负责此事为好。”
陈循额头上忍不住滴下一丝冷汗。
如果说刚刚驳回自己的提议,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话,那现在的知经筵事,可就是实实在在的下马威了。
要知道,刚刚他之所以没有说话,就是因为翰林院如今是他执掌,由他来说未免有自卖自夸之嫌疑。
但是高谷已经说的这么明白了,郕王还是拒绝将知经筵事交给翰林院,只能是在表明敲打之意。
之前的时候,负责经筵的是英国公,他老人家是先皇遗命的辅政大臣,德高望重也就罢了。
现在英国公死了,如果翰林院还是拿不回知经筵事,那传出去,还不知道会有怎样的风言风语……
想了想,陈循对上朱祁钰和煦的目光,还是没敢开口再说,只道:“殿下所言有理,臣以为,此事当选德高望重,有德有才之臣兼任为好,大宗伯胡濙老大人,可当此任。”
还算上道。
朱祁钰点了点头,道:“如此甚好,内阁如今事务繁重,本王之意,可再挑选两名阁臣,入阁参赞机务,朝中众多大臣当中,若二位先生有觉得合适的,回头递个名单给本王,今日便先到此为止,二位先生回吧。”
两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下了逐客令,没奈何,只能起身离去。
待出了殿门,回到内阁的直房,陈循还是紧皱着眉头,开口问道:“世用,今日之事,你可看出什么来了?”
高谷叹了口气,沉吟片刻道:“怎么会看不出来,殿下此举,分明是在警示我等……”
警示什么,高谷没说,但是原也不必说。
无非就是关于诏书一事……
陈循脸红了红,道:“继位诏书之事,的确是我鲁莽了,本以为太后娘娘大度而为,便没有提前请示殿下,以至于此。”
高谷倒是摇了摇头,道:“倒也不能全怪你,我等侍从之臣,本就是如此,即便没有诏书一事,只怕殿下也会寻机敲打我等。”
“经筵之事,名分大于实际,殿下拿走经筵之事,便是意在让我等尽心侍奉,至于交给大宗伯,多少还是顾及了几分翰林院的颜面。”
说到底,胡濙也是五大辅臣之一,他来知经筵事,不能算是翰林院丢了面子。
然而陈循目光却是闪烁不定,知经筵事的确是如此不错,但是那是对内阁整体而言。
对于他自己,可不一定是如此,要知道,刚刚在殿中,郕王殿下明显的对他显示了疏远之意,而对高谷更加亲近。
这一点,却是被高谷有意无意的避之不提了。
想了想,陈循到底也没有提起,反而道:“刚刚离开之时,殿下让我等举荐人选入阁,不知此事,世用你如何考虑?”
高谷苦笑一声道:“这些日子,阁务繁忙,殿下能有此议,确是体恤我等,不过听殿下的意思,似乎并不想自翰林院当中选人,不然的话,也不会让我等先举荐人选,再来决定。”
自从内阁领了票拟之权之后,两人的确忙的团团转,也有心要引援些同僚入阁参赞机务。
但是就如高谷所说,他们想要的是能来帮他们的,可不是来分权的。
郕王名义上是把举荐之权交给了他们,但是话里话外,却暗暗点出从朝廷大臣当中选用,而非是从翰林院选用。
这就不得不让他们为难了……
半晌,两人都没有说话,到最后,还是陈循道:“世用,不如你我各自先举荐人选上去,只待殿下一选,其意自明,说到底,殿下此举,还是有意抬高内阁,这一点总是没错的。”
高谷点了点头,不论是从外朝选人,还是从翰林院选人,至少,内阁日益壮大,算是好事。
不过他心中也忍不住叹了口气,陈循说让他们各自推选,其中疏远之意已现。
说到底,他们二人,是回不到前段日子的推心置腹了……
所谓侍从之臣,显赫是显赫的,但是同时也受限于此。
就如现在一般,君上想要倚重的时候,自是听之任之,但是君上若要疏远,也便只能乖乖的立在一旁当泥塑雕像,没有什么法子。
朱祁钰没有见过后世的那位伟人,不然的话,他一定会对他老人家的至理名言表示深刻理解。
所谓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官场,说穿了无非就是各个势力的角斗场,哪怕是再小的一个派系当中,也会有利益之争。
内阁自从接手了票拟之权后,在朝廷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原本风平浪静的两个内阁大臣,自然也都打起了自己的小心思。
如今内阁是以陈循为主,但是高谷便真的甘心吗?
朱祁钰心里清楚,那是肯定不会的,原先的时候,是因为内阁根基于翰林院,而陈循一直把持着翰林院,所以高谷才对他亦步亦趋。
但是这不代表高谷自己没有野心,身在官场,谁又能逃脱的了名利枷锁的束缚呢?
不说别的,前世的时候,待京师之危一解,这二人便开始明争暗斗,争相举荐自己的人。
王文就是那个时候,高谷所举荐出来的,现如今朱祁钰只是把这个进程提前了而已……
定下了巡边大臣的人选,朱祁钰又道:“刚刚礼部议定登基大典的日子,距离如今也不远了,大典之后,经筵之制便可恢复,关于知经筵事,不知二位先生可有人选?”
有明一代,对于经筵制度十分重视。
所谓经筵,实际上就是皇帝或太子和大臣在一起,讲经论史,兼谈国家大事,一是为了增进学问,二也是为了君臣之间取得更统一的政治方向,并非简简单单的读书而已,更多的是以读书为名,以治实务。
通常来说,皇帝自戌时起,卯时上朝,早朝过后便是经筵,直至中午方歇,午后用于处理朝政。
陈循和高谷对视了一眼,郕王要恢复经筵,这很正常,但是……
“殿下,经筵本为翰林院执掌,天子在时,由英国公张辅老大人知经筵事,如今英国公殁于土木,照例该归于翰林学士。”
说话的是高谷。
要知道,所谓知经筵事,不同于官职,它是个差遣,没有俸禄可拿,但是象征意义却很强。
经筵日讲是除了早朝之外,朝臣接触皇帝最频繁的场合,负责经筵事务的官员,自然也必定是深受皇帝倚重之人。
由于它是个差遣,就给了皇帝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只要官职不算太低,就都能兼任。
之前天子在时,为表对勋戚的信重,一直将经筵事务交给英国公张辅来负责。
但是实际上,如高谷所说,这件事情本该是由翰林院负责,毕竟讲学的人,都是从翰林院选用的。
朱祁钰点了点头,面容仍旧诚恳:“本该如此,但是二位先生如今身兼票拟之责,再加上经筵日讲,恐精力不足,故而还是另外选得用大臣,负责此事为好。”
陈循额头上忍不住滴下一丝冷汗。
如果说刚刚驳回自己的提议,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话,那现在的知经筵事,可就是实实在在的下马威了。
要知道,刚刚他之所以没有说话,就是因为翰林院如今是他执掌,由他来说未免有自卖自夸之嫌疑。
但是高谷已经说的这么明白了,郕王还是拒绝将知经筵事交给翰林院,只能是在表明敲打之意。
之前的时候,负责经筵的是英国公,他老人家是先皇遗命的辅政大臣,德高望重也就罢了。
现在英国公死了,如果翰林院还是拿不回知经筵事,那传出去,还不知道会有怎样的风言风语……
想了想,陈循对上朱祁钰和煦的目光,还是没敢开口再说,只道:“殿下所言有理,臣以为,此事当选德高望重,有德有才之臣兼任为好,大宗伯胡濙老大人,可当此任。”
还算上道。
朱祁钰点了点头,道:“如此甚好,内阁如今事务繁重,本王之意,可再挑选两名阁臣,入阁参赞机务,朝中众多大臣当中,若二位先生有觉得合适的,回头递个名单给本王,今日便先到此为止,二位先生回吧。”
两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下了逐客令,没奈何,只能起身离去。
待出了殿门,回到内阁的直房,陈循还是紧皱着眉头,开口问道:“世用,今日之事,你可看出什么来了?”
高谷叹了口气,沉吟片刻道:“怎么会看不出来,殿下此举,分明是在警示我等……”
警示什么,高谷没说,但是原也不必说。
无非就是关于诏书一事……
陈循脸红了红,道:“继位诏书之事,的确是我鲁莽了,本以为太后娘娘大度而为,便没有提前请示殿下,以至于此。”
高谷倒是摇了摇头,道:“倒也不能全怪你,我等侍从之臣,本就是如此,即便没有诏书一事,只怕殿下也会寻机敲打我等。”
“经筵之事,名分大于实际,殿下拿走经筵之事,便是意在让我等尽心侍奉,至于交给大宗伯,多少还是顾及了几分翰林院的颜面。”
说到底,胡濙也是五大辅臣之一,他来知经筵事,不能算是翰林院丢了面子。
然而陈循目光却是闪烁不定,知经筵事的确是如此不错,但是那是对内阁整体而言。
对于他自己,可不一定是如此,要知道,刚刚在殿中,郕王殿下明显的对他显示了疏远之意,而对高谷更加亲近。
这一点,却是被高谷有意无意的避之不提了。
想了想,陈循到底也没有提起,反而道:“刚刚离开之时,殿下让我等举荐人选入阁,不知此事,世用你如何考虑?”
高谷苦笑一声道:“这些日子,阁务繁忙,殿下能有此议,确是体恤我等,不过听殿下的意思,似乎并不想自翰林院当中选人,不然的话,也不会让我等先举荐人选,再来决定。”
自从内阁领了票拟之权之后,两人的确忙的团团转,也有心要引援些同僚入阁参赞机务。
但是就如高谷所说,他们想要的是能来帮他们的,可不是来分权的。
郕王名义上是把举荐之权交给了他们,但是话里话外,却暗暗点出从朝廷大臣当中选用,而非是从翰林院选用。
这就不得不让他们为难了……
半晌,两人都没有说话,到最后,还是陈循道:“世用,不如你我各自先举荐人选上去,只待殿下一选,其意自明,说到底,殿下此举,还是有意抬高内阁,这一点总是没错的。”
高谷点了点头,不论是从外朝选人,还是从翰林院选人,至少,内阁日益壮大,算是好事。
不过他心中也忍不住叹了口气,陈循说让他们各自推选,其中疏远之意已现。
说到底,他们二人,是回不到前段日子的推心置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