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达,你的胆子不小嘛!”
“祝家庄的事情,还敢对我隐瞒!”
回到独龙冈分寨,朱武就说起这件事,笑着询问陈达。
陈达和朱武熟悉,听出他有些不满,忙不迭地叫苦,向朱武解释道:
“不是我想这样做!”
“是那些农户知道加入合作社才能租田,争着过来加入。”
“我总不能把这些人,都给往外推吧!”
向朱武说着苦衷,陈达表示这件事,并非有意隐瞒。
知道陈达还没有其它行为,朱武接受了这个说法,让他把独龙冈统计数据,都给自己拿出来。
得益于朱武培养出的识字算数人才,以及对数据的重视,独龙冈分寨的统计,总体还算准确。
朱武仔细观看,才知道独龙冈三庄的人口,约有一万五千人。祝家庄占比近一半,约有七千多人。
“一千二百多户,七千多的人口。”
“除了残留的地主富农外,其余人大多加入了合作社。”
“这么多人加入,朝廷来围剿时,真能拉他们上阵吗?”
看着祝家庄的统计数据,朱武问陈达道。对他这种只顾拉人头,数量上好看的做法,感到不大满意。
陈达却自己觉得还不错,向朱武道:
“他们大多都参加过训练,都还算是老实。”
“周围有豪强觊觎时,也被他们吓退。”
朱武摇了摇头,说道:
“吓退周围的豪强,又算什么本事?”
“我是问万一朝廷派兵,能不能守住独龙冈?”
没有想过这件事,陈达道:
“朝廷派兵?”
“朝廷为何要派兵?”
“咱们这小打小闹,惊动不了朝廷吧?”
对自己做的事情,并没有意识到严重性。
对此有些无语,朱武叹了口气,让林冲向陈达解释。林冲道:
“陈头领办的合作社,在官府那边看来,就是裹挟民众。”
“独龙冈一万五千人,有资格惊动朝廷了!”
陈达闻言大惊,一时不知所措。不知自己这小打小闹,怎么就到了惊动朝廷的地步。有些慌乱地道:
“那我该怎么做?”
“难道要解散合作社?”
林冲摇了摇头,道:
“时间还不算长,乡民也知道利害。”
“合作社的事情,还没有传到外面去。”
“没必要因为这点,就吓得解散合作社!”
把自己和朱武去独龙冈打探,钟离老人极为警惕地事情,向陈达一一道来。
陈达直到这时,才知道祝家庄的民众,都明白其中利害。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自觉把合作社的事情,向外乡人隐瞒。
只是,这种自发的隐瞒,显然不是办法。外人若有心打探,迟早能得到消息。
“失策!真是失策!”
“想不到我的见识,还不如一个老农!”
急得跳脚,陈达既对这件事有些庆幸,又感到有些羞愧。若非祝家庄百姓对外人主动隐瞒,合作社的事情,只怕早传出去了——
一旦事情闹大,让朝廷知道独龙冈有一万多民众造反,只怕朝廷大军,真有可能过来!
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陈达没有再为合作社扩大而得意。虚心请教朱武,这件事如何解决。
“怎么解决这件事,还是要看民众。”
“只要民众支持,外面的人即使来调查,我们也能瞒过去。”
“民众不支持的话,祝家庄的事情,早晚会传出去。”
将那个庄户有关购买土地的询问,向陈达一一说来。认为这件事情,关乎祝家庄人心。
听到有人想买合作社的土地,陈达急得跳脚,完全没有了最初在少华山时,对朱武用合作社掌握土地的不理解。大骂那些人道:
“这些人吃饱喝足了,就开始贪心不足!”
“我们就这点儿田,他们还想买走——”
“没了土地之后,谁会加入合作社?”
显然清楚地认识到,土地是合作社的根基。
对陈达认识到这点,朱武极为满意。作为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是一切问题的核心。只要抓住这点,就不用担心梁山泊的农村政策,会突然出现大问题。
所以,见陈达急得跳脚后,朱武反而夸赞了他。认为他把合作社办得好,抓住了主要矛盾。
只是具体执行时,还有一些细节,需要仔细讨论:
“现在我们的合作社,除了合作互助外,就是把土地租给农民去种。”
“这样的做法和地主豪杰比起来,其实没有区别。”
“想要把合作社长久办下去,必须做出改变。”
打算对合作社的经营,做出重大改变。
知道这件事情重要,陈达、林冲两人,都凝神听他解说。朱武却没有先说这件事,而是把自己对地主豪强、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的划分,向两人讲了一遍:
“依靠贫农雇农,争取中农富农,孤立地主豪强,打击敌对势力!”
“这是我在少华山时,定下的政策方针。”
“但是那个时候,我们是除了山寨外,没有一点领地。”
“有了独龙冈这块领地后,政策就需要改变了!”
结合当前的实践,还有后世所学。朱武单独把中农这个阶级摘出来,划分为上中农、中农、下中农三个细分阶级:
“中农有时候也会雇佣长短工,按雇工与自己全家劳动所得的比例,超过20%的,可以称作上中农。低于20%,则是普通中农。”
“收入不足,不但无法雇人、反而需要打工的,可以称为下中农。”
“下中农和贫农近似,是我们可以依靠的对象。”
做出这个划分,朱武又具体阐述,对下中农的政策:
“我们在没有打下地方时,可以依靠贫农雇农。打下地方之后,就要转变为依靠贫下中农。”
“把贫农、雇农转化为下中农,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既能让他们看到合作社的好处,还能让他们离不开合作社。”
“我们今后的政策,要更多扶持下中农!”
陈达听得明白,而且根据这政策,猜到了朱武打算,道:
“大哥这么说的话,是想要把合作社的土地,卖给贫农雇农?”
“他们有了土地、成为下中农后,仍旧会支持我们?”
朱武点了点头,对陈达有这个觉悟,感到欣喜不已。道:
“二弟说的正是!”
“但我们不能把土地卖出去,而是分配使用权,让他们以自耕地的名义,永久使用土地,上交一定的租税给我们。”
“这些自耕地的所有权,仍旧归合作社所有,任何人不得出租、转让或买卖。”
“自耕地一切变动,都必须经过合作社。平时耕作的时候,同样要合作互助。”
将参考自留地和承包地的自耕地政策道出,陈达大声叫好。为朱武这个想法,感到兴奋不已。
自耕地的设置,既能让农民安心,解决他们想拥有土地的心理。还能把土地的所有权,牢牢掌握在合作社。
而且相比租种合作社的土地,农民在打理自耕地时,一定会更用心。合作社收取的租税,还有可能提高。
想到这些好处,陈达迫不及待,和朱武商讨如何分配自耕地、分配多少的问题。
因为要利用自耕地扶持下中农,朱武和陈达、林冲先探讨贫下中农标准:
“独龙冈土地贫瘠,去年平均亩产,只有一石八斗。”
“按照每人每年需要七石二斗口粮计算,一个人至少需要四亩地,才能保证饿不死。”
“也就是说,一户五口之家,至少要二十亩地,才能有足够的口粮。”
“一旦被收租税,或者有其它需求,二十亩地的产出就远远不够,让他们陷入贫困。”
计算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朱武把二十亩土地,定为维持生活所需。低于二十亩土地的人家,都能称为贫农。
然后就是中农,或者说自耕农的标准:
“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这是战国时自耕农的标准。”
“那时的一百亩折合成如今的宋亩,大约四十亩左右。”
“所以我们暂且把拥有四十亩土地的人家,看做普通中农。”
“二十亩到四十亩土地的人家,就是我们要扶持的下中农。”
确定贫农和下中农的标准,朱武、陈达、林冲又计算合作社拥有的土地,确定自耕地的标准,应该定在多少:
“独龙冈方圆三百里,但是周围是山,能耕种的土地加起来也就一千顷,大约十万亩耕地。”
“其中祝家庄约有五万亩,我们从祝朝奉等人那里抄获的,有三万六千亩。另外一万四千亩,在其他人手里。”
“如今加入祝家庄农业合作社的有一千二百户。全部分配为自耕地的话,每户能够有三十亩。”
“但是我们计算时,不能简单地把祝家庄的户数,定为一千二百户。”
“而是要做好祝家庄有更多户数的准备。”
“为什么?”林冲出言询问。
朱武还没回应,陈达抢先回道:
“当然是因为分户。”
“合作社里面,有些人家仗着人多,租种许多土地。”
“还有一些族老,仗着他们的宗族,胡乱向合作社提议。”
“这次大哥按户分配自耕地,那些人多的家族一定会分户。”
“说不定到了分地时,祝家庄能有两千户!”
经常受宗族势力干扰,陈达对他们早就不耐烦。对朱武按户分配自耕地,可谓十分满意。
林冲在听到后,更认识到农村问题的复杂。对朱武短时间就拿出这样的方案,同样佩服不已。
只是,想到祝家庄若有两千户,合作社分配土地时,掌控的土地有不足。林冲就有些忧心,不知道如何解决这问题。
朱武眉头微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随即他又想到这时代的早婚问题,皱眉道:
“那就在分户的时候,只给男方达到十八岁、女方达到十六岁的人登记。”
“低于这个年龄的,不给他们分户。达到和超过这个年龄的,才让他们独立。”
把提高婚姻年龄的事情,顺手加在了这里面。
十八岁以下很难成为合格士卒,陈达对这点自然不反对。有了这个政策,祝家庄想钻空子分户的,一定会少许多。
想到户口,朱武又想到了身份牌的事情,向陈达道:
“身份牌是什么?”
“把你做出的身份牌,拿给我看一看。”
陈达取过来一看,朱武才知道所谓的身份牌,就是在一块木牌上写下村庄、名字等信息,方便在召集训练时,确认他们身份。
看着这个木牌,朱武想到了后世的军用识别牌。决定回到梁山后,完善这个做法。
“能有这个认识,你做的已经不错了。”
“祝家庄这次编户齐民,事情就交给你。”
把编户的事交给陈达,朱武亲自指挥,如何分配自耕地:
“三万六千亩自耕地,能分给一千八百户自耕农。”
“如果申请自耕地的户数超过一千八,就优先分配给山寨士卒家属、参加民兵训练、更早加入合作社的人。”
“以后再想办法开垦土地,给后面的人分配上。”
定下先后顺序,陈达又询问道:
“合作社土地有剩余怎么办?”
“能不能多分给士卒一些,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山寨?”
知道这样做的好处,朱武却在仔细考虑后,没有完全同意,而是道:
“自耕地就定在二十亩,不能有丝毫漏洞让人钻。”
“至于立功士卒,可以租给他们土地种。功劳越大,能租种的土地就越多。”
“现在我们的土地少,就以百亩为限。即使梁山泊的人,名下所有土地加起来,也不能超过一百亩!”
“这是一条铁律,所有人都不例外!”
想到在扈家庄和李家庄所见,朱武已经决定,解决祝家庄的事情后,就按同样的办法,解决扈家庄和李家庄。
“希望扈三娘能明白事理,不要让我为难!”
念头一闪而过,朱武和陈达、林冲不断查漏补缺,完善政策方案。
直到过了半夜,他们才终于把初稿定下来。实际执行之时,仍需继续完善。
“就叫《土地管理大纲》,先让祝家庄合作社提意见!”
定下方案名称,朱武又让人抄写几分,明日给祝家庄的人观看。
“祝家庄的事情,还敢对我隐瞒!”
回到独龙冈分寨,朱武就说起这件事,笑着询问陈达。
陈达和朱武熟悉,听出他有些不满,忙不迭地叫苦,向朱武解释道:
“不是我想这样做!”
“是那些农户知道加入合作社才能租田,争着过来加入。”
“我总不能把这些人,都给往外推吧!”
向朱武说着苦衷,陈达表示这件事,并非有意隐瞒。
知道陈达还没有其它行为,朱武接受了这个说法,让他把独龙冈统计数据,都给自己拿出来。
得益于朱武培养出的识字算数人才,以及对数据的重视,独龙冈分寨的统计,总体还算准确。
朱武仔细观看,才知道独龙冈三庄的人口,约有一万五千人。祝家庄占比近一半,约有七千多人。
“一千二百多户,七千多的人口。”
“除了残留的地主富农外,其余人大多加入了合作社。”
“这么多人加入,朝廷来围剿时,真能拉他们上阵吗?”
看着祝家庄的统计数据,朱武问陈达道。对他这种只顾拉人头,数量上好看的做法,感到不大满意。
陈达却自己觉得还不错,向朱武道:
“他们大多都参加过训练,都还算是老实。”
“周围有豪强觊觎时,也被他们吓退。”
朱武摇了摇头,说道:
“吓退周围的豪强,又算什么本事?”
“我是问万一朝廷派兵,能不能守住独龙冈?”
没有想过这件事,陈达道:
“朝廷派兵?”
“朝廷为何要派兵?”
“咱们这小打小闹,惊动不了朝廷吧?”
对自己做的事情,并没有意识到严重性。
对此有些无语,朱武叹了口气,让林冲向陈达解释。林冲道:
“陈头领办的合作社,在官府那边看来,就是裹挟民众。”
“独龙冈一万五千人,有资格惊动朝廷了!”
陈达闻言大惊,一时不知所措。不知自己这小打小闹,怎么就到了惊动朝廷的地步。有些慌乱地道:
“那我该怎么做?”
“难道要解散合作社?”
林冲摇了摇头,道:
“时间还不算长,乡民也知道利害。”
“合作社的事情,还没有传到外面去。”
“没必要因为这点,就吓得解散合作社!”
把自己和朱武去独龙冈打探,钟离老人极为警惕地事情,向陈达一一道来。
陈达直到这时,才知道祝家庄的民众,都明白其中利害。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自觉把合作社的事情,向外乡人隐瞒。
只是,这种自发的隐瞒,显然不是办法。外人若有心打探,迟早能得到消息。
“失策!真是失策!”
“想不到我的见识,还不如一个老农!”
急得跳脚,陈达既对这件事有些庆幸,又感到有些羞愧。若非祝家庄百姓对外人主动隐瞒,合作社的事情,只怕早传出去了——
一旦事情闹大,让朝廷知道独龙冈有一万多民众造反,只怕朝廷大军,真有可能过来!
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陈达没有再为合作社扩大而得意。虚心请教朱武,这件事如何解决。
“怎么解决这件事,还是要看民众。”
“只要民众支持,外面的人即使来调查,我们也能瞒过去。”
“民众不支持的话,祝家庄的事情,早晚会传出去。”
将那个庄户有关购买土地的询问,向陈达一一说来。认为这件事情,关乎祝家庄人心。
听到有人想买合作社的土地,陈达急得跳脚,完全没有了最初在少华山时,对朱武用合作社掌握土地的不理解。大骂那些人道:
“这些人吃饱喝足了,就开始贪心不足!”
“我们就这点儿田,他们还想买走——”
“没了土地之后,谁会加入合作社?”
显然清楚地认识到,土地是合作社的根基。
对陈达认识到这点,朱武极为满意。作为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是一切问题的核心。只要抓住这点,就不用担心梁山泊的农村政策,会突然出现大问题。
所以,见陈达急得跳脚后,朱武反而夸赞了他。认为他把合作社办得好,抓住了主要矛盾。
只是具体执行时,还有一些细节,需要仔细讨论:
“现在我们的合作社,除了合作互助外,就是把土地租给农民去种。”
“这样的做法和地主豪杰比起来,其实没有区别。”
“想要把合作社长久办下去,必须做出改变。”
打算对合作社的经营,做出重大改变。
知道这件事情重要,陈达、林冲两人,都凝神听他解说。朱武却没有先说这件事,而是把自己对地主豪强、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的划分,向两人讲了一遍:
“依靠贫农雇农,争取中农富农,孤立地主豪强,打击敌对势力!”
“这是我在少华山时,定下的政策方针。”
“但是那个时候,我们是除了山寨外,没有一点领地。”
“有了独龙冈这块领地后,政策就需要改变了!”
结合当前的实践,还有后世所学。朱武单独把中农这个阶级摘出来,划分为上中农、中农、下中农三个细分阶级:
“中农有时候也会雇佣长短工,按雇工与自己全家劳动所得的比例,超过20%的,可以称作上中农。低于20%,则是普通中农。”
“收入不足,不但无法雇人、反而需要打工的,可以称为下中农。”
“下中农和贫农近似,是我们可以依靠的对象。”
做出这个划分,朱武又具体阐述,对下中农的政策:
“我们在没有打下地方时,可以依靠贫农雇农。打下地方之后,就要转变为依靠贫下中农。”
“把贫农、雇农转化为下中农,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既能让他们看到合作社的好处,还能让他们离不开合作社。”
“我们今后的政策,要更多扶持下中农!”
陈达听得明白,而且根据这政策,猜到了朱武打算,道:
“大哥这么说的话,是想要把合作社的土地,卖给贫农雇农?”
“他们有了土地、成为下中农后,仍旧会支持我们?”
朱武点了点头,对陈达有这个觉悟,感到欣喜不已。道:
“二弟说的正是!”
“但我们不能把土地卖出去,而是分配使用权,让他们以自耕地的名义,永久使用土地,上交一定的租税给我们。”
“这些自耕地的所有权,仍旧归合作社所有,任何人不得出租、转让或买卖。”
“自耕地一切变动,都必须经过合作社。平时耕作的时候,同样要合作互助。”
将参考自留地和承包地的自耕地政策道出,陈达大声叫好。为朱武这个想法,感到兴奋不已。
自耕地的设置,既能让农民安心,解决他们想拥有土地的心理。还能把土地的所有权,牢牢掌握在合作社。
而且相比租种合作社的土地,农民在打理自耕地时,一定会更用心。合作社收取的租税,还有可能提高。
想到这些好处,陈达迫不及待,和朱武商讨如何分配自耕地、分配多少的问题。
因为要利用自耕地扶持下中农,朱武和陈达、林冲先探讨贫下中农标准:
“独龙冈土地贫瘠,去年平均亩产,只有一石八斗。”
“按照每人每年需要七石二斗口粮计算,一个人至少需要四亩地,才能保证饿不死。”
“也就是说,一户五口之家,至少要二十亩地,才能有足够的口粮。”
“一旦被收租税,或者有其它需求,二十亩地的产出就远远不够,让他们陷入贫困。”
计算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朱武把二十亩土地,定为维持生活所需。低于二十亩土地的人家,都能称为贫农。
然后就是中农,或者说自耕农的标准:
“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这是战国时自耕农的标准。”
“那时的一百亩折合成如今的宋亩,大约四十亩左右。”
“所以我们暂且把拥有四十亩土地的人家,看做普通中农。”
“二十亩到四十亩土地的人家,就是我们要扶持的下中农。”
确定贫农和下中农的标准,朱武、陈达、林冲又计算合作社拥有的土地,确定自耕地的标准,应该定在多少:
“独龙冈方圆三百里,但是周围是山,能耕种的土地加起来也就一千顷,大约十万亩耕地。”
“其中祝家庄约有五万亩,我们从祝朝奉等人那里抄获的,有三万六千亩。另外一万四千亩,在其他人手里。”
“如今加入祝家庄农业合作社的有一千二百户。全部分配为自耕地的话,每户能够有三十亩。”
“但是我们计算时,不能简单地把祝家庄的户数,定为一千二百户。”
“而是要做好祝家庄有更多户数的准备。”
“为什么?”林冲出言询问。
朱武还没回应,陈达抢先回道:
“当然是因为分户。”
“合作社里面,有些人家仗着人多,租种许多土地。”
“还有一些族老,仗着他们的宗族,胡乱向合作社提议。”
“这次大哥按户分配自耕地,那些人多的家族一定会分户。”
“说不定到了分地时,祝家庄能有两千户!”
经常受宗族势力干扰,陈达对他们早就不耐烦。对朱武按户分配自耕地,可谓十分满意。
林冲在听到后,更认识到农村问题的复杂。对朱武短时间就拿出这样的方案,同样佩服不已。
只是,想到祝家庄若有两千户,合作社分配土地时,掌控的土地有不足。林冲就有些忧心,不知道如何解决这问题。
朱武眉头微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随即他又想到这时代的早婚问题,皱眉道:
“那就在分户的时候,只给男方达到十八岁、女方达到十六岁的人登记。”
“低于这个年龄的,不给他们分户。达到和超过这个年龄的,才让他们独立。”
把提高婚姻年龄的事情,顺手加在了这里面。
十八岁以下很难成为合格士卒,陈达对这点自然不反对。有了这个政策,祝家庄想钻空子分户的,一定会少许多。
想到户口,朱武又想到了身份牌的事情,向陈达道:
“身份牌是什么?”
“把你做出的身份牌,拿给我看一看。”
陈达取过来一看,朱武才知道所谓的身份牌,就是在一块木牌上写下村庄、名字等信息,方便在召集训练时,确认他们身份。
看着这个木牌,朱武想到了后世的军用识别牌。决定回到梁山后,完善这个做法。
“能有这个认识,你做的已经不错了。”
“祝家庄这次编户齐民,事情就交给你。”
把编户的事交给陈达,朱武亲自指挥,如何分配自耕地:
“三万六千亩自耕地,能分给一千八百户自耕农。”
“如果申请自耕地的户数超过一千八,就优先分配给山寨士卒家属、参加民兵训练、更早加入合作社的人。”
“以后再想办法开垦土地,给后面的人分配上。”
定下先后顺序,陈达又询问道:
“合作社土地有剩余怎么办?”
“能不能多分给士卒一些,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山寨?”
知道这样做的好处,朱武却在仔细考虑后,没有完全同意,而是道:
“自耕地就定在二十亩,不能有丝毫漏洞让人钻。”
“至于立功士卒,可以租给他们土地种。功劳越大,能租种的土地就越多。”
“现在我们的土地少,就以百亩为限。即使梁山泊的人,名下所有土地加起来,也不能超过一百亩!”
“这是一条铁律,所有人都不例外!”
想到在扈家庄和李家庄所见,朱武已经决定,解决祝家庄的事情后,就按同样的办法,解决扈家庄和李家庄。
“希望扈三娘能明白事理,不要让我为难!”
念头一闪而过,朱武和陈达、林冲不断查漏补缺,完善政策方案。
直到过了半夜,他们才终于把初稿定下来。实际执行之时,仍需继续完善。
“就叫《土地管理大纲》,先让祝家庄合作社提意见!”
定下方案名称,朱武又让人抄写几分,明日给祝家庄的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