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宗藩政策
皇帝一个人不能做了朝廷所有人的事情,所以底层的人事权对皇帝来说没有意义。
一个皇帝能控制内阁,六部,九卿以及各地巡抚总督的人事权,就足够了。
在这一点上,嘉靖是能做到的。
故而嘉靖乃是一个强势君王。六部九卿大学士人任免,嘉靖都有最终决断的权力,比如刘储秀这个中立派,未必不是嘉靖挑选的。
但是嘉靖如此,下面的人皇帝可就不是了。
在万历时,大学士的选拔,就以廷推为正途。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在大学士的任命上,文官集体意志,已经压过了皇帝的本身的意志,这代表皇帝掌管的人事权越来越少了。
至于财权更是一个问题。
嘉靖以他丰富的斗争经验,敏锐的感受到了一点,那就是内库银子,不仅仅是供皇帝花销的,也是制衡外廷的一个重要砝码。任何时候,有钱说话,就有底气。
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
皇帝也是一样的,一个口袋里面有钱的皇帝,一个口袋里面没有钱的皇帝,政治影响力是完全不同的。万历皇帝拼命敛财,单单说贪财是说不过去的。
只是,周梦臣心中一阵迷茫。
夏言有夏言的道理,皇帝有皇帝的道理,乃至于王杲都有王杲的道理。听起都对,但是为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大明局势却越来越坏了?
或者说,大明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到底是什么?
就在周梦臣心中茫然的时候,忽然听到外面人通传道:“夏阁老求见。”
嘉靖冷哼一声,说道:“传。”
片刻之后,夏言走了上来。
嘉靖说道:“夏阁老此来何事?”
夏言说道:“启禀陛下因为黄河决口,乃至于复套的费用,朝廷有一百三十万两的缺口,臣等无能,一时间筹措不出,而不管是兵事,还是赈灾,都是急于星火之事,臣请陛下念天下之重,开内库。”
嘉靖说道:“朝廷大事,朕皆托付于内阁,而今出了这样的事情,卿何以报朕?难道仅仅是无能吗?”
夏言说道:“陛下责怪的是,老臣有负陛下所托。只是山东百姓乃朝廷赤子,而复套之战,关乎陛下之声望,都是不得不为之。臣请陛下开内库。”
嘉靖说道:“朕内库没有钱,即便有了,也没有这一百三十万两之巨。”
其实一百三十万两,已经是被夏言压缩了不少了。
在王杲哪里,要两三百万两才够。
其实这也是大明赈灾越来越不利的一个原因,大明赈灾最多的一次,是弘治年间,一口气赈济了五六千万人之多,弘治中兴的确是有水分的,但是敢称中兴,还是有底气的。
之后大明赈灾规模就没有超过弘治年间。
是大明后期没有天灾人祸了?
不是,是朝廷财力越发不足,赈灾一事越来越敷衍了。最后敷衍到几乎都是口头赈灾了。才有流民蜂起而亡明。
当然了,嘉靖说的是假话也是实话。
假话说,内库的存银是在一百三十万两之上,实话是内库的确是拿不出这一笔银子。为什么?皇宫维护,这么多太监的俸禄,乃至于各种赏赐什么的。大内一年要花个一两百万两都是很正常的。
嘉靖内库之中也不过几百万两,一口气拿出一百三十多万两,嘉靖自己就要紧衣节食了。更不要说做其他的事情了。
夏言说道:“臣有一策,可朝廷燃眉之急。”随即双手将一揣在怀里的奏疏奉上。
嘉靖接过来看了,先是漫不经心,随即双眼有些发愣。几乎不敢相信的看着夏言,说道:“先生此言当真?”
夏言说道:“臣上次听陛下讲过藩王之祸,就一直铭记在心,一刻不敢或忘。而今国家危难之际,也当让各地藩王为朝廷效力了。”
嘉靖沉吟片刻,说道:“总就是宗室,亲亲之道,还是要讲的。”
夏言说道:“这都是臣一人之意,与陛下无关。”
嘉靖说道:“好。”他将手中的折子放合起来,放在黄锦手中。说道:“这一件事情,朕什么都不知道。卿放手去做吧。”
黄锦接过奏疏退在一侧,小心翼翼打开一个缝隙,扫了几眼,周梦臣就在一边,也跟着扫了几眼。一时间倒吸了一口凉气。周梦臣再看向夏言,只觉得夏言头上写着两个字“狠人。”
的确够狠,对敌人狠,也对自己狠。
夏言的折子里面说的是什么?
大体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以天下宗室常常出现一些不忍言之事,比如前不久的楚王案,总之,为了大明清誉着想,为了皇室纯洁着想。夏言准备派二十多路御史,去查所有藩王。
这架势,几乎是用放大镜去查。
周梦臣岂能不知道藩王是什么德行,不用查就已经声名远播,而今用放大镜去查,如果抓不住小辫子才是不可能的事情。
然后,以朝廷缺钱为由向各地方藩王借钱。
周梦臣立即将“借钱”画上引号。这哪里是借钱,分明是敲诈。对皇帝来说,这一次下去查,一个案子都没有,自然是不好的。说明皇帝多此一举,但是所有藩王全部犯案,全部中枪,也是不好的。
这不是向天下说明大明藩王都是一些什么东西。
所以,需要一些案子,也需要一些清白的藩王。
怎么样才算是清白的?
自然看愿意不愿意借给朝廷钱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在一场风暴之后,推出新的宗室条例。
周梦臣仅仅是是扫了一眼,对很多内容也是了解了大概。比如这宗室条例,无非是开宗禁,并限制宗室身份,今后必须有一定的成就之后,才能自称是宗室子弟的,否则即便有太祖血脉也不行。
也将宗室大概给定额了,虽然不可能如官员定的那么死,但是大体让宗室维持在六万人上下,不会再出现那中翻一翻的事情。
只是,事情看上去很好。杀了藩王的肥猪,撑过了朝廷的困难期。只是之前为什么没有人说。
实在是夏言这一手,简直是没有给自己留丝毫的后路。
大明天下小二百年了,真是没有智谋之士,看出来藩王政策的弊端?
这也太小看天下人了。
为什么没有说?
自然是四个字:“疏不间亲。”
不管怎么说,这些人都是宗室,是皇帝的本家。皇帝即便是为了一个好名声,都要善待宗室。这是大明道德风向,也是儒家提倡的。这也是为什么嘉靖对这一个折子心动不已,为什么说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让夏言放手去做的原因。
嘉靖不想自己有一个残害骨肉的名声。
连嘉靖都不想担的名声,夏言就没有想过吗?
而今夏言风头正盛,当朝首辅,但是将来的?夏言这个首辅不能当一辈子,总有退下来的时候,即便是夏言这个首辅能当一辈子,夏言不怕藩王,但是夏言子孙后代,就真不惧这些人了吗?
只要是聪明人都不会在这一件事情搅和太深。不愿意与藩王结下深仇大恨。
因为你即便再怎么做,也不可能将藩王给斩草除根,皇帝是绝对不允许这样做的。
这也是为什么,周梦臣给嘉靖说过这一件事情后,这一件事情嘉靖仅仅是提了一下,最后却不了了之了。是因为没有大臣愿意为皇帝承担这个恶名,愿意将自己,乃至自己整个家族都压在这一件事情上面。
而今夏言不知道是被逼到绝路上了,还是自己走到了绝路上面。总之他愿意做了。
皇帝一个人不能做了朝廷所有人的事情,所以底层的人事权对皇帝来说没有意义。
一个皇帝能控制内阁,六部,九卿以及各地巡抚总督的人事权,就足够了。
在这一点上,嘉靖是能做到的。
故而嘉靖乃是一个强势君王。六部九卿大学士人任免,嘉靖都有最终决断的权力,比如刘储秀这个中立派,未必不是嘉靖挑选的。
但是嘉靖如此,下面的人皇帝可就不是了。
在万历时,大学士的选拔,就以廷推为正途。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在大学士的任命上,文官集体意志,已经压过了皇帝的本身的意志,这代表皇帝掌管的人事权越来越少了。
至于财权更是一个问题。
嘉靖以他丰富的斗争经验,敏锐的感受到了一点,那就是内库银子,不仅仅是供皇帝花销的,也是制衡外廷的一个重要砝码。任何时候,有钱说话,就有底气。
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
皇帝也是一样的,一个口袋里面有钱的皇帝,一个口袋里面没有钱的皇帝,政治影响力是完全不同的。万历皇帝拼命敛财,单单说贪财是说不过去的。
只是,周梦臣心中一阵迷茫。
夏言有夏言的道理,皇帝有皇帝的道理,乃至于王杲都有王杲的道理。听起都对,但是为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大明局势却越来越坏了?
或者说,大明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到底是什么?
就在周梦臣心中茫然的时候,忽然听到外面人通传道:“夏阁老求见。”
嘉靖冷哼一声,说道:“传。”
片刻之后,夏言走了上来。
嘉靖说道:“夏阁老此来何事?”
夏言说道:“启禀陛下因为黄河决口,乃至于复套的费用,朝廷有一百三十万两的缺口,臣等无能,一时间筹措不出,而不管是兵事,还是赈灾,都是急于星火之事,臣请陛下念天下之重,开内库。”
嘉靖说道:“朝廷大事,朕皆托付于内阁,而今出了这样的事情,卿何以报朕?难道仅仅是无能吗?”
夏言说道:“陛下责怪的是,老臣有负陛下所托。只是山东百姓乃朝廷赤子,而复套之战,关乎陛下之声望,都是不得不为之。臣请陛下开内库。”
嘉靖说道:“朕内库没有钱,即便有了,也没有这一百三十万两之巨。”
其实一百三十万两,已经是被夏言压缩了不少了。
在王杲哪里,要两三百万两才够。
其实这也是大明赈灾越来越不利的一个原因,大明赈灾最多的一次,是弘治年间,一口气赈济了五六千万人之多,弘治中兴的确是有水分的,但是敢称中兴,还是有底气的。
之后大明赈灾规模就没有超过弘治年间。
是大明后期没有天灾人祸了?
不是,是朝廷财力越发不足,赈灾一事越来越敷衍了。最后敷衍到几乎都是口头赈灾了。才有流民蜂起而亡明。
当然了,嘉靖说的是假话也是实话。
假话说,内库的存银是在一百三十万两之上,实话是内库的确是拿不出这一笔银子。为什么?皇宫维护,这么多太监的俸禄,乃至于各种赏赐什么的。大内一年要花个一两百万两都是很正常的。
嘉靖内库之中也不过几百万两,一口气拿出一百三十多万两,嘉靖自己就要紧衣节食了。更不要说做其他的事情了。
夏言说道:“臣有一策,可朝廷燃眉之急。”随即双手将一揣在怀里的奏疏奉上。
嘉靖接过来看了,先是漫不经心,随即双眼有些发愣。几乎不敢相信的看着夏言,说道:“先生此言当真?”
夏言说道:“臣上次听陛下讲过藩王之祸,就一直铭记在心,一刻不敢或忘。而今国家危难之际,也当让各地藩王为朝廷效力了。”
嘉靖沉吟片刻,说道:“总就是宗室,亲亲之道,还是要讲的。”
夏言说道:“这都是臣一人之意,与陛下无关。”
嘉靖说道:“好。”他将手中的折子放合起来,放在黄锦手中。说道:“这一件事情,朕什么都不知道。卿放手去做吧。”
黄锦接过奏疏退在一侧,小心翼翼打开一个缝隙,扫了几眼,周梦臣就在一边,也跟着扫了几眼。一时间倒吸了一口凉气。周梦臣再看向夏言,只觉得夏言头上写着两个字“狠人。”
的确够狠,对敌人狠,也对自己狠。
夏言的折子里面说的是什么?
大体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以天下宗室常常出现一些不忍言之事,比如前不久的楚王案,总之,为了大明清誉着想,为了皇室纯洁着想。夏言准备派二十多路御史,去查所有藩王。
这架势,几乎是用放大镜去查。
周梦臣岂能不知道藩王是什么德行,不用查就已经声名远播,而今用放大镜去查,如果抓不住小辫子才是不可能的事情。
然后,以朝廷缺钱为由向各地方藩王借钱。
周梦臣立即将“借钱”画上引号。这哪里是借钱,分明是敲诈。对皇帝来说,这一次下去查,一个案子都没有,自然是不好的。说明皇帝多此一举,但是所有藩王全部犯案,全部中枪,也是不好的。
这不是向天下说明大明藩王都是一些什么东西。
所以,需要一些案子,也需要一些清白的藩王。
怎么样才算是清白的?
自然看愿意不愿意借给朝廷钱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在一场风暴之后,推出新的宗室条例。
周梦臣仅仅是是扫了一眼,对很多内容也是了解了大概。比如这宗室条例,无非是开宗禁,并限制宗室身份,今后必须有一定的成就之后,才能自称是宗室子弟的,否则即便有太祖血脉也不行。
也将宗室大概给定额了,虽然不可能如官员定的那么死,但是大体让宗室维持在六万人上下,不会再出现那中翻一翻的事情。
只是,事情看上去很好。杀了藩王的肥猪,撑过了朝廷的困难期。只是之前为什么没有人说。
实在是夏言这一手,简直是没有给自己留丝毫的后路。
大明天下小二百年了,真是没有智谋之士,看出来藩王政策的弊端?
这也太小看天下人了。
为什么没有说?
自然是四个字:“疏不间亲。”
不管怎么说,这些人都是宗室,是皇帝的本家。皇帝即便是为了一个好名声,都要善待宗室。这是大明道德风向,也是儒家提倡的。这也是为什么嘉靖对这一个折子心动不已,为什么说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让夏言放手去做的原因。
嘉靖不想自己有一个残害骨肉的名声。
连嘉靖都不想担的名声,夏言就没有想过吗?
而今夏言风头正盛,当朝首辅,但是将来的?夏言这个首辅不能当一辈子,总有退下来的时候,即便是夏言这个首辅能当一辈子,夏言不怕藩王,但是夏言子孙后代,就真不惧这些人了吗?
只要是聪明人都不会在这一件事情搅和太深。不愿意与藩王结下深仇大恨。
因为你即便再怎么做,也不可能将藩王给斩草除根,皇帝是绝对不允许这样做的。
这也是为什么,周梦臣给嘉靖说过这一件事情后,这一件事情嘉靖仅仅是提了一下,最后却不了了之了。是因为没有大臣愿意为皇帝承担这个恶名,愿意将自己,乃至自己整个家族都压在这一件事情上面。
而今夏言不知道是被逼到绝路上了,还是自己走到了绝路上面。总之他愿意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