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晋商的前世今生
殷正茂将周梦臣的要求一一记录下来。
周梦臣思忖片刻,说道:“另外什么质子,让辛爱入京朝见,等其他条款,按你的意思办。鞑子想拿乔,我们也要吓一吓他。不要担心谈崩了,而今担心谈崩的是辛爱,而不是我们。”
殷正茂说道:“遵命。”
周梦臣说道:“再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来找我。”
殷正茂立即会意,起身告退。
周梦臣转过头,对杨继盛说道:“通贡这一件事情,估计有些波折,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的。不过想从通贡之中获利,还需要别的准备。”
杨继盛说道:“还需要什么准备?”
周梦臣说道:“之前,你与晋商接触过。你觉得他们头面人物如何?”
杨继盛沉吟片刻,说道:“我其实没有怎么与他们打交道,不过是借了蓟州巡抚杨博的名头而已。晋商之兴,都为盐商。以输边起家,多居于蒲州。问杨博作为蒲州望族之首,既是弘农杨氏之绪,又为而今蒲州臣工之首,对晋商是很有影响力的。不过,看张,王,杨家这些人财力雄厚,拆解几十万两银子,真是轻松写意。真是---”
杨继盛对国家无钱,为了区区几十万两银子,就弄得地方与中央扯皮不断。为了对鞑子用兵,他与周梦臣恨不得一两银子,掰在两半花。几十万两银子,都足够周梦臣与鞑子再打一场兔毛川之战了。
但是在几个大商贾那边,似乎都是毛毛雨。
这样杨继盛有些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杨继盛本质上是农民出身的,他的思想感情之中,多占在普通百姓这一方。对于这种富的超乎了杨继盛想象的大商人,他不能理解。觉得这种情况,就不该存在。但另外一方面他作为朝廷命官。也找不出这些商人有什么大错。不可能不顾法度处置他们。
这让杨继盛很迷茫。
周梦臣却知道,这将来是大明的普遍现象。明末加得三饷,总共也不过一年不足千万两的赋税,就搞得天下鼎沸。但是明末中等布商一次交易最少要备几十万两现银。至于顶级大商人是多奢侈。就不好说了。
这其实很充分的说明了。大明的赋税制度,财政制度出了极大的问题。
晋商其实是开中法的受益者。
在国初,大明朝廷要为边关运输粮食,耗费巨大,于是就沿用了宋朝的开中法,也就是运输一定量的粮食到边关,能领盐引,然后到产盐地去盐售卖。总体上,就是用盐上的重利来弥补运输中的消耗。
但是开中法渐渐不行了。其中原因很多,皇帝滥发盐引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到了弘治年间,开中法就废除了。也就造成了边关粮食日益紧缺的原因。朝廷将银子直接拨给边关,倒是痛快。但是边关产粮不多,有银子没有粮食,也没有什么用处。
这也是为什么,周梦臣给下面发粮食,而不发银子的原因。一来他的银子少。二来,边关的粮价波动相当大。甚至大量外来的粮食,压制了本地的粮食生产的利润。同时一旦外来粮食断绝,粮价又能飞到天上去了。
总是弄出各种事情。
这才每月给粮,不是给银子。
一提道产盐地,人们直接能想到的就是两淮。但是实际上,中国最古老的产盐区不是两淮,而是山西运城,也就是蒲州。盐湖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产盐区,晋商就开始贩盐起家,后来不满足于盐湖的盐,与徽商争夺扬州盐的主动权。这是后话。
而今的晋商已经全面发展,依靠同乡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贸易网络。与南方的徽商也算是南北称雄了。
到了嘉靖时代,已经到了非家产数十万,不敢称豪商的地步了。几十万两银子,对他们来说,虽然是一个大数字,但是又不是一家出的。几家十几家凑凑就有了。
比起徽商更精打细算。晋商与官府走的更近一些。
从某种程度上,盐商都是吃得朝廷的饭。维系朝廷上的关系,才是他们第一生产力。这也是为什么?北京一发话。晋商就非常豪气的垫付了几十万两银子,给将士们发饷银。
这固然是晋商有钱。但也说明了他们与朝廷之上紧密的关系。他们根本无法拒绝。
周梦臣说道:“就请你为我引见一下吧。”
杨继盛说道:“这好办的很,何须引见,只需放出风声,有不知道多少人赶着上门。只是周兄,你可要想好了。不要一失足为千古恨。”
周梦臣听了,不由一笑,说道:“放心。这一件事情,我周某人虽然比不上这些豪商富。但是能收买我的人还没有出现。”
杨继盛判断的没有错。晋商的财富与官面上的很多人都有关系。他们也多维系一个比较好的官场关系非常看重。
周梦臣的风声传了出去。顿时引得各地晋商匆匆从各地而来。汇集在大同城中。
大同最繁华的街道一侧,有一座大院子。原本是某郡王的别院。只是周梦臣一心搞钱,对于这些不动产也没有什么兴趣,如果有人卖的人话,自然也买。甚至这些事情都到不了周梦臣案上,大同知县都处置了。
这里就是晋商买下来了。作为蒲州会所。
此刻,几十个人都在里面商议。
为首一个大商人捏着白须,说道:“贤婿,今日这周大人放出风声想要见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这些人到底不是读圣贤书的。其中有些关隘是不大清楚的。你今日就要入京感赶考,又是杨大人亲口赞许的后起之秀。你给大家说说吧。”
这个人名叫王恩。他本家之中,有一个大官叫王国光。是嘉靖二十三年进士,而今还在六部之中当主事。王国光似乎家中经商。对数字很敏感。也算是厚积薄发,在万历年间作为张居正在户部得力助手,完成了很多项关于钱粮的改革,还有大名鼎鼎的《万历会计录》,就是他的手笔。
不过随着张居正之死。他也被掀翻倒台,最后郁郁而终。
另外一个大商人说道:“子维。既然你岳父考教你,你就说说吧。”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张允龄。他也是蒲州赫赫有名的大商人。足迹遍布天下,张家虽然父辈都在经商。但是将产业发展如今这么大的,却要从他与自己兄弟说起。不过,他最重要的功绩不是经商方面。
而今发觉作为大明商人是不可能有未来的,想要有未来。就要作为从商人变成官僚。所以他下了大力气教授子弟读书,甚至资助很多贫困读书人。而他的儿子,就是他这个思想下,最得意的产品。
不仅仅读书上进,还与官宦人家接亲了。再加上他的妹婿,现在还在杭州当任知府的王崇古。让张家已经半个脚迈入了官宦人家的门槛。只要他的儿子能在今年考中进士。张家就不是商人家族。而是士林中人了。
而他这个最看重的儿子,不是别人。正是张四维。
张四维虽然还没有中进士。但眼光卓绝,已经被很多人看重了。杨博就提携过这个家乡后辈。都觉得是凤凰儿。定然能出人投地。而张四维之所以来大同,却是本想去北京的。参加明年的科举。不过周梦臣发出消息要见晋商的头面人物。张四维非常好奇。而且张四维自信今年必中。只是名次不大好说。
如此一来,他就有心思关注其他的东西。
殷正茂将周梦臣的要求一一记录下来。
周梦臣思忖片刻,说道:“另外什么质子,让辛爱入京朝见,等其他条款,按你的意思办。鞑子想拿乔,我们也要吓一吓他。不要担心谈崩了,而今担心谈崩的是辛爱,而不是我们。”
殷正茂说道:“遵命。”
周梦臣说道:“再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来找我。”
殷正茂立即会意,起身告退。
周梦臣转过头,对杨继盛说道:“通贡这一件事情,估计有些波折,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的。不过想从通贡之中获利,还需要别的准备。”
杨继盛说道:“还需要什么准备?”
周梦臣说道:“之前,你与晋商接触过。你觉得他们头面人物如何?”
杨继盛沉吟片刻,说道:“我其实没有怎么与他们打交道,不过是借了蓟州巡抚杨博的名头而已。晋商之兴,都为盐商。以输边起家,多居于蒲州。问杨博作为蒲州望族之首,既是弘农杨氏之绪,又为而今蒲州臣工之首,对晋商是很有影响力的。不过,看张,王,杨家这些人财力雄厚,拆解几十万两银子,真是轻松写意。真是---”
杨继盛对国家无钱,为了区区几十万两银子,就弄得地方与中央扯皮不断。为了对鞑子用兵,他与周梦臣恨不得一两银子,掰在两半花。几十万两银子,都足够周梦臣与鞑子再打一场兔毛川之战了。
但是在几个大商贾那边,似乎都是毛毛雨。
这样杨继盛有些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杨继盛本质上是农民出身的,他的思想感情之中,多占在普通百姓这一方。对于这种富的超乎了杨继盛想象的大商人,他不能理解。觉得这种情况,就不该存在。但另外一方面他作为朝廷命官。也找不出这些商人有什么大错。不可能不顾法度处置他们。
这让杨继盛很迷茫。
周梦臣却知道,这将来是大明的普遍现象。明末加得三饷,总共也不过一年不足千万两的赋税,就搞得天下鼎沸。但是明末中等布商一次交易最少要备几十万两现银。至于顶级大商人是多奢侈。就不好说了。
这其实很充分的说明了。大明的赋税制度,财政制度出了极大的问题。
晋商其实是开中法的受益者。
在国初,大明朝廷要为边关运输粮食,耗费巨大,于是就沿用了宋朝的开中法,也就是运输一定量的粮食到边关,能领盐引,然后到产盐地去盐售卖。总体上,就是用盐上的重利来弥补运输中的消耗。
但是开中法渐渐不行了。其中原因很多,皇帝滥发盐引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到了弘治年间,开中法就废除了。也就造成了边关粮食日益紧缺的原因。朝廷将银子直接拨给边关,倒是痛快。但是边关产粮不多,有银子没有粮食,也没有什么用处。
这也是为什么,周梦臣给下面发粮食,而不发银子的原因。一来他的银子少。二来,边关的粮价波动相当大。甚至大量外来的粮食,压制了本地的粮食生产的利润。同时一旦外来粮食断绝,粮价又能飞到天上去了。
总是弄出各种事情。
这才每月给粮,不是给银子。
一提道产盐地,人们直接能想到的就是两淮。但是实际上,中国最古老的产盐区不是两淮,而是山西运城,也就是蒲州。盐湖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产盐区,晋商就开始贩盐起家,后来不满足于盐湖的盐,与徽商争夺扬州盐的主动权。这是后话。
而今的晋商已经全面发展,依靠同乡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贸易网络。与南方的徽商也算是南北称雄了。
到了嘉靖时代,已经到了非家产数十万,不敢称豪商的地步了。几十万两银子,对他们来说,虽然是一个大数字,但是又不是一家出的。几家十几家凑凑就有了。
比起徽商更精打细算。晋商与官府走的更近一些。
从某种程度上,盐商都是吃得朝廷的饭。维系朝廷上的关系,才是他们第一生产力。这也是为什么?北京一发话。晋商就非常豪气的垫付了几十万两银子,给将士们发饷银。
这固然是晋商有钱。但也说明了他们与朝廷之上紧密的关系。他们根本无法拒绝。
周梦臣说道:“就请你为我引见一下吧。”
杨继盛说道:“这好办的很,何须引见,只需放出风声,有不知道多少人赶着上门。只是周兄,你可要想好了。不要一失足为千古恨。”
周梦臣听了,不由一笑,说道:“放心。这一件事情,我周某人虽然比不上这些豪商富。但是能收买我的人还没有出现。”
杨继盛判断的没有错。晋商的财富与官面上的很多人都有关系。他们也多维系一个比较好的官场关系非常看重。
周梦臣的风声传了出去。顿时引得各地晋商匆匆从各地而来。汇集在大同城中。
大同最繁华的街道一侧,有一座大院子。原本是某郡王的别院。只是周梦臣一心搞钱,对于这些不动产也没有什么兴趣,如果有人卖的人话,自然也买。甚至这些事情都到不了周梦臣案上,大同知县都处置了。
这里就是晋商买下来了。作为蒲州会所。
此刻,几十个人都在里面商议。
为首一个大商人捏着白须,说道:“贤婿,今日这周大人放出风声想要见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这些人到底不是读圣贤书的。其中有些关隘是不大清楚的。你今日就要入京感赶考,又是杨大人亲口赞许的后起之秀。你给大家说说吧。”
这个人名叫王恩。他本家之中,有一个大官叫王国光。是嘉靖二十三年进士,而今还在六部之中当主事。王国光似乎家中经商。对数字很敏感。也算是厚积薄发,在万历年间作为张居正在户部得力助手,完成了很多项关于钱粮的改革,还有大名鼎鼎的《万历会计录》,就是他的手笔。
不过随着张居正之死。他也被掀翻倒台,最后郁郁而终。
另外一个大商人说道:“子维。既然你岳父考教你,你就说说吧。”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张允龄。他也是蒲州赫赫有名的大商人。足迹遍布天下,张家虽然父辈都在经商。但是将产业发展如今这么大的,却要从他与自己兄弟说起。不过,他最重要的功绩不是经商方面。
而今发觉作为大明商人是不可能有未来的,想要有未来。就要作为从商人变成官僚。所以他下了大力气教授子弟读书,甚至资助很多贫困读书人。而他的儿子,就是他这个思想下,最得意的产品。
不仅仅读书上进,还与官宦人家接亲了。再加上他的妹婿,现在还在杭州当任知府的王崇古。让张家已经半个脚迈入了官宦人家的门槛。只要他的儿子能在今年考中进士。张家就不是商人家族。而是士林中人了。
而他这个最看重的儿子,不是别人。正是张四维。
张四维虽然还没有中进士。但眼光卓绝,已经被很多人看重了。杨博就提携过这个家乡后辈。都觉得是凤凰儿。定然能出人投地。而张四维之所以来大同,却是本想去北京的。参加明年的科举。不过周梦臣发出消息要见晋商的头面人物。张四维非常好奇。而且张四维自信今年必中。只是名次不大好说。
如此一来,他就有心思关注其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