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江南近况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
如果说大同的春天,还残留着一丝丝的冬天的残酷。而无为的春天,却已经温柔的一塌糊涂。丝丝绵绵的细雨,就好像少女无处消遣的愁丝,一丝丝一缕缕的落在人们的身上心头。
吴廷翰苍老了很多。他建立的别院。推门见湖。湖光春色在这个季节又好像是美好的点缀,映入他的书房之中。给这有一丝严肃古朴的书房,增添了一丝调皮的春意。
只是此刻吴廷翰没有一丝在乎这些,他几近怒不可遏说道:“荒唐,大明养兵百万,能让区区数十人嚣张如此。扰动地方,让耻笑之极。”
吴廷翰虽然没有坐多长时间的官。但是他骨子里是一个不容沙子的性子。最近这些年,他一心一意整理气学理论。想要为气学寻找一个新出路。寻常事情,他都交给子弟们处置。
毕竟吴廷翰年纪大。辈分高,又做官。在大明地方生态之中。脱脱的地方豪绅。一般来说,县令也不会来招惹吴家的。吴家宗族也要仰仗吴廷翰,吴廷翰说不管事,下面的子弟也不敢将一些琐碎小事,来麻烦他。
只是他们而今遇见的已经不是琐碎小事了。
一个四五十岁的老人说道:“老叔,族里也是没有办法了。县太爷要我们练乡兵,设保甲,保境安民。家家户户都要交钱。老叔也知道,这年头家家都一本难念的经,只能求到了老叔这里,老叔能不能给县令说说,免了我吴家的钱粮。”
吴廷翰心中陷入沉思。
一方面他知道,他即便是曾经做过官,但是早已人走茶凉了。平日县令给一点面子上的尊重。还是有的。但是更多的却未必有了。这种涉及到钱粮的大事上,吴廷翰的面子未必有那么大。毕竟气学式微,即便有几个京官,也是远水不及近渴。至于他与周梦臣的关系,吴廷翰也没有对外宣扬,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毕竟吴廷翰也没有借周梦臣势力的想法。
他出面也未必管用。
另外一方面。他也发现情势不对。
嘉靖三十二年是倭寇开始猖狂的一年。
他手中有这去年到而今的一系列战报。克松江,下上海,战青村,战温州,攻海盐。甚至深入长江之中,攻太平,焚烧操船。整个南直隶都人心惶惶。给无为当地人最大刺激的人,就是倭寇攻太平之役。
首先太平距离无为太近了,从无为登船,从长江顺流而下,不过一两时辰,就到太平府了。无为在后世还是叫无为。而太平府后世叫做当涂。都是在南京西边的。这个影响太恶劣了。
倭寇数量不多,其实也没有攻入太平城,仅仅是将太平府的港口已经围绕港口的集市给抢了,最后一把火给烧了。
如此一来,太平府周围的府县,一个个都紧张起来的。如无为知州这般,征钱粮练乡兵的自然不少。
大义在此。吴廷翰也不知道该怎么拒绝。
比起江南四府来说,无为州这里,仅仅是有惊无险。但是松江,上海,苏州一带,从去年开始,到今年倭寇反复出没。将江南一带搞得一踏糊涂,
而这个时候,倭寇之中,最大的几支,分别是王直,徐海,陈东,叶明。至于零星的海盗倭寇更是数不胜数,攻太平府这一支倭寇,根本不属于这些倭寇之一,不知道哪里来的零星倭寇逆流而上,在太平捞上一票。
而汤克宽,卢镗。俞大猷,等很多将领也在最近一两年崭露头角。
只是,大明对倭寇作战。有很多的问题。
第一就是能战敢战的军队少,拿汤克宽来说,他本是徐州人,是世袭军户出身。已经做到副总兵了。结果在对倭寇作战时失利,降职为参将。他走了好像门路,才得到许可,他回老家募兵。于是从老家募兵数千,然后再打仗,虽然不能说没有打过败仗。最少再也没有因为打败仗降职了。
其实戚继光这种打败仗之后,想办法募兵再战的经历,是很多平倭将领这普遍经历。唯独他们的招募的士卒,没有戚继光能打而已。
而整个江南,能打仗也不过,数支军队。俞大猷的福建兵。汤克宽的两淮兵。卢镗的浙江兵。其他的都不能打。
第二问题,就是倭寇没有统一指挥。有利则聚集在一起,无利则一轰而散。这让平乱的将领很头疼。因为如果他们根本无从判断鞑子用兵想法。毕竟鞑子大头目四五个,小头目无数。每一个人一个想法。怎么判断他们怎么打啊?
如果大明士卒多,各地都布防就行了。但奈何,整个江南能打的军队。加起来,也不过两三万而已。
防守北到海州,南至温台这么长的海岸线。怎么能没有疏漏了?
总之嘉靖三十二年,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之前并不是没有倭寇。但是下面官员都千方百计的往下压,盖盖子。以这个时代的消息传递速度,有些事情是能瞒过去的。
唯有报捷倒是很多。
其实内阁已经觉得江南局面不好了。无他,胜仗太多了。打了这么多胜仗。结果没有抓住一个有分量的匪首,而且看样子战事远远没有到结束的地步。上面早就在怀疑江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么多胜仗倒不是乱报,毕竟汤克宽,卢镗,俞大猷还是能战的。只是下面官员将所有败仗都一笔勾销了。才显示出这样的情况,胜战一直打,但是越打战事越大。
作为吴家一员,并且是家族之中地位最高的一位,他要为吴家着想。但是作为大明官员,吴廷翰内心之中也要想着朝廷,想着大明。
吴廷翰知道,即便他吴家交了银子,无为州知州,也不可能将钱财花在吴家身上,更多是维护州城,维护水道。对于朝廷来说,这是唯一能做的。但是对于吴家着想。这却不是好选择。
毕竟无为州水道纵横。很有可能倭寇从那一条小道窜出来。吴家这些人恐怕抵挡不住。
“老爷,五少爷回来了。”吴廷翰正思索的时候。忽然听外面有人来报。
吴廷翰心中一动,暗道:“可是北边出了什么事情?”立即将吴国赏叫了进来。
吴国赏进来行礼过后,屏退左右,将关于燃烧实验证明万物皆气的种种,一五一十的给吴廷翰说了。吴廷翰听了之后,起身徘徊一阵子。又问了吴国赏一些问题。有些吴国赏是可以回答的,有些问题是吴国赏无法回答的。
吴廷翰长叹一声。说道:“看来我要去一趟大同了。”
吴国赏说道:“今日,孩儿就是来接父亲的。”
吴廷翰说道:“只是。而今有一件为难的事情。”吴廷翰将县令要征收钱粮的事情说了出来。吴国赏心中一动,说道:“父亲,这有何难?我手中有师叔的名刺。我不信县令不给师叔面子。”
吴廷翰有些犹豫,说道:“总是给朝廷出力,这样做不大好吧。”
吴国赏说道:“那这样吧,这一次师叔派来了百骑护送师傅去大同。这百骑都是大同精骑,身经百战。我留十人在家里,让他们作为教头,训练吴家子弟,缓急之间,也可以为县里办事。毕竟即便交了钱,县令又有多少钱落到实处。听说这些倭寇,大多不过百余人上下。留下这么多人已经足够了。”
吴国赏在大同时间长了。虽然没有上过战场。却有强烈的自信。那就是大同精骑天下第一。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
如果说大同的春天,还残留着一丝丝的冬天的残酷。而无为的春天,却已经温柔的一塌糊涂。丝丝绵绵的细雨,就好像少女无处消遣的愁丝,一丝丝一缕缕的落在人们的身上心头。
吴廷翰苍老了很多。他建立的别院。推门见湖。湖光春色在这个季节又好像是美好的点缀,映入他的书房之中。给这有一丝严肃古朴的书房,增添了一丝调皮的春意。
只是此刻吴廷翰没有一丝在乎这些,他几近怒不可遏说道:“荒唐,大明养兵百万,能让区区数十人嚣张如此。扰动地方,让耻笑之极。”
吴廷翰虽然没有坐多长时间的官。但是他骨子里是一个不容沙子的性子。最近这些年,他一心一意整理气学理论。想要为气学寻找一个新出路。寻常事情,他都交给子弟们处置。
毕竟吴廷翰年纪大。辈分高,又做官。在大明地方生态之中。脱脱的地方豪绅。一般来说,县令也不会来招惹吴家的。吴家宗族也要仰仗吴廷翰,吴廷翰说不管事,下面的子弟也不敢将一些琐碎小事,来麻烦他。
只是他们而今遇见的已经不是琐碎小事了。
一个四五十岁的老人说道:“老叔,族里也是没有办法了。县太爷要我们练乡兵,设保甲,保境安民。家家户户都要交钱。老叔也知道,这年头家家都一本难念的经,只能求到了老叔这里,老叔能不能给县令说说,免了我吴家的钱粮。”
吴廷翰心中陷入沉思。
一方面他知道,他即便是曾经做过官,但是早已人走茶凉了。平日县令给一点面子上的尊重。还是有的。但是更多的却未必有了。这种涉及到钱粮的大事上,吴廷翰的面子未必有那么大。毕竟气学式微,即便有几个京官,也是远水不及近渴。至于他与周梦臣的关系,吴廷翰也没有对外宣扬,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毕竟吴廷翰也没有借周梦臣势力的想法。
他出面也未必管用。
另外一方面。他也发现情势不对。
嘉靖三十二年是倭寇开始猖狂的一年。
他手中有这去年到而今的一系列战报。克松江,下上海,战青村,战温州,攻海盐。甚至深入长江之中,攻太平,焚烧操船。整个南直隶都人心惶惶。给无为当地人最大刺激的人,就是倭寇攻太平之役。
首先太平距离无为太近了,从无为登船,从长江顺流而下,不过一两时辰,就到太平府了。无为在后世还是叫无为。而太平府后世叫做当涂。都是在南京西边的。这个影响太恶劣了。
倭寇数量不多,其实也没有攻入太平城,仅仅是将太平府的港口已经围绕港口的集市给抢了,最后一把火给烧了。
如此一来,太平府周围的府县,一个个都紧张起来的。如无为知州这般,征钱粮练乡兵的自然不少。
大义在此。吴廷翰也不知道该怎么拒绝。
比起江南四府来说,无为州这里,仅仅是有惊无险。但是松江,上海,苏州一带,从去年开始,到今年倭寇反复出没。将江南一带搞得一踏糊涂,
而这个时候,倭寇之中,最大的几支,分别是王直,徐海,陈东,叶明。至于零星的海盗倭寇更是数不胜数,攻太平府这一支倭寇,根本不属于这些倭寇之一,不知道哪里来的零星倭寇逆流而上,在太平捞上一票。
而汤克宽,卢镗。俞大猷,等很多将领也在最近一两年崭露头角。
只是,大明对倭寇作战。有很多的问题。
第一就是能战敢战的军队少,拿汤克宽来说,他本是徐州人,是世袭军户出身。已经做到副总兵了。结果在对倭寇作战时失利,降职为参将。他走了好像门路,才得到许可,他回老家募兵。于是从老家募兵数千,然后再打仗,虽然不能说没有打过败仗。最少再也没有因为打败仗降职了。
其实戚继光这种打败仗之后,想办法募兵再战的经历,是很多平倭将领这普遍经历。唯独他们的招募的士卒,没有戚继光能打而已。
而整个江南,能打仗也不过,数支军队。俞大猷的福建兵。汤克宽的两淮兵。卢镗的浙江兵。其他的都不能打。
第二问题,就是倭寇没有统一指挥。有利则聚集在一起,无利则一轰而散。这让平乱的将领很头疼。因为如果他们根本无从判断鞑子用兵想法。毕竟鞑子大头目四五个,小头目无数。每一个人一个想法。怎么判断他们怎么打啊?
如果大明士卒多,各地都布防就行了。但奈何,整个江南能打的军队。加起来,也不过两三万而已。
防守北到海州,南至温台这么长的海岸线。怎么能没有疏漏了?
总之嘉靖三十二年,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之前并不是没有倭寇。但是下面官员都千方百计的往下压,盖盖子。以这个时代的消息传递速度,有些事情是能瞒过去的。
唯有报捷倒是很多。
其实内阁已经觉得江南局面不好了。无他,胜仗太多了。打了这么多胜仗。结果没有抓住一个有分量的匪首,而且看样子战事远远没有到结束的地步。上面早就在怀疑江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么多胜仗倒不是乱报,毕竟汤克宽,卢镗,俞大猷还是能战的。只是下面官员将所有败仗都一笔勾销了。才显示出这样的情况,胜战一直打,但是越打战事越大。
作为吴家一员,并且是家族之中地位最高的一位,他要为吴家着想。但是作为大明官员,吴廷翰内心之中也要想着朝廷,想着大明。
吴廷翰知道,即便他吴家交了银子,无为州知州,也不可能将钱财花在吴家身上,更多是维护州城,维护水道。对于朝廷来说,这是唯一能做的。但是对于吴家着想。这却不是好选择。
毕竟无为州水道纵横。很有可能倭寇从那一条小道窜出来。吴家这些人恐怕抵挡不住。
“老爷,五少爷回来了。”吴廷翰正思索的时候。忽然听外面有人来报。
吴廷翰心中一动,暗道:“可是北边出了什么事情?”立即将吴国赏叫了进来。
吴国赏进来行礼过后,屏退左右,将关于燃烧实验证明万物皆气的种种,一五一十的给吴廷翰说了。吴廷翰听了之后,起身徘徊一阵子。又问了吴国赏一些问题。有些吴国赏是可以回答的,有些问题是吴国赏无法回答的。
吴廷翰长叹一声。说道:“看来我要去一趟大同了。”
吴国赏说道:“今日,孩儿就是来接父亲的。”
吴廷翰说道:“只是。而今有一件为难的事情。”吴廷翰将县令要征收钱粮的事情说了出来。吴国赏心中一动,说道:“父亲,这有何难?我手中有师叔的名刺。我不信县令不给师叔面子。”
吴廷翰有些犹豫,说道:“总是给朝廷出力,这样做不大好吧。”
吴国赏说道:“那这样吧,这一次师叔派来了百骑护送师傅去大同。这百骑都是大同精骑,身经百战。我留十人在家里,让他们作为教头,训练吴家子弟,缓急之间,也可以为县里办事。毕竟即便交了钱,县令又有多少钱落到实处。听说这些倭寇,大多不过百余人上下。留下这么多人已经足够了。”
吴国赏在大同时间长了。虽然没有上过战场。却有强烈的自信。那就是大同精骑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