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谁主谁副
说实话,李春芳这个首辅有些不合格。但是李春芳毕竟是状元之才,或许作为首辅总览天下,是不大合适的。但是作为一名大学士,分管一部分事务是合格的。
这忽然增加的事务,他只能拼命加班来弥补。
只是并不是谁都有杨国忠那个本事,可以挂上几十个官职,还能将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其实李春芳也想过增补阁员。奈何,他也面对嘉靖同样的问题。那就是选谁入阁?或者说,他能压得下谁?高拱上一次没有入阁,这一次自然是虎视眈眈。张居正作为徐党中坚,按理说,李春芳这个时候,应该拉拢过来。作为自己的助手。
奈何,他与张居正之间,已经是貌合神离。再加上张居正与周梦臣之间的关系。拉张居正进来,到底是谁的帮手,还说不定的。
数日下来,李春芳忙得头昏脑胀。心中暗道:“这样不行。我也不能真一点事情不让周梦臣来办。但是该怎么压制周梦臣啊?”
李春芳想想了,决定将一件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事情,交给周梦臣处理。
这一日交接的时候,李春芳将一桩案子的卷宗留了下来。
周梦臣打开一看,就知道李春芳的心思。暗道:“想拿这一件事情来难我吗?”不过,李春芳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事情的确是很棘手的。
这一件事情是这样的。
辽东某关的守将,派了几个夜不收在关外巡视。但是有四个夜不收失踪了。他断定了,就是某个部落办的。而这个部落这个时候,派了十几个上京朝贡。
这个守将,就将这十几个人给扣了下来。要让这个部落将四个夜不收放回来,他就放人。
但是这个部落坚称没有这一件事情。于是尽起兵马来攻关卡。然后双方打了一仗,这个部落攻不破关,各有损伤,守将报捷斩首一百余人。
同时这个部落从其他途径上京告状。说这个守将阻塞贡道,欺凌他们。请朝廷为他们做主。
这一件事情上上下下都有想法。兵部那边很简单,杨博支持守将,因为杨博刚刚从辽东回来,辽东很多人都是他的旧部。他岂能不支持。
而朝中很多大臣都持反对意见的。
朝贡贸易是朝廷用来羁绊关外部落的有力的办法。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守将不能阻碍别人来朝贡。这是有问题的。而且即便而今也没有证据,说失踪的四个夜不收,就是被这个部落的人掳掠去了,或者杀了。
说来说去,都是朝廷这边没有占理。
这一件事情就到了内阁了。
李春芳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他如果支持军方,那么今后各地守军就会放肆欺凌关外各部,到时候辽东烽烟,恐怕永无宁日了。这不是他想看到的。而如果按照这个部落的说法来做。他要重重得罪军方,得罪兵部,这对没有什么根基的李春芳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
至于和稀泥,更是双方都不满意。
周梦臣很快就有了决断。
首先,下令训斥守将。主要原因不是他扣押朝贡使团。而是他将事情开头,却没有自己擦好屁股。然后将这个守将降职调入京营听用。然后,派一员重将,率万余大军去这个部落,专门调查这四名夜不收的情况,生要见人,死要见尸。既不见人,又不见尸。那就拖着吧,要看看,最后承受不住的人是谁。
训斥守将,降职调入京营,其实是平调。就好像京官与外官的区别一样,在外面的官员调入京师,宁肯降级。
而派人去调查四个夜不收的下落,肯定是查不出来什么的。那就钝刀子放血,万余大军驻扎这个部落,这个部落决计供养不起的。
要么他们找出一个合适的人选来顶罪,要么就查出来到底是谁杀了大明的人。
周梦臣自然也有自己的考量的。
而今大明军中派系谁的势力最大?周梦臣。
所以周梦臣的倾向也很简单,他倾向于军方,他还与杨博是盟友。自然要为杨博说话了。而且即便刨除这些因素,周梦臣也觉得这个部落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大。
不管这个守将做了什么。这个部落要求达不到满足,第一件事情是攻城。想要破关。仅仅这一点,周梦臣就要好好收拾一下。
没有上过战场的文官。在很多时候都有一些太迂腐。这一件事情在周梦臣这里简单明快,立即有了决断。但李春芳却被难住了。就是因为李春芳考虑其他因素太多的。他首先要考虑不是国家利益,而是文官对武将压制。说实话,这个守将做的事情出格了。
这决计不能被鼓励的。
在李春芳的心中,大明内部的纲常,也就是文官对武将的管控,比区区一点蛮夷要重要得多。因为以大明这个体量,真能能影响大明存亡的,不是外部问题,而是内部问题。
这也是很多处理事情的优先级。周梦臣做出批示之后,根本没有等李春芳怎么样,而是直接将此事开始走流程,他顺便传了消息下去。
周梦臣在内阁这一段时间,什么事情都没有做。但是并不代表周梦臣的势力就不存在了。
第二天。李春芳再打听这个案子,就已经发下去了。木已成舟了。
李春芳虽然对这个结果很不满。但是也无可奈何。
很快下面就按这个方案执行起来。
辽东参将杨照出关,巡视。
这一件事情很顺利的解决了,不管是真是假,反正杀害四名夜不收的凶手很快就找到了,顺便一个小部落在关外除名了。
只是周梦臣却从这一件事情看出了深深的隐患。
周梦臣心中暗道:“辽东的局面恐怕不如我想的那么好。”
在此之前,周梦臣觉得辽东既然已经进行了军制改革,以辽东额兵有十几万。虽然说辽东的边防线是有一点点长,但决计不至于出什么问题。
就对比河朔省的。河朔省额兵也不过十几万,更是孤悬于外,东边是草原,西边也是草原,北边是瀚海,而过去瀚海就是漠北。
总体上三面临敌。如果不是黄河航道打通。有了一条与内地联系紧密的交通线。才算是稳定下来。更有双方紧密的商业往来,才算是让河朔省稳定下来。
即便如此,每年河朔省都有几百个斩首。这都是零零星星的边境纠纷。毕竟在地图上有一条边境线,但是实际上,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根本不存在这玩意。
谁拳头硬,谁说了算。
河朔省大战没有,数百人小冲突,简直是家常便饭。但是因为军事改革的原因,士气高昂,兵精粮足。所以很少吃亏,即便吃亏了,也会立即报复过去,然后将两战合并在一起,那就是稍有小挫,后又大胜,哎,也是胜仗。
辽东这边,要比河朔省好多了,最少大明经营这么多年了,有边墙,有城堡。有百姓支持。如果真按照军制改革了,十几万大军,没有缺额,不要说守住边疆,再来一次成化犁廷,都不是问题。
蛮夷畏威而不怀德。周梦臣再清楚不过了。下面人会骗上面。但是骗不过他的对手,区区一个小部落如何敢说攻城就攻城。这背后的信息,才让周梦臣警觉。
这一件事对周梦臣来说也有一些棘手。辽东是晋党的地盘,晋党是他的盟友,辽东的盖子下面是什么?要不要掀盖子?
这都是问题。
说实话,李春芳这个首辅有些不合格。但是李春芳毕竟是状元之才,或许作为首辅总览天下,是不大合适的。但是作为一名大学士,分管一部分事务是合格的。
这忽然增加的事务,他只能拼命加班来弥补。
只是并不是谁都有杨国忠那个本事,可以挂上几十个官职,还能将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其实李春芳也想过增补阁员。奈何,他也面对嘉靖同样的问题。那就是选谁入阁?或者说,他能压得下谁?高拱上一次没有入阁,这一次自然是虎视眈眈。张居正作为徐党中坚,按理说,李春芳这个时候,应该拉拢过来。作为自己的助手。
奈何,他与张居正之间,已经是貌合神离。再加上张居正与周梦臣之间的关系。拉张居正进来,到底是谁的帮手,还说不定的。
数日下来,李春芳忙得头昏脑胀。心中暗道:“这样不行。我也不能真一点事情不让周梦臣来办。但是该怎么压制周梦臣啊?”
李春芳想想了,决定将一件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事情,交给周梦臣处理。
这一日交接的时候,李春芳将一桩案子的卷宗留了下来。
周梦臣打开一看,就知道李春芳的心思。暗道:“想拿这一件事情来难我吗?”不过,李春芳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事情的确是很棘手的。
这一件事情是这样的。
辽东某关的守将,派了几个夜不收在关外巡视。但是有四个夜不收失踪了。他断定了,就是某个部落办的。而这个部落这个时候,派了十几个上京朝贡。
这个守将,就将这十几个人给扣了下来。要让这个部落将四个夜不收放回来,他就放人。
但是这个部落坚称没有这一件事情。于是尽起兵马来攻关卡。然后双方打了一仗,这个部落攻不破关,各有损伤,守将报捷斩首一百余人。
同时这个部落从其他途径上京告状。说这个守将阻塞贡道,欺凌他们。请朝廷为他们做主。
这一件事情上上下下都有想法。兵部那边很简单,杨博支持守将,因为杨博刚刚从辽东回来,辽东很多人都是他的旧部。他岂能不支持。
而朝中很多大臣都持反对意见的。
朝贡贸易是朝廷用来羁绊关外部落的有力的办法。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守将不能阻碍别人来朝贡。这是有问题的。而且即便而今也没有证据,说失踪的四个夜不收,就是被这个部落的人掳掠去了,或者杀了。
说来说去,都是朝廷这边没有占理。
这一件事情就到了内阁了。
李春芳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他如果支持军方,那么今后各地守军就会放肆欺凌关外各部,到时候辽东烽烟,恐怕永无宁日了。这不是他想看到的。而如果按照这个部落的说法来做。他要重重得罪军方,得罪兵部,这对没有什么根基的李春芳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
至于和稀泥,更是双方都不满意。
周梦臣很快就有了决断。
首先,下令训斥守将。主要原因不是他扣押朝贡使团。而是他将事情开头,却没有自己擦好屁股。然后将这个守将降职调入京营听用。然后,派一员重将,率万余大军去这个部落,专门调查这四名夜不收的情况,生要见人,死要见尸。既不见人,又不见尸。那就拖着吧,要看看,最后承受不住的人是谁。
训斥守将,降职调入京营,其实是平调。就好像京官与外官的区别一样,在外面的官员调入京师,宁肯降级。
而派人去调查四个夜不收的下落,肯定是查不出来什么的。那就钝刀子放血,万余大军驻扎这个部落,这个部落决计供养不起的。
要么他们找出一个合适的人选来顶罪,要么就查出来到底是谁杀了大明的人。
周梦臣自然也有自己的考量的。
而今大明军中派系谁的势力最大?周梦臣。
所以周梦臣的倾向也很简单,他倾向于军方,他还与杨博是盟友。自然要为杨博说话了。而且即便刨除这些因素,周梦臣也觉得这个部落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大。
不管这个守将做了什么。这个部落要求达不到满足,第一件事情是攻城。想要破关。仅仅这一点,周梦臣就要好好收拾一下。
没有上过战场的文官。在很多时候都有一些太迂腐。这一件事情在周梦臣这里简单明快,立即有了决断。但李春芳却被难住了。就是因为李春芳考虑其他因素太多的。他首先要考虑不是国家利益,而是文官对武将压制。说实话,这个守将做的事情出格了。
这决计不能被鼓励的。
在李春芳的心中,大明内部的纲常,也就是文官对武将的管控,比区区一点蛮夷要重要得多。因为以大明这个体量,真能能影响大明存亡的,不是外部问题,而是内部问题。
这也是很多处理事情的优先级。周梦臣做出批示之后,根本没有等李春芳怎么样,而是直接将此事开始走流程,他顺便传了消息下去。
周梦臣在内阁这一段时间,什么事情都没有做。但是并不代表周梦臣的势力就不存在了。
第二天。李春芳再打听这个案子,就已经发下去了。木已成舟了。
李春芳虽然对这个结果很不满。但是也无可奈何。
很快下面就按这个方案执行起来。
辽东参将杨照出关,巡视。
这一件事情很顺利的解决了,不管是真是假,反正杀害四名夜不收的凶手很快就找到了,顺便一个小部落在关外除名了。
只是周梦臣却从这一件事情看出了深深的隐患。
周梦臣心中暗道:“辽东的局面恐怕不如我想的那么好。”
在此之前,周梦臣觉得辽东既然已经进行了军制改革,以辽东额兵有十几万。虽然说辽东的边防线是有一点点长,但决计不至于出什么问题。
就对比河朔省的。河朔省额兵也不过十几万,更是孤悬于外,东边是草原,西边也是草原,北边是瀚海,而过去瀚海就是漠北。
总体上三面临敌。如果不是黄河航道打通。有了一条与内地联系紧密的交通线。才算是稳定下来。更有双方紧密的商业往来,才算是让河朔省稳定下来。
即便如此,每年河朔省都有几百个斩首。这都是零零星星的边境纠纷。毕竟在地图上有一条边境线,但是实际上,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根本不存在这玩意。
谁拳头硬,谁说了算。
河朔省大战没有,数百人小冲突,简直是家常便饭。但是因为军事改革的原因,士气高昂,兵精粮足。所以很少吃亏,即便吃亏了,也会立即报复过去,然后将两战合并在一起,那就是稍有小挫,后又大胜,哎,也是胜仗。
辽东这边,要比河朔省好多了,最少大明经营这么多年了,有边墙,有城堡。有百姓支持。如果真按照军制改革了,十几万大军,没有缺额,不要说守住边疆,再来一次成化犁廷,都不是问题。
蛮夷畏威而不怀德。周梦臣再清楚不过了。下面人会骗上面。但是骗不过他的对手,区区一个小部落如何敢说攻城就攻城。这背后的信息,才让周梦臣警觉。
这一件事对周梦臣来说也有一些棘手。辽东是晋党的地盘,晋党是他的盟友,辽东的盖子下面是什么?要不要掀盖子?
这都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