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改制?”
当司马光找到欧阳辩的时候,欧阳辩有些惊讶。
司马光认真地点点头:“是的,我们谏院内部讨论过,这个事情要成功还得找你。”
欧阳辩忍不住有些哑然失笑。
你们这是真信任我啊。
不过欧阳辩倒是有些惊喜,因为他一直担心的就是司马光他们会反对改制。
毕竟司马光的祖宗法不可易的名声太大了,导致欧阳辩一有想法就得先考虑如何说服司马光他们。
现在司马光竟然有推动变法的想法,这就让整个事情少了一大障碍了。
“司马大人怎么会想起变革税法呢?”
欧阳辩有些好奇。
司马光道:“大宋税法混乱,空子太多,以至于农户已经承受不起了,是到了该给农户减负的时候了。
以前我们是看不到希望,现在国库收入以商税为主,农税为辅,即便是农税这一块上面减收,也不会影响国家大事。
更何况以前没有季默,现在有季默,季默在清丈田亩上的才华,着实令我们惊叹,我觉得可以一试。
大宋周报季默看了吧,周树人先生所说的税法改制,的确有诸多可取之处,如果能够实现周先生所说的税法,那就是天下农户之幸!
季默,你以为如何?”
司马光目光炯炯看着欧阳辩。
欧阳辩看到司马光似乎在鼓动自己勇于担事,忍不住有些好笑。
这就有些尴尬了,您不知道周树人是谁,可我知道啊,而且,那就是我啊!
要不要告诉司马光呢?
欧阳辩想了想,觉得还是得说,因为这事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到时候身份暴露,那得有多尴尬啊。
“司马大人,其实……周树人就是我。”
欧阳辩有些尴尬道。
司马光不以为忤反而惊喜道:“我说怪不得周先生的论点和你的《论历代政治得失》一书的观点那么相似呢,果然是你的手笔,太好了!”
欧阳辩笑了笑道:“司马大人和谏院的各位大人认为税法应该怎么改呢?”
欧阳辩问这个是要确定这几位的心思到底坚不坚定。
司马光道:“按照你的说法,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进行官收官解,废黜一切苛捐杂税。
我觉得这些都是很正确的想法,另外我认为,最好是将田赋缴纳比例下调一些,这样农民的负担会更小一些。”
对于司马光这个说法,欧阳辩颔首表示同意。
北宋的人口和土地都少于明清,但是赋税劳役收入却远高于明清,这里面的答案只能是北宋平民承担着比明清沉重的多的税役负担。
司马光继续道:“咱们大宋不抑兼并,放任土地交易,官员士绅有着种种特权可以免除赋税劳役,普通民户则完全不能。
农户不仅要缴纳税赋,还要承担劳役。
租种官田的佃农,要负担超过收成四成的田租。
拥有土地的自耕农,则要承担十五税一民田之赋。
在缴纳两税正税的同时,还要为两税正额缴纳名目繁多的加耗,一般正额一石,加耗数升。
另外还要缴纳正额的一成,归入义仓……”
说到这里,司马光脸色变得有些沉重起来。
“如果仅仅如此也就罢了,本来两税应在固定地点缴税,但官府还要强迫农户把税物送到指定地点上交,也就是所谓的支移。
这样官府的运输费用是省下来了,却增加了百姓负担。
我在永兴军路时候,官府就曾规定一二等户支移300里,三四等户支移200里,五等户支移100里。
不愿意支移的,就得支付道里脚钱。起初税户为了节省运费,在原地把税物换成铜钱带到支移目的地去交税,可在路上还要为铜钱交过税!
道里脚钱成为定制后,至和年间,京西路每斗脚钱高达56文,已经和正税数额相差无几了!”
说到这里,司马光忍不住叹息。
“……这还没完呢,除了支移,官府经常按照自身需要,把应缴纳税物,折换成官府需要之物,称为折变。
按规定,折变本来应该按照市场平价折算,但收税人总是压低纳税人交的税物价格,抬高折变目的物的价格。
包孝肃曾经说过一事,淮南两浙的发运司命令税户把小麦按照每斗94文折为现钱交纳,比市价高了足足两倍!
这些你在文章里面写过,但远远比你所写的还要过分,在折变操作中,官府官吏不按规定明示操作,而且经常多次折变。
比如本应纳现钱,官府却要求折变成绢帛,然后再把绢帛折变成丝绵,再把丝绵折为现钱。
这样一来,官府收到的钱经过三次翻倍,已经是原来的八倍以上!”
司马光痛心疾首道:“……民户如果有地百亩,收成一百五十石,两税正额十五税一,约为百斗,即十石,加上五斗的加耗,一石的义仓。
支移道里脚钱37石,再加上两次折变,农民需要缴纳的税赋就从十石增加到了近五十石!
民户除了要承担年收成三分之一的民田之赋,还要承担丁口之赋,也就是人头税。
这项税不分主客户,都要缴纳。丁钱数额各地不同,从百文到七百文,米数斗到一石不等。
还有,咱们大宋还继承了许多唐五代留下的杂税,如南唐时传下来的税苗加三分供军用,盐博绸绢,加耗丝绵,户口盐钱,耗脚斗面等十四种杂税,北方的蚕盐钱,以及牛皮,农具,鞋钱,曲引钱等众多杂税。
仁宗时,对这些杂税进行了分类合并,随夏税交纳,同时又增加了许多其他随夏税的杂税。
还有和预买,原本是官府在初春给民户本钱养蚕种棉纺织,到了夏收民户交纳绢布。但后来,官府的本钱变为七成给盐,三成给现钱。
由于自耕农户税赋繁重,官府又不抑制土地兼并,很多民户失去土地迁移到了城市坊郭,但进城后还要缴纳种种城郭之赋!”
司马光说到这里,眼里有莹莹之光。
“……何谓敲骨吸髓,这就是!
咱们大宋的民户太难了!”
当司马光找到欧阳辩的时候,欧阳辩有些惊讶。
司马光认真地点点头:“是的,我们谏院内部讨论过,这个事情要成功还得找你。”
欧阳辩忍不住有些哑然失笑。
你们这是真信任我啊。
不过欧阳辩倒是有些惊喜,因为他一直担心的就是司马光他们会反对改制。
毕竟司马光的祖宗法不可易的名声太大了,导致欧阳辩一有想法就得先考虑如何说服司马光他们。
现在司马光竟然有推动变法的想法,这就让整个事情少了一大障碍了。
“司马大人怎么会想起变革税法呢?”
欧阳辩有些好奇。
司马光道:“大宋税法混乱,空子太多,以至于农户已经承受不起了,是到了该给农户减负的时候了。
以前我们是看不到希望,现在国库收入以商税为主,农税为辅,即便是农税这一块上面减收,也不会影响国家大事。
更何况以前没有季默,现在有季默,季默在清丈田亩上的才华,着实令我们惊叹,我觉得可以一试。
大宋周报季默看了吧,周树人先生所说的税法改制,的确有诸多可取之处,如果能够实现周先生所说的税法,那就是天下农户之幸!
季默,你以为如何?”
司马光目光炯炯看着欧阳辩。
欧阳辩看到司马光似乎在鼓动自己勇于担事,忍不住有些好笑。
这就有些尴尬了,您不知道周树人是谁,可我知道啊,而且,那就是我啊!
要不要告诉司马光呢?
欧阳辩想了想,觉得还是得说,因为这事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到时候身份暴露,那得有多尴尬啊。
“司马大人,其实……周树人就是我。”
欧阳辩有些尴尬道。
司马光不以为忤反而惊喜道:“我说怪不得周先生的论点和你的《论历代政治得失》一书的观点那么相似呢,果然是你的手笔,太好了!”
欧阳辩笑了笑道:“司马大人和谏院的各位大人认为税法应该怎么改呢?”
欧阳辩问这个是要确定这几位的心思到底坚不坚定。
司马光道:“按照你的说法,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进行官收官解,废黜一切苛捐杂税。
我觉得这些都是很正确的想法,另外我认为,最好是将田赋缴纳比例下调一些,这样农民的负担会更小一些。”
对于司马光这个说法,欧阳辩颔首表示同意。
北宋的人口和土地都少于明清,但是赋税劳役收入却远高于明清,这里面的答案只能是北宋平民承担着比明清沉重的多的税役负担。
司马光继续道:“咱们大宋不抑兼并,放任土地交易,官员士绅有着种种特权可以免除赋税劳役,普通民户则完全不能。
农户不仅要缴纳税赋,还要承担劳役。
租种官田的佃农,要负担超过收成四成的田租。
拥有土地的自耕农,则要承担十五税一民田之赋。
在缴纳两税正税的同时,还要为两税正额缴纳名目繁多的加耗,一般正额一石,加耗数升。
另外还要缴纳正额的一成,归入义仓……”
说到这里,司马光脸色变得有些沉重起来。
“如果仅仅如此也就罢了,本来两税应在固定地点缴税,但官府还要强迫农户把税物送到指定地点上交,也就是所谓的支移。
这样官府的运输费用是省下来了,却增加了百姓负担。
我在永兴军路时候,官府就曾规定一二等户支移300里,三四等户支移200里,五等户支移100里。
不愿意支移的,就得支付道里脚钱。起初税户为了节省运费,在原地把税物换成铜钱带到支移目的地去交税,可在路上还要为铜钱交过税!
道里脚钱成为定制后,至和年间,京西路每斗脚钱高达56文,已经和正税数额相差无几了!”
说到这里,司马光忍不住叹息。
“……这还没完呢,除了支移,官府经常按照自身需要,把应缴纳税物,折换成官府需要之物,称为折变。
按规定,折变本来应该按照市场平价折算,但收税人总是压低纳税人交的税物价格,抬高折变目的物的价格。
包孝肃曾经说过一事,淮南两浙的发运司命令税户把小麦按照每斗94文折为现钱交纳,比市价高了足足两倍!
这些你在文章里面写过,但远远比你所写的还要过分,在折变操作中,官府官吏不按规定明示操作,而且经常多次折变。
比如本应纳现钱,官府却要求折变成绢帛,然后再把绢帛折变成丝绵,再把丝绵折为现钱。
这样一来,官府收到的钱经过三次翻倍,已经是原来的八倍以上!”
司马光痛心疾首道:“……民户如果有地百亩,收成一百五十石,两税正额十五税一,约为百斗,即十石,加上五斗的加耗,一石的义仓。
支移道里脚钱37石,再加上两次折变,农民需要缴纳的税赋就从十石增加到了近五十石!
民户除了要承担年收成三分之一的民田之赋,还要承担丁口之赋,也就是人头税。
这项税不分主客户,都要缴纳。丁钱数额各地不同,从百文到七百文,米数斗到一石不等。
还有,咱们大宋还继承了许多唐五代留下的杂税,如南唐时传下来的税苗加三分供军用,盐博绸绢,加耗丝绵,户口盐钱,耗脚斗面等十四种杂税,北方的蚕盐钱,以及牛皮,农具,鞋钱,曲引钱等众多杂税。
仁宗时,对这些杂税进行了分类合并,随夏税交纳,同时又增加了许多其他随夏税的杂税。
还有和预买,原本是官府在初春给民户本钱养蚕种棉纺织,到了夏收民户交纳绢布。但后来,官府的本钱变为七成给盐,三成给现钱。
由于自耕农户税赋繁重,官府又不抑制土地兼并,很多民户失去土地迁移到了城市坊郭,但进城后还要缴纳种种城郭之赋!”
司马光说到这里,眼里有莹莹之光。
“……何谓敲骨吸髓,这就是!
咱们大宋的民户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