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孙嫔的宫中度过一晚,朱瞻基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不得不承认,孙嫔是个能让男人欲罢不能的女子。这一刻他终于理解了为何自己以后会坚持废掉胡氏,扶孙氏上位。
这个女子让男人不由自主就会升起保护的欲望,胡氏在宫斗中根本不是她的对手。
朱瞻基暗暗警醒,不能让自己陷在孙氏的温柔乡里。
天还没亮,在城门刚打开的时候,朱瞻基就带着人出城进了军营。堪堪赶上新兵的出操,便跟着士兵们完成了十里长跑的训练。
在军营吃过早饭,又匆匆赶往军器局,安排军器局的工作。
一千多人的工作调整调度,事务繁杂根本就不是一两天就能理清。
首先工匠们的工作环境一定要改善,不能还跟以前一样脏乱差,像是一个乞丐窝。
这种强制的卫生要求招致了工匠们的极其不理解,在他们看来,一群苦哈哈的干活之人,为何非要收拾的那么利落。
逼得朱瞻基只能以罚俸为威胁强制执行,个人卫生不达标处罚个人,一个班组卫生不达标就处罚班组,一个车间卫生不达标就处罚车间。
重新调整后的军器局分成了不同职能的十几个车间,大致分为冷兵器车间,火炮车间,火铳车间、火药车间和木工车间。
每个大车间里又进行细分,比如说冷兵器车间就分为箭头车间、枪头车间、腰刀车间等细分的车间。
这些冷兵器的打制技艺早已成熟,只要规定好制度,严格执行就不用朱瞻基过多的操心。
最让朱瞻基无法忍受的是火器的生产,看过了后世火器的威力,再看现在军器局所生产的火门枪,朱瞻基是一百个瞧不上。
不过他也知道,现在让工匠们一下子就能造出新式火枪那是强人所难。
不能造不代表不能提前研究,为此朱瞻基将燧发枪的原理讲给工匠们听,并发下赏格,谁能第一个研发出燧发枪,太孙殿下赏银一千两。
同时其他工匠有什么别的重大发明也一样赏银一千两,朱瞻基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军器局上千工匠就不信没有几个心思灵巧之人。
赏格发了下去,要求也提了出来,什么时候能够做出成果,只有时间能够决定。
----------------
中午吃饭的时候,朱瞻基听到了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关在刑部大牢里的李显明与兵部武库司郎中死了。
报信之人言之凿凿的说是畏罪自杀,军器局贪腐案死了两个重要证人,线索被迫中断。
朱瞻基心中打了个冷颤,这就是老爹深藏不露的手段吗?
人死了,就是皇爷爷要追究也只能追究看守牢房的狱卒,对于大人物来说这不过是无足轻重的蝼蚁,死活并不重要。
太子老爹已经具备了政客的腹黑手狠的特质,这么多年稳如泰山的太子之位,岂是浪得虚名。
看来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这种视人生死如草芥一般的冷血朱瞻基暂时就学不来。
受到一万点暴击伤害的朱瞻基,觉得应该需要找一个幕僚为自己出谋划策了。
可是茫茫人海又去哪里找一个合心的幕僚呢?朱瞻基现在有点恨自己干嘛那么快醒过来,多做上几天梦,可能就会对大明朝的人才有个更全面的认识。不至于到现在只记得一个三杨和于谦。
心中烦闷的朱瞻基吃过午饭后不想待在军器局,就带着范安和锦衣卫校尉着便装出了军器局在大街上闲逛。
朱瞻基这样的贵人微服出行,最受罪的是负责安保的人员,锦衣卫跟随人员看谁都像刺客。
朱瞻基倒是觉得没什么问题,眼下可是大明最安全的时代,朱棣整日盯着地图,琢磨还能找谁练练手。
大明百姓看待蛮夷如同树上的猢狲,无非就是多穿了一件衣服。
经过两宋培养积累,到了大明已经发展出相当规模的市民人口,住在城池里百姓,大部分并不从事农耕。
城市中大量的人口催生了各种行业,造就了城市的繁荣。尤其话本小说的兴起,更是让茶馆兴盛起来。
一个好的说书人就能让一座茶馆生意火爆。一张书案,一把折扇,一只醒木,一个说书人,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一段引人入胜的讲述。
关键时刻突然的停顿,更是让人抓耳挠腮,恨不得把说书人抓过来暴打一顿。
朱瞻基此刻就坐在一家名叫‘春晓茶馆’的雅间里听说书人说书,说书人讲的是刚刚流行起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写书人原是张士诚手下谋士,张士诚败亡之后流落江湖,靠着写话本谋生。
说书人正讲到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救出阿斗,说书人口才极好,抑扬顿挫中将白马银枪的赵子龙刻画的惟妙惟肖。
讲到高潮之处,茶馆的听众就会高声喝好,随之而来的便是数目不等的打赏,就像书友在某点上看作者君写的书一样,看的爽了随手打赏一些点币,只为内心深处的一点欣赏。
科学证明花钱使人愉悦,挣钱使人痛苦。所有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有人给自己挣钱,然后自己可劲儿的花钱的梦想。
说书人是江湖老手,说到关键时刻,一拍醒木说道:“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有些中二病犯了的茶客高呼:“不许走,爷们要听下回,不就是想要银子,爷们最不缺的就是银子。”
说书人见惯了这种场面,也不着恼,微笑着作揖行礼,倒退着从后门出去了。
被吊着胃口的茶客,想要听后来的故事就得明天再来茶馆,这就是茶馆与说书人之间的双赢。
朱瞻基看着茶馆热闹的景象,又想起房山县衣不遮体的百姓,大明能够进茶馆喝茶听书还是少数,大多数的百姓都在为一日三餐而奔忙。
到头来丰年勉强不被饿死,灾年就只能卖儿卖女、典卖土地。从此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
正在胡思乱想间,茶博士进来雅间禀告道:“客人,有位先生相见您!”
不得不承认,孙嫔是个能让男人欲罢不能的女子。这一刻他终于理解了为何自己以后会坚持废掉胡氏,扶孙氏上位。
这个女子让男人不由自主就会升起保护的欲望,胡氏在宫斗中根本不是她的对手。
朱瞻基暗暗警醒,不能让自己陷在孙氏的温柔乡里。
天还没亮,在城门刚打开的时候,朱瞻基就带着人出城进了军营。堪堪赶上新兵的出操,便跟着士兵们完成了十里长跑的训练。
在军营吃过早饭,又匆匆赶往军器局,安排军器局的工作。
一千多人的工作调整调度,事务繁杂根本就不是一两天就能理清。
首先工匠们的工作环境一定要改善,不能还跟以前一样脏乱差,像是一个乞丐窝。
这种强制的卫生要求招致了工匠们的极其不理解,在他们看来,一群苦哈哈的干活之人,为何非要收拾的那么利落。
逼得朱瞻基只能以罚俸为威胁强制执行,个人卫生不达标处罚个人,一个班组卫生不达标就处罚班组,一个车间卫生不达标就处罚车间。
重新调整后的军器局分成了不同职能的十几个车间,大致分为冷兵器车间,火炮车间,火铳车间、火药车间和木工车间。
每个大车间里又进行细分,比如说冷兵器车间就分为箭头车间、枪头车间、腰刀车间等细分的车间。
这些冷兵器的打制技艺早已成熟,只要规定好制度,严格执行就不用朱瞻基过多的操心。
最让朱瞻基无法忍受的是火器的生产,看过了后世火器的威力,再看现在军器局所生产的火门枪,朱瞻基是一百个瞧不上。
不过他也知道,现在让工匠们一下子就能造出新式火枪那是强人所难。
不能造不代表不能提前研究,为此朱瞻基将燧发枪的原理讲给工匠们听,并发下赏格,谁能第一个研发出燧发枪,太孙殿下赏银一千两。
同时其他工匠有什么别的重大发明也一样赏银一千两,朱瞻基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军器局上千工匠就不信没有几个心思灵巧之人。
赏格发了下去,要求也提了出来,什么时候能够做出成果,只有时间能够决定。
----------------
中午吃饭的时候,朱瞻基听到了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关在刑部大牢里的李显明与兵部武库司郎中死了。
报信之人言之凿凿的说是畏罪自杀,军器局贪腐案死了两个重要证人,线索被迫中断。
朱瞻基心中打了个冷颤,这就是老爹深藏不露的手段吗?
人死了,就是皇爷爷要追究也只能追究看守牢房的狱卒,对于大人物来说这不过是无足轻重的蝼蚁,死活并不重要。
太子老爹已经具备了政客的腹黑手狠的特质,这么多年稳如泰山的太子之位,岂是浪得虚名。
看来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这种视人生死如草芥一般的冷血朱瞻基暂时就学不来。
受到一万点暴击伤害的朱瞻基,觉得应该需要找一个幕僚为自己出谋划策了。
可是茫茫人海又去哪里找一个合心的幕僚呢?朱瞻基现在有点恨自己干嘛那么快醒过来,多做上几天梦,可能就会对大明朝的人才有个更全面的认识。不至于到现在只记得一个三杨和于谦。
心中烦闷的朱瞻基吃过午饭后不想待在军器局,就带着范安和锦衣卫校尉着便装出了军器局在大街上闲逛。
朱瞻基这样的贵人微服出行,最受罪的是负责安保的人员,锦衣卫跟随人员看谁都像刺客。
朱瞻基倒是觉得没什么问题,眼下可是大明最安全的时代,朱棣整日盯着地图,琢磨还能找谁练练手。
大明百姓看待蛮夷如同树上的猢狲,无非就是多穿了一件衣服。
经过两宋培养积累,到了大明已经发展出相当规模的市民人口,住在城池里百姓,大部分并不从事农耕。
城市中大量的人口催生了各种行业,造就了城市的繁荣。尤其话本小说的兴起,更是让茶馆兴盛起来。
一个好的说书人就能让一座茶馆生意火爆。一张书案,一把折扇,一只醒木,一个说书人,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一段引人入胜的讲述。
关键时刻突然的停顿,更是让人抓耳挠腮,恨不得把说书人抓过来暴打一顿。
朱瞻基此刻就坐在一家名叫‘春晓茶馆’的雅间里听说书人说书,说书人讲的是刚刚流行起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写书人原是张士诚手下谋士,张士诚败亡之后流落江湖,靠着写话本谋生。
说书人正讲到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救出阿斗,说书人口才极好,抑扬顿挫中将白马银枪的赵子龙刻画的惟妙惟肖。
讲到高潮之处,茶馆的听众就会高声喝好,随之而来的便是数目不等的打赏,就像书友在某点上看作者君写的书一样,看的爽了随手打赏一些点币,只为内心深处的一点欣赏。
科学证明花钱使人愉悦,挣钱使人痛苦。所有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有人给自己挣钱,然后自己可劲儿的花钱的梦想。
说书人是江湖老手,说到关键时刻,一拍醒木说道:“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有些中二病犯了的茶客高呼:“不许走,爷们要听下回,不就是想要银子,爷们最不缺的就是银子。”
说书人见惯了这种场面,也不着恼,微笑着作揖行礼,倒退着从后门出去了。
被吊着胃口的茶客,想要听后来的故事就得明天再来茶馆,这就是茶馆与说书人之间的双赢。
朱瞻基看着茶馆热闹的景象,又想起房山县衣不遮体的百姓,大明能够进茶馆喝茶听书还是少数,大多数的百姓都在为一日三餐而奔忙。
到头来丰年勉强不被饿死,灾年就只能卖儿卖女、典卖土地。从此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
正在胡思乱想间,茶博士进来雅间禀告道:“客人,有位先生相见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