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对王仲义排斥董怀礼的行为喜闻乐见,未来一段时间两人要在临清搭档,若是一团和气才让他更不放心。
最终的查抄结果统计出来,光是巡检司上下就抄出近二十万两白银,董怀礼也将自家的五万两贪墨的白银拿了出来。是不是全部拿出来,朱瞻基也不愿意去深究,毕竟按照程序他是无权来处置地方官的。
所有财物统计到一起有近三十万两之多,这不是隆庆开关之后的白银,大明初年的白银还是很短缺的,获得白银的主要来源是国内的白银矿开采以及朝贡贸易。
民间获得白银的机会更是不多,一个小小的巡检司竟然能够查抄出这么多的白银,还在真是让朱瞻基大开眼界。
看来这临清还真是个膏腴之地,若是用心经营,一定能够将临清打造成一个商业基地。
朱瞻基给董怀礼留下五万两白银用做税关建设以及税关人员的招募,这些新招募的人员都要进行一定的培训才能上岗。
首先就要对临清这一段的运河河面进行拓宽,不然一旦税关建立起来会引起河道的堵塞。更为关键的是制度上的建设要从一开始就规范起来,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是一窝硕鼠。
离开临清一路无话,朱瞻基在船队到达凤阳之前就没有下船,在凤阳祭拜了先祖祖陵之后,继续登船南行。等到太子船队靠上南京龙江码头的时候,早已得到消息的在南京文武官员齐齐等在龙江码头,朱瞻基全副太子行头从船上顺着踏板缓步走上码头,以郑和与魏国公徐显宗为首的文武官员齐齐跪倒在地高呼:“臣等供应太子殿下!”
“众卿免礼平身!”
“谢殿下!”
朱瞻基大步上前,一把拉住为首的以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说道:“是显宗吧?”
“回殿下!臣是显宗!”
“你我是表兄弟,是自家人,不必拘于礼数。”
“谢殿下!”少年执礼甚恭,没有一丝少年人的神采飞扬。
少年就是今年刚刚嗣爵的魏国公徐显宗,显宗之名还是洪熙皇帝朱高炽亲赐。少年有些腼腆,做为南京城爵位最高的勋贵,徐氏一门两公可谓是显赫至极。
不过这个少年一生并无什么声名,可能是因为父亲被夺爵一事的影响,当代魏国公一生都很低调。
朱瞻基对于勋贵并无什么不好的看法,不能说人家生于功臣之家享受了祖辈的荣光就是罪大恶极的罪过。关键的是朝廷对于宗室勋贵的管理有问题,尤其是宗室无论生多少都要朝廷来管。
宗室不准有任何的政治权利,又不缺吃穿,除了在女人的肚皮上使劲还能干什么?自然是孩子越生越多,朝廷的负担也就越来越重。以后宗室越来越会成为大明最大的弊政,趁着现在宗室子弟还没有蔓延开,现在就需要进行妥善的安排。
与魏国公徐显宗打完招呼之后,朱瞻基走到一个身穿大红蟒袍的老太监面前,还没等朱瞻基张口,老太监就躬身行礼道:“臣南京守备太监,操江提督郑和拜见太子殿下!”
朱瞻基赶紧上前一把托住郑和说道:“孤可不敢承受郑公公的大礼,您是我大明的功臣,理应孤这个晚辈拜见您才对。”
“殿下此言折煞老臣,臣本残疾之人,蒙先帝不弃效命于疆场,扬波于海外,怎敢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是应该的,就连父皇也对公公的功绩赞不绝口,若不是公公是内官,公侯之位必不可少!”
“殿下谬赞了,臣不过是刑余之人,皇家奴仆,比不得朝堂诸公!”
朱瞻基心说您老的功绩在未来可是压过了皇爷爷,那是完完全全的名垂青史,整个大明能与您老比肩的也就一个王阳明。
与郑和寒暄了几句之后,朱瞻基又与郑和的副手王景弘相见,这位被文官刻意隐瞒了功绩的太监,生的无名死的亦是无名。
朱瞻基暗自发誓绝对不能再让这样的事重演,郑和与王景弘可是比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文官重要的多。王景弘没想到太子殿下对他这个太监如此热情,有点受宠若惊。
做为皇家奴仆,太监的荣辱与帝王息息相关,太子殿下不出意外必定是下一任皇帝,能在太子殿下心中留下好的印象,未来的地位可期。
与郑和已经五十多岁,时日不多不同,王景弘刚刚四十出头,幼年进宫熬到今天的地位实属不易。心中还是有着更进一步的野望,太子殿下就是他王景弘未来的贵人。
见过两位南京守备太监之后,朱瞻基又与襄城伯等在南京的大明勋贵一一寒暄,尽量做到照顾到每一个人,不使人产生太子殿下倨傲无礼的印象。
最后相见的就是大明南京六部九寺官员,以及应天府府尹等人。一一相见完毕,朱瞻基并没有直接进入南京城,而是不顾旅途劳顿,先去太祖陵寝祭拜了太祖高皇帝的孝陵。
这样一出政治作秀给南京的文武百官留下了极好的印象。祭拜完毕以后在文武官员的护卫之下从正阳门进入南京城,直入皇城,并在皇城设宴招待南京的文武百官。
席间朱瞻基展现了高超的交往艺术,让每一个人都觉得与太子殿下说话如沐春风,每一个人都觉得得到了太子殿下的重视。
酒宴本就是一个联络感情的场所,这是朱瞻基第一次在没有皇爷爷与父亲在一旁指点的情况下,独自面对文武百官,这种场合最是考验人的政治素养。
一场酒宴下来,朱瞻基给在南京的文武百官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文武百官都对大明有此储君感到万分庆幸,大明有此储君乃是大明之福。
酒宴过后,朱瞻基留下了郑和与王景弘,以及从交趾布政使司回来南京休养的黄福。
朱瞻基命宫人守住东宫大门,不许任何人靠近。待宫人关上房门之后,朱瞻基命范安在墙上挂起一副巨大的地图,郑和与王景弘对这副地图异常熟悉,因为这幅图就是根据他们这些年航海所经过的地方绘制出来的。
黄福有些疑惑,看太子这个样子是对下西洋很感兴趣,可是留下他一个文官干什么?难不成还要派自己这把老骨头去下西洋吗?
最终的查抄结果统计出来,光是巡检司上下就抄出近二十万两白银,董怀礼也将自家的五万两贪墨的白银拿了出来。是不是全部拿出来,朱瞻基也不愿意去深究,毕竟按照程序他是无权来处置地方官的。
所有财物统计到一起有近三十万两之多,这不是隆庆开关之后的白银,大明初年的白银还是很短缺的,获得白银的主要来源是国内的白银矿开采以及朝贡贸易。
民间获得白银的机会更是不多,一个小小的巡检司竟然能够查抄出这么多的白银,还在真是让朱瞻基大开眼界。
看来这临清还真是个膏腴之地,若是用心经营,一定能够将临清打造成一个商业基地。
朱瞻基给董怀礼留下五万两白银用做税关建设以及税关人员的招募,这些新招募的人员都要进行一定的培训才能上岗。
首先就要对临清这一段的运河河面进行拓宽,不然一旦税关建立起来会引起河道的堵塞。更为关键的是制度上的建设要从一开始就规范起来,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是一窝硕鼠。
离开临清一路无话,朱瞻基在船队到达凤阳之前就没有下船,在凤阳祭拜了先祖祖陵之后,继续登船南行。等到太子船队靠上南京龙江码头的时候,早已得到消息的在南京文武官员齐齐等在龙江码头,朱瞻基全副太子行头从船上顺着踏板缓步走上码头,以郑和与魏国公徐显宗为首的文武官员齐齐跪倒在地高呼:“臣等供应太子殿下!”
“众卿免礼平身!”
“谢殿下!”
朱瞻基大步上前,一把拉住为首的以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说道:“是显宗吧?”
“回殿下!臣是显宗!”
“你我是表兄弟,是自家人,不必拘于礼数。”
“谢殿下!”少年执礼甚恭,没有一丝少年人的神采飞扬。
少年就是今年刚刚嗣爵的魏国公徐显宗,显宗之名还是洪熙皇帝朱高炽亲赐。少年有些腼腆,做为南京城爵位最高的勋贵,徐氏一门两公可谓是显赫至极。
不过这个少年一生并无什么声名,可能是因为父亲被夺爵一事的影响,当代魏国公一生都很低调。
朱瞻基对于勋贵并无什么不好的看法,不能说人家生于功臣之家享受了祖辈的荣光就是罪大恶极的罪过。关键的是朝廷对于宗室勋贵的管理有问题,尤其是宗室无论生多少都要朝廷来管。
宗室不准有任何的政治权利,又不缺吃穿,除了在女人的肚皮上使劲还能干什么?自然是孩子越生越多,朝廷的负担也就越来越重。以后宗室越来越会成为大明最大的弊政,趁着现在宗室子弟还没有蔓延开,现在就需要进行妥善的安排。
与魏国公徐显宗打完招呼之后,朱瞻基走到一个身穿大红蟒袍的老太监面前,还没等朱瞻基张口,老太监就躬身行礼道:“臣南京守备太监,操江提督郑和拜见太子殿下!”
朱瞻基赶紧上前一把托住郑和说道:“孤可不敢承受郑公公的大礼,您是我大明的功臣,理应孤这个晚辈拜见您才对。”
“殿下此言折煞老臣,臣本残疾之人,蒙先帝不弃效命于疆场,扬波于海外,怎敢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是应该的,就连父皇也对公公的功绩赞不绝口,若不是公公是内官,公侯之位必不可少!”
“殿下谬赞了,臣不过是刑余之人,皇家奴仆,比不得朝堂诸公!”
朱瞻基心说您老的功绩在未来可是压过了皇爷爷,那是完完全全的名垂青史,整个大明能与您老比肩的也就一个王阳明。
与郑和寒暄了几句之后,朱瞻基又与郑和的副手王景弘相见,这位被文官刻意隐瞒了功绩的太监,生的无名死的亦是无名。
朱瞻基暗自发誓绝对不能再让这样的事重演,郑和与王景弘可是比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文官重要的多。王景弘没想到太子殿下对他这个太监如此热情,有点受宠若惊。
做为皇家奴仆,太监的荣辱与帝王息息相关,太子殿下不出意外必定是下一任皇帝,能在太子殿下心中留下好的印象,未来的地位可期。
与郑和已经五十多岁,时日不多不同,王景弘刚刚四十出头,幼年进宫熬到今天的地位实属不易。心中还是有着更进一步的野望,太子殿下就是他王景弘未来的贵人。
见过两位南京守备太监之后,朱瞻基又与襄城伯等在南京的大明勋贵一一寒暄,尽量做到照顾到每一个人,不使人产生太子殿下倨傲无礼的印象。
最后相见的就是大明南京六部九寺官员,以及应天府府尹等人。一一相见完毕,朱瞻基并没有直接进入南京城,而是不顾旅途劳顿,先去太祖陵寝祭拜了太祖高皇帝的孝陵。
这样一出政治作秀给南京的文武百官留下了极好的印象。祭拜完毕以后在文武官员的护卫之下从正阳门进入南京城,直入皇城,并在皇城设宴招待南京的文武百官。
席间朱瞻基展现了高超的交往艺术,让每一个人都觉得与太子殿下说话如沐春风,每一个人都觉得得到了太子殿下的重视。
酒宴本就是一个联络感情的场所,这是朱瞻基第一次在没有皇爷爷与父亲在一旁指点的情况下,独自面对文武百官,这种场合最是考验人的政治素养。
一场酒宴下来,朱瞻基给在南京的文武百官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文武百官都对大明有此储君感到万分庆幸,大明有此储君乃是大明之福。
酒宴过后,朱瞻基留下了郑和与王景弘,以及从交趾布政使司回来南京休养的黄福。
朱瞻基命宫人守住东宫大门,不许任何人靠近。待宫人关上房门之后,朱瞻基命范安在墙上挂起一副巨大的地图,郑和与王景弘对这副地图异常熟悉,因为这幅图就是根据他们这些年航海所经过的地方绘制出来的。
黄福有些疑惑,看太子这个样子是对下西洋很感兴趣,可是留下他一个文官干什么?难不成还要派自己这把老骨头去下西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