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清早,崔家五房一家三口带上下人正式离开清、河,启程前往太、原王家。
崔大娘一路忐忑,叶蓁蓁和崔维桢都看在眼里,但无从劝解,只能依靠她自己想开了——乡近情更怯,自古无解的。
启程前,崔维桢已经让下人快马加鞭地赶去王家递消息,因此在两天后他们抵达王家老宅时,早一天得到消息的王君慎已经等候多时了。
王君慎的高兴溢于言表,拍了拍崔维桢的肩膀,目光落在妹妹王君澜身上:“四妹,爹和娘得知你今日回家,早早就起来等着了,你快随我回去,他们见到你肯定很高兴。”
回家二字让崔大娘眼圈一红,所有的踟躇和怯意都消失无踪,瞬间被归家心切所取代,她急急走上前,迫不及待地问道:“爹和娘的身子可好?”
“爹娘得知你过去那几年是被人陷害,蒙受冤屈后,身子一时禁受不住,两人都病了,直到收到你回家的来信,精神才有所好转,这会儿就福熙堂等着你呢。”
福熙堂是王家老族长荣老的院子。
崔大娘一听爹娘病了,顿时待不住,连忙催着王君慎往家里走,同时还不忘说道:“爹娘还病着,怎么敢让他们久等?”
王君慎没敢说他们心里愧疚这种的话,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但若明摆地说出来,阔别重逢的亲情难免蒙上了阴翳。
她既然愿意回来,说明愿意放下往日恩怨,他又何必旧事重提呢。
王家大宅的规模丝毫不比崔家差,健仆直接把轿子抬入福熙堂,王君澜才刚下车,就听一道撕心裂肺的声音响起:“我的儿啊。”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以其年龄不相称的速度冲过来,直接把崔大娘揽入怀中,开始嚎啕大哭,叶蓁蓁脚步一顿,已经意识到老妇人的身份。
崔大娘第一时间抱住老妇人,泪如雨下:“娘,女儿不孝,女儿让您挂心了。”
不管多大的人,在爹娘面前都是个孩子。
久别重逢的场景总是催人泪下,旁人看这对哭成泪人的母女,一时间也受了感染,都悄悄红了眼。
崔大娘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才想起娘亲还病着,连忙擦干眼泪把人扶起来:“娘,您别哭了,担心哭坏了身子。”
老夫人出身陇、西李氏,王君澜继承了她的相貌,即便她已经风烛残年,满脸皱纹,依旧能从她脸上看出美人的痕迹。
王李氏被女儿哄住了哭声,眼睛还有些红,她的目光越过王君澜落在崔维桢身上,眼睛又开始湿润了:“桢哥儿啊,外祖母的心肝儿,都怪外祖母没用,让你受苦了。”
没等她走过来,崔维桢主动上前握住她的手,“外祖母,孙儿一切都好,您该好好保重身体,长命百岁,等着孙儿和孙媳妇孝顺你。”
崔维桢难得软声哄人,老太太过人吃这套,顿时破涕为笑,拍着他的手不住地说好。
老太太的目光又落在叶蓁蓁脸上,眼神温和极了:“这就是我的孙媳妇吧,长得真机灵,好孩子,这些年多亏你照顾他们母子俩,这镯子还是我娘给我的,今日给你当个见面礼。”
说罢,就褪下手中镯子塞到叶蓁蓁手上,老太太看着苍老,手劲却一点也不差,按着她的手压根儿就不容她拒绝。
叶蓁蓁有些无措的看向崔大娘,为难极了,这是老太太的念想,怎么好收她的镯子呢?
要不说是母女呢,当初婆媳一见面,崔大娘也是给镯子的。
崔大娘看到儿媳妇求救的目光,摇了摇头:“长者赐不可辞,既然外祖母喜欢你,你就收下吧。”
话已至此,叶蓁蓁只能收下:“谢谢外祖母的赏赐。”
老太太开心地笑了,像个小孩子似的:“收下就对了,当初你娘想要这个镯子,外祖母都不肯给她,这是外祖母留着给孙媳妇的。”
崔大娘顿时露出怀念之色,目光怀念又孺幕,属于人类最真挚的感情和关怀在融融流淌,叶蓁蓁身处其中,整个人都平和起来。
她来古代这么久,遇到了不少人,有好有坏,对她情绪看法也各式各样。
原身的爹娘对她同样关爱,但毕竟是出自血脉的亲情,叶蓁蓁与他们相处总是隔了一层,但崔大娘则不然,是真的关爱她,把她当女儿、晚辈一样宠着、疼着,这份情谊她一直记在心底。
今日再见老太太,这种亲切、毫无保留的长辈关爱与崔大娘别无二致,不会与旁人一般计较她的出身和身份,发自内心一样把她当成晚辈,虽然根源是爱屋及乌,已经足够让她心中欢喜。
没有人会嫌弃别人的善意,对于独自飘零在古代的叶蓁蓁来说,善意和归属更是难能可贵。
祖孙三代感情融洽,其乐融融,被忽视在一旁的人不乐意了,王家老族长杵着拐杖,板着脸,沉声道:“既然回来了,站在院子做什么?进来说话。”
崔大娘这才发现站在门口的老父亲,看他昔日高大的身躯已经佝偻,鬓发染上斑白,昔日威严冷肃的面容依旧,却被皱纹和斑点攀爬而上,多了几分苍老和虚弱,他看起来和记忆力一样,又有了不同。
他是真的老了。
万般情绪在心里酝酿,怨恨、思念、孺幕、担忧……各种心绪搅拌着,最终凝成了苦楚和哽咽,她几番犹疑,最终还是喊了出来:“爹。”
即便心里怨憎着,也抵不过血脉相连的父女情,特别是面对着苍老的父亲,她更是狠心不下。
王世仁浑浊的眼神闪过一抹泪光,嘴唇动了动,似是有千言万语要与人说,最后溢出喉咙的,只是淡淡的一声“嗯”,语气平淡至极,宛若寻常。
崔大娘却忍不住笑了出来,这样威严寡语,才是她记忆中的父亲,她非但不会觉得受到冷落,反而觉得原是如此,仿佛岁月未曾流逝,隔阂未曾留下,她依旧是出嫁归宁的女儿,不曾是阔别重逢,只是携夫带子的一次探亲罢了。
若该如此,那该多好。
崔大娘一路忐忑,叶蓁蓁和崔维桢都看在眼里,但无从劝解,只能依靠她自己想开了——乡近情更怯,自古无解的。
启程前,崔维桢已经让下人快马加鞭地赶去王家递消息,因此在两天后他们抵达王家老宅时,早一天得到消息的王君慎已经等候多时了。
王君慎的高兴溢于言表,拍了拍崔维桢的肩膀,目光落在妹妹王君澜身上:“四妹,爹和娘得知你今日回家,早早就起来等着了,你快随我回去,他们见到你肯定很高兴。”
回家二字让崔大娘眼圈一红,所有的踟躇和怯意都消失无踪,瞬间被归家心切所取代,她急急走上前,迫不及待地问道:“爹和娘的身子可好?”
“爹娘得知你过去那几年是被人陷害,蒙受冤屈后,身子一时禁受不住,两人都病了,直到收到你回家的来信,精神才有所好转,这会儿就福熙堂等着你呢。”
福熙堂是王家老族长荣老的院子。
崔大娘一听爹娘病了,顿时待不住,连忙催着王君慎往家里走,同时还不忘说道:“爹娘还病着,怎么敢让他们久等?”
王君慎没敢说他们心里愧疚这种的话,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但若明摆地说出来,阔别重逢的亲情难免蒙上了阴翳。
她既然愿意回来,说明愿意放下往日恩怨,他又何必旧事重提呢。
王家大宅的规模丝毫不比崔家差,健仆直接把轿子抬入福熙堂,王君澜才刚下车,就听一道撕心裂肺的声音响起:“我的儿啊。”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以其年龄不相称的速度冲过来,直接把崔大娘揽入怀中,开始嚎啕大哭,叶蓁蓁脚步一顿,已经意识到老妇人的身份。
崔大娘第一时间抱住老妇人,泪如雨下:“娘,女儿不孝,女儿让您挂心了。”
不管多大的人,在爹娘面前都是个孩子。
久别重逢的场景总是催人泪下,旁人看这对哭成泪人的母女,一时间也受了感染,都悄悄红了眼。
崔大娘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才想起娘亲还病着,连忙擦干眼泪把人扶起来:“娘,您别哭了,担心哭坏了身子。”
老夫人出身陇、西李氏,王君澜继承了她的相貌,即便她已经风烛残年,满脸皱纹,依旧能从她脸上看出美人的痕迹。
王李氏被女儿哄住了哭声,眼睛还有些红,她的目光越过王君澜落在崔维桢身上,眼睛又开始湿润了:“桢哥儿啊,外祖母的心肝儿,都怪外祖母没用,让你受苦了。”
没等她走过来,崔维桢主动上前握住她的手,“外祖母,孙儿一切都好,您该好好保重身体,长命百岁,等着孙儿和孙媳妇孝顺你。”
崔维桢难得软声哄人,老太太过人吃这套,顿时破涕为笑,拍着他的手不住地说好。
老太太的目光又落在叶蓁蓁脸上,眼神温和极了:“这就是我的孙媳妇吧,长得真机灵,好孩子,这些年多亏你照顾他们母子俩,这镯子还是我娘给我的,今日给你当个见面礼。”
说罢,就褪下手中镯子塞到叶蓁蓁手上,老太太看着苍老,手劲却一点也不差,按着她的手压根儿就不容她拒绝。
叶蓁蓁有些无措的看向崔大娘,为难极了,这是老太太的念想,怎么好收她的镯子呢?
要不说是母女呢,当初婆媳一见面,崔大娘也是给镯子的。
崔大娘看到儿媳妇求救的目光,摇了摇头:“长者赐不可辞,既然外祖母喜欢你,你就收下吧。”
话已至此,叶蓁蓁只能收下:“谢谢外祖母的赏赐。”
老太太开心地笑了,像个小孩子似的:“收下就对了,当初你娘想要这个镯子,外祖母都不肯给她,这是外祖母留着给孙媳妇的。”
崔大娘顿时露出怀念之色,目光怀念又孺幕,属于人类最真挚的感情和关怀在融融流淌,叶蓁蓁身处其中,整个人都平和起来。
她来古代这么久,遇到了不少人,有好有坏,对她情绪看法也各式各样。
原身的爹娘对她同样关爱,但毕竟是出自血脉的亲情,叶蓁蓁与他们相处总是隔了一层,但崔大娘则不然,是真的关爱她,把她当女儿、晚辈一样宠着、疼着,这份情谊她一直记在心底。
今日再见老太太,这种亲切、毫无保留的长辈关爱与崔大娘别无二致,不会与旁人一般计较她的出身和身份,发自内心一样把她当成晚辈,虽然根源是爱屋及乌,已经足够让她心中欢喜。
没有人会嫌弃别人的善意,对于独自飘零在古代的叶蓁蓁来说,善意和归属更是难能可贵。
祖孙三代感情融洽,其乐融融,被忽视在一旁的人不乐意了,王家老族长杵着拐杖,板着脸,沉声道:“既然回来了,站在院子做什么?进来说话。”
崔大娘这才发现站在门口的老父亲,看他昔日高大的身躯已经佝偻,鬓发染上斑白,昔日威严冷肃的面容依旧,却被皱纹和斑点攀爬而上,多了几分苍老和虚弱,他看起来和记忆力一样,又有了不同。
他是真的老了。
万般情绪在心里酝酿,怨恨、思念、孺幕、担忧……各种心绪搅拌着,最终凝成了苦楚和哽咽,她几番犹疑,最终还是喊了出来:“爹。”
即便心里怨憎着,也抵不过血脉相连的父女情,特别是面对着苍老的父亲,她更是狠心不下。
王世仁浑浊的眼神闪过一抹泪光,嘴唇动了动,似是有千言万语要与人说,最后溢出喉咙的,只是淡淡的一声“嗯”,语气平淡至极,宛若寻常。
崔大娘却忍不住笑了出来,这样威严寡语,才是她记忆中的父亲,她非但不会觉得受到冷落,反而觉得原是如此,仿佛岁月未曾流逝,隔阂未曾留下,她依旧是出嫁归宁的女儿,不曾是阔别重逢,只是携夫带子的一次探亲罢了。
若该如此,那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