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国庆节,建国三大样都没有?
正月初二。
朱允炆在武英殿召见了解缙、徐辉祖、陈迪。
三人落座之后,朱允炆直入主题,道:“元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太祖开国,国号大明。再过两日,便是大明开国三十二年,朕欲设国庆之节日,着为永例,与民共庆,三位爱卿,意下如何?”
“国庆节?”
徐辉祖有些出神。
遥想自己的父亲徐达,当年是何等的风光,于乱世之中,开大明基业,成无上功勋!若以开国之日设节日,纪开国之艰,彰父辈之风采,将是深得民心之策。
只是……
解缙惊叹于朱允炆的想法,自古以来,虽有国庆,但不过是“与国同庆”,没有固定的日期,可能是皇上登基的日子,也可能是某件大事件引发的庆典,以国家诞生为节日,古来未有。
但不用细想,也知其中好处。
“皇上,此策可行!且要大力推行!无论是京畿之地,还是各省、府县、凡有我大明子民之地,当同日而庆,同日而贺!”
解缙肃然回道。
解缙十分清楚,一旦国庆节如烙印刻在大明人心中,那大明将会空前的团结。而一个团结的民族与帝国,将迸发出无与伦比的凝聚力。
礼部尚书陈迪拍手称赞,道:“臣附议解阁臣之言,设国庆节,当遍施天下。今年虽是仓促一些,但在京师之地,还是来得及。趁改元新风,不若今日,皇上便拟诏颁告天下。”
徐辉祖起身,面色变得严肃起来,说道:“皇上,微臣支持此策,然有些话,不吐不快。”
朱允炆和煦地点了点头,抬手道:“坐下说吧,君臣之间,自当坦诚,有什么话,说便是。”
徐辉祖坐了下来,认真地说道:“国庆节,乃大明诞辰,不可言之无物。臣以为,可效仿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将太祖与一干开国文臣武勋,传名天下。”
解缙微微皱眉,说道:“此事,不太妥吧?”
徐辉祖看着朱允炆,目光中有些挣扎。
诚如解缙所言,效仿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大肆宣传,如果在开国之初,由朱元璋来推行,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现在是建文年,不是洪武年了!
如何宣传?
告诉天下人,这些功臣,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下场,便是被朱元璋给咔嚓了?
那民间如何议论朱元璋?
大明帝国开国皇帝的威严还要不要了?
还有,一些功臣到底是死有余辜,还是冤假错案?朱元璋定性为叛臣,朱允炆刚接过朱元璋的权印,便说是功臣?
到时候,天下之人,是信朱元璋的,还是信朱允炆的?
有些事,不能公开评说!
解缙明白这个道理,也清楚徐辉祖想借国庆节,给祖辈们正明!
虽然徐达是善终,但如受蓝玉案牵连而死的冯胜、傅友德、王弼,因“僭用龙凤”而死的廖永忠等等,谁不是有功劳的?
谁又不是冤枉的?!
作为武勋第一人的徐辉祖,有这种心意,是对的,但也是不切实际的。
徐辉祖颓然地低下了头,清楚自己的想法,只是痴妄,皇家无错,君主无错,那些人无论怎么死的,他们都不可能平冤昭雪。
只能沉冤坟墓,任由坟头的草木枯荣。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必然背负着这份沉重,苟且地卑微的,忍受别人鄙视的活着。
朱允炆看着徐辉祖,知道这件事牵扯甚广。
换言之,平反事小,宣传事大。
要知道,自己虽然是朱元璋的孙子,可朱元璋的儿子还一堆呢,孙子满世界说爷爷坏话,那些叔叔为了老爹,能坐视不管吗?
说不定二天就抄家伙,直奔京城而来。
到时候,天下混战,怎么搞经济搞建设?
毕竟此时的新军之策尚未广推全军,宁王、谷王、肃王、庆王等对卫队的控制不可小觑,在没有完成软削藩的战略目的之前,这件事无法施行。
“魏国公,朕答应你,一定在十年内解决。这件事,操之过急,容易炙油伤身,总需要徐徐图之。”
朱允炆凝重地说道。
徐辉祖顿时泪目,若此事能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解决,那纵死,也可以含笑九泉,光荣地去见祖辈先烈!徐辉祖起身,肃然下跪,喊道:“臣代所有勋贵,谢皇上天恩。”
解缙眉眼中有些忧虑,十年时间,看似很长,但想要做成这件事,也不是容易的。
朱允炆亲自搀起徐辉祖,叹了一口气,说道:“由五军都督府拟定一份名单,报送内阁审批,由户部拨付钱粮,将那些已发配之人,调回京师,好好安顿吧。”
“皇上!”
徐辉祖感动不已。
就以颍国公傅友德而论,不仅被朱元璋逼着杀死了自己两个儿子,还当着朱元璋的面自杀,朱元璋这样还没饶过傅友德的家人,将其家中男女老少,发配辽东、云南等地。
虽然之前,朱允炆曾下诏平反冤狱,但在官员行动时,对于一些“大案”、“铁案”的重要人物,没人敢触碰,只是处理了一些牵连较轻的,外围的冤情。
如今朱允炆亲口发话,那“蓝玉案”等大案中死去的重臣武勋,虽然冤情尚未昭雪,但起码可以回归正常生活,无需在蛮荒之地戍边受苦了。
朱允炆坐定,说道:“徐爱卿说得没错,国庆节不可言之无物,一群人只高兴,却不知道为何而高兴,为谁而振奋,这是不妥的。陈爱卿,你责令国子监,编纂太祖生平,以太祖生为始,以大明开国为终,书我大明英豪,传明四野吧。”
“此书编写,朕只有两条要求,一要真实,二要通俗。做到让所有识字的人看得懂,所有不识字的人听得懂。”
“臣领旨!”
陈迪欣然领命。
徐辉祖感激不尽,如此一来,总不负先辈血洒疆场,英雄一世。
朱允炆端起茶碗,看着茶碗之上的标记,突然问道:“我们大明的国旗,是什么?”
“国旗?”
解缙、徐辉祖与陈迪愣住了。
“皇上,军中战旗臣是知道的,何为国旗?”
徐辉祖谨慎地问道。
“那国徽,国歌呢?”
“呃,敢问皇上,何为国徽,何为国歌?”
博学多识的解缙解大才子也懵了。
朱允炆很是郁闷,这大明帝国,建国三大样,国旗,国徽,国歌都没有,感情搭个帐篷,喊声万岁,这大明帝国就哗啦啦建立起来了?
太草率了吧!
朱允炆在武英殿召见了解缙、徐辉祖、陈迪。
三人落座之后,朱允炆直入主题,道:“元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太祖开国,国号大明。再过两日,便是大明开国三十二年,朕欲设国庆之节日,着为永例,与民共庆,三位爱卿,意下如何?”
“国庆节?”
徐辉祖有些出神。
遥想自己的父亲徐达,当年是何等的风光,于乱世之中,开大明基业,成无上功勋!若以开国之日设节日,纪开国之艰,彰父辈之风采,将是深得民心之策。
只是……
解缙惊叹于朱允炆的想法,自古以来,虽有国庆,但不过是“与国同庆”,没有固定的日期,可能是皇上登基的日子,也可能是某件大事件引发的庆典,以国家诞生为节日,古来未有。
但不用细想,也知其中好处。
“皇上,此策可行!且要大力推行!无论是京畿之地,还是各省、府县、凡有我大明子民之地,当同日而庆,同日而贺!”
解缙肃然回道。
解缙十分清楚,一旦国庆节如烙印刻在大明人心中,那大明将会空前的团结。而一个团结的民族与帝国,将迸发出无与伦比的凝聚力。
礼部尚书陈迪拍手称赞,道:“臣附议解阁臣之言,设国庆节,当遍施天下。今年虽是仓促一些,但在京师之地,还是来得及。趁改元新风,不若今日,皇上便拟诏颁告天下。”
徐辉祖起身,面色变得严肃起来,说道:“皇上,微臣支持此策,然有些话,不吐不快。”
朱允炆和煦地点了点头,抬手道:“坐下说吧,君臣之间,自当坦诚,有什么话,说便是。”
徐辉祖坐了下来,认真地说道:“国庆节,乃大明诞辰,不可言之无物。臣以为,可效仿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将太祖与一干开国文臣武勋,传名天下。”
解缙微微皱眉,说道:“此事,不太妥吧?”
徐辉祖看着朱允炆,目光中有些挣扎。
诚如解缙所言,效仿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大肆宣传,如果在开国之初,由朱元璋来推行,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现在是建文年,不是洪武年了!
如何宣传?
告诉天下人,这些功臣,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下场,便是被朱元璋给咔嚓了?
那民间如何议论朱元璋?
大明帝国开国皇帝的威严还要不要了?
还有,一些功臣到底是死有余辜,还是冤假错案?朱元璋定性为叛臣,朱允炆刚接过朱元璋的权印,便说是功臣?
到时候,天下之人,是信朱元璋的,还是信朱允炆的?
有些事,不能公开评说!
解缙明白这个道理,也清楚徐辉祖想借国庆节,给祖辈们正明!
虽然徐达是善终,但如受蓝玉案牵连而死的冯胜、傅友德、王弼,因“僭用龙凤”而死的廖永忠等等,谁不是有功劳的?
谁又不是冤枉的?!
作为武勋第一人的徐辉祖,有这种心意,是对的,但也是不切实际的。
徐辉祖颓然地低下了头,清楚自己的想法,只是痴妄,皇家无错,君主无错,那些人无论怎么死的,他们都不可能平冤昭雪。
只能沉冤坟墓,任由坟头的草木枯荣。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必然背负着这份沉重,苟且地卑微的,忍受别人鄙视的活着。
朱允炆看着徐辉祖,知道这件事牵扯甚广。
换言之,平反事小,宣传事大。
要知道,自己虽然是朱元璋的孙子,可朱元璋的儿子还一堆呢,孙子满世界说爷爷坏话,那些叔叔为了老爹,能坐视不管吗?
说不定二天就抄家伙,直奔京城而来。
到时候,天下混战,怎么搞经济搞建设?
毕竟此时的新军之策尚未广推全军,宁王、谷王、肃王、庆王等对卫队的控制不可小觑,在没有完成软削藩的战略目的之前,这件事无法施行。
“魏国公,朕答应你,一定在十年内解决。这件事,操之过急,容易炙油伤身,总需要徐徐图之。”
朱允炆凝重地说道。
徐辉祖顿时泪目,若此事能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解决,那纵死,也可以含笑九泉,光荣地去见祖辈先烈!徐辉祖起身,肃然下跪,喊道:“臣代所有勋贵,谢皇上天恩。”
解缙眉眼中有些忧虑,十年时间,看似很长,但想要做成这件事,也不是容易的。
朱允炆亲自搀起徐辉祖,叹了一口气,说道:“由五军都督府拟定一份名单,报送内阁审批,由户部拨付钱粮,将那些已发配之人,调回京师,好好安顿吧。”
“皇上!”
徐辉祖感动不已。
就以颍国公傅友德而论,不仅被朱元璋逼着杀死了自己两个儿子,还当着朱元璋的面自杀,朱元璋这样还没饶过傅友德的家人,将其家中男女老少,发配辽东、云南等地。
虽然之前,朱允炆曾下诏平反冤狱,但在官员行动时,对于一些“大案”、“铁案”的重要人物,没人敢触碰,只是处理了一些牵连较轻的,外围的冤情。
如今朱允炆亲口发话,那“蓝玉案”等大案中死去的重臣武勋,虽然冤情尚未昭雪,但起码可以回归正常生活,无需在蛮荒之地戍边受苦了。
朱允炆坐定,说道:“徐爱卿说得没错,国庆节不可言之无物,一群人只高兴,却不知道为何而高兴,为谁而振奋,这是不妥的。陈爱卿,你责令国子监,编纂太祖生平,以太祖生为始,以大明开国为终,书我大明英豪,传明四野吧。”
“此书编写,朕只有两条要求,一要真实,二要通俗。做到让所有识字的人看得懂,所有不识字的人听得懂。”
“臣领旨!”
陈迪欣然领命。
徐辉祖感激不尽,如此一来,总不负先辈血洒疆场,英雄一世。
朱允炆端起茶碗,看着茶碗之上的标记,突然问道:“我们大明的国旗,是什么?”
“国旗?”
解缙、徐辉祖与陈迪愣住了。
“皇上,军中战旗臣是知道的,何为国旗?”
徐辉祖谨慎地问道。
“那国徽,国歌呢?”
“呃,敢问皇上,何为国徽,何为国歌?”
博学多识的解缙解大才子也懵了。
朱允炆很是郁闷,这大明帝国,建国三大样,国旗,国徽,国歌都没有,感情搭个帐篷,喊声万岁,这大明帝国就哗啦啦建立起来了?
太草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