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百姓对新政的认可
地方官吏贪污,是一个历史性顽疾。
不客气地说,只要当官的是人,那贪污就永远无法杜绝。
人有七情六欲,万一动了情,有了欲,随便跑出来一个,都可能会引发贪污。像买两斤猪肉都可以引起轰动的大清官海瑞,在这个时期还是少之又少。
这些官员,还没修炼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绝境界,他们大多数都处在“物少己悲,物多己喜”的水平。
所以,当朱元璋发很少工资的时候,这些官吏都在下面锻炼身体,为的就是收粮食的时候,能够有一次“潇洒而丰收”的一踹。
这一踹事关大家的福利,你总不能有问题吧。
踹多了,官吏自然是哈哈大笑,舒坦至极。
踹少了,官吏会怀疑你小子是不是身体虚,连这个都踹不好,要你做啥用,下次分粮食的时候你就饿肚子吧。
无论踹多了还是踹少了,百姓缴纳的粮食份额都是用斛里剩下的来算,斛里不够,你就得补。
一条鞭法推行之后,朝廷不收实物税,转收钱钞了,这踢斛的特级运动员突然之间失业了,人家不带粮食来,你总不能冲着钱钞或人踢吧?
于是开动脑筋,深挖漏洞,找出来了,朝廷碎银子是不好交差的,毕竟一大堆碎银子、铜钱之类,朝廷也不好数啊,弄成银锭上交,一目了然,也好清账。
只是这其中的损耗,便成了绝佳的敛财手段。
可惜,这出生才一年多的火耗,直接被朱允炆一脚给踩死了,算清楚一千两里面有多少损耗,然后朝廷来补这个窟窿,地方上想要再借此捞钱,那就不可能了。
朱允炆有些动怒,朝廷为了解决洪武时期俸禄过低的问题,已经给他们提高了俸禄,而且还将吏员纳入俸禄名单,朝廷一年要多花费数以百万贯的钱粮,就是为了他们能知足,不要再想那么多花花肠子,从百姓手里抠钱!
可是他们倒好,有一点点小的漏洞,就敢凿出隧道出来!
“日后安全局负责两税监管,若有超出正税外多收取的,在县衙就逮捕知县、主簿,是州就逮捕知府、同知,哪里出了问题,就问责哪里主官。谁想要伸手,最好是做好脱掉官服的准备!”
朱允炆起身,肃然下令。
薛夏连忙点头答应,刚想让孙栋即刻传报,就听朱允炆说道:“若安全局知而不报,或参与其中,千户、副千户一律革职查问,绝不宽恕!”
薛夏心头有些沉重,若安全局真有人勾结地方,借此牟利,那后果可能很严重。
朱允炆起身,命人打开农税县司的门,引百姓继续纳税,这一次,井然有序,再无火耗,那杨十八更是惊喜不已,感谢连连。
别看只是几钱银子的事,但对于寻常百姓而言,这些钱是他们的立身之本,鬼知道老天爷什么时候不给面子,一旦田地歉收,手里又没点钱,那就会卖地,地卖完了就会卖儿卖女。
朱允炆与杨十八等人闲聊着,询问着钱塘的县治问题,那个半路上怼过朱允炆的农夫也凑了过来,当即表示自己的孩子晚几年成婚,希望安全局不要抓了自己。
“孩子太小,还不是成婚的时候。再说了,女儿也是自家的娃,作长辈的谁不希望孩子多留身边几年?何况老丈身体结实的很,长寿可期,还怕抱不了孙子?”
朱允炆的解释,惹得宁妃、丛佩儿等人抿嘴而笑,农夫也放下心来。
“你们说说,朝廷推行的一条鞭法如何,是好还是坏?”
朱允炆询问道。
此番出京私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新政的施行状况,有哪些弊端,是不是可以为百姓所接受。
杨十八拍腿笑道:“一条鞭法当然好啊。洪武朝时,虽然农税是三十税一,但官府加税的名头可多了,像是什么沿纳﹑支移﹑折变﹑脚钱﹑加耗﹑预借、斛面……”
农夫在一旁配合道:“对,还有重催税、呈样税。”
朱允炆皱眉,问道:“何为重催、呈样税?”
农夫叹道:“重催自然是没有及时缴税,或没有缴足额税,官府二次差人催的辛苦税,呈样税就是官员检查纳税之物,也需要给官老爷交一部分税,毕竟人家不辞辛苦,顶着大太阳看了几眼……”
朱允炆有些心惊,在看不到的底层,竟一直隐藏着太多太多的问题。
洪武朝官场治理的如此严格,还有这么多的花样,那在明后期,官场腐败不堪的时候,百姓又是怎么活下去的?
税收,国之根本事,若这里出了问题,就如树木烂了根!
“但这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有了一条鞭法,这些官吏收敛多了,也没了额外收税的由头。加上可以缴纳钱钞,也方便了许多。”
杨十八一脸含笑。
朱允炆有些欣慰,问道:“可是一条鞭法毕竟施行的是十五税一,超洪武朝一倍,你们不觉得有些过重?”
杨十八、农夫等人连连摇头。
一位妇人见安全局的长官很是和善,便大着胆子说道:“不能只看十五税一,三十税一,得看我们手里落下多少。眼下虽是十五税一,但守着十亩地,一年下来也能存留七八两银子,这可是往年里想都不敢想的事,咱们就盼着这一条鞭法能一直施行下去。”
朱允炆笑道:“这位大娘,别人家都是男人出面,你家男人呢?”
妇人还没回话,杨十八便插了一句:“他家男人听说杭州要修什么混凝土路,跑出去赚钱了,将十几亩地丢给了这婆娘。听说一年赚的可比种田多多了。”
朱允炆哈哈笑了起来,混凝土路已经在多地齐头并进,工艺越发纯熟,只不过自己沿途都是走的水路,倒没在意这方面问题。
“杨十八,你少羡慕,你家婆娘若是有力气,你早就跑了。当年找老婆,非要找媒人说个娇柔小巧的,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妇人指名道姓,彪悍的很。
杨十八吃瘪也不敢反驳,人家一个妇人支着一个家,自己直接当男人用了,加上那腰围,那拳头,那体格……
农夫笑得皱纹堆在一起,道:“这一条鞭法好是好,就是有时候还得到城里卖粮食,这是个问题啊。老汉身体现在还能扛得住,可要是再抗几年,可就不太好说了。这不是,今年腰疼就不想去城里了。”
朱允炆有些疑惑:“这农税县司不是走的杭州市价,缘何还需跑到城里去?”
农夫叹息道:“虽然这里走的是杭州市价,但杭州的一些商人是可以让出一些利的。有一家晋商的粮行,可是高于市价收购粮食,一石粮食能多卖出十五文。”
“晋商?”
朱允炆有些意外。
这常百业在山西弄出来晋商商会还没多久,就将让利的经营方法带到了杭州?这个速度比自己预想的要快得多。
不过也好,只要晋商不囤积粮食操控物价,那就没问题,反正受益的是农民。
面对竞争压力,他日徽商、杭商早晚会跟进,毕竟先进的经营手段,你要么学会并使用,要么就守旧被淘汰,没有其他选择。
“是啊,这杭州城的商人多了不少,倒是让杭州热闹起来。”
杨十八念想着什么。
朱允炆想了想,问道:“这钱塘可有什么冤案?”
众人思索一番,摇了摇头,钱塘县并不大,平日里也没见出过什么冤案大案。
杨十八突然想到了什么,说道:“去年夏日大雨,杭州城倒是淹死了三十几名百姓,这算不算冤案?”
一位农夫反驳道:“那是天灾,怎么能算冤案?”
杨十八尴尬地呵呵两声,没有说话。
对于杭州城去年内涝,淹死了一些百姓,朱允炆是知情的,不仅杭州知府虞谦奏禀过此事,杭州安全局也通报过。
只是当时的朱允炆顾不上杭州的内涝,因为当时黄淮等地大暴雨,北方岌岌可危,没精力关注杭州。
如今反过来想,总感觉有些奇怪。
杭州怎么说也是有西湖、钱塘江的,奏报也只说下了三天大雨,就直接给内涝了?要知道内涝,可不是钱塘江决堤,也不是西湖水淹城,就是下的雨太多,将低洼地带给淹没了。
“这件事我会留意,你们记住了,若日后县衙再多收税目,强行摊派,或克扣徭役工钱,都可去找安全局。安全局会将消息送到京师,皇上就会知晓,为你们做主。”
朱允炆嘱托道。
围在周围的百姓不由大喜,只有赵海、王昌等人苦着脸,这下子彻底完了,日后想要捞油水,怕是没希望了。
自钱塘乘船下西南,便是杭州城区。
朱允炆站在船头,看着波光粼粼的钱塘江,怀想着杭州盛景。
后世时,苏州毕竟是自己的路过之地,而杭州,却是自己停留许久的地方,这个许久,是以年为单位的。说杭州是故乡外的故乡,丝毫不为过。
回杭州,似是逆旅归来,熟悉的,陌生的,都将在这里碰撞。
不客气地说,只要当官的是人,那贪污就永远无法杜绝。
人有七情六欲,万一动了情,有了欲,随便跑出来一个,都可能会引发贪污。像买两斤猪肉都可以引起轰动的大清官海瑞,在这个时期还是少之又少。
这些官员,还没修炼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绝境界,他们大多数都处在“物少己悲,物多己喜”的水平。
所以,当朱元璋发很少工资的时候,这些官吏都在下面锻炼身体,为的就是收粮食的时候,能够有一次“潇洒而丰收”的一踹。
这一踹事关大家的福利,你总不能有问题吧。
踹多了,官吏自然是哈哈大笑,舒坦至极。
踹少了,官吏会怀疑你小子是不是身体虚,连这个都踹不好,要你做啥用,下次分粮食的时候你就饿肚子吧。
无论踹多了还是踹少了,百姓缴纳的粮食份额都是用斛里剩下的来算,斛里不够,你就得补。
一条鞭法推行之后,朝廷不收实物税,转收钱钞了,这踢斛的特级运动员突然之间失业了,人家不带粮食来,你总不能冲着钱钞或人踢吧?
于是开动脑筋,深挖漏洞,找出来了,朝廷碎银子是不好交差的,毕竟一大堆碎银子、铜钱之类,朝廷也不好数啊,弄成银锭上交,一目了然,也好清账。
只是这其中的损耗,便成了绝佳的敛财手段。
可惜,这出生才一年多的火耗,直接被朱允炆一脚给踩死了,算清楚一千两里面有多少损耗,然后朝廷来补这个窟窿,地方上想要再借此捞钱,那就不可能了。
朱允炆有些动怒,朝廷为了解决洪武时期俸禄过低的问题,已经给他们提高了俸禄,而且还将吏员纳入俸禄名单,朝廷一年要多花费数以百万贯的钱粮,就是为了他们能知足,不要再想那么多花花肠子,从百姓手里抠钱!
可是他们倒好,有一点点小的漏洞,就敢凿出隧道出来!
“日后安全局负责两税监管,若有超出正税外多收取的,在县衙就逮捕知县、主簿,是州就逮捕知府、同知,哪里出了问题,就问责哪里主官。谁想要伸手,最好是做好脱掉官服的准备!”
朱允炆起身,肃然下令。
薛夏连忙点头答应,刚想让孙栋即刻传报,就听朱允炆说道:“若安全局知而不报,或参与其中,千户、副千户一律革职查问,绝不宽恕!”
薛夏心头有些沉重,若安全局真有人勾结地方,借此牟利,那后果可能很严重。
朱允炆起身,命人打开农税县司的门,引百姓继续纳税,这一次,井然有序,再无火耗,那杨十八更是惊喜不已,感谢连连。
别看只是几钱银子的事,但对于寻常百姓而言,这些钱是他们的立身之本,鬼知道老天爷什么时候不给面子,一旦田地歉收,手里又没点钱,那就会卖地,地卖完了就会卖儿卖女。
朱允炆与杨十八等人闲聊着,询问着钱塘的县治问题,那个半路上怼过朱允炆的农夫也凑了过来,当即表示自己的孩子晚几年成婚,希望安全局不要抓了自己。
“孩子太小,还不是成婚的时候。再说了,女儿也是自家的娃,作长辈的谁不希望孩子多留身边几年?何况老丈身体结实的很,长寿可期,还怕抱不了孙子?”
朱允炆的解释,惹得宁妃、丛佩儿等人抿嘴而笑,农夫也放下心来。
“你们说说,朝廷推行的一条鞭法如何,是好还是坏?”
朱允炆询问道。
此番出京私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新政的施行状况,有哪些弊端,是不是可以为百姓所接受。
杨十八拍腿笑道:“一条鞭法当然好啊。洪武朝时,虽然农税是三十税一,但官府加税的名头可多了,像是什么沿纳﹑支移﹑折变﹑脚钱﹑加耗﹑预借、斛面……”
农夫在一旁配合道:“对,还有重催税、呈样税。”
朱允炆皱眉,问道:“何为重催、呈样税?”
农夫叹道:“重催自然是没有及时缴税,或没有缴足额税,官府二次差人催的辛苦税,呈样税就是官员检查纳税之物,也需要给官老爷交一部分税,毕竟人家不辞辛苦,顶着大太阳看了几眼……”
朱允炆有些心惊,在看不到的底层,竟一直隐藏着太多太多的问题。
洪武朝官场治理的如此严格,还有这么多的花样,那在明后期,官场腐败不堪的时候,百姓又是怎么活下去的?
税收,国之根本事,若这里出了问题,就如树木烂了根!
“但这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有了一条鞭法,这些官吏收敛多了,也没了额外收税的由头。加上可以缴纳钱钞,也方便了许多。”
杨十八一脸含笑。
朱允炆有些欣慰,问道:“可是一条鞭法毕竟施行的是十五税一,超洪武朝一倍,你们不觉得有些过重?”
杨十八、农夫等人连连摇头。
一位妇人见安全局的长官很是和善,便大着胆子说道:“不能只看十五税一,三十税一,得看我们手里落下多少。眼下虽是十五税一,但守着十亩地,一年下来也能存留七八两银子,这可是往年里想都不敢想的事,咱们就盼着这一条鞭法能一直施行下去。”
朱允炆笑道:“这位大娘,别人家都是男人出面,你家男人呢?”
妇人还没回话,杨十八便插了一句:“他家男人听说杭州要修什么混凝土路,跑出去赚钱了,将十几亩地丢给了这婆娘。听说一年赚的可比种田多多了。”
朱允炆哈哈笑了起来,混凝土路已经在多地齐头并进,工艺越发纯熟,只不过自己沿途都是走的水路,倒没在意这方面问题。
“杨十八,你少羡慕,你家婆娘若是有力气,你早就跑了。当年找老婆,非要找媒人说个娇柔小巧的,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妇人指名道姓,彪悍的很。
杨十八吃瘪也不敢反驳,人家一个妇人支着一个家,自己直接当男人用了,加上那腰围,那拳头,那体格……
农夫笑得皱纹堆在一起,道:“这一条鞭法好是好,就是有时候还得到城里卖粮食,这是个问题啊。老汉身体现在还能扛得住,可要是再抗几年,可就不太好说了。这不是,今年腰疼就不想去城里了。”
朱允炆有些疑惑:“这农税县司不是走的杭州市价,缘何还需跑到城里去?”
农夫叹息道:“虽然这里走的是杭州市价,但杭州的一些商人是可以让出一些利的。有一家晋商的粮行,可是高于市价收购粮食,一石粮食能多卖出十五文。”
“晋商?”
朱允炆有些意外。
这常百业在山西弄出来晋商商会还没多久,就将让利的经营方法带到了杭州?这个速度比自己预想的要快得多。
不过也好,只要晋商不囤积粮食操控物价,那就没问题,反正受益的是农民。
面对竞争压力,他日徽商、杭商早晚会跟进,毕竟先进的经营手段,你要么学会并使用,要么就守旧被淘汰,没有其他选择。
“是啊,这杭州城的商人多了不少,倒是让杭州热闹起来。”
杨十八念想着什么。
朱允炆想了想,问道:“这钱塘可有什么冤案?”
众人思索一番,摇了摇头,钱塘县并不大,平日里也没见出过什么冤案大案。
杨十八突然想到了什么,说道:“去年夏日大雨,杭州城倒是淹死了三十几名百姓,这算不算冤案?”
一位农夫反驳道:“那是天灾,怎么能算冤案?”
杨十八尴尬地呵呵两声,没有说话。
对于杭州城去年内涝,淹死了一些百姓,朱允炆是知情的,不仅杭州知府虞谦奏禀过此事,杭州安全局也通报过。
只是当时的朱允炆顾不上杭州的内涝,因为当时黄淮等地大暴雨,北方岌岌可危,没精力关注杭州。
如今反过来想,总感觉有些奇怪。
杭州怎么说也是有西湖、钱塘江的,奏报也只说下了三天大雨,就直接给内涝了?要知道内涝,可不是钱塘江决堤,也不是西湖水淹城,就是下的雨太多,将低洼地带给淹没了。
“这件事我会留意,你们记住了,若日后县衙再多收税目,强行摊派,或克扣徭役工钱,都可去找安全局。安全局会将消息送到京师,皇上就会知晓,为你们做主。”
朱允炆嘱托道。
围在周围的百姓不由大喜,只有赵海、王昌等人苦着脸,这下子彻底完了,日后想要捞油水,怕是没希望了。
自钱塘乘船下西南,便是杭州城区。
朱允炆站在船头,看着波光粼粼的钱塘江,怀想着杭州盛景。
后世时,苏州毕竟是自己的路过之地,而杭州,却是自己停留许久的地方,这个许久,是以年为单位的。说杭州是故乡外的故乡,丝毫不为过。
回杭州,似是逆旅归来,熟悉的,陌生的,都将在这里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