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 睿智的朱高炽
朵颜卫、福余卫,对大明来说是相当特殊的存在。
说他们是大明的吧,大明不认可,他们自己也不认可。说他们不是大明的吧,还是大明不认可,他们自己也不认可。
事情就是如此诡异,朵颜卫就如同薛定谔的那只即死即活的猫,即是大明的又不是大明的。
当你将目光看向它时,它是大明的,绝对没错。
当你收回目光时,他不是大明的,这也没错。
朵颜卫、福余卫是洪武遗留问题,是老朱宽宏大量、收降纳降的元朝军队。
他们虽然臣服大明了,但有自己的住牧地与势力范围,说他们割据一方,丝毫不为过。可他们又在很多时候服从大明的调令,拿大明的钱,办大明的差,比如跟着宁王朱权曾打过鞑靼,历史上还曾跟着朱棣打过李景隆、铁铉。
这种特殊存在,加上他们部落本身的排外性,让大明无法彻底驯服。而他们身上流淌着蒙古人的血,与瓦剌、鞑靼即使不是一个祖先,也是一个部落里的,这也意味着他们随时可能背叛大明,至少大明是这样想的。
????????????????朱允炆盯着舆图,思量许久,终于拒绝了朱棣的请求:“大阅兵时,朵颜卫、福余卫首领都在,朕相信他们没胆量背叛大明,仓促出兵,反而会给他们施加太大压力,让他们错误判断朝廷要进剿,从而彻底倒向鞑靼。”
朱棣有些着急,连忙说:“可安全局已经发现了朵颜卫造反的迹象,再拖延下去,我们恐怕会失了先机。”
徐辉祖也进言:“皇上,有备无患。”
朱允炆摆了摆手,坚定地说:“朵颜卫的事就暂且放一放吧,现在主要是水师方面。李坚,你来说说,水师还需要什么……”
】
徐辉祖与朱棣有些无奈,也不好再说什么。
议事结束之后,朱棣闷闷不乐返回燕王府。
朱高炽听丘福说父亲似有烦恼,便带朱瞻基找来。
朱棣见到朱瞻基,顿时忘记烦恼,对朱高炽说:“今日皇上发了话,要让你做太子侍读,怎么样,高兴吗?”
朱瞻基眼神一亮,有些兴奋地说:“孙儿见过太子几次,听先生说起过,太子才智过人,机敏无双,未来定是一代明君,我愿意做他的伴读,看看他都会多少学问。”
朱高炽略一思索,也明白了朱允炆的打算,他应该是在给太子打班底吧,毕竟自己都挂职户部了,未来朱瞻基挂在六部或内阁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父亲,这是好事啊。”
朱高炽一脸堆笑。
朱棣微微点头:“瞻基能陪着太子,确实是好事。听闻太子最主要的学问并非来自解缙、杨士奇、杨溥等几位先生,而是来自建文皇帝。瞻基,你可要好好跟着学学,不可懈怠。”
朱瞻基欢喜答应,还嚷嚷着将好消息告诉娘亲,然后就跑了出去。
朱高炽看着父亲收敛了笑意,不由地问:“可是朝廷议事不顺?”
朱棣叹了一口气,指了指北面:“已经有不少迹象说明朵颜卫要勾结鞑靼,反出大明。我请旨出征北去,魏国公附议,可皇上依旧不准。炽儿,你说,建文皇帝素来主张先手,无论是安南胡氏,还是帖木儿,都是提前谋划。可如今国力昌盛,缘何又放不开手脚?”
朱高炽思忖一番,悠悠说:“朵颜卫若当真造反,确实是个麻烦。可父王,朵颜卫迟迟不造反,也是个麻烦啊……”
朱棣听闻,脸色变得凝重起来,缓缓起身,重重地说:“原来如此,我还以为皇上心软了!”
朱高炽瘸着走了两步,笑呵呵地说:“对敌人,皇上的心冷着呢。儿听闻到一些消息,说京军火药库都要被水师搬空了,联系到郑和、朱能、骆冠英等一干水师勋爵都不在京师,想来这一次战争,敌人会尤其惨烈吧。”
朱棣认真地看着朱高炽,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是啊,对敌人皇上的心很冷。看来,为父出征的时间也不会太远。”
朱高炽点了点头。
对待敌人,建文皇帝最擅长的不是招抚,不是怀柔,而是毁灭。
朵颜卫、福余卫始终盘踞东北一方,时不时就有消息说他们对朝廷抱怨很深,又有消息说他们勾结鞑靼,这群人也没点数,不知道送几个儿子当人质,整天在草原上放马练兵。
朱允炆怎么可能容忍这一批人长期处在隐患状态留在大明的土地上,野人女真不想搬家,大明就帮着他们搬家,绝大部分搬的距离都很浅,就在地皮一尺之下。
现在朵颜卫不老实,蠢蠢欲动,那大明就给你一个动弹的机会。只要你敢动,朱允炆绝对拍死你,这一次将再不会有什么城下之盟,只会留下尸骨累累!
朱高炽虽然是一个胖瘸子,但身体的残疾并没有损伤他的智慧,加上混在户部,朝廷消息多,看问题也透彻。
“你二弟呢?”
朱棣问。
朱高炽摇了摇头:“今日回府并没见到二弟。”
朱棣召来丘福询问。
丘福没有隐瞒:“高阳郡王与曹国公府的李芳英去了钟山。”
“李芳英?”
朱棣皱眉。
朱高炽听到消息,也有些疑惑,对朱棣说:“父王,李芳英前段时间找过晋王,一同前往钟山。我听说,魏国公府的徐增寿也曾与他一起去过钟山,今又找上二弟去钟山,他这是在做什么?
朱棣呵呵摇了摇头:“想来是李芳英在想方设法修复与其他勋贵之间的关系,他也清楚,因为李景隆、李增枝事,许多勋贵都与曹国公府保持距离。”
“可为何总去钟山,拉近关系,哪里不能拉近?”
朱高炽不理解。
朱棣也猜不透李芳英的想法,也不想纠缠于此,对朱高炽说:“丝绸之路开始有收益了,你找几个靠得住的人,派去西域,皇上答应咱家的收益咱就要,还有,燕王府就留三百亩地,其他多余的都卖掉,一亩也不要多留。”
“三百亩,是不是太少了?”
朱高炽有些着急。
朱棣笑着说:“只要今年新良种依旧丰收,再有三五年,新粮食就能走入寻常百姓之家。只要不遇到极端灾荒水旱,粮食吃不完的场景将会出现,土地即不值钱,也没必要保有如此之多。”
朱高炽听完朱棣的话,问了句:“皇上是不是打算限制藩王的田产数量?”
朱棣没有否定,也没肯定,只是说:“按我说的去做。”
朱高炽没有再说什么。
父亲说得也没错,以前的田地值钱,但未来未必。
洪武朝,田地产出粮食,粮食是什么,是俸禄,是钱,是财富。田地越多,那就等同于俸禄多,钱多,财富多。
可随着建文朝推行钱钞新策,一改发粮食的俸禄制度,转而发钱钞。粮食这种硬通货逐渐在城市里退出,多数保留在商业不发达的地方上。
当大丰收到来,粮食多得吃不完的时候,田地的价值确实会下降。在不愁吃、田地价值贬值的情况下,保有大量土地确实不划算。
现在朝廷按市价收田产,多少还能赚一笔。晚几年,朝廷手中拥有的田地多了,说不得田地都不值钱了,甚至全部禁止民间买卖。
朝廷的政策与未来,谁都说不清楚,因为朱允炆本身就是一个看不穿的人,他又有着极大的魄力去变革,去推陈出新。
四月二十日。
驿使抵达京师,带来了乌斯藏的消息。
杨士奇、解缙看到候显、陈诚、霍邻、的联名文书,连忙入武英殿求见朱允炆。
朱允炆看着候显等人的文书,微微皱眉:“花教尚师昆泽思巴、黄教尚师宗喀巴,白教尚师哈立麻,活佛得银协巴,呵呵,????????????????这可都是乌斯藏的高人啊,他们竟联袂来京师,你们怎么看?”
解缙分析道:“这些人在乌斯藏影响巨大,罕有同时离开乌斯藏的时候。臣以为,这些人一起前来京师,无外乎两个目的,其一,维持现状,说服朝廷不改变乌斯藏,其二,集体纳降,答应臣服朝廷,准许驻军乌斯藏。”
朱允炆看着文书,问:“杨士奇,你怎么看。”
杨士奇走出来,缓慢地说:“臣赞同解阁看法,只不过,若是纳降,应该还不需要这么多人一起下高原吧。”
朱允炆将目光投向杨士奇,脸色变得凝重起来:“如此说来,这些人结伴而来,多少有点示威的意思。乌斯藏,乌斯藏,他们若只能臣服元朝,不能臣服大明,那算不算藐视朝廷,无视大明天威?”
杨士奇、解缙感觉到了一股压力,这股压力中透着凌厉的杀机。
解缙连忙说:“此事尚无定论,候显他们也没有断言其来意,只说是商议乌斯藏未来,臣以为,还需接触,商谈之后再作决定。”
朱允炆压制怒火,严肃地说:“元廷在乌斯藏驻军时,可没什么尚师反对!他们若是拒绝大明驻军,朕不介意调葱岭大军去乌斯藏走一遭!”
——
今日更新送上,祝大家五一快乐,事事顺遂。
5月1日了,新书《大明:寒门辅臣》发布,切入时间为洪武六年。
大明,在惊雪心中是一个极伟大的王朝,有人说朱元璋功过参半,我是不认可的,抓着朱元璋的杀戮与四大案等等来论罪,是不合适的。
放在大时代里看,是朱元璋让汉族挺胸抬头,昂首阔步于天地之间,是朱元璋夯实了大明二百七十六年的国祚,是朱元璋庇护了无数的百姓!他有杀戮与罪过一面,他的伟大绝不能否定。
《大明:寒门辅臣》是惊雪的第二本历史文,写我心中的大明王朝。这本书能走多远,能不能让惊雪从业余作者转为一名专职作者,由大家说了算。
新书起步阶段数据很重要,还是那句话:
求收藏,求推荐票,求月票!
各种求!
请大家多多支持新书,惊雪谢过。
说他们是大明的吧,大明不认可,他们自己也不认可。说他们不是大明的吧,还是大明不认可,他们自己也不认可。
事情就是如此诡异,朵颜卫就如同薛定谔的那只即死即活的猫,即是大明的又不是大明的。
当你将目光看向它时,它是大明的,绝对没错。
当你收回目光时,他不是大明的,这也没错。
朵颜卫、福余卫是洪武遗留问题,是老朱宽宏大量、收降纳降的元朝军队。
他们虽然臣服大明了,但有自己的住牧地与势力范围,说他们割据一方,丝毫不为过。可他们又在很多时候服从大明的调令,拿大明的钱,办大明的差,比如跟着宁王朱权曾打过鞑靼,历史上还曾跟着朱棣打过李景隆、铁铉。
这种特殊存在,加上他们部落本身的排外性,让大明无法彻底驯服。而他们身上流淌着蒙古人的血,与瓦剌、鞑靼即使不是一个祖先,也是一个部落里的,这也意味着他们随时可能背叛大明,至少大明是这样想的。
????????????????朱允炆盯着舆图,思量许久,终于拒绝了朱棣的请求:“大阅兵时,朵颜卫、福余卫首领都在,朕相信他们没胆量背叛大明,仓促出兵,反而会给他们施加太大压力,让他们错误判断朝廷要进剿,从而彻底倒向鞑靼。”
朱棣有些着急,连忙说:“可安全局已经发现了朵颜卫造反的迹象,再拖延下去,我们恐怕会失了先机。”
徐辉祖也进言:“皇上,有备无患。”
朱允炆摆了摆手,坚定地说:“朵颜卫的事就暂且放一放吧,现在主要是水师方面。李坚,你来说说,水师还需要什么……”
】
徐辉祖与朱棣有些无奈,也不好再说什么。
议事结束之后,朱棣闷闷不乐返回燕王府。
朱高炽听丘福说父亲似有烦恼,便带朱瞻基找来。
朱棣见到朱瞻基,顿时忘记烦恼,对朱高炽说:“今日皇上发了话,要让你做太子侍读,怎么样,高兴吗?”
朱瞻基眼神一亮,有些兴奋地说:“孙儿见过太子几次,听先生说起过,太子才智过人,机敏无双,未来定是一代明君,我愿意做他的伴读,看看他都会多少学问。”
朱高炽略一思索,也明白了朱允炆的打算,他应该是在给太子打班底吧,毕竟自己都挂职户部了,未来朱瞻基挂在六部或内阁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父亲,这是好事啊。”
朱高炽一脸堆笑。
朱棣微微点头:“瞻基能陪着太子,确实是好事。听闻太子最主要的学问并非来自解缙、杨士奇、杨溥等几位先生,而是来自建文皇帝。瞻基,你可要好好跟着学学,不可懈怠。”
朱瞻基欢喜答应,还嚷嚷着将好消息告诉娘亲,然后就跑了出去。
朱高炽看着父亲收敛了笑意,不由地问:“可是朝廷议事不顺?”
朱棣叹了一口气,指了指北面:“已经有不少迹象说明朵颜卫要勾结鞑靼,反出大明。我请旨出征北去,魏国公附议,可皇上依旧不准。炽儿,你说,建文皇帝素来主张先手,无论是安南胡氏,还是帖木儿,都是提前谋划。可如今国力昌盛,缘何又放不开手脚?”
朱高炽思忖一番,悠悠说:“朵颜卫若当真造反,确实是个麻烦。可父王,朵颜卫迟迟不造反,也是个麻烦啊……”
朱棣听闻,脸色变得凝重起来,缓缓起身,重重地说:“原来如此,我还以为皇上心软了!”
朱高炽瘸着走了两步,笑呵呵地说:“对敌人,皇上的心冷着呢。儿听闻到一些消息,说京军火药库都要被水师搬空了,联系到郑和、朱能、骆冠英等一干水师勋爵都不在京师,想来这一次战争,敌人会尤其惨烈吧。”
朱棣认真地看着朱高炽,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是啊,对敌人皇上的心很冷。看来,为父出征的时间也不会太远。”
朱高炽点了点头。
对待敌人,建文皇帝最擅长的不是招抚,不是怀柔,而是毁灭。
朵颜卫、福余卫始终盘踞东北一方,时不时就有消息说他们对朝廷抱怨很深,又有消息说他们勾结鞑靼,这群人也没点数,不知道送几个儿子当人质,整天在草原上放马练兵。
朱允炆怎么可能容忍这一批人长期处在隐患状态留在大明的土地上,野人女真不想搬家,大明就帮着他们搬家,绝大部分搬的距离都很浅,就在地皮一尺之下。
现在朵颜卫不老实,蠢蠢欲动,那大明就给你一个动弹的机会。只要你敢动,朱允炆绝对拍死你,这一次将再不会有什么城下之盟,只会留下尸骨累累!
朱高炽虽然是一个胖瘸子,但身体的残疾并没有损伤他的智慧,加上混在户部,朝廷消息多,看问题也透彻。
“你二弟呢?”
朱棣问。
朱高炽摇了摇头:“今日回府并没见到二弟。”
朱棣召来丘福询问。
丘福没有隐瞒:“高阳郡王与曹国公府的李芳英去了钟山。”
“李芳英?”
朱棣皱眉。
朱高炽听到消息,也有些疑惑,对朱棣说:“父王,李芳英前段时间找过晋王,一同前往钟山。我听说,魏国公府的徐增寿也曾与他一起去过钟山,今又找上二弟去钟山,他这是在做什么?
朱棣呵呵摇了摇头:“想来是李芳英在想方设法修复与其他勋贵之间的关系,他也清楚,因为李景隆、李增枝事,许多勋贵都与曹国公府保持距离。”
“可为何总去钟山,拉近关系,哪里不能拉近?”
朱高炽不理解。
朱棣也猜不透李芳英的想法,也不想纠缠于此,对朱高炽说:“丝绸之路开始有收益了,你找几个靠得住的人,派去西域,皇上答应咱家的收益咱就要,还有,燕王府就留三百亩地,其他多余的都卖掉,一亩也不要多留。”
“三百亩,是不是太少了?”
朱高炽有些着急。
朱棣笑着说:“只要今年新良种依旧丰收,再有三五年,新粮食就能走入寻常百姓之家。只要不遇到极端灾荒水旱,粮食吃不完的场景将会出现,土地即不值钱,也没必要保有如此之多。”
朱高炽听完朱棣的话,问了句:“皇上是不是打算限制藩王的田产数量?”
朱棣没有否定,也没肯定,只是说:“按我说的去做。”
朱高炽没有再说什么。
父亲说得也没错,以前的田地值钱,但未来未必。
洪武朝,田地产出粮食,粮食是什么,是俸禄,是钱,是财富。田地越多,那就等同于俸禄多,钱多,财富多。
可随着建文朝推行钱钞新策,一改发粮食的俸禄制度,转而发钱钞。粮食这种硬通货逐渐在城市里退出,多数保留在商业不发达的地方上。
当大丰收到来,粮食多得吃不完的时候,田地的价值确实会下降。在不愁吃、田地价值贬值的情况下,保有大量土地确实不划算。
现在朝廷按市价收田产,多少还能赚一笔。晚几年,朝廷手中拥有的田地多了,说不得田地都不值钱了,甚至全部禁止民间买卖。
朝廷的政策与未来,谁都说不清楚,因为朱允炆本身就是一个看不穿的人,他又有着极大的魄力去变革,去推陈出新。
四月二十日。
驿使抵达京师,带来了乌斯藏的消息。
杨士奇、解缙看到候显、陈诚、霍邻、的联名文书,连忙入武英殿求见朱允炆。
朱允炆看着候显等人的文书,微微皱眉:“花教尚师昆泽思巴、黄教尚师宗喀巴,白教尚师哈立麻,活佛得银协巴,呵呵,????????????????这可都是乌斯藏的高人啊,他们竟联袂来京师,你们怎么看?”
解缙分析道:“这些人在乌斯藏影响巨大,罕有同时离开乌斯藏的时候。臣以为,这些人一起前来京师,无外乎两个目的,其一,维持现状,说服朝廷不改变乌斯藏,其二,集体纳降,答应臣服朝廷,准许驻军乌斯藏。”
朱允炆看着文书,问:“杨士奇,你怎么看。”
杨士奇走出来,缓慢地说:“臣赞同解阁看法,只不过,若是纳降,应该还不需要这么多人一起下高原吧。”
朱允炆将目光投向杨士奇,脸色变得凝重起来:“如此说来,这些人结伴而来,多少有点示威的意思。乌斯藏,乌斯藏,他们若只能臣服元朝,不能臣服大明,那算不算藐视朝廷,无视大明天威?”
杨士奇、解缙感觉到了一股压力,这股压力中透着凌厉的杀机。
解缙连忙说:“此事尚无定论,候显他们也没有断言其来意,只说是商议乌斯藏未来,臣以为,还需接触,商谈之后再作决定。”
朱允炆压制怒火,严肃地说:“元廷在乌斯藏驻军时,可没什么尚师反对!他们若是拒绝大明驻军,朕不介意调葱岭大军去乌斯藏走一遭!”
——
今日更新送上,祝大家五一快乐,事事顺遂。
5月1日了,新书《大明:寒门辅臣》发布,切入时间为洪武六年。
大明,在惊雪心中是一个极伟大的王朝,有人说朱元璋功过参半,我是不认可的,抓着朱元璋的杀戮与四大案等等来论罪,是不合适的。
放在大时代里看,是朱元璋让汉族挺胸抬头,昂首阔步于天地之间,是朱元璋夯实了大明二百七十六年的国祚,是朱元璋庇护了无数的百姓!他有杀戮与罪过一面,他的伟大绝不能否定。
《大明:寒门辅臣》是惊雪的第二本历史文,写我心中的大明王朝。这本书能走多远,能不能让惊雪从业余作者转为一名专职作者,由大家说了算。
新书起步阶段数据很重要,还是那句话:
求收藏,求推荐票,求月票!
各种求!
请大家多多支持新书,惊雪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