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足利幕府,名存实亡
阿野公为看着强势的明军将领,暗暗松了一口气。
这才是胜利者的姿态,骄横狂傲,若明军谈判时和颜悦色,那倒需要提防了,说不定他们心口不一,现如今他们开出了种种条件,虽不中听,却说明他们确实不打算长期驻留京都。
就在郑和与听阿野公为谈判时,军士禀告了另一个消息,骆冠英走至郑和身旁低声耳语,郑和听闻之后,呵呵笑着对阿野公为说:“看来我们需要稍后再谈判了。”
阿野公为心头一惊,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郑和命人请阿野公为换个营帐等待,然后看到了后小松天皇派遣来的使臣僧人元容。
元容高僧行礼,双方简单了解了几句,元容便开门见山:“得饶人处且饶人,心善方可得极乐。日本国天皇素来敬重大明,与大明结怨者,乃是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与足利义持。我等愿代表后小松天皇,与大明将军谈判受降,愿免京都于战火。”
郑和翻阅过安全局送来的情报,对后小松天皇还是知道一些,看着高僧慈善,沉声道:“大明并不嗜好杀戮,只是日本国狼心野心,作恶多端,幕府更是公然派军队入侵大明阳江!天朝之国岂能容尔等狂吠于门前而无动于衷?”
“既然你们愿意受降,那又何必在堺港布置大军?如此林立森密的防备,若不是大明有些力量,不知要死多少军士才能抵达此处!眼下只要一声令下,大明雄狮便将踏平京都!现在来受降,是不是太晚了一些?”
元容哀叹一声:“贵将军有所不知,堺港之兵皆是幕府所辖,幕府如今在足利义持的控制之下,非后小松天皇所能掌控。只是堺港沦陷,京都人心惶惶,后小松天皇可以借势而动,推翻幕府将军,继而率众投降于大明!只是希望大明将军们可以保证,京都无死难。”
郑和摆了摆手,严肃地说:“大明军队一定会进入京都,若无人抵抗,自然没有死难之事。只是让将士们放下到手的军功,你们愿意付出什么?”
元容拿出了一份文书,举过头顶:“这是后小松天皇拟写的投降文书,愿割让领土,赔偿土地,朝贡大明,自从之后,成为大明藩属之国。”
郑和接过朱能递过来的文书,看了看,前面一部分看不懂,后面有汉字,内容大致和阿野公为说得差不多,无外乎割地赔款,日后当小弟。
将文书放在一旁,郑和不置可否:“你们这位后小松所提出的条件,可有点低啊。要知道,后龟山那里的使臣,可是要赔偿大明三亿两白银,而你们只是两亿两。”
元容惊骇不已。
后龟山的使臣?
南朝的后龟山竟在这个要人命的时刻活跃起来了?
元容感觉到一阵后怕,要知道幕府北征,调动了绝大部分主力前往朝鲜,虽然这些军队中也有南朝护国大名,但曾经的南朝主力,像是后龟山、阿野氏、六条氏、吉田氏等高层,他们可全都没出征,而是留在了京都!
这些人可都是当年赫赫有名之人,有些人更是身经百战。何况大觉寺中聚集了大量曾经的南朝精锐,这批人幕府也没有征调!
元容脸色难看,思量一番说:“你们可能并不了解幕府,现如今的幕府内部只有两股力量,那就是后小松天皇派与足利义持派。至于后龟山那里,他们并没有足够的力量,也不可能控制京都。这种人开出的条件,只不过是随口一说,毫无信誉。”
郑和呵呵笑了笑:“据说,正是后龟山等人妥协,将所谓的三神器交给了你们,这才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实现了统一。若此人说话没有信誉,当年的你们如何结束的两朝纷争?”
元容顿时语塞,没想到郑和竟对这里的历史有些了解。
郑和起身,严肃地说:“不管后小松还是后龟山,谁割让给大明的领土更多,谁给出的赔偿越多,大明就在战后扶持谁统治这里。当然,大明需要足利幕府将军及其家眷、亲人,死的活的无所谓,但这些人大明要定了。”
元容咬牙切齿,可恶的后龟山!
好好的后小松与大明双方谈判,现如今竟然成了后小松、后龟山、大明三方谈判。
郑和送走元容,重新召见阿野公为,也不说话,直接将后小松的投降文书拿出来,阿野公为脸色阴沉,却也不感觉意外。
太上天皇后龟山代表的是曾经的日本南朝势力,后小松天皇代表的是日本北朝势力,但北朝势力中还有一股最强的力量,即足利幕府!
事实上,眼下京都之中不是两股力量相争,而是三股力量在暗斗!
后小松天皇野心勃勃,始终都想重塑天皇的威严,这一点后龟山等人是清楚的,只是阿野公为没有想到,后小松竟然打算彻底出卖足利幕府,不仅出卖足利义持,同时也出卖足利义嗣!
狡诈的后小松!
阿野公为恳请郑和准其将这份文书带回去,郑和自是答应,毕竟这是一出好戏。
大明军队并没有急着进攻京都,却也没闲着,而是派军队分别占据了北面的两处山岭,扼守住了北上通道,做好了随时北上进攻的准备。
京都内,风起云涌。
太上天皇后龟山看到了后小松的投降文书,经过商议之后,决定派遣阿野实为秘密联络足利义嗣与足利义持。
后小松得知后龟山等人蠢蠢欲动,想要得到大明扶持后,暗暗调动力量防备。
只是,这边防备还没完成,后龟山的信就到了。
后小松看着信的内容,浑身颤抖,立即下令紧急起事,调动全部力量杀向幕府!
后龟山的信内容很简单,就两句话:
你给大明的投降文书,我们转给了足利幕府。
后小松彻底慌乱了,仓促行动,不行动就会被幕府反过来给灭了。
足利义持、足利义嗣确实见到了阿野实为送去的文书,大怒之下,调动幕府武士征讨后小松,双方在琵琶湖附近的山坳里展开大战。
有点寒碜人的是,双方投入的作战兵力,合计不过四千人……
但不得不说,这才是幕府的顶尖力量与精锐,外面的十几万兵,绝大部分都是拉过来的老弱病残,拥有战力的人仅仅是十之二三。
谁也想不到,后小松天皇这些年中竟隐藏了一千多名武士,他可是一直生活在足利义满的监督之下,这种城府与手段,足够让人畏惧。
武士对决武士,执行的都是死命令,这群人又都是死脑筋,受伤了拉一拉兜裆布,绑上伤口接着再干,反正身上的布拉条子足够长,足够多,够绑扎十几次伤口的……
这群幕府与后小松手中最精锐的武士,没有死在大明的手中,反而死在了自相残杀之中。
当血染红山坡,一具具尸体躺在原野之上时,另一支武士也接近了琵琶湖,带队的正是后龟山。
很显然,后龟山整天敲木鱼也没变傻,反而变得更是聪明,学了一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赌上了南朝最后的力量,命令阿野实为、阿野公为、六条时熙、吉田兼熙、吉田兼敦带精锐,冲击幕府在琵琶湖旁的驻地。
空虚的幕府力量根本无法阻挡后龟山强大的武士,尤其是阿野实为、吉田兼熙、六条时熙都是老将,这些人可是与斯波义将、大内义弘等人是一个级别的。
足利义持手中没有这种级别的武将,二条良基、世阿弥这两个人有些能力,不过只是谱曲编排舞蹈的能力,让他们拿起刀子杀人,呵,算了吧。
言日野氏倒有些本事,只不过他已经投降了……
满济是个谋士,他至死都在为幕府战斗,但此时,满济的脑袋已经滚了过来。
足利义持、足利义嗣等人全都被后龟山控制,命令足利义持下令解散武士,彻底接管了幕府。后小松天皇失败了,无奈之下,只好将天皇之位重新交给后龟山,以得保全。
后龟山重新成为了日本天皇,然后杀掉了后小松及其儿子,灭了后小松一脉。足利义持成了傀儡,被迫下令所有军队放下武器,放弃抵抗,投降明军。
一些忠诚于幕府的武将趁机作乱,带兵杀回琵琶湖,却被吉田兼熙、吉田兼敦父子两路出击,将其灭杀。
地方上的军队十分羸弱,幕府又被后龟山控制,足利幕府在这一日,已是名存实亡。
后龟山带人返回京都,烧毁了花之御所,转而住在城外的北山第之中,派遣阿野实为、六条时熙,带投降文书,前往堺港。
京都不大,事情不少,但都发生得很快。
郑和还没得到准确情报,后龟山已经控制住了局势,并开始携幕府以令诸军,直接让开道路,准备投降了。
“既是如此,那就拔营前往京都吧!”
郑和收下了后龟山的纳降文书,看向朱能与骆冠英等人,极有深意地说了句:“命令军士多带点家当,以示军威……”
这才是胜利者的姿态,骄横狂傲,若明军谈判时和颜悦色,那倒需要提防了,说不定他们心口不一,现如今他们开出了种种条件,虽不中听,却说明他们确实不打算长期驻留京都。
就在郑和与听阿野公为谈判时,军士禀告了另一个消息,骆冠英走至郑和身旁低声耳语,郑和听闻之后,呵呵笑着对阿野公为说:“看来我们需要稍后再谈判了。”
阿野公为心头一惊,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郑和命人请阿野公为换个营帐等待,然后看到了后小松天皇派遣来的使臣僧人元容。
元容高僧行礼,双方简单了解了几句,元容便开门见山:“得饶人处且饶人,心善方可得极乐。日本国天皇素来敬重大明,与大明结怨者,乃是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与足利义持。我等愿代表后小松天皇,与大明将军谈判受降,愿免京都于战火。”
郑和翻阅过安全局送来的情报,对后小松天皇还是知道一些,看着高僧慈善,沉声道:“大明并不嗜好杀戮,只是日本国狼心野心,作恶多端,幕府更是公然派军队入侵大明阳江!天朝之国岂能容尔等狂吠于门前而无动于衷?”
“既然你们愿意受降,那又何必在堺港布置大军?如此林立森密的防备,若不是大明有些力量,不知要死多少军士才能抵达此处!眼下只要一声令下,大明雄狮便将踏平京都!现在来受降,是不是太晚了一些?”
元容哀叹一声:“贵将军有所不知,堺港之兵皆是幕府所辖,幕府如今在足利义持的控制之下,非后小松天皇所能掌控。只是堺港沦陷,京都人心惶惶,后小松天皇可以借势而动,推翻幕府将军,继而率众投降于大明!只是希望大明将军们可以保证,京都无死难。”
郑和摆了摆手,严肃地说:“大明军队一定会进入京都,若无人抵抗,自然没有死难之事。只是让将士们放下到手的军功,你们愿意付出什么?”
元容拿出了一份文书,举过头顶:“这是后小松天皇拟写的投降文书,愿割让领土,赔偿土地,朝贡大明,自从之后,成为大明藩属之国。”
郑和接过朱能递过来的文书,看了看,前面一部分看不懂,后面有汉字,内容大致和阿野公为说得差不多,无外乎割地赔款,日后当小弟。
将文书放在一旁,郑和不置可否:“你们这位后小松所提出的条件,可有点低啊。要知道,后龟山那里的使臣,可是要赔偿大明三亿两白银,而你们只是两亿两。”
元容惊骇不已。
后龟山的使臣?
南朝的后龟山竟在这个要人命的时刻活跃起来了?
元容感觉到一阵后怕,要知道幕府北征,调动了绝大部分主力前往朝鲜,虽然这些军队中也有南朝护国大名,但曾经的南朝主力,像是后龟山、阿野氏、六条氏、吉田氏等高层,他们可全都没出征,而是留在了京都!
这些人可都是当年赫赫有名之人,有些人更是身经百战。何况大觉寺中聚集了大量曾经的南朝精锐,这批人幕府也没有征调!
元容脸色难看,思量一番说:“你们可能并不了解幕府,现如今的幕府内部只有两股力量,那就是后小松天皇派与足利义持派。至于后龟山那里,他们并没有足够的力量,也不可能控制京都。这种人开出的条件,只不过是随口一说,毫无信誉。”
郑和呵呵笑了笑:“据说,正是后龟山等人妥协,将所谓的三神器交给了你们,这才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实现了统一。若此人说话没有信誉,当年的你们如何结束的两朝纷争?”
元容顿时语塞,没想到郑和竟对这里的历史有些了解。
郑和起身,严肃地说:“不管后小松还是后龟山,谁割让给大明的领土更多,谁给出的赔偿越多,大明就在战后扶持谁统治这里。当然,大明需要足利幕府将军及其家眷、亲人,死的活的无所谓,但这些人大明要定了。”
元容咬牙切齿,可恶的后龟山!
好好的后小松与大明双方谈判,现如今竟然成了后小松、后龟山、大明三方谈判。
郑和送走元容,重新召见阿野公为,也不说话,直接将后小松的投降文书拿出来,阿野公为脸色阴沉,却也不感觉意外。
太上天皇后龟山代表的是曾经的日本南朝势力,后小松天皇代表的是日本北朝势力,但北朝势力中还有一股最强的力量,即足利幕府!
事实上,眼下京都之中不是两股力量相争,而是三股力量在暗斗!
后小松天皇野心勃勃,始终都想重塑天皇的威严,这一点后龟山等人是清楚的,只是阿野公为没有想到,后小松竟然打算彻底出卖足利幕府,不仅出卖足利义持,同时也出卖足利义嗣!
狡诈的后小松!
阿野公为恳请郑和准其将这份文书带回去,郑和自是答应,毕竟这是一出好戏。
大明军队并没有急着进攻京都,却也没闲着,而是派军队分别占据了北面的两处山岭,扼守住了北上通道,做好了随时北上进攻的准备。
京都内,风起云涌。
太上天皇后龟山看到了后小松的投降文书,经过商议之后,决定派遣阿野实为秘密联络足利义嗣与足利义持。
后小松得知后龟山等人蠢蠢欲动,想要得到大明扶持后,暗暗调动力量防备。
只是,这边防备还没完成,后龟山的信就到了。
后小松看着信的内容,浑身颤抖,立即下令紧急起事,调动全部力量杀向幕府!
后龟山的信内容很简单,就两句话:
你给大明的投降文书,我们转给了足利幕府。
后小松彻底慌乱了,仓促行动,不行动就会被幕府反过来给灭了。
足利义持、足利义嗣确实见到了阿野实为送去的文书,大怒之下,调动幕府武士征讨后小松,双方在琵琶湖附近的山坳里展开大战。
有点寒碜人的是,双方投入的作战兵力,合计不过四千人……
但不得不说,这才是幕府的顶尖力量与精锐,外面的十几万兵,绝大部分都是拉过来的老弱病残,拥有战力的人仅仅是十之二三。
谁也想不到,后小松天皇这些年中竟隐藏了一千多名武士,他可是一直生活在足利义满的监督之下,这种城府与手段,足够让人畏惧。
武士对决武士,执行的都是死命令,这群人又都是死脑筋,受伤了拉一拉兜裆布,绑上伤口接着再干,反正身上的布拉条子足够长,足够多,够绑扎十几次伤口的……
这群幕府与后小松手中最精锐的武士,没有死在大明的手中,反而死在了自相残杀之中。
当血染红山坡,一具具尸体躺在原野之上时,另一支武士也接近了琵琶湖,带队的正是后龟山。
很显然,后龟山整天敲木鱼也没变傻,反而变得更是聪明,学了一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赌上了南朝最后的力量,命令阿野实为、阿野公为、六条时熙、吉田兼熙、吉田兼敦带精锐,冲击幕府在琵琶湖旁的驻地。
空虚的幕府力量根本无法阻挡后龟山强大的武士,尤其是阿野实为、吉田兼熙、六条时熙都是老将,这些人可是与斯波义将、大内义弘等人是一个级别的。
足利义持手中没有这种级别的武将,二条良基、世阿弥这两个人有些能力,不过只是谱曲编排舞蹈的能力,让他们拿起刀子杀人,呵,算了吧。
言日野氏倒有些本事,只不过他已经投降了……
满济是个谋士,他至死都在为幕府战斗,但此时,满济的脑袋已经滚了过来。
足利义持、足利义嗣等人全都被后龟山控制,命令足利义持下令解散武士,彻底接管了幕府。后小松天皇失败了,无奈之下,只好将天皇之位重新交给后龟山,以得保全。
后龟山重新成为了日本天皇,然后杀掉了后小松及其儿子,灭了后小松一脉。足利义持成了傀儡,被迫下令所有军队放下武器,放弃抵抗,投降明军。
一些忠诚于幕府的武将趁机作乱,带兵杀回琵琶湖,却被吉田兼熙、吉田兼敦父子两路出击,将其灭杀。
地方上的军队十分羸弱,幕府又被后龟山控制,足利幕府在这一日,已是名存实亡。
后龟山带人返回京都,烧毁了花之御所,转而住在城外的北山第之中,派遣阿野实为、六条时熙,带投降文书,前往堺港。
京都不大,事情不少,但都发生得很快。
郑和还没得到准确情报,后龟山已经控制住了局势,并开始携幕府以令诸军,直接让开道路,准备投降了。
“既是如此,那就拔营前往京都吧!”
郑和收下了后龟山的纳降文书,看向朱能与骆冠英等人,极有深意地说了句:“命令军士多带点家当,以示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