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岛津义宏始料未及的是,茅国器的一支全身着赤甲的部队,此时尚未退走,而且正打算趁倭城空虚,捣了倭寇的老巢。
只是岛津家臣岛津忠长很快就反应过来,然后迅速调来三百铁炮手,对赤甲军一顿射击……不过,岛津忠长这支队伍最终还是被赤甲军杀的丢盔卸甲,逃散者总众多。
岛津忠长倒是勇猛,但赤甲军却是不输,越战越猛,有将倭寇一举歼灭之势。又有野添带刀长、本田与兵卫二将连来,与岛津忠长和黑田家兵卫合力,几人一道苦战赤甲军。
岛津义宏到底不忍忠长等人战死,遣了旗下数百骑过来救援,茅国器的赤甲军这才不敌,最后败走。
茅国器败走之后,整个中路军即陷入全线溃败的颓势,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溃军向了昆阳、望津山和泗川旧城三个方向逃去,紧追不舍的岛津军也立即分兵追击。
逃向昆阳的明军是被北乡、伊集院、种子岛久三人追击,溃逃的明军也并非一味逃跑不抵抗,他们还是占据了险要来抵抗追来的倭军,但这几人调来了大铳对其射击,又辅以短兵突击……最终,这路溃军再次败退。
逃往望津山的明军是岛津世子忠恒亲自率军追击,他又听手下说这路有明军主帅的旗帜出现,一直憋着一股劲儿的世子激动了,想着终于可以放手一战,并还妄想生擒明军主帅董一元。
于是被热血冲昏头脑的柿子一马当先,鞭马深入,以致追的太快后面的部下不能及时跟上,他直接追进了明军的包围圈。
被五六十个明军骑兵团团围住,狂暴的柿子左突右冲,始终无法突破,眼看他就要被明军骑兵斩于马下。
岛津家的武士吓坏了,平田、床底旋风一般从后方赶上,奋力斩杀了几名骑兵,拼了老命才将无能狂爆的柿子救了下来。
其余的明军见状很快散了去,岛津世子忠恒这才免于一死。他望着渐行渐远的明军大帅旗帜,眼里简直要滴出血来。
这路追兵终是止住了脚步,不再继续追击溃逃的明军。
但逃亡泗川旧城的明军就没那么幸运了,通往旧城的路是条大道,而且选这条路逃亡的明军最多,因此追击的倭军也最多。
明军逃至旧城与永春之间的一条小河便停了下来,这条小河虽小,却很难跋涉,中间只有一条石桥相连,地名因此也称石桥。
岛津家的桦山、寺山、川上等人带兵也很快追至石桥,茅国器的中军徐世卿已在此严阵以待,等追兵到来,便不停张弓射箭,阻止其靠近。
岛津军因此不得上前,其中一名裨将颖娃自负骁勇,大呼着要先登,结果被明军一箭射穿左肩,扑倒在地。要不是有手下将其扶走,恐就成了明军箭下鬼魂。
这一路追兵没有携带铁袍,所以处处掣肘,无奈之下,只有选择道旁躲避箭矢。只是也没躲太久,新赶到的武将名白板就携带了铁炮而来。
川上一眼认出了明军中的徐世卿,指着他对白板道:“那赤装张盖者,乃头目!”
白板听罢,拿起铁袍瞄准徐世卿就发了一銃,徐世卿应声而倒,明军顿时大乱。川上又趁机带家兵冲了上去,生擒了徐世卿。
但就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下,明军还打伤敌将本田,将其击退,岛津军并未占尽优势。只是终究是天时地利不和,明军只抵抗了一会就被逼到了一处狭地。
岛津家的武士大山缸中仗着勇武提刀追砍,甚至砍折了一把,结果傻逼因为没戴头盔被砍伤了脑袋。川上一见不妙,立马派人进援大山,反复冲击明军,如此往来三次,终是将这支明军击溃,击溃后随即开始疯狂屠杀。
三路溃军中,这路人马最多,而且逃跑线路单一,所以阵亡也多。杀戮之后,留下来的岛津军又在尸身上搜刮金银,再将未跑掉的马匹夺为己有。继续追击的岛津军则一路追击至晋江南岸。
许多逃至南岸的明军直接跳进江中,但不幸大都溺死在江水里,岸边还未来得及跳江的人,又被追赶上来的岛津军一阵杀戮……直至傍晚,这支追军终于停止了穷追猛打,引兵回了泗川倭城。
这天的晚霞如血一般艳红,天空中没有一只活物飞过,茫茫大江奔腾呜咽,像是在哭,也像在控诉。
被血色晚霞笼罩下的晋江南岸,此刻犹如人间地狱,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有那么一两个侥幸生还的士兵,从层叠的死人堆下爬出来,站在那里,却茫然不知所措。即便上天再如何怜悯于他们,恐怕也未能排遣那些如孤魂野鬼一般的灵魂……
至此,中路军全面败北。
作为败军之将的董一元,先是逃到了晋江北岸的三嘉,之后又一路北遁,原先一同运来的粮草也在逃亡途中尽数弃于路旁。最后逃到了大后方的星州,星州距董一元南下时的前哨阵地晋州足足有五天的路程。
泗川惨败之后,茅国器还曾劝董一元固守望津山这一要害地,但董一元却不这么认为,此地孤立,若固守最要担心的是固城的立花宗茂联合岛津义宏并力来攻,后才决定撤兵到了大后方的星州。
十月十二,董一元清点中路军剩余人马,查出来当时阵前先逃引发混乱的四名骑兵,董一元怒不可遏,立斩其中二人,另二人杖责一百军棍。接着又令祖承训、蓝芳威重整兵马六千,与朝鲜将领高彦伯、郑起龙共同防守三嘉。
不过有一件事,董一元心里门清,就是爆炸起火明明出自茅国器营,但事后却被很多人说成出之彭信古营,连协同作战的朝鲜将领也是一致口径。
这彭信古与丁应泰是同乡,如今丁应泰二次入朝,所为何来,中朝两方谁人不知?朝鲜人对丁应泰恨之入骨,连明军中也对他怨声载道。恨屋及乌人之常情,即便彭信古真被冤枉了,董一元自然也不会主动为其辩解。
这场战役,明军损失不可谓不大。
后来庆尚道观察使郑经世向国王李昖启报:“初十那天,有逃跑回来的明军俘虏,皆被剃了发,后详问敌情,则言道:生擒三四百人,除茅国器营的俘虏不剃发,其余皆被剃发,还欲送至日本。那些被缴获的物资有銃筒、弓矢、刀枪、马匹、衣物等,其中刀枪还被熔了打造炮弹。被斩之人大都削鼻取头,置于东门外,数不下四五千……”
申钦道:“贼追至望津峰,步军死者三千余,骑兵亦多坠崖死。提督欲收散卒下营,而诸军已皆奔溃,不能军。遂留祖、茅、杨、蓝、彭、秦六将于三嘉,冒夜驰还陕川……”
倭军阵亡人数近三千人,涵盖了晋州、昆阳、永春寨、泗川旧城、倭城着一系列战役,但绝大部分阵亡都在最后一场战役当中,也就是明军阵营起火之后。
也从侧面证明,其实明军阵中突变后,并未立即溃逃,而是双方厮杀了很久,彼此伤亡相当。
————
朝鲜,自杨鎬走后,再一次迎来丁应泰。
虽说上回他与朝鲜交道不多,但其事后所作所为,搅得朝鲜君臣上下不宁,对他无不痛很万分。李元翼所上辩疏朱翊钧在十月已经批复:朕已另遣万世德前去经理,近总督刑玠奏目下分兵三路进兵,刻期攻剿。尔国亦当振饬将士,协助共期荡平,毋得专恃天朝,自诿积弱。
朱翊钧并非偏听偏信丁应泰,而是十分了解自己的臣子。虽然军中亦有将领如彭有德、黄应阳、许国威等为其上疏辩解,杨鎬于此事也只上了一份自辨疏,但私底下为了对抗丁应泰的弹劾,却是从内到外做足了准备。李元翼是清楚的,杨鎬曾面见国王李昖,以茶为端,并赠送国王茶叶,后李昖还说:“此非为茶言之……”推测杨鎬应是暗示上疏为其辩解。
所以无论东征将领也好,朝鲜君臣也好,谁又敢说他们不是经杨鎬的授意安排呢?
丁应泰自九月再入朝鲜,他官不大,但气焰十分嚣张,在明军里亦是作威作福,其行为也颇为他人所不齿。入朝之后,他并无公心,首先就拿许国威开刀。
因游击许国威等人是带头上疏为杨鎬鸣不平,故而丁应泰一到朝鲜就抄了许国威的家,拿究其家丁,而且百端构捏,无所不至。
除此,还令家丁将各营的写子(写字兵)拘来,令他们从实开录自今年正月起,各营阵亡军士名单,重新搜集对杨鎬不利的材料。而在他的强行逼供之下,多个文书只得虚报数目,为其所用。
与此同时,丁应泰也知道了朝鲜国王李昖两次上疏为杨鎬辩驳,他十分恼火朝鲜这般‘不配合’。于不久之后,他亦再次上疏朝廷,弹劾朝鲜国王。
其疏曰:“臣行次夹江中州,见豆忝丰茂,询之辽人在途者,曰‘此膏腴之地,收获数倍西土。先年,朝鲜与辽民争讼之,都司屡经断案,鲜人不平。万历二十年,遂令彼国世居倭户,往招诸岛倭奴,起兵同犯天朝,夺取辽河以东,恢复高丽旧土’等语,臣不胜骇异。臣行次定州,而臣从役,以布数尺,换鲜民旧书包裹食物,书名《海东纪略》,乃朝鲜与倭交好事实也……”
只是岛津家臣岛津忠长很快就反应过来,然后迅速调来三百铁炮手,对赤甲军一顿射击……不过,岛津忠长这支队伍最终还是被赤甲军杀的丢盔卸甲,逃散者总众多。
岛津忠长倒是勇猛,但赤甲军却是不输,越战越猛,有将倭寇一举歼灭之势。又有野添带刀长、本田与兵卫二将连来,与岛津忠长和黑田家兵卫合力,几人一道苦战赤甲军。
岛津义宏到底不忍忠长等人战死,遣了旗下数百骑过来救援,茅国器的赤甲军这才不敌,最后败走。
茅国器败走之后,整个中路军即陷入全线溃败的颓势,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溃军向了昆阳、望津山和泗川旧城三个方向逃去,紧追不舍的岛津军也立即分兵追击。
逃向昆阳的明军是被北乡、伊集院、种子岛久三人追击,溃逃的明军也并非一味逃跑不抵抗,他们还是占据了险要来抵抗追来的倭军,但这几人调来了大铳对其射击,又辅以短兵突击……最终,这路溃军再次败退。
逃往望津山的明军是岛津世子忠恒亲自率军追击,他又听手下说这路有明军主帅的旗帜出现,一直憋着一股劲儿的世子激动了,想着终于可以放手一战,并还妄想生擒明军主帅董一元。
于是被热血冲昏头脑的柿子一马当先,鞭马深入,以致追的太快后面的部下不能及时跟上,他直接追进了明军的包围圈。
被五六十个明军骑兵团团围住,狂暴的柿子左突右冲,始终无法突破,眼看他就要被明军骑兵斩于马下。
岛津家的武士吓坏了,平田、床底旋风一般从后方赶上,奋力斩杀了几名骑兵,拼了老命才将无能狂爆的柿子救了下来。
其余的明军见状很快散了去,岛津世子忠恒这才免于一死。他望着渐行渐远的明军大帅旗帜,眼里简直要滴出血来。
这路追兵终是止住了脚步,不再继续追击溃逃的明军。
但逃亡泗川旧城的明军就没那么幸运了,通往旧城的路是条大道,而且选这条路逃亡的明军最多,因此追击的倭军也最多。
明军逃至旧城与永春之间的一条小河便停了下来,这条小河虽小,却很难跋涉,中间只有一条石桥相连,地名因此也称石桥。
岛津家的桦山、寺山、川上等人带兵也很快追至石桥,茅国器的中军徐世卿已在此严阵以待,等追兵到来,便不停张弓射箭,阻止其靠近。
岛津军因此不得上前,其中一名裨将颖娃自负骁勇,大呼着要先登,结果被明军一箭射穿左肩,扑倒在地。要不是有手下将其扶走,恐就成了明军箭下鬼魂。
这一路追兵没有携带铁袍,所以处处掣肘,无奈之下,只有选择道旁躲避箭矢。只是也没躲太久,新赶到的武将名白板就携带了铁炮而来。
川上一眼认出了明军中的徐世卿,指着他对白板道:“那赤装张盖者,乃头目!”
白板听罢,拿起铁袍瞄准徐世卿就发了一銃,徐世卿应声而倒,明军顿时大乱。川上又趁机带家兵冲了上去,生擒了徐世卿。
但就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下,明军还打伤敌将本田,将其击退,岛津军并未占尽优势。只是终究是天时地利不和,明军只抵抗了一会就被逼到了一处狭地。
岛津家的武士大山缸中仗着勇武提刀追砍,甚至砍折了一把,结果傻逼因为没戴头盔被砍伤了脑袋。川上一见不妙,立马派人进援大山,反复冲击明军,如此往来三次,终是将这支明军击溃,击溃后随即开始疯狂屠杀。
三路溃军中,这路人马最多,而且逃跑线路单一,所以阵亡也多。杀戮之后,留下来的岛津军又在尸身上搜刮金银,再将未跑掉的马匹夺为己有。继续追击的岛津军则一路追击至晋江南岸。
许多逃至南岸的明军直接跳进江中,但不幸大都溺死在江水里,岸边还未来得及跳江的人,又被追赶上来的岛津军一阵杀戮……直至傍晚,这支追军终于停止了穷追猛打,引兵回了泗川倭城。
这天的晚霞如血一般艳红,天空中没有一只活物飞过,茫茫大江奔腾呜咽,像是在哭,也像在控诉。
被血色晚霞笼罩下的晋江南岸,此刻犹如人间地狱,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有那么一两个侥幸生还的士兵,从层叠的死人堆下爬出来,站在那里,却茫然不知所措。即便上天再如何怜悯于他们,恐怕也未能排遣那些如孤魂野鬼一般的灵魂……
至此,中路军全面败北。
作为败军之将的董一元,先是逃到了晋江北岸的三嘉,之后又一路北遁,原先一同运来的粮草也在逃亡途中尽数弃于路旁。最后逃到了大后方的星州,星州距董一元南下时的前哨阵地晋州足足有五天的路程。
泗川惨败之后,茅国器还曾劝董一元固守望津山这一要害地,但董一元却不这么认为,此地孤立,若固守最要担心的是固城的立花宗茂联合岛津义宏并力来攻,后才决定撤兵到了大后方的星州。
十月十二,董一元清点中路军剩余人马,查出来当时阵前先逃引发混乱的四名骑兵,董一元怒不可遏,立斩其中二人,另二人杖责一百军棍。接着又令祖承训、蓝芳威重整兵马六千,与朝鲜将领高彦伯、郑起龙共同防守三嘉。
不过有一件事,董一元心里门清,就是爆炸起火明明出自茅国器营,但事后却被很多人说成出之彭信古营,连协同作战的朝鲜将领也是一致口径。
这彭信古与丁应泰是同乡,如今丁应泰二次入朝,所为何来,中朝两方谁人不知?朝鲜人对丁应泰恨之入骨,连明军中也对他怨声载道。恨屋及乌人之常情,即便彭信古真被冤枉了,董一元自然也不会主动为其辩解。
这场战役,明军损失不可谓不大。
后来庆尚道观察使郑经世向国王李昖启报:“初十那天,有逃跑回来的明军俘虏,皆被剃了发,后详问敌情,则言道:生擒三四百人,除茅国器营的俘虏不剃发,其余皆被剃发,还欲送至日本。那些被缴获的物资有銃筒、弓矢、刀枪、马匹、衣物等,其中刀枪还被熔了打造炮弹。被斩之人大都削鼻取头,置于东门外,数不下四五千……”
申钦道:“贼追至望津峰,步军死者三千余,骑兵亦多坠崖死。提督欲收散卒下营,而诸军已皆奔溃,不能军。遂留祖、茅、杨、蓝、彭、秦六将于三嘉,冒夜驰还陕川……”
倭军阵亡人数近三千人,涵盖了晋州、昆阳、永春寨、泗川旧城、倭城着一系列战役,但绝大部分阵亡都在最后一场战役当中,也就是明军阵营起火之后。
也从侧面证明,其实明军阵中突变后,并未立即溃逃,而是双方厮杀了很久,彼此伤亡相当。
————
朝鲜,自杨鎬走后,再一次迎来丁应泰。
虽说上回他与朝鲜交道不多,但其事后所作所为,搅得朝鲜君臣上下不宁,对他无不痛很万分。李元翼所上辩疏朱翊钧在十月已经批复:朕已另遣万世德前去经理,近总督刑玠奏目下分兵三路进兵,刻期攻剿。尔国亦当振饬将士,协助共期荡平,毋得专恃天朝,自诿积弱。
朱翊钧并非偏听偏信丁应泰,而是十分了解自己的臣子。虽然军中亦有将领如彭有德、黄应阳、许国威等为其上疏辩解,杨鎬于此事也只上了一份自辨疏,但私底下为了对抗丁应泰的弹劾,却是从内到外做足了准备。李元翼是清楚的,杨鎬曾面见国王李昖,以茶为端,并赠送国王茶叶,后李昖还说:“此非为茶言之……”推测杨鎬应是暗示上疏为其辩解。
所以无论东征将领也好,朝鲜君臣也好,谁又敢说他们不是经杨鎬的授意安排呢?
丁应泰自九月再入朝鲜,他官不大,但气焰十分嚣张,在明军里亦是作威作福,其行为也颇为他人所不齿。入朝之后,他并无公心,首先就拿许国威开刀。
因游击许国威等人是带头上疏为杨鎬鸣不平,故而丁应泰一到朝鲜就抄了许国威的家,拿究其家丁,而且百端构捏,无所不至。
除此,还令家丁将各营的写子(写字兵)拘来,令他们从实开录自今年正月起,各营阵亡军士名单,重新搜集对杨鎬不利的材料。而在他的强行逼供之下,多个文书只得虚报数目,为其所用。
与此同时,丁应泰也知道了朝鲜国王李昖两次上疏为杨鎬辩驳,他十分恼火朝鲜这般‘不配合’。于不久之后,他亦再次上疏朝廷,弹劾朝鲜国王。
其疏曰:“臣行次夹江中州,见豆忝丰茂,询之辽人在途者,曰‘此膏腴之地,收获数倍西土。先年,朝鲜与辽民争讼之,都司屡经断案,鲜人不平。万历二十年,遂令彼国世居倭户,往招诸岛倭奴,起兵同犯天朝,夺取辽河以东,恢复高丽旧土’等语,臣不胜骇异。臣行次定州,而臣从役,以布数尺,换鲜民旧书包裹食物,书名《海东纪略》,乃朝鲜与倭交好事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