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红薯大豆,巡视河边
何贵友不止是怀疑红薯是否能亩产上千斤,更担心红薯绝收。真要发生这种事,至少会有上百亩地被浪费掉,那也太可惜了。
刘升并没有因何贵友的怀疑生气,耐心解释道:“何叔,我不是说过了吗,红薯就是本地人的主粮之一。
我给你们的又是精心挑选的优良种薯,只要按我教的用心侍弄,三四个月后亩产上千斤绝不是问题。”
据刘升看到的相关资料,红薯可在春夏两个季节播种,春季收获要多一些,后世亩产一般在四千斤以上,甚至可能高产到七八千斤。
夏季播种的收货要少些,却也多在两千斤以上。
不过后世有化肥,而眼下用来种植的又是才开垦的田地,所以刘升才预估了个亩产千斤的数字。
就这,仍让何贵友等老农觉得天方夜谭。
刘升叮嘱了一遍,便没多解释了——等今年红薯收获了,这些人自然知道他的话没水分。
视察完红薯育苗田,刘升对何贵友道:“何叔,我看这些红薯苗至少能移栽个上百亩田地,不论如何,你们一定要用心侍弄。
另外,从土人那里交换所得的红薯,也可以挑选百亩旱地直接种下去,好跟育苗移栽的红薯做一下对比。”
何贵友点头,“俺记着了。”
接着,刘升又去视察其他田地。
刘升是四月二十六,在毛家集第二次招人回来后,带众人进入北美这边开始垦荒的。
今天是六月十四,虽然前后过去了四五十天,却是从邢集招揽的那一百多人迁过来后,垦荒速度才快起来。
当然,最快的还是过去五日。
根据柳大川汇报,华初营这边开垦的田地总数今日便将超过一千亩。
其中最早的三百亩中,有几十亩被拿来种菜,另外两百多亩则计划种红薯。
剩余的六七百亩,在刘升和何贵友等老农沟通之后,却是选择种大豆。
主要原因自然是这里的旱季只剩下三四个月,适合当下种植的农作物本就不多,生长周期为三四個月的大豆正好合适。
另外,大豆还有固氮的作用,种植完相当于给这些田地施了一遍氮肥,等到了雨季(冬季)正好种植麦子。
最后,大豆对于此时的百姓来讲,虽不是主粮,却也是重要杂粮,还可以当菜。
同时又是喂养马骡牛驴这些大牲口的重要营养饲料。
可以说一举多得。
所以,不仅华初营这边至少要种植七百亩的大豆,河边营那边新开垦的田地,在六月结束前,也都将追种大豆。
视察完华初营后,刘升便带着骑兵什前往河边。
亲军组建完成后,刘升便将其均分在华初营与刘家寨。
如此,刘升不论在哪一边,都有几十人跟着,也有骑兵可调用。
当然,目前这些骑兵几乎都还是马兵,既骑马步兵。需苦练骑术、骑射、骑砍,才能成为真正的骑兵。
这片森林树木本就不是特别茂密,过去几十天,移民们往来华初营与河边,已经开辟出一条能供一辆马车行驶的土路。
因为是谷地平原地带,又处在少雨的旱季,不论是走车还是跑马,都很便利。
人正常步行,五十分钟左右就能赶到河边。
刘升等人骑马,速度就更快,无需快马加鞭,正常跑七八分钟也就到了。
到了河边,刘升驻马一看,便瞧见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很显然,即便是热辣的太阳,也挡不住移民们建造家园的热情。
“参见首领。”
郭三海、杨名赫带着几名管事匆匆忙忙过来向刘升行礼。
刘升下了马,道:“让管事都去忙吧,你们两个留下就行了。”
“是。”
几名管事应声离开,刘升便在郭三海、杨名赫陪同下巡视河边。
郭三海跟在刘升身侧,解说道:“因为俺们才过来几日,所以仍以伐木、建造临时木屋为主。
不过造田也在同步进行,前一日伐木开出了多少空地,第二日必将都改造成田地。”
河边垦荒场景确如郭三海所说,伐木和造田几乎是同步进行。
至于烧荒——河流两岸都是大片的森林,又处在旱季,哪怕是夏天,并没有多少干枯植被,他们也是不敢放火的。
森林大火真要烧起来,他们这些人都得逃回大明那边去。
当然,等以后河边树木大多被伐掉,在河滩上小规模烧荒还是可以的。
巡视完,刘升再次嘱咐郭三海,“这里气候跟大明那边不同,现在炎热少雨,可等到三四个月后,就会雨水连绵,河水必然暴涨。
所以,你们建造房屋离河滩至少要有一里地,后面还得多挖些沟渠排涝。
造田也要以河滩上面的林地为主,不可贪图河滩地的便宜。等后面青壮家人都迁过来,让他们把河滩地的灌木、杂草清除掉,大致地翻翻土,种些豆子就行。
要造精耕细作的田地,只能选河滩上边的林地,明白吗?”
“俺明白了。”
之后,刘升又去见了负责河边营防卫工作的张谷英。
张谷英这一哨过去几日都采取的是轮训制——除了头一天,后面每天张谷英都要带两队人来河边营巡查。
负责防卫工作的同时,还要协助郭三海维持秩序。
这几日虽只是青壮们来干活儿,却也有上千号人,彼此之间发生点摩擦,乃至打架,在所难免。
郭三海、张谷英只要及时控制住场面,别演变成大规模械斗就行。其他情况,郭三海等人就能处理。
张谷英带来的这两队常备军,是分别驻守在河边营南北两头的。
因为南边的上洛部离河边营更近,张谷英便将他的临时营地设在南头。
刘升过来时,他正在林荫下带着步卒们训练。
训练内容以队列及武器使用技巧为主,至于更复杂的配合、阵型,不论是张谷英还是士卒,现阶段的素养都还达不到。
张谷英在参加义军前,只是个农民兼小商贩,手下士卒之前也多是农民,所以当下最紧要的是先练好各项基础技能。
像张谷英正在训练的这一小队士卒,其中一什刀牌手在用木牌、木刀捉对练习劈砍攻防。
一什长枪兵则拿着绑了石头的木枪对着木桩练习扎刺。
弓兵倒是拿着真正的弓箭在训练,却也是大多时候张弓,很少把箭射出去。
之所以这么做,可不只是为了防止真刀真枪的训练伤害到士卒,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减少武器磨损。
在华部具备开炉炼铁的能力前,铁器都得省着用。
见刘升过来,张谷英示意士卒们休息,他则来向刘升抱拳行礼。
“参见首领。”
刘升微微点头,便问:“上洛部的土人这几日可曾来过?”
张谷英道:“来了几个人,远远看了会儿,见我们的人过去就走了。”
刘升道:“我们现在没必要跟土人发生冲突,而且当初我还跟他们做了约定。
所以,只要他们不干扰河边营的垦屯,你们就别主动招惹。
倒是新洛河上游还有个土人部落,我们未曾打过交道,你们须得小心点。”
“俺明白。”
刘升拍了拍张谷英的肩膀,这才带着史进才等骑兵离去···
下午。
刘升带着柳大川、闫远山、王可升三人,来到了华初营西北角一个较为独立的营区。
营区外,还有渔猎团的一队人在站岗和巡逻。
因为被安排住在这个营区的,都是当初被刘升招揽及强掳来的工匠,还有他们的家属。
刘升并没有因何贵友的怀疑生气,耐心解释道:“何叔,我不是说过了吗,红薯就是本地人的主粮之一。
我给你们的又是精心挑选的优良种薯,只要按我教的用心侍弄,三四个月后亩产上千斤绝不是问题。”
据刘升看到的相关资料,红薯可在春夏两个季节播种,春季收获要多一些,后世亩产一般在四千斤以上,甚至可能高产到七八千斤。
夏季播种的收货要少些,却也多在两千斤以上。
不过后世有化肥,而眼下用来种植的又是才开垦的田地,所以刘升才预估了个亩产千斤的数字。
就这,仍让何贵友等老农觉得天方夜谭。
刘升叮嘱了一遍,便没多解释了——等今年红薯收获了,这些人自然知道他的话没水分。
视察完红薯育苗田,刘升对何贵友道:“何叔,我看这些红薯苗至少能移栽个上百亩田地,不论如何,你们一定要用心侍弄。
另外,从土人那里交换所得的红薯,也可以挑选百亩旱地直接种下去,好跟育苗移栽的红薯做一下对比。”
何贵友点头,“俺记着了。”
接着,刘升又去视察其他田地。
刘升是四月二十六,在毛家集第二次招人回来后,带众人进入北美这边开始垦荒的。
今天是六月十四,虽然前后过去了四五十天,却是从邢集招揽的那一百多人迁过来后,垦荒速度才快起来。
当然,最快的还是过去五日。
根据柳大川汇报,华初营这边开垦的田地总数今日便将超过一千亩。
其中最早的三百亩中,有几十亩被拿来种菜,另外两百多亩则计划种红薯。
剩余的六七百亩,在刘升和何贵友等老农沟通之后,却是选择种大豆。
主要原因自然是这里的旱季只剩下三四个月,适合当下种植的农作物本就不多,生长周期为三四個月的大豆正好合适。
另外,大豆还有固氮的作用,种植完相当于给这些田地施了一遍氮肥,等到了雨季(冬季)正好种植麦子。
最后,大豆对于此时的百姓来讲,虽不是主粮,却也是重要杂粮,还可以当菜。
同时又是喂养马骡牛驴这些大牲口的重要营养饲料。
可以说一举多得。
所以,不仅华初营这边至少要种植七百亩的大豆,河边营那边新开垦的田地,在六月结束前,也都将追种大豆。
视察完华初营后,刘升便带着骑兵什前往河边。
亲军组建完成后,刘升便将其均分在华初营与刘家寨。
如此,刘升不论在哪一边,都有几十人跟着,也有骑兵可调用。
当然,目前这些骑兵几乎都还是马兵,既骑马步兵。需苦练骑术、骑射、骑砍,才能成为真正的骑兵。
这片森林树木本就不是特别茂密,过去几十天,移民们往来华初营与河边,已经开辟出一条能供一辆马车行驶的土路。
因为是谷地平原地带,又处在少雨的旱季,不论是走车还是跑马,都很便利。
人正常步行,五十分钟左右就能赶到河边。
刘升等人骑马,速度就更快,无需快马加鞭,正常跑七八分钟也就到了。
到了河边,刘升驻马一看,便瞧见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很显然,即便是热辣的太阳,也挡不住移民们建造家园的热情。
“参见首领。”
郭三海、杨名赫带着几名管事匆匆忙忙过来向刘升行礼。
刘升下了马,道:“让管事都去忙吧,你们两个留下就行了。”
“是。”
几名管事应声离开,刘升便在郭三海、杨名赫陪同下巡视河边。
郭三海跟在刘升身侧,解说道:“因为俺们才过来几日,所以仍以伐木、建造临时木屋为主。
不过造田也在同步进行,前一日伐木开出了多少空地,第二日必将都改造成田地。”
河边垦荒场景确如郭三海所说,伐木和造田几乎是同步进行。
至于烧荒——河流两岸都是大片的森林,又处在旱季,哪怕是夏天,并没有多少干枯植被,他们也是不敢放火的。
森林大火真要烧起来,他们这些人都得逃回大明那边去。
当然,等以后河边树木大多被伐掉,在河滩上小规模烧荒还是可以的。
巡视完,刘升再次嘱咐郭三海,“这里气候跟大明那边不同,现在炎热少雨,可等到三四个月后,就会雨水连绵,河水必然暴涨。
所以,你们建造房屋离河滩至少要有一里地,后面还得多挖些沟渠排涝。
造田也要以河滩上面的林地为主,不可贪图河滩地的便宜。等后面青壮家人都迁过来,让他们把河滩地的灌木、杂草清除掉,大致地翻翻土,种些豆子就行。
要造精耕细作的田地,只能选河滩上边的林地,明白吗?”
“俺明白了。”
之后,刘升又去见了负责河边营防卫工作的张谷英。
张谷英这一哨过去几日都采取的是轮训制——除了头一天,后面每天张谷英都要带两队人来河边营巡查。
负责防卫工作的同时,还要协助郭三海维持秩序。
这几日虽只是青壮们来干活儿,却也有上千号人,彼此之间发生点摩擦,乃至打架,在所难免。
郭三海、张谷英只要及时控制住场面,别演变成大规模械斗就行。其他情况,郭三海等人就能处理。
张谷英带来的这两队常备军,是分别驻守在河边营南北两头的。
因为南边的上洛部离河边营更近,张谷英便将他的临时营地设在南头。
刘升过来时,他正在林荫下带着步卒们训练。
训练内容以队列及武器使用技巧为主,至于更复杂的配合、阵型,不论是张谷英还是士卒,现阶段的素养都还达不到。
张谷英在参加义军前,只是个农民兼小商贩,手下士卒之前也多是农民,所以当下最紧要的是先练好各项基础技能。
像张谷英正在训练的这一小队士卒,其中一什刀牌手在用木牌、木刀捉对练习劈砍攻防。
一什长枪兵则拿着绑了石头的木枪对着木桩练习扎刺。
弓兵倒是拿着真正的弓箭在训练,却也是大多时候张弓,很少把箭射出去。
之所以这么做,可不只是为了防止真刀真枪的训练伤害到士卒,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减少武器磨损。
在华部具备开炉炼铁的能力前,铁器都得省着用。
见刘升过来,张谷英示意士卒们休息,他则来向刘升抱拳行礼。
“参见首领。”
刘升微微点头,便问:“上洛部的土人这几日可曾来过?”
张谷英道:“来了几个人,远远看了会儿,见我们的人过去就走了。”
刘升道:“我们现在没必要跟土人发生冲突,而且当初我还跟他们做了约定。
所以,只要他们不干扰河边营的垦屯,你们就别主动招惹。
倒是新洛河上游还有个土人部落,我们未曾打过交道,你们须得小心点。”
“俺明白。”
刘升拍了拍张谷英的肩膀,这才带着史进才等骑兵离去···
下午。
刘升带着柳大川、闫远山、王可升三人,来到了华初营西北角一个较为独立的营区。
营区外,还有渔猎团的一队人在站岗和巡逻。
因为被安排住在这个营区的,都是当初被刘升招揽及强掳来的工匠,还有他们的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