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佑明正文卷第六百四十三章考验官员,撒钱式西巡时维万历二十年暮春时节,叛乱平定后,天下无事。
而朱翊钧在去往黄帝陵途中,只见山林锦翠,尤其是在一场春雨过后,更加葱郁如烟。
这让他不禁暗叹,潘季驯昔日奉旨在三边养林治水倒是做的不错,使得这延绥一带的生态保养的很好。
话说,在朱翊钧派潘季驯来三边养林治水之前,延绥的抚按官和厂卫就在奏疏里说,“延绥旱情频发、山林皆毁而光秃不能蓄土”。
而如今,朱翊钧所看到的情况倒是没有之前奏疏里说的那么严重。
当然。
这也跟国家战略变为对外开发有关,随着大量延绥贫民被迁去海外,和大量军民收入增加而不用砍伐山林就能生存,即便取暖也越来越多使用产量大增的煤炭,自然也就使得对内资源损耗和生态破坏的速度减缓,生态也就能得到及时修复。
朱翊钧去黄帝陵,虽然随扈官兵很多,且一路上晓行夜宿,难免需要人力,但他依旧是不白役军民,撒钱如水。
这也就使得民不加怨,而民众只恨不得独揽负责帝驾吃喝玩乐的事,甚至为揽到一宗为皇帝服务的活,不惜行贿底下官员!
只是。
官员们尽管大都也乐得如此,从中吃回扣不说,还能享受民众的奉承,但对于许多是靠关系而非靠能力上位的官员而言,却是一番很大的折腾。
因为凡是有些关系的地方官员,基本上都是世代宦官家的子弟出身,对钱财的不在乎的同时,也对政绩不在乎,更愿意清静无为,反正凭着背景和关系,他们要不了多久也能得到一个好的考成,也能升上去,反而比努力做事的要升的快捷些。
不过,现在皇帝一来,这样的官员就不得不参与征募民夫、关领钱粮、调度民力还要修葺道路桥梁、加强安保,总之各类事情一下子就增多,对管理能力的要求一下子就增高许多,而一不小心就容易出纰漏,一个纰漏就能酿成大错,且在皇帝面前犯错,那是掩盖都难掩盖,甚至会被放大的!
毕竟全国那么多官员,有能力的不少,一个小差错都可能导致一个官员永远也升不到京里任部堂去。
所以,对于官宦士族出身的官员,心里是很不乐意皇帝出巡的,就算皇帝不白用民力,不白麻烦地方,但这的确让他们很容易被证明,除了出身好在别的方面一无是处。
当然。
皇帝出巡对于有能力但出身贫贱的官员则是一个机会,一个证明自己处理应急能力的机会,一个让皇帝记住自己的机会,一个打破关系桎梏直接再次鱼跃龙门的机会。
而现在因为朝廷推行新礼,本就不利于豪右,而利于平民,所以能在地方上为官的官员大部分都还是平民阶层或者小地主阶层,故都还是乐于见到皇帝出巡,也很积极的动员军民,为皇帝的出巡服务。
以工商为主的普通士绅也对朱翊钧撒钱似的出巡也很是乐意见到。
如在朱翊钧暂驻于甘泉县时,甘泉造纸的士绅孙振就笑着对自己姻亲朱万元说:
“当今天子是真仁厚,虽亲征巡边,难免使用民力、扰动地方,但也造福于地方、施恩于小民,马匹意外坏了青苗都要赔偿,连需用纸张要临时用我家作坊的,都加钱采办,如此也算不上是害民扰民了。”
“对于贵府而言,自然是好事,还能因为说这纸是陛下用过的,而增加销路。”
“对于鄙人而言,倒也是好事,在下的木工坊已有三件家用木器被陛下看见后下旨采购,而因此已有不下十家望族也来订这类木器。”
朱万元也跟着笑说起来。
虽然,孙振和朱万元这些工商类普通士绅,对皇帝路径且暂驻于自己家乡很是高兴,但也有当地士绅对此不高兴,而这类士绅多是广有良田的大地主大乡宦。
“宁夏之乱、陕西之乱皆被平定,连河套都被收复了,果然是没有出现土木堡那样大败啊,礼教大乱的时代还得继续延续啊。”
曾做过翰林的甘泉县大地主周世策就在赶赴皇帝的御宴的路上,在同乡中过举人的长贾希昆面前,对宁夏之乱陕西之乱的结局表达出了失望的看法。
贾希昆呵呵一笑说:“我早就料到了会是这样的结局,所以压根就没指望这些叛贼会靖难成功!”
“这些叛贼也不想想,一个被张太岳教得真把武弁黔首当赤子看的天子,会亡于内乱?”
“要知道,昔日建文因内乱而亡,是因为他不只削藩,也开始只重文臣,让武人多心向成祖,如今武人,有几个不心向陛下?”
“子策说的是,且看将来太子如何吧。”
周世策讪讪一笑,回了一句,也没再多言,只跟随着一干本乡乡宦进了行在,准备聆听圣训。
朱翊钧这时已在行在先见了甘泉知县张应望,而对张应望说:
“按照考成的情况来看,你去年有渎职懒政之责,以至于盗贼丛生,而内阁对你的处置是革职,墨本送到了朕这里,但朕还没批,因为想着反正都要来甘泉县,也就想听听你本人的看法。”
甘泉知县张应望忙拱手回答说:“陛下容禀,去年所生盗贼实为扣关来犯的虏贼,已经臣组织兵民逮捕下狱,上司说臣渎职懒政,可能是误听虏贼为盗贼。”
“派个锦衣卫去县狱看看,可是虏贼。”
朱翊钧这时对张敬修吩咐了一声。
张敬修拱手称是。
而张应望这里则长松了一口气,他不由得暗自庆幸陛下来了这里,且足够谨慎,不然真要是按照上司的考成结果来处置,自己就得卷铺盖回乡去了,而以自己三代皆未有族人取得功名的家世,只怕也不可能再被起复。
也就是说,自己张家这一代仕途顶点很可能就是到知县一级了。
朱翊钧在张敬修离开后,就继续问起张应望关于甘泉县的人口和物价等数据来。
而朱翊钧一边问着张应望就一边观赏着底下人从甘泉县市井中采办回的各类精致木器、瓷器还有首饰什么的。
朱翊钧为了促进实业发展,每到一处地方,都会采买一些当地的实业商品,为的是能够促进地方工商发展,最好直接带动地方出现很好的工业品,最好如章丘的铁锅、铅山的纸张、景德镇的瓷器一样名扬全国,这样就能带动当地出现更多的工人。
反正对于朱翊钧而言,买一些当地土物也花不了多少钱。
而就在朱翊钧一边问张应望关于甘泉县的情况,一边看各类土物时,就听得外面隐隐约约传来吵闹声。
“怎么回事?”
朱翊钧不由得问了一句。
不一会儿。
司礼监太监田义回来说:“有准备替皇爷运土物的民夫们发生了械斗,说是都得了县里的钧令来运土物,然后起了争执,怪对方抢单,然后就打了起来,南昌侯已经调兵过去了。”
“陛下!”
“这事与臣有关,请让臣去处理,臣保证可在半刻钟内,解决这事,而避免出现更多伤亡。”
这时,张应望主动请缨起来。
朱翊钧问:“伱打算怎么处理?”
张应望回道:“回陛下,臣早就担心底下人在征募民夫时出现差错,所以特地先请了附近各里的里正与乡里耆老一起跟在身边应对;毕竟从臣这里发令到镇里,中间还是经过好几层的,难免会有纰漏,比如,臣可能会因为想到某一里的人丁不够,而会传另外一个人丁多的里来应募,但可能臣底下的佐官已经先通知就近的里准备了,以至于两个里就都到了御前。”
“那你去处理。”
朱翊钧听张应望说的有理,也就同意了他的提议。
说来也怪,在张应望出现之前,两方械斗的百姓对天子亲军卫的喝令和亲军卫各经历官和训导官的劝导置若罔闻,哪怕刘綎这边都已经下令火器兵准备开火了,这些百姓还是在互殴。
但张应望带来的两里里正与耆老一来,这两方百姓就老实了。
这些百姓被各自的里正和耆老一顿粗暴的拳打脚踢,一个个都瞬间如霜打了的茄子一样焉了下来。
“丢人,在皇上的行在附近斗殴!”
“可是孙老,明明是县里的令族侄让我们准备给皇上出力的,我们才来的,可谁知上水里的非说县里通知的他们。”
“我族侄不过是个驿丞,他能代表县尊吗,他拿出县里的钧令了吗?”
“那倒是没有。”
“没有说什么!”
处理这场械斗的正有乡绅孙振,他此时正恨铁不成钢地痛斥着自己的乡民,这里面有不少就是他的同宗晚辈,哪怕不是同宗,也连着姻亲,所以他随意怎么喝骂,这些百姓都很服气。
另外一边,即所谓上水里的百姓,也有他们的里正乡里耆老在教育他们。
最终,这件突然出现的小事得以很快平息,且因为处理的及时,也没真的出现人命,只有些许人受伤,最严重的也不过是骨折,无非需要歇一段时间而已。
而朱翊钧则因此再次召见了张应望,说:“你果然对这样的突发事件有应对,在为政上是花了心思的,算不上是渎职懒政。”
张应望听后眼红了起来。
而朱翊钧在去往黄帝陵途中,只见山林锦翠,尤其是在一场春雨过后,更加葱郁如烟。
这让他不禁暗叹,潘季驯昔日奉旨在三边养林治水倒是做的不错,使得这延绥一带的生态保养的很好。
话说,在朱翊钧派潘季驯来三边养林治水之前,延绥的抚按官和厂卫就在奏疏里说,“延绥旱情频发、山林皆毁而光秃不能蓄土”。
而如今,朱翊钧所看到的情况倒是没有之前奏疏里说的那么严重。
当然。
这也跟国家战略变为对外开发有关,随着大量延绥贫民被迁去海外,和大量军民收入增加而不用砍伐山林就能生存,即便取暖也越来越多使用产量大增的煤炭,自然也就使得对内资源损耗和生态破坏的速度减缓,生态也就能得到及时修复。
朱翊钧去黄帝陵,虽然随扈官兵很多,且一路上晓行夜宿,难免需要人力,但他依旧是不白役军民,撒钱如水。
这也就使得民不加怨,而民众只恨不得独揽负责帝驾吃喝玩乐的事,甚至为揽到一宗为皇帝服务的活,不惜行贿底下官员!
只是。
官员们尽管大都也乐得如此,从中吃回扣不说,还能享受民众的奉承,但对于许多是靠关系而非靠能力上位的官员而言,却是一番很大的折腾。
因为凡是有些关系的地方官员,基本上都是世代宦官家的子弟出身,对钱财的不在乎的同时,也对政绩不在乎,更愿意清静无为,反正凭着背景和关系,他们要不了多久也能得到一个好的考成,也能升上去,反而比努力做事的要升的快捷些。
不过,现在皇帝一来,这样的官员就不得不参与征募民夫、关领钱粮、调度民力还要修葺道路桥梁、加强安保,总之各类事情一下子就增多,对管理能力的要求一下子就增高许多,而一不小心就容易出纰漏,一个纰漏就能酿成大错,且在皇帝面前犯错,那是掩盖都难掩盖,甚至会被放大的!
毕竟全国那么多官员,有能力的不少,一个小差错都可能导致一个官员永远也升不到京里任部堂去。
所以,对于官宦士族出身的官员,心里是很不乐意皇帝出巡的,就算皇帝不白用民力,不白麻烦地方,但这的确让他们很容易被证明,除了出身好在别的方面一无是处。
当然。
皇帝出巡对于有能力但出身贫贱的官员则是一个机会,一个证明自己处理应急能力的机会,一个让皇帝记住自己的机会,一个打破关系桎梏直接再次鱼跃龙门的机会。
而现在因为朝廷推行新礼,本就不利于豪右,而利于平民,所以能在地方上为官的官员大部分都还是平民阶层或者小地主阶层,故都还是乐于见到皇帝出巡,也很积极的动员军民,为皇帝的出巡服务。
以工商为主的普通士绅也对朱翊钧撒钱似的出巡也很是乐意见到。
如在朱翊钧暂驻于甘泉县时,甘泉造纸的士绅孙振就笑着对自己姻亲朱万元说:
“当今天子是真仁厚,虽亲征巡边,难免使用民力、扰动地方,但也造福于地方、施恩于小民,马匹意外坏了青苗都要赔偿,连需用纸张要临时用我家作坊的,都加钱采办,如此也算不上是害民扰民了。”
“对于贵府而言,自然是好事,还能因为说这纸是陛下用过的,而增加销路。”
“对于鄙人而言,倒也是好事,在下的木工坊已有三件家用木器被陛下看见后下旨采购,而因此已有不下十家望族也来订这类木器。”
朱万元也跟着笑说起来。
虽然,孙振和朱万元这些工商类普通士绅,对皇帝路径且暂驻于自己家乡很是高兴,但也有当地士绅对此不高兴,而这类士绅多是广有良田的大地主大乡宦。
“宁夏之乱、陕西之乱皆被平定,连河套都被收复了,果然是没有出现土木堡那样大败啊,礼教大乱的时代还得继续延续啊。”
曾做过翰林的甘泉县大地主周世策就在赶赴皇帝的御宴的路上,在同乡中过举人的长贾希昆面前,对宁夏之乱陕西之乱的结局表达出了失望的看法。
贾希昆呵呵一笑说:“我早就料到了会是这样的结局,所以压根就没指望这些叛贼会靖难成功!”
“这些叛贼也不想想,一个被张太岳教得真把武弁黔首当赤子看的天子,会亡于内乱?”
“要知道,昔日建文因内乱而亡,是因为他不只削藩,也开始只重文臣,让武人多心向成祖,如今武人,有几个不心向陛下?”
“子策说的是,且看将来太子如何吧。”
周世策讪讪一笑,回了一句,也没再多言,只跟随着一干本乡乡宦进了行在,准备聆听圣训。
朱翊钧这时已在行在先见了甘泉知县张应望,而对张应望说:
“按照考成的情况来看,你去年有渎职懒政之责,以至于盗贼丛生,而内阁对你的处置是革职,墨本送到了朕这里,但朕还没批,因为想着反正都要来甘泉县,也就想听听你本人的看法。”
甘泉知县张应望忙拱手回答说:“陛下容禀,去年所生盗贼实为扣关来犯的虏贼,已经臣组织兵民逮捕下狱,上司说臣渎职懒政,可能是误听虏贼为盗贼。”
“派个锦衣卫去县狱看看,可是虏贼。”
朱翊钧这时对张敬修吩咐了一声。
张敬修拱手称是。
而张应望这里则长松了一口气,他不由得暗自庆幸陛下来了这里,且足够谨慎,不然真要是按照上司的考成结果来处置,自己就得卷铺盖回乡去了,而以自己三代皆未有族人取得功名的家世,只怕也不可能再被起复。
也就是说,自己张家这一代仕途顶点很可能就是到知县一级了。
朱翊钧在张敬修离开后,就继续问起张应望关于甘泉县的人口和物价等数据来。
而朱翊钧一边问着张应望就一边观赏着底下人从甘泉县市井中采办回的各类精致木器、瓷器还有首饰什么的。
朱翊钧为了促进实业发展,每到一处地方,都会采买一些当地的实业商品,为的是能够促进地方工商发展,最好直接带动地方出现很好的工业品,最好如章丘的铁锅、铅山的纸张、景德镇的瓷器一样名扬全国,这样就能带动当地出现更多的工人。
反正对于朱翊钧而言,买一些当地土物也花不了多少钱。
而就在朱翊钧一边问张应望关于甘泉县的情况,一边看各类土物时,就听得外面隐隐约约传来吵闹声。
“怎么回事?”
朱翊钧不由得问了一句。
不一会儿。
司礼监太监田义回来说:“有准备替皇爷运土物的民夫们发生了械斗,说是都得了县里的钧令来运土物,然后起了争执,怪对方抢单,然后就打了起来,南昌侯已经调兵过去了。”
“陛下!”
“这事与臣有关,请让臣去处理,臣保证可在半刻钟内,解决这事,而避免出现更多伤亡。”
这时,张应望主动请缨起来。
朱翊钧问:“伱打算怎么处理?”
张应望回道:“回陛下,臣早就担心底下人在征募民夫时出现差错,所以特地先请了附近各里的里正与乡里耆老一起跟在身边应对;毕竟从臣这里发令到镇里,中间还是经过好几层的,难免会有纰漏,比如,臣可能会因为想到某一里的人丁不够,而会传另外一个人丁多的里来应募,但可能臣底下的佐官已经先通知就近的里准备了,以至于两个里就都到了御前。”
“那你去处理。”
朱翊钧听张应望说的有理,也就同意了他的提议。
说来也怪,在张应望出现之前,两方械斗的百姓对天子亲军卫的喝令和亲军卫各经历官和训导官的劝导置若罔闻,哪怕刘綎这边都已经下令火器兵准备开火了,这些百姓还是在互殴。
但张应望带来的两里里正与耆老一来,这两方百姓就老实了。
这些百姓被各自的里正和耆老一顿粗暴的拳打脚踢,一个个都瞬间如霜打了的茄子一样焉了下来。
“丢人,在皇上的行在附近斗殴!”
“可是孙老,明明是县里的令族侄让我们准备给皇上出力的,我们才来的,可谁知上水里的非说县里通知的他们。”
“我族侄不过是个驿丞,他能代表县尊吗,他拿出县里的钧令了吗?”
“那倒是没有。”
“没有说什么!”
处理这场械斗的正有乡绅孙振,他此时正恨铁不成钢地痛斥着自己的乡民,这里面有不少就是他的同宗晚辈,哪怕不是同宗,也连着姻亲,所以他随意怎么喝骂,这些百姓都很服气。
另外一边,即所谓上水里的百姓,也有他们的里正乡里耆老在教育他们。
最终,这件突然出现的小事得以很快平息,且因为处理的及时,也没真的出现人命,只有些许人受伤,最严重的也不过是骨折,无非需要歇一段时间而已。
而朱翊钧则因此再次召见了张应望,说:“你果然对这样的突发事件有应对,在为政上是花了心思的,算不上是渎职懒政。”
张应望听后眼红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