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你命由天不由你
高考持续两天半,第二天上午考历史,下午地理,最后一天上午政治。
这时候不管文理科生,政治是一门必考科目。
而英语直到八四年之后,理科文科才会增加了这个科目。
这会儿还没有走出国门,会英语的凤毛麟角,这也相对来说难度放宽了一些,不然大学录取率就不只是百分之八了。
可能连录都录不上,现在哪有英语老师教英语,这个可是个稀罕职业。
就算大学努力学了英语,那也是为了考托福出国用的,没人会想当一名英语教师。
应显丹这两门只能说中规中矩,说不上差,但也好不到哪去,不过在陈文眼里觉着是够用了。
直到第三天的政治考试结束铃声响起,不少考生欢快的从校园里跑了出来。
考的好不好先不管,反正这段苦日子是结束了,总得先乐呵起来。
应显丹凑在人群中,朝着远处的母亲和陈文招手。
来到跟前。
“看情况不错啊!”陈文笑道。
“还好,感觉不是太难。”
起码都写上了,没有什么空的地方,政治这玩意儿从来不是拉分项,数学才是。
一想到数学,应显丹又有些郁闷起来,她也估不清自己数学考的是好是坏,总觉得不理想。
王晶在一旁接过挎包,感觉到女儿的情绪波动,道:“没事没事,考不上也没什么,小姑娘家家的。”
“妈~”
在她老娘眼里,女孩儿老老实实在家学学针线活儿,会持家就很好了,等着上门的新郎接走就成,好好的掺和什么高考。
要不是她奶奶,也就是阿婆疼爱说服了她老娘,没准真的已经准备找个好人家给嫁了。
陈文上前搅和了起来,只是往别的话题带,反正是不能据理力争的,因为压根儿争不过。
周一因为还有任务,所以他们只能步行回家。
陈文买了一些零嘴,也就是抄的花生瓜子,也不嫌嘴干,一路磕回了飞龙寨。
“这下子放松了,跟着我一起赚钱吧,正好把学费赚一赚。”
“上大学要多少学费啊?”应显丹突然紧张的问了起来,一旁的王母也竖着耳朵。
“逗你的,除了一些自己需要的褥子衣服要花钱买,基本上不花钱,甚至每月还有二十多块钱的补贴。”
陈文笑着解释了解释,这时候大学那里需要花钱,甚至连褥子和衣服所有人都是从家里带过去的,不是不花钱,是压根儿花不了钱。
陈文也就是开了个玩笑,让一旁的娘俩儿松了一口气。
中午阿婆做的米线,酸甜微辣,非常解馋,陈文造了两碗,才告辞离开。
这個月湖泊里的鱼明显感觉变少了,可能再来半个月就捞不到了,所以他必须想一个新的赚钱法子。
这个想法这几天不停的思考,终于在回来的路上有了眉目。
那就是糖葫芦和花生瓜子。
这玩意儿入手简单,成本低,好制作。
就是不可能再有卖鱼来的高回报高收益。
想法一成,陈文回去就开始找原料路子,农场周围除了橡胶树就是本地人家的田地,生花生瓜子还有山楂都没有种的。
巡落了一圈,连问带打听都没有找到,无奈只能下次先去供销社问问,最好是批发价搞一些。
......
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八月初,飞龙寨应家,院里支了一口黑锅,下面烧着小火,锅里咕嘟咕嘟的煮着糖浆。
糖浆是批发的白糖熬出来的,陈文看着火候差不多了,在一旁拿起穿好的山楂糖葫芦伸进去滚了一圈。
待拉丝的糖浆断掉,再在桌子上“啪”一甩,等待定型。
“想吃等凉了就吃,别老看我啊。”
应显丹抹了抹嘴唇,讲真的是真馋了,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这么干瞪眼看了。
这玩意儿酸酸甜甜的比她吃过的任何东西都好吃,当知道陈文从小吃到大的时候,别提多羡慕。
其实陈文哪里吃过,冰糖葫芦的确是老京城的特色,可那个年头谁敢在街上卖,谁敢买,陈文也就小时候过了一回嘴瘾。
冰糖葫芦已经寻摸实验了一个多星期,刚开始他在院子里,来回试了多次,才终于寻好火候,能让糖浆定型。
售价两毛钱一根,虽然贵,但还是火爆县城,带上应显丹一共八个人,每人别上一个插糖葫芦的草堆子,一进县城,还没溜达就没了。
成本和收益三七开,虽然不是大钱,可也让众人很开心。
湖里的鱼果然在上个星期,一网子凑不够两桶了,陈文也不敢打水库的主意,有胆拿也得有命花不是。
无奈只好做起了小本买卖,一下子收入骤减,起码有个心理建设,没有太过失望。
韩彦斌几人倒是不嫌少,毕竟苍蝇腿也是肉,谁还嫌弃钱小就不挣呢。
利利索索趁着天色最后一抹光亮,陈文将一整口黑锅的糖浆用了个干净,院子里竹编的簸箕摆满了糖葫芦。
夜里回到宿舍,屋外已经乌泱泱的占满了人,男女都有。
“陈文来了,陈文来了!”
听着声儿,所有人看向了声儿处,这次连那个女诗人王英杰都在,迫不及待的道。
“陈文,听说冰糖葫芦就是从你这儿搞出来的,有好事可不能忘了姐姐我啊!”
“还有我,还有我!”
“也算我一个.....“
陈文听着头大,看着这些认识的不认识的,熟悉的叫不出名字的,只好提高嗓门。
“大家静一静,有好事一起来,大家明天上午七点再来这里,一人先拿一捧,一捧三块,能不能卖出去,卖多少钱就看你们得了。”
陈文也没招啊,他被发现了,谁能想到卖鱼没被发现,卖糖葫芦被人逮住了。
好在两三个月的时间,社会风气明显放松了不少,许多宽松的政策也已经落实了下来,所以农场上面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打发走这些人,只留下韩彦斌几人,这才轻松了不少。
“你们呢,家里有信儿了没有。”
“我家里人来信,说花了两百块钱,给我买了一个回去的名额。”
“我这么就花了三百!”
“那你问谁,还不是没我家找的人够硬。”
陈文连忙打断这两货,又看向申豪庭几人。
“我家里还没信儿,再等等吧。”
开口的是陆鑫,显然和别人的开心不一样,他迟迟没有等来好消息。
这时候不管文理科生,政治是一门必考科目。
而英语直到八四年之后,理科文科才会增加了这个科目。
这会儿还没有走出国门,会英语的凤毛麟角,这也相对来说难度放宽了一些,不然大学录取率就不只是百分之八了。
可能连录都录不上,现在哪有英语老师教英语,这个可是个稀罕职业。
就算大学努力学了英语,那也是为了考托福出国用的,没人会想当一名英语教师。
应显丹这两门只能说中规中矩,说不上差,但也好不到哪去,不过在陈文眼里觉着是够用了。
直到第三天的政治考试结束铃声响起,不少考生欢快的从校园里跑了出来。
考的好不好先不管,反正这段苦日子是结束了,总得先乐呵起来。
应显丹凑在人群中,朝着远处的母亲和陈文招手。
来到跟前。
“看情况不错啊!”陈文笑道。
“还好,感觉不是太难。”
起码都写上了,没有什么空的地方,政治这玩意儿从来不是拉分项,数学才是。
一想到数学,应显丹又有些郁闷起来,她也估不清自己数学考的是好是坏,总觉得不理想。
王晶在一旁接过挎包,感觉到女儿的情绪波动,道:“没事没事,考不上也没什么,小姑娘家家的。”
“妈~”
在她老娘眼里,女孩儿老老实实在家学学针线活儿,会持家就很好了,等着上门的新郎接走就成,好好的掺和什么高考。
要不是她奶奶,也就是阿婆疼爱说服了她老娘,没准真的已经准备找个好人家给嫁了。
陈文上前搅和了起来,只是往别的话题带,反正是不能据理力争的,因为压根儿争不过。
周一因为还有任务,所以他们只能步行回家。
陈文买了一些零嘴,也就是抄的花生瓜子,也不嫌嘴干,一路磕回了飞龙寨。
“这下子放松了,跟着我一起赚钱吧,正好把学费赚一赚。”
“上大学要多少学费啊?”应显丹突然紧张的问了起来,一旁的王母也竖着耳朵。
“逗你的,除了一些自己需要的褥子衣服要花钱买,基本上不花钱,甚至每月还有二十多块钱的补贴。”
陈文笑着解释了解释,这时候大学那里需要花钱,甚至连褥子和衣服所有人都是从家里带过去的,不是不花钱,是压根儿花不了钱。
陈文也就是开了个玩笑,让一旁的娘俩儿松了一口气。
中午阿婆做的米线,酸甜微辣,非常解馋,陈文造了两碗,才告辞离开。
这個月湖泊里的鱼明显感觉变少了,可能再来半个月就捞不到了,所以他必须想一个新的赚钱法子。
这个想法这几天不停的思考,终于在回来的路上有了眉目。
那就是糖葫芦和花生瓜子。
这玩意儿入手简单,成本低,好制作。
就是不可能再有卖鱼来的高回报高收益。
想法一成,陈文回去就开始找原料路子,农场周围除了橡胶树就是本地人家的田地,生花生瓜子还有山楂都没有种的。
巡落了一圈,连问带打听都没有找到,无奈只能下次先去供销社问问,最好是批发价搞一些。
......
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八月初,飞龙寨应家,院里支了一口黑锅,下面烧着小火,锅里咕嘟咕嘟的煮着糖浆。
糖浆是批发的白糖熬出来的,陈文看着火候差不多了,在一旁拿起穿好的山楂糖葫芦伸进去滚了一圈。
待拉丝的糖浆断掉,再在桌子上“啪”一甩,等待定型。
“想吃等凉了就吃,别老看我啊。”
应显丹抹了抹嘴唇,讲真的是真馋了,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这么干瞪眼看了。
这玩意儿酸酸甜甜的比她吃过的任何东西都好吃,当知道陈文从小吃到大的时候,别提多羡慕。
其实陈文哪里吃过,冰糖葫芦的确是老京城的特色,可那个年头谁敢在街上卖,谁敢买,陈文也就小时候过了一回嘴瘾。
冰糖葫芦已经寻摸实验了一个多星期,刚开始他在院子里,来回试了多次,才终于寻好火候,能让糖浆定型。
售价两毛钱一根,虽然贵,但还是火爆县城,带上应显丹一共八个人,每人别上一个插糖葫芦的草堆子,一进县城,还没溜达就没了。
成本和收益三七开,虽然不是大钱,可也让众人很开心。
湖里的鱼果然在上个星期,一网子凑不够两桶了,陈文也不敢打水库的主意,有胆拿也得有命花不是。
无奈只好做起了小本买卖,一下子收入骤减,起码有个心理建设,没有太过失望。
韩彦斌几人倒是不嫌少,毕竟苍蝇腿也是肉,谁还嫌弃钱小就不挣呢。
利利索索趁着天色最后一抹光亮,陈文将一整口黑锅的糖浆用了个干净,院子里竹编的簸箕摆满了糖葫芦。
夜里回到宿舍,屋外已经乌泱泱的占满了人,男女都有。
“陈文来了,陈文来了!”
听着声儿,所有人看向了声儿处,这次连那个女诗人王英杰都在,迫不及待的道。
“陈文,听说冰糖葫芦就是从你这儿搞出来的,有好事可不能忘了姐姐我啊!”
“还有我,还有我!”
“也算我一个.....“
陈文听着头大,看着这些认识的不认识的,熟悉的叫不出名字的,只好提高嗓门。
“大家静一静,有好事一起来,大家明天上午七点再来这里,一人先拿一捧,一捧三块,能不能卖出去,卖多少钱就看你们得了。”
陈文也没招啊,他被发现了,谁能想到卖鱼没被发现,卖糖葫芦被人逮住了。
好在两三个月的时间,社会风气明显放松了不少,许多宽松的政策也已经落实了下来,所以农场上面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打发走这些人,只留下韩彦斌几人,这才轻松了不少。
“你们呢,家里有信儿了没有。”
“我家里人来信,说花了两百块钱,给我买了一个回去的名额。”
“我这么就花了三百!”
“那你问谁,还不是没我家找的人够硬。”
陈文连忙打断这两货,又看向申豪庭几人。
“我家里还没信儿,再等等吧。”
开口的是陆鑫,显然和别人的开心不一样,他迟迟没有等来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