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军营有人来报信,说昨晚军营又出事了。秦月急忙赶到了军营,见义父安全无恙才放了心。
听义父说,这次袭击军营的有十几个人,都是武功好手,看他们的拉开的架式是势在必得。正赶上岭南三杰的老大贺光宗值守,带着众人将其击退。打得很惨烈,双方都有死伤。所幸秦月选那十人,只是三人受了点轻伤。
李如刚说幸亏贺光宗坐镇,而这十个人,特别是自己那四个貼身护卫,也是出了死力。那么多少人混战,弓箭手用不上。对付这些武功高强的人,普通士兵很难近他们的身。
秦月问抓到活口没有?李如刚说抓住了一个,没等审问就咬舌自尽了。看来这个组织有点邪门,都是些死士。
秦月想过去看看贺光宗,一打听他已离开,说今晚是岭南三杰老三郝谦的班。
秦月去看那几个受伤的兄弟,伤到是不重,养几日就可以复员。
李如刚感动的对秦月说,幸亏她想得周到。这伙叛贼真是太猖獗了,必须找到他们,把他们剿灭。否则,军营恐无宁日。
秦月说,这个组织看样子势力很大,活动的范围不仅仅是商州,想剿灭他们,看来并不容易。
李如刚说,他可以奏明朝廷,几个府的驻军联合清剿。
秦月没再说什么,她对这件事不感兴趣,只是关心义父的安危。她怕神秘组织连续进行更大规模地袭击,决定这几天还是住在军营。
功夫不大,岭南三杰的老三郝谦到了,听说秦月在军营,马上过来打招呼。
由于秦月地帮助,郝谦近来的武功境界突飞猛进。对于一个学武之人,简直是再造之恩,何况郝谦这样的武痴。虽然比自己年纪小很多,但在郝谦的眼中,已经把秦月视若神明。
见面后少不得请教一些自己平日的困惑之处,秦月当然是知无不言。
所谓名师指点,其实就是能指点到关键之处。这一次的受教,郝谦又获益良多。
郝谦有时侯也想过,秦月小小年纪,比自己还要小几岁,就是从娘肚子里学武也没有自己的学武时间长呀?如何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呢?恐怕只能用天才,不,应该是奇才才能解释。而且这个奇才是极其罕见的奇才,或许这样的奇才,武林界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才能出现一个。因为,这不仅仅是因为秦月个人的武功境界远远的高出别的人,更重要的是她的一双慧眼,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高度和深度。
其实,肯定地说,这个世界是有天才的。但所谓的天才不过是比寻常人聪明一些,只此而已。因为郝谦不知道,秦月在学武上付出过怎样地努力。是的,秦月年龄不大,不过是区区十七岁。但她所付出的努力却是别人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这样算下来,那她这十几年要相当于别人多少年呢?比起天才来说,或许,更重要的是后者。至于秦月的眼界别人难与之相比,那是因为秦月达到的高度,是别人无法比肩的。是因为站得高,所以就看得远。
接下来的几天里,神秘组织都没有动作,难道他们知难而退了?秦月觉得这样的可能性很小。
使秦月高兴的是,每天都能轮番的和岭南三杰中的一人见面。无论是岭南三杰还是秦月,都感觉得到他们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他们也已经是兄妹相称,秦月称贺光宗为贺大哥,于兴阳为于二哥,郝谦为郝三哥。他们三人则称秦月为小妹。除了郝谦一开始有些为难外,其它人都觉得这样更显得亲密。本来就是江湖儿女,没那么多的讲究。
这天秦月正和二哥于兴阳在一起闲谈,谭五来找秦月,说家里有人等她。
秦月问是不是上次说来讨消息的那个?谭五说不是,这一次是个老丈,好像和上次的人不是一回事。
看来是有急事,非要见秦月不可。谭五是骑马来的,秦月的马本来就在军营。
秦月走时和于兴阳打了招呼,说偏劳于二哥了。
于兴阳说:“和二哥还客气什么?小妹有事尽管去办,有二哥在这里,一切尽可放心。”
秦月和谭五两个人都骑马,很快到家。进家门后,谭五和来人介绍,这就是我家小主人。没想到来人诺大的年纪,一见秦月纳头就拜。
一个白发苍苍的人给自己叩头,秦月那受得了,连忙把老丈扶起。
很快得知,老丈为何而来。老丈姓佟是本县佟家寨人,前几日老丈的独生女儿被笔筒山的一伙强人抢走,说是做压寨夫人。
佟老丈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爱女被抢走,如五雷轰顶,心急如焚。他告到县府,县府说自己有心无力,凭府中的几个衙役无力对付这伙强人。佟老丈又告到州府,州府说他们也只能请驻军清剿。
可是,几天过去了,什么动静也没有。
就在佟老丈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有人给出主意说,让他找江湖女煞。只要江湖女煞肯出面,他的女儿肯定有救。
说到这里,老丈又要给秦月下跪,秦月连忙制止。秦月问笔筒山在什么地方,佟老丈说,是这里的西南方向,就在他家住的佟家寨附近。
秦月问这伙强人有多少人,佟老丈说,有几十号人。秦月有问他女儿的名字,他说叫娇娇,秦月把这名字记下了。
看到这位不顾一切为救女儿到处奔波的老丈,秦月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爹爹。如果这事要放在自己身上,爹爹不知会急成什么样?
想起师公和爷爷说过,自己学了本事就要造福武林,造福天下苍生。秦月虽然还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把握把佟老丈的女儿救出,虽然县衙和州府都无能为力,秦月还是满口应承下来。
看到秦月肯出手,老丈从身上拿出自家的地契。说自己家只有这几亩薄田,权做劳动女侠的费用。
这场面让秦月差点掉泪。秦月叫老丈赶紧收起,说地没了,一家人靠什么生活?
佟老丈説,只要能把女儿救出,一家人要饭吃也没关系。说什么也不行,坚持让秦月把地契收了,说没有让秦月白出力的道理。
最后,秦月只好敷衍他,说等人救出来再说;佟老丈才千恩万谢地告辞。
怎么才能把人救出来呢?秦月和谭五商量。
谭五说,佟老不是说了吗?州府要请驻军清剿,驻军不就是李如刚吗。
“从几十个强人手里救人,你一个人单枪匹马肯定不行,怎么也得找你义父帮忙。说不定你义父也已经知道了。这伙人不剿灭,救出来不还是会被他们再抢走吗?”
秦月觉的五爷的话很有道理。
等到秦月又返回军营的时候,李如刚也正想找他。
原来李如刚已接到州府地请求,并已报上方批准,正准备清剿笔筒山这伙强人。
李如刚认为这伙强人有可能和那伙叛贼是一伙儿,所以对这次行动特别积极。
想到上次清剿神秘组织基地,秦月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想到秦月深不可测的一身本事,李如刚想找秦月参加这次清剿行动。
秦月怎么也没想到还有这么巧的事,父女两一拍即合。
救人如救火,秦月当晚就留在军营。李如刚简单的作了准备,第二天一大早大军就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岭南三杰的老二于兴阳随军行动,一路和秦月、李如刚并马齐行。
秦月特训的十人,三个受伤的已痊愈,都骑着马跟在秦月身后。
这一次比上一次清剿神秘组织基地要近些,路也没那么难走。只用了三个多时辰,队伍已经到了笔筒山下。
到了山下,从下往上看,大家都懵了。这是座什么山呀?名字起的真的是名副其实。,整个的这座山真的像笔筒屹立在天地之间。
这是坐石头山,悬崖翘壁上只是石头缝里,长出少许植物。这样的山,普通人根本没办法上去。
李如刚的一个助手说,在李将军来之前,也清剿过二次,都因为上不去而无功而返。有一次,大家想了个主意,只围不攻,想把上边的强人困死。没想到他们粮草充足。围了几个月,他们没事,围的人给养跟不上了。最后没办法,还是撤了回去。
佟家寨果然就在山下,有人见来了大军,过来打听。
听说是来清剿山上的强人的,高兴的跑回村里报信。
没多大一会儿,村里来了不少人,有提着热茶的,有拿着各种慰问品的。看来这伙强人把这个村子蹂躏得太苦了,听说是来清剿这些恶人的,都苦诉起这伙强人地暴行。
人们常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这伙强人是越离得近欺辱得就越厉害。能看得出这伙人在这里民愤极大。
也有的乡亲担心这次也和前几次一样,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李如刚发出豪迈誓言,不攻破笔筒山剿灭这伙罪恶之徒,自己决不收兵。
李如刚地话,引来了现场村民地一阵欢呼。
听义父说,这次袭击军营的有十几个人,都是武功好手,看他们的拉开的架式是势在必得。正赶上岭南三杰的老大贺光宗值守,带着众人将其击退。打得很惨烈,双方都有死伤。所幸秦月选那十人,只是三人受了点轻伤。
李如刚说幸亏贺光宗坐镇,而这十个人,特别是自己那四个貼身护卫,也是出了死力。那么多少人混战,弓箭手用不上。对付这些武功高强的人,普通士兵很难近他们的身。
秦月问抓到活口没有?李如刚说抓住了一个,没等审问就咬舌自尽了。看来这个组织有点邪门,都是些死士。
秦月想过去看看贺光宗,一打听他已离开,说今晚是岭南三杰老三郝谦的班。
秦月去看那几个受伤的兄弟,伤到是不重,养几日就可以复员。
李如刚感动的对秦月说,幸亏她想得周到。这伙叛贼真是太猖獗了,必须找到他们,把他们剿灭。否则,军营恐无宁日。
秦月说,这个组织看样子势力很大,活动的范围不仅仅是商州,想剿灭他们,看来并不容易。
李如刚说,他可以奏明朝廷,几个府的驻军联合清剿。
秦月没再说什么,她对这件事不感兴趣,只是关心义父的安危。她怕神秘组织连续进行更大规模地袭击,决定这几天还是住在军营。
功夫不大,岭南三杰的老三郝谦到了,听说秦月在军营,马上过来打招呼。
由于秦月地帮助,郝谦近来的武功境界突飞猛进。对于一个学武之人,简直是再造之恩,何况郝谦这样的武痴。虽然比自己年纪小很多,但在郝谦的眼中,已经把秦月视若神明。
见面后少不得请教一些自己平日的困惑之处,秦月当然是知无不言。
所谓名师指点,其实就是能指点到关键之处。这一次的受教,郝谦又获益良多。
郝谦有时侯也想过,秦月小小年纪,比自己还要小几岁,就是从娘肚子里学武也没有自己的学武时间长呀?如何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呢?恐怕只能用天才,不,应该是奇才才能解释。而且这个奇才是极其罕见的奇才,或许这样的奇才,武林界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才能出现一个。因为,这不仅仅是因为秦月个人的武功境界远远的高出别的人,更重要的是她的一双慧眼,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高度和深度。
其实,肯定地说,这个世界是有天才的。但所谓的天才不过是比寻常人聪明一些,只此而已。因为郝谦不知道,秦月在学武上付出过怎样地努力。是的,秦月年龄不大,不过是区区十七岁。但她所付出的努力却是别人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这样算下来,那她这十几年要相当于别人多少年呢?比起天才来说,或许,更重要的是后者。至于秦月的眼界别人难与之相比,那是因为秦月达到的高度,是别人无法比肩的。是因为站得高,所以就看得远。
接下来的几天里,神秘组织都没有动作,难道他们知难而退了?秦月觉得这样的可能性很小。
使秦月高兴的是,每天都能轮番的和岭南三杰中的一人见面。无论是岭南三杰还是秦月,都感觉得到他们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他们也已经是兄妹相称,秦月称贺光宗为贺大哥,于兴阳为于二哥,郝谦为郝三哥。他们三人则称秦月为小妹。除了郝谦一开始有些为难外,其它人都觉得这样更显得亲密。本来就是江湖儿女,没那么多的讲究。
这天秦月正和二哥于兴阳在一起闲谈,谭五来找秦月,说家里有人等她。
秦月问是不是上次说来讨消息的那个?谭五说不是,这一次是个老丈,好像和上次的人不是一回事。
看来是有急事,非要见秦月不可。谭五是骑马来的,秦月的马本来就在军营。
秦月走时和于兴阳打了招呼,说偏劳于二哥了。
于兴阳说:“和二哥还客气什么?小妹有事尽管去办,有二哥在这里,一切尽可放心。”
秦月和谭五两个人都骑马,很快到家。进家门后,谭五和来人介绍,这就是我家小主人。没想到来人诺大的年纪,一见秦月纳头就拜。
一个白发苍苍的人给自己叩头,秦月那受得了,连忙把老丈扶起。
很快得知,老丈为何而来。老丈姓佟是本县佟家寨人,前几日老丈的独生女儿被笔筒山的一伙强人抢走,说是做压寨夫人。
佟老丈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爱女被抢走,如五雷轰顶,心急如焚。他告到县府,县府说自己有心无力,凭府中的几个衙役无力对付这伙强人。佟老丈又告到州府,州府说他们也只能请驻军清剿。
可是,几天过去了,什么动静也没有。
就在佟老丈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有人给出主意说,让他找江湖女煞。只要江湖女煞肯出面,他的女儿肯定有救。
说到这里,老丈又要给秦月下跪,秦月连忙制止。秦月问笔筒山在什么地方,佟老丈说,是这里的西南方向,就在他家住的佟家寨附近。
秦月问这伙强人有多少人,佟老丈说,有几十号人。秦月有问他女儿的名字,他说叫娇娇,秦月把这名字记下了。
看到这位不顾一切为救女儿到处奔波的老丈,秦月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爹爹。如果这事要放在自己身上,爹爹不知会急成什么样?
想起师公和爷爷说过,自己学了本事就要造福武林,造福天下苍生。秦月虽然还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把握把佟老丈的女儿救出,虽然县衙和州府都无能为力,秦月还是满口应承下来。
看到秦月肯出手,老丈从身上拿出自家的地契。说自己家只有这几亩薄田,权做劳动女侠的费用。
这场面让秦月差点掉泪。秦月叫老丈赶紧收起,说地没了,一家人靠什么生活?
佟老丈説,只要能把女儿救出,一家人要饭吃也没关系。说什么也不行,坚持让秦月把地契收了,说没有让秦月白出力的道理。
最后,秦月只好敷衍他,说等人救出来再说;佟老丈才千恩万谢地告辞。
怎么才能把人救出来呢?秦月和谭五商量。
谭五说,佟老不是说了吗?州府要请驻军清剿,驻军不就是李如刚吗。
“从几十个强人手里救人,你一个人单枪匹马肯定不行,怎么也得找你义父帮忙。说不定你义父也已经知道了。这伙人不剿灭,救出来不还是会被他们再抢走吗?”
秦月觉的五爷的话很有道理。
等到秦月又返回军营的时候,李如刚也正想找他。
原来李如刚已接到州府地请求,并已报上方批准,正准备清剿笔筒山这伙强人。
李如刚认为这伙强人有可能和那伙叛贼是一伙儿,所以对这次行动特别积极。
想到上次清剿神秘组织基地,秦月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想到秦月深不可测的一身本事,李如刚想找秦月参加这次清剿行动。
秦月怎么也没想到还有这么巧的事,父女两一拍即合。
救人如救火,秦月当晚就留在军营。李如刚简单的作了准备,第二天一大早大军就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岭南三杰的老二于兴阳随军行动,一路和秦月、李如刚并马齐行。
秦月特训的十人,三个受伤的已痊愈,都骑着马跟在秦月身后。
这一次比上一次清剿神秘组织基地要近些,路也没那么难走。只用了三个多时辰,队伍已经到了笔筒山下。
到了山下,从下往上看,大家都懵了。这是座什么山呀?名字起的真的是名副其实。,整个的这座山真的像笔筒屹立在天地之间。
这是坐石头山,悬崖翘壁上只是石头缝里,长出少许植物。这样的山,普通人根本没办法上去。
李如刚的一个助手说,在李将军来之前,也清剿过二次,都因为上不去而无功而返。有一次,大家想了个主意,只围不攻,想把上边的强人困死。没想到他们粮草充足。围了几个月,他们没事,围的人给养跟不上了。最后没办法,还是撤了回去。
佟家寨果然就在山下,有人见来了大军,过来打听。
听说是来清剿山上的强人的,高兴的跑回村里报信。
没多大一会儿,村里来了不少人,有提着热茶的,有拿着各种慰问品的。看来这伙强人把这个村子蹂躏得太苦了,听说是来清剿这些恶人的,都苦诉起这伙强人地暴行。
人们常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这伙强人是越离得近欺辱得就越厉害。能看得出这伙人在这里民愤极大。
也有的乡亲担心这次也和前几次一样,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李如刚发出豪迈誓言,不攻破笔筒山剿灭这伙罪恶之徒,自己决不收兵。
李如刚地话,引来了现场村民地一阵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