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殿门口那边传来动静,却是抄家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的人回来了。
查抄结果很快就摆在了崇祯皇帝的面前,现银有三万多两,金银首饰加田产商铺之类折算,大概是有十万两以上,总计是十五万两左右。
这些都是初步点算,还需要周皇后这边派人再次核实。
因此,崇祯皇帝便把清单给了周皇后,交代她道:“现银部分,目前来看是四十万少点,你再核实一下,我估计补上欠饷,再按时发放月俸,就军队重建这一块,都是够呛。其他金银首饰,古玩字画和田产商铺之类并不适合军中开销。你先理下现银这部分,看看能有多少剩余。”
原本历史上,也在这个时间点,崇祯皇帝向满朝文武逼捐,最终一共得到二十万两,但是,这点钱对于整个京师用度来说,真的只是杯水车薪。
不说别的,随后唐通领八千人马勤王赶到京师,崇祯皇帝慰问再三,然后唐通本人赏赐白银四十两,兵丁每人五钱,合计只有四千两白银!更不用说,边军欠饷的事儿如何了!
明末军队不给崇祯皇帝卖命,如果只是归咎于忠心不忠心,那绝对是偏面的。
如今崇祯皇帝掀桌子抓军权,那抄家得来的银子,自然首先要用到新组建的军队身上,这样才能真正收军心,把军队收为己用。
此时,他交代完了周皇后,又立刻转头看向太子朱慈烺道:“你去核实京师库存兵甲军械情况,如果有好的,先配给骑军将士,然后是新组建军营中的其他将士。另外,有关兵仗局和司礼监辖下的各类工匠也进行核实,他们的欠薪有多少,都核算下,以后在保证军队不欠薪的前提下,次一等便是保证这些工匠不欠薪。”
崇祯皇帝还在交代着呢,又有内侍来禀告,说昌平总兵李守鑅已经领兵到达京师城外,请求觐见。
崇祯皇帝听了,立刻传旨觐见,然后回头对周皇后和朱慈烺说道:“他也是为大明战死的,我调他回来守着京师,得去安顿下他,你们就按照刚才所说先忙吧!”
其他事情可以交给别人,但是军权这块,他就是再忙,也是要亲自处理的。
说完之后,他便匆匆赶去武英殿,准备接见昌平总兵。
当他出了殿门时,门口有好多个内侍等在这里,显然都是有事。只是崇祯皇帝之前有交代,除了他之前有传旨的,其他一概不闻不问,因此这些内侍没敢打扰。
不过此时,崇祯皇帝看到他们,便顺口问道:“都有何事?”
几名内侍见了,便立刻先后禀告了起来。
“魏阁老请求觐见陛下,说有事启奏。”
“左都御史李邦华李大人上了一份密奏!”
“……”
只是用个午膳的时间,就有十来个事情要等他处置。
崇祯皇帝倒没有多少考虑,只是吩咐道:“密奏呈上来,其他不见,奏章先转内阁。有什么事情,明日大朝议再说。”
本来的话,他是一件事情都不想搭理,但是,李邦华不同,至少他在京师城破的时候,是为国尽忠的,对于这样的人,总要区别对待的。因此,崇祯皇帝想看看他的密奏是什么。
乾清宫到武英殿是有一段距离的,皇帝所坐的步辇已经停在门口伺候。但是,崇祯皇帝看了一眼,却是吩咐道:“备马!”
回头就要领骑军去救援宁武关,虽然后世时候是骑过马,但也不是疾驰那种。因此,哪怕已经有九阳神功在身,也还是要多多练习骑术才行。没有专门的时间练习,那就见缝插针地熟悉下也好。
趁着内侍去备马的时间,他直接打开了李邦华的密奏看了起来。
李邦华在密奏中请求崇祯皇帝固守京师,效仿永乐朝行事,太子到南京代行处理国政,再不济,以定、永二王分封于太平、宁国二府,环卫南京,以备不患。
看到这,崇祯皇帝想起来了,这份奏章的大概意思,他在《明通鉴》里面也看到过。记载说崇祯帝有意动,但是朝堂上更多的是反对,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如今估计是大朝议的原因,所以这份密奏就提前出来了。
但是,如今的崇祯皇帝,已经定好了计划,不可能因为这份密奏就改变主意。他要领兵出征,太子要监国守住京师人心,至于其他两个儿子的安排,如果这时候分封出去,明显对于守住京师不利,会引发人心动荡。
这时候,要的就是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气势!
因此,崇祯皇帝便决定留中这份密奏。
正想着呢,就见一匹高头大马已经牵了过来,但是一看就是性格温驯的那种。
崇祯皇帝也不管其他,当即翻身上马,打马便走,前往武英殿那边去了。
而在大殿之内,崇祯皇帝出门之后,不管是周皇后还是朱慈烺,都已经无心继续用膳。
其中朱慈烺看到他娘有点呆呆的样子,心中有点担心,便对她说道:“母后,父皇交代的事情挺急的,我们得赶紧做起来才好。”
事情忙起来,母后的情绪或许会好一些吧?
周皇后听到声音,回过神来,看了他一眼,似乎有点想强颜欢笑,发现不行,就只好不强求,回答儿子道:“好,去忙吧!”
看着她似乎没问题,朱慈烺便站了起来说道:“那孩儿去忙了。”
说完之后,他看到他娘没话说,就向外走去。
但是,他还没走两步,便听到身后传来碰撞声,便连忙回头一看,却见是他娘站起来,估计是没站稳身子,碰到桌子上发出的声音。
朱慈烺本来就有点担心的,看到这样子,便连忙急步过去,担心地说道:“母后,要不你还是提醒下他吧!”
这个他是谁,周皇后是知道的,如今自己儿子连姥爷都不想称呼,更是让她心中很疼,但是她也理解儿子,要怪,就只能怪她爹自己!
儿子说出“提醒下”的话,不管怎么样,都是非常体恤自己了。
心中这么想着,周皇后不由得长叹一声道:“我……我……唉!”
查抄结果很快就摆在了崇祯皇帝的面前,现银有三万多两,金银首饰加田产商铺之类折算,大概是有十万两以上,总计是十五万两左右。
这些都是初步点算,还需要周皇后这边派人再次核实。
因此,崇祯皇帝便把清单给了周皇后,交代她道:“现银部分,目前来看是四十万少点,你再核实一下,我估计补上欠饷,再按时发放月俸,就军队重建这一块,都是够呛。其他金银首饰,古玩字画和田产商铺之类并不适合军中开销。你先理下现银这部分,看看能有多少剩余。”
原本历史上,也在这个时间点,崇祯皇帝向满朝文武逼捐,最终一共得到二十万两,但是,这点钱对于整个京师用度来说,真的只是杯水车薪。
不说别的,随后唐通领八千人马勤王赶到京师,崇祯皇帝慰问再三,然后唐通本人赏赐白银四十两,兵丁每人五钱,合计只有四千两白银!更不用说,边军欠饷的事儿如何了!
明末军队不给崇祯皇帝卖命,如果只是归咎于忠心不忠心,那绝对是偏面的。
如今崇祯皇帝掀桌子抓军权,那抄家得来的银子,自然首先要用到新组建的军队身上,这样才能真正收军心,把军队收为己用。
此时,他交代完了周皇后,又立刻转头看向太子朱慈烺道:“你去核实京师库存兵甲军械情况,如果有好的,先配给骑军将士,然后是新组建军营中的其他将士。另外,有关兵仗局和司礼监辖下的各类工匠也进行核实,他们的欠薪有多少,都核算下,以后在保证军队不欠薪的前提下,次一等便是保证这些工匠不欠薪。”
崇祯皇帝还在交代着呢,又有内侍来禀告,说昌平总兵李守鑅已经领兵到达京师城外,请求觐见。
崇祯皇帝听了,立刻传旨觐见,然后回头对周皇后和朱慈烺说道:“他也是为大明战死的,我调他回来守着京师,得去安顿下他,你们就按照刚才所说先忙吧!”
其他事情可以交给别人,但是军权这块,他就是再忙,也是要亲自处理的。
说完之后,他便匆匆赶去武英殿,准备接见昌平总兵。
当他出了殿门时,门口有好多个内侍等在这里,显然都是有事。只是崇祯皇帝之前有交代,除了他之前有传旨的,其他一概不闻不问,因此这些内侍没敢打扰。
不过此时,崇祯皇帝看到他们,便顺口问道:“都有何事?”
几名内侍见了,便立刻先后禀告了起来。
“魏阁老请求觐见陛下,说有事启奏。”
“左都御史李邦华李大人上了一份密奏!”
“……”
只是用个午膳的时间,就有十来个事情要等他处置。
崇祯皇帝倒没有多少考虑,只是吩咐道:“密奏呈上来,其他不见,奏章先转内阁。有什么事情,明日大朝议再说。”
本来的话,他是一件事情都不想搭理,但是,李邦华不同,至少他在京师城破的时候,是为国尽忠的,对于这样的人,总要区别对待的。因此,崇祯皇帝想看看他的密奏是什么。
乾清宫到武英殿是有一段距离的,皇帝所坐的步辇已经停在门口伺候。但是,崇祯皇帝看了一眼,却是吩咐道:“备马!”
回头就要领骑军去救援宁武关,虽然后世时候是骑过马,但也不是疾驰那种。因此,哪怕已经有九阳神功在身,也还是要多多练习骑术才行。没有专门的时间练习,那就见缝插针地熟悉下也好。
趁着内侍去备马的时间,他直接打开了李邦华的密奏看了起来。
李邦华在密奏中请求崇祯皇帝固守京师,效仿永乐朝行事,太子到南京代行处理国政,再不济,以定、永二王分封于太平、宁国二府,环卫南京,以备不患。
看到这,崇祯皇帝想起来了,这份奏章的大概意思,他在《明通鉴》里面也看到过。记载说崇祯帝有意动,但是朝堂上更多的是反对,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如今估计是大朝议的原因,所以这份密奏就提前出来了。
但是,如今的崇祯皇帝,已经定好了计划,不可能因为这份密奏就改变主意。他要领兵出征,太子要监国守住京师人心,至于其他两个儿子的安排,如果这时候分封出去,明显对于守住京师不利,会引发人心动荡。
这时候,要的就是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气势!
因此,崇祯皇帝便决定留中这份密奏。
正想着呢,就见一匹高头大马已经牵了过来,但是一看就是性格温驯的那种。
崇祯皇帝也不管其他,当即翻身上马,打马便走,前往武英殿那边去了。
而在大殿之内,崇祯皇帝出门之后,不管是周皇后还是朱慈烺,都已经无心继续用膳。
其中朱慈烺看到他娘有点呆呆的样子,心中有点担心,便对她说道:“母后,父皇交代的事情挺急的,我们得赶紧做起来才好。”
事情忙起来,母后的情绪或许会好一些吧?
周皇后听到声音,回过神来,看了他一眼,似乎有点想强颜欢笑,发现不行,就只好不强求,回答儿子道:“好,去忙吧!”
看着她似乎没问题,朱慈烺便站了起来说道:“那孩儿去忙了。”
说完之后,他看到他娘没话说,就向外走去。
但是,他还没走两步,便听到身后传来碰撞声,便连忙回头一看,却见是他娘站起来,估计是没站稳身子,碰到桌子上发出的声音。
朱慈烺本来就有点担心的,看到这样子,便连忙急步过去,担心地说道:“母后,要不你还是提醒下他吧!”
这个他是谁,周皇后是知道的,如今自己儿子连姥爷都不想称呼,更是让她心中很疼,但是她也理解儿子,要怪,就只能怪她爹自己!
儿子说出“提醒下”的话,不管怎么样,都是非常体恤自己了。
心中这么想着,周皇后不由得长叹一声道:“我……我……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