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1章 咱有一计可迅速扭转局势
赵胖这一番话将臣服之心表露无疑,文武百官听罢,皆微微点头,以示认可。
当然,最后能够拍板做决定的只有朱元璋,此事早在两日之前,就由鸿胪寺会同礼部商议完毕,最终挑选出来的两个国名之中,一个为“和宁”,另一个则是“朝鲜”。
国名之下,自有理由以及来源,朱元璋看罢,在“朝鲜”二字下划上一笔,意味着自此高丽正式更名为朝鲜。
虽说私底下已经确定,但是还需要使臣觐见之时得到大明朝承认,“朝鲜”二字才可成行,否则高丽永远都只是高丽。
赵胖和韩尚志跪伏在地,不敢抬头,周围那些带有着不屑的目光,让他们如坐针毡,全身仿佛都被看透。
尤其是大明皇帝陛下的目光,更是充满着淡漠的侵略感,仿佛看向的只不过是最卑微的蝼蚁,他二人心中惊恐,冷汗直流。
回想起曾经,辛隅在位期间,为了附和北元,也曾杀过大明朝的使臣,他二人就感觉后背发凉,仿佛有一把屠刀,就要落在他们的头上。
等待的时间极为难熬,好在很快,朱元璋便道:“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
这一句话落地,赵胖和韩尚志不免心中松一口气,一块大石落地。
二人兴奋至极,再跪再拜,道:“臣叩谢大明皇帝陛下圣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坐于龙椅上的朱元璋双眼微眯,方才他已经做好了国运波澜的准备。
没想到,一直到现在,国运都未曾有任何的变化,这多了一个属国,仿佛就跟多了一根头发丝一样,没有为国运带来任何变化。
这实在出乎朱元璋的预料,按理说来,多出一个年岁朝贡的属国,国运应当会壮大不少,这代表着大明朝在天地之间的地位更加尊崇。
但如今国运未变,便意味着,高丽的臣服不诚,又或者说,高丽这個地方,未对大明现在及未来带来任何好处。
合着今日里收了个废物小弟,不仅没得到任何好处,还平白多了个要保护的家伙。
朱元璋自修道以来,历来就不是个吃亏的主,此番国运毫无波澜,让他心中多出几分审视来。
他虽一心想要转交国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国运恨之入骨。
挑明了说,他的态度便是,国运可以有,但不能在他身上。
如今白忙活一场,朱元璋心中自然不喜,有付出却没有回报,这谁顶得住?真当他是冤大头?
众目睽睽之下,他自然不能够说些什么,等到退朝之后,他才对朱棣道:“棣儿,你觉得高丽怎么样?”
朱棣跟在朱元璋身后,听老爹问起,稍作思索,便道:“番邦小国,常有二心,知小礼而无大义。”
很显然,朱棣很看不起这些蛮夷,如果有机会,他还真想直接将其划归大明治下。
奈何老爹常年告诫,这蕞尔小国,得之有如鸡肋,徒损国力,故此只要他们臣服,便可听之任之。
朱棣一时间也摸不准老爹的意思,不知道这是一番试探还是问询,因此说的含糊其辞,并未有吐露真实想法。
这般表现自然瞒不过朱元璋,他心知朱棣还有些顾忌,因此才不敢吐露真情,便道:“咱如果让你去征伐高丽,你会如何做?”
朱棣直接被这个问题给吓住了,征伐高丽?老爹问这个问题是要做什么?
他心中不解,莫非是老爹改了性子,还是说看高丽不顺眼?
一时间,朱棣更不敢随便乱说了,支支吾吾许久,依旧没有个答案。
朱元璋摆了摆手,道:“你回去好好想想。”
“是,儿臣告退!”
待得朱棣走后,朱元璋回到武英殿,手指轻敲着桌子,思索着转交国运的事情。
方才国运毫无波澜,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些时间的一些探索来看,国运一般也不会有太多的波动。
只有在影响整个大明朝的事件发生时,国运才会有所波澜,或壮大或衰微,总而言之,大概可以理解为大明朝的国祚。
国运壮大,则国祚延长,国运衰微,则国祚减少。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可以看做是人健康和生病的区别。
因此,朱元璋考虑着,能否通过引导事件的发生,来控制国运的转交。
假如说,洪武算法并非他所提出,而是朱棣提出,那么国运是否会更多的流入朱棣体内?
这个想法极其诱人,如果真的可行,那么他就多了更多转交国运的法子。
只需要一两年时间,就足以将国运压得很低,最终通过禅让,来彻底的摆脱国运影响。
这个设想,来自于这些日子,他遍览史书所得。
古往今来有着赫赫声名的皇帝,都拥有着非凡的魄力和智慧,因为他们,王朝的国祚得到了极大地延长。
国祚是国运的具体表现,朱元璋通过研究史书之中的盛世之君以及中兴之主,顺理成章的得出上面结论。
虽不知是否正确,但只需要稍作引导,就能够确定!
自从昨夜那七分国运回归之后,朱元璋心情更加迫切,以这具衰老身躯的枯朽程度,怕是经受不住子孙的意外惊喜。
既然如此,趁早将国运转交完毕,他好走上修道之路,逍遥自在。
方才他对朱棣那一番话,可算作是极为清楚地暗示,他在引导着朱棣,做出新的决策。
“希望这个承继者,不会让我失望。”
他颇有期待,等待着朱棣的回应,他相信,只要朱棣不是脑子有坑,大抵是能够明白过来。
事实上,朱棣回到东宫之后,便将这件事情,同道衍和尚言明。
他心中犹然有些狐疑,问道:“我的确是觉得疑惑,父皇今日突然问起我对高丽的想法,这可是以往未曾见过的事情,老和尚,你说这是不是老爷子的试探?”
道衍双手合十,念了一声佛号,又喊了声无量天尊,似乎在昭告神明,而后才道:“殿下的疑惑,也正是老衲的疑惑。老衲记得,陛下对周边番邦的态度,向来以谨慎为主。殿下也曾说过,陛下常年告诫诸王,不可有征伐之心,而今主动提起,或许并非是对殿下的试探。”
“老爷子此举实在奇怪,我心中怀疑,不敢回答,一时间也摸不清楚老爷子到底在想些什么。”
朱棣很是无奈,他本身便好战,对于征伐之事并没有什么抵触之心,但眼下他身为太子,如果多言征伐,恐惹人非议。
再加上老爹以前的态度,他更不敢轻易表态,只能含糊其辞,如今道衍和尚似乎也陷入了迷惑之中,让他心底更加没有底气。
如此沉寂了有半晌,道衍和尚闭着的眼才缓缓睁开,显然头脑风暴已经结束。
他幽幽叹道:“殿下,若是老衲没有猜错,陛下此举并非是试探之言,而是这高丽,触怒了陛下,故此才有征伐之语。”
“触怒?什么时候?”
朱棣不解,挠了挠头,只感觉事情愈发的麻烦起来,心中还没有定计时,马和急切的声音从门外传来。
“太子殿下,太子妃及诸位皇孙到了。”
……
当然,最后能够拍板做决定的只有朱元璋,此事早在两日之前,就由鸿胪寺会同礼部商议完毕,最终挑选出来的两个国名之中,一个为“和宁”,另一个则是“朝鲜”。
国名之下,自有理由以及来源,朱元璋看罢,在“朝鲜”二字下划上一笔,意味着自此高丽正式更名为朝鲜。
虽说私底下已经确定,但是还需要使臣觐见之时得到大明朝承认,“朝鲜”二字才可成行,否则高丽永远都只是高丽。
赵胖和韩尚志跪伏在地,不敢抬头,周围那些带有着不屑的目光,让他们如坐针毡,全身仿佛都被看透。
尤其是大明皇帝陛下的目光,更是充满着淡漠的侵略感,仿佛看向的只不过是最卑微的蝼蚁,他二人心中惊恐,冷汗直流。
回想起曾经,辛隅在位期间,为了附和北元,也曾杀过大明朝的使臣,他二人就感觉后背发凉,仿佛有一把屠刀,就要落在他们的头上。
等待的时间极为难熬,好在很快,朱元璋便道:“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
这一句话落地,赵胖和韩尚志不免心中松一口气,一块大石落地。
二人兴奋至极,再跪再拜,道:“臣叩谢大明皇帝陛下圣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坐于龙椅上的朱元璋双眼微眯,方才他已经做好了国运波澜的准备。
没想到,一直到现在,国运都未曾有任何的变化,这多了一个属国,仿佛就跟多了一根头发丝一样,没有为国运带来任何变化。
这实在出乎朱元璋的预料,按理说来,多出一个年岁朝贡的属国,国运应当会壮大不少,这代表着大明朝在天地之间的地位更加尊崇。
但如今国运未变,便意味着,高丽的臣服不诚,又或者说,高丽这個地方,未对大明现在及未来带来任何好处。
合着今日里收了个废物小弟,不仅没得到任何好处,还平白多了个要保护的家伙。
朱元璋自修道以来,历来就不是个吃亏的主,此番国运毫无波澜,让他心中多出几分审视来。
他虽一心想要转交国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国运恨之入骨。
挑明了说,他的态度便是,国运可以有,但不能在他身上。
如今白忙活一场,朱元璋心中自然不喜,有付出却没有回报,这谁顶得住?真当他是冤大头?
众目睽睽之下,他自然不能够说些什么,等到退朝之后,他才对朱棣道:“棣儿,你觉得高丽怎么样?”
朱棣跟在朱元璋身后,听老爹问起,稍作思索,便道:“番邦小国,常有二心,知小礼而无大义。”
很显然,朱棣很看不起这些蛮夷,如果有机会,他还真想直接将其划归大明治下。
奈何老爹常年告诫,这蕞尔小国,得之有如鸡肋,徒损国力,故此只要他们臣服,便可听之任之。
朱棣一时间也摸不准老爹的意思,不知道这是一番试探还是问询,因此说的含糊其辞,并未有吐露真实想法。
这般表现自然瞒不过朱元璋,他心知朱棣还有些顾忌,因此才不敢吐露真情,便道:“咱如果让你去征伐高丽,你会如何做?”
朱棣直接被这个问题给吓住了,征伐高丽?老爹问这个问题是要做什么?
他心中不解,莫非是老爹改了性子,还是说看高丽不顺眼?
一时间,朱棣更不敢随便乱说了,支支吾吾许久,依旧没有个答案。
朱元璋摆了摆手,道:“你回去好好想想。”
“是,儿臣告退!”
待得朱棣走后,朱元璋回到武英殿,手指轻敲着桌子,思索着转交国运的事情。
方才国运毫无波澜,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些时间的一些探索来看,国运一般也不会有太多的波动。
只有在影响整个大明朝的事件发生时,国运才会有所波澜,或壮大或衰微,总而言之,大概可以理解为大明朝的国祚。
国运壮大,则国祚延长,国运衰微,则国祚减少。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可以看做是人健康和生病的区别。
因此,朱元璋考虑着,能否通过引导事件的发生,来控制国运的转交。
假如说,洪武算法并非他所提出,而是朱棣提出,那么国运是否会更多的流入朱棣体内?
这个想法极其诱人,如果真的可行,那么他就多了更多转交国运的法子。
只需要一两年时间,就足以将国运压得很低,最终通过禅让,来彻底的摆脱国运影响。
这个设想,来自于这些日子,他遍览史书所得。
古往今来有着赫赫声名的皇帝,都拥有着非凡的魄力和智慧,因为他们,王朝的国祚得到了极大地延长。
国祚是国运的具体表现,朱元璋通过研究史书之中的盛世之君以及中兴之主,顺理成章的得出上面结论。
虽不知是否正确,但只需要稍作引导,就能够确定!
自从昨夜那七分国运回归之后,朱元璋心情更加迫切,以这具衰老身躯的枯朽程度,怕是经受不住子孙的意外惊喜。
既然如此,趁早将国运转交完毕,他好走上修道之路,逍遥自在。
方才他对朱棣那一番话,可算作是极为清楚地暗示,他在引导着朱棣,做出新的决策。
“希望这个承继者,不会让我失望。”
他颇有期待,等待着朱棣的回应,他相信,只要朱棣不是脑子有坑,大抵是能够明白过来。
事实上,朱棣回到东宫之后,便将这件事情,同道衍和尚言明。
他心中犹然有些狐疑,问道:“我的确是觉得疑惑,父皇今日突然问起我对高丽的想法,这可是以往未曾见过的事情,老和尚,你说这是不是老爷子的试探?”
道衍双手合十,念了一声佛号,又喊了声无量天尊,似乎在昭告神明,而后才道:“殿下的疑惑,也正是老衲的疑惑。老衲记得,陛下对周边番邦的态度,向来以谨慎为主。殿下也曾说过,陛下常年告诫诸王,不可有征伐之心,而今主动提起,或许并非是对殿下的试探。”
“老爷子此举实在奇怪,我心中怀疑,不敢回答,一时间也摸不清楚老爷子到底在想些什么。”
朱棣很是无奈,他本身便好战,对于征伐之事并没有什么抵触之心,但眼下他身为太子,如果多言征伐,恐惹人非议。
再加上老爹以前的态度,他更不敢轻易表态,只能含糊其辞,如今道衍和尚似乎也陷入了迷惑之中,让他心底更加没有底气。
如此沉寂了有半晌,道衍和尚闭着的眼才缓缓睁开,显然头脑风暴已经结束。
他幽幽叹道:“殿下,若是老衲没有猜错,陛下此举并非是试探之言,而是这高丽,触怒了陛下,故此才有征伐之语。”
“触怒?什么时候?”
朱棣不解,挠了挠头,只感觉事情愈发的麻烦起来,心中还没有定计时,马和急切的声音从门外传来。
“太子殿下,太子妃及诸位皇孙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