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宜迟,待众将火速集聚于帅帐后,李金全立即表明,欲派遣精兵出城,攻袭唐军大营。
而众将领近日来奉命坚守城池,昼夜目睹城外来去自如的唐军,心里似是憋屈,此时闻言颇为踊跃,纷纷向李金全请战。
群情激昂之时,李金全并不言语,心里却反复斟酌起来。
如今敌我双方呈相持状态,此次出兵若想着一举攻灭唐军显然不现实,唯一的目标只是焚毁投石机以及木料,但唐军如今的统帅,李源和刘仁瞻又怎会猜不到对手的心思?
堂堂唐国名将不至于连大营的防备都疏忽!就算拼尽全力,侥幸攻入营中,无论能否达成目标,自身伤亡也定然不可避免,甚至有去无回。
但这不意味着李金全反对出兵,明汉荣的言语确实一针见血,如今军中已是人心惶惶,若是真等到唐军在城下摆出百架投石机,且不说这寿州城能否扛得住,恐怕连守城的士兵们都会吓得丧失斗志。因此派兵出城势在必行,但如何调兵遣将却成了首要的难题。
选取精悍的兵马自然不用多说,而李金全考虑的是,这支兵马折损之后带来的影响,在他眼里,此举已等同于羊入虎口。
如今在寿州城中,除了近日征召的新兵外,不外乎三支兵马,李金全的卫圣军右厢,李嵩的保信军以及王士凛的光州兵。
卫圣军右厢,这些将士几乎都是跟随李金全从中原而来的北人,也是他赖以生存的底牌,死伤一人便少一人,实力也会随之削弱,李金全如何能舍得他们前去送死?
况且对于李嵩与王士凛,李金全始终不放心,虽说这两人都信誓旦旦地表明追随之意,但起兵造反本就人心难测,谁也说不准他们是否潜藏异心。如若自己的嫡系部队有所损伤,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趁机在寿州城内酿起兵变?
再三权衡,李金全最终下令,由李嵩亲领八千保信军,于黄昏时分出城攻袭唐营,不惜代价焚毁唐军的投石机以及一应木料。
这个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李嵩同为北国降将,其麾下的保信军也大多都是北人,只论战斗力来说,并不逊色于李金全手下的卫圣军,而这也恰恰引发了李金全的忌惮,因此派遣保信军前去再合适不过,既能完美承担作战任务,纵有死伤也不可惜。
至于王士凛的光州兵,在李金全眼中,不过是一帮南人组成的乌合之众。一样是充当炮灰,就怕这炮灰不合格。
“末将领命!必不负大帅期望!”
在帐内一众热切的目光下,端坐于右侧首位的庐州刺史李嵩并不犹豫,而是立即起身拱手,接下了这个凶险的军令。
......
傍晚时分,天边火焰般燃烧着的晚霞,将偌大的寿州城渲染成一片晕红。
此时南门已经开启,吊桥缓缓放下,李嵩怀揣着复杂的思绪,骑着棕红骏马,连同身后的八千保信军鱼贯而出。
这些昔日守卫着淮西重镇的军人,虽然已经反叛了南唐,但仍旧穿着南唐的制式铠甲,所用的战旗也依然是保信军旗,并非是那怪异的日月星图案,此间含义不得不耐人寻味。
虽然同为中原南下的降将,也都受到皇帝李璟的忌惮,但李嵩与李金全的经历可谓大不相同。
李金全昔日少年得志,又是后唐明宗李嗣源养子,投奔南唐之前,在晋国早已官拜节度使。南下降唐的起因却十分荒唐。
要知道李金全出身吐谷浑族,虽然骁勇善战,但对于中原的政令却一窍不通,在晋国当安远军节度使时,便将地方政务全部交给自己的心腹明汉荣。
而明汉荣此人贪财,大权在手后,搜刮百姓、收受贿赂这样的事自然不在话下,转眼间富得流油,这便使得李金全的治所安州民不聊生。
很快,明汉荣的事迹便传到了开封,晋国皇帝石敬瑭隐忍下来,只是亲自挑选了一个廉洁自律的官员贾仁沼前往代替。过后李金全的谋士庞令图也献言,称贾仁沼廉洁奉公并且能力不差,比明汉荣强多了云云。
向来善妒的明汉荣收到风声后,立即在当天夜里,派杀手潜入庞令图的家将他全家杀光,同时派人对贾仁沼下毒,导致贾仁沼舌烂而死,再顺其自然地嫁祸给盗匪。
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贾仁沼的两个儿子逃到京师诉冤,愤怒的石敬瑭果断命大将马全节率军前往安州,问罪并代替李金全。心中有鬼的明汉荣闻言惊恐不已,于是如同此番劝说李金全反唐一般,最终成功地说服李金全反了晋国,并收拢了所有士兵南下投降南唐。
而南唐虽然给了李金全卫圣统军、忠武军节度使一系列名号,但却不给其实权,将他连同麾下士兵牢牢地控制在了边境寿州,甚至还把三万清淮军摆在了他的身边,这种令人芒刺在背的做法,使得李金全心中怨恨至深。
相反地,与李金全“被迫”降唐不同,李嵩是在契丹灭晋、中原无主时主动率军南下,其麾下的北人大多都是与契丹交战过的生猛汉子。
同样是携带兵马归降,李嵩在金陵面圣时却十分谦恭,甚至主动表明愿上交兵权,这便使得李璟大有好感,再三思考后,最终决定将李嵩封为庐州刺史,将其麾下兵马编入淮西的保信军,仍归他统率。
庐州这个地方在南唐有着特殊的意义,除了作为南唐保信军节度使的治所,更是杨吴太祖杨行密的发家之地。
南唐的江山毕竟是杨吴“禅让”得来,于是烈祖李昪还是将保信军节度使这个头衔留给了杨氏皇族后代,允许他们在庐州祭祀祖庙。但同时也另派大将前去担任庐州刺史,将保信军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在手,防止杨吴后人再生异心。
这就直接导致了处于保信军节度使与庐州刺史位置上的这两人,必定是水火不容。
很不幸,李嵩上任后,又正好遇到了杨家人最跋扈的一代,如今的保信军节度使杨惟岳。
李璟继位后,杨吴后人的处境明显好了许多,杨惟岳不仅与朝中官员来往甚密,还娶了皇后钟氏的小妹为妻,权势上去了,欲望自然也随之高涨,哪里能满足于头上的虚衔?
但杨惟岳毕竟是前朝皇族,若敢向皇帝李璟索要兵权,几乎与求死无异,他的胆子还没大到如此的地步,故而又把目光投向了新上任的李嵩身上。
杨惟岳原本以为,李嵩作为降将处境艰难,定然容易拉拢,谁料李嵩并不愚蠢,心里清楚绝不可掺和此事,于是往往闪烁其词,敷衍了事,始终老老实实地履行职责。
半年来,杨惟岳百般试探不成,终于恼羞成怒,转而开始处处刁难。最后在一次酒宴中,杨惟岳的一名心腹因“醉酒”竟将李嵩年仅五岁的亲子“失手”推入湖中溺死,而凶手也于次日突然不知所踪。
痛失爱子,李嵩悲愤至极,多次上门与杨惟岳理论无果后,只得接连上疏金陵,请求朝廷彻查。而朝中的大臣们得知此事与杨惟岳有关,竟纷纷躲闪,没有一个人愿意为这位降将说话。
有人甚至还扣下了这份奏疏,反倒朝皇帝李璟诬告,称降将李嵩率兵逼迫节度使杨惟岳府邸,为祸地方,定有悖逆之心。
而李璟满门心思只想着南征北战,根本无暇理会,竟听信了朝臣的请奏,下旨严惩李嵩,不仅将其兵权剥夺,还要将他一家老小解至金陵问罪,并要求他立即赔偿杨惟岳宅院的损失,亲自上门谢罪。
当接到来自金陵的圣旨后,李嵩忠于朝廷的最后一丝信念彻底崩塌,保信军中的北人闻之也心怀愤恨。此时恰逢李金全起兵造反并朝自己发来邀约,已背上悖逆之名的李嵩本就万念俱灰,即刻召集旧部响应,当夜便杀入杨惟岳的府邸,将其枭首而死。
自从到了寿州后,李金全的暴虐无常及刚愎多疑,加上其心腹明汉荣的贪功善妒,李嵩很快便有所察觉,心中不免大失所望,两人渐渐貌合神离。
近日唐军连番猛烈攻城,李金全又故意将李嵩的保信军几乎都放置在最危险的东门一线,如同先前的清淮军一般充作炮灰使用,短短数日很快便从入城时的万余人马锐减至八千。
而此次奉命率部出城攻袭唐营,李嵩已反应过来,除了保信军精悍之外,李金全无非是心生忌惮,继续变相削弱自己的实力,同时也笃定了保信军这些北人定然不会投归南唐朝廷。
既如此,该何去何从?
李嵩自然有自己的心思。此时他已传令,出南门后全军加快步伐,进入当日唐军主帅李源出现的密林。自从寿州城南大战过后,城中的将士们早已知晓,密林中潜藏着一条通往八公山的道路。
但所谓道路又岂止一个方向?
而众将领近日来奉命坚守城池,昼夜目睹城外来去自如的唐军,心里似是憋屈,此时闻言颇为踊跃,纷纷向李金全请战。
群情激昂之时,李金全并不言语,心里却反复斟酌起来。
如今敌我双方呈相持状态,此次出兵若想着一举攻灭唐军显然不现实,唯一的目标只是焚毁投石机以及木料,但唐军如今的统帅,李源和刘仁瞻又怎会猜不到对手的心思?
堂堂唐国名将不至于连大营的防备都疏忽!就算拼尽全力,侥幸攻入营中,无论能否达成目标,自身伤亡也定然不可避免,甚至有去无回。
但这不意味着李金全反对出兵,明汉荣的言语确实一针见血,如今军中已是人心惶惶,若是真等到唐军在城下摆出百架投石机,且不说这寿州城能否扛得住,恐怕连守城的士兵们都会吓得丧失斗志。因此派兵出城势在必行,但如何调兵遣将却成了首要的难题。
选取精悍的兵马自然不用多说,而李金全考虑的是,这支兵马折损之后带来的影响,在他眼里,此举已等同于羊入虎口。
如今在寿州城中,除了近日征召的新兵外,不外乎三支兵马,李金全的卫圣军右厢,李嵩的保信军以及王士凛的光州兵。
卫圣军右厢,这些将士几乎都是跟随李金全从中原而来的北人,也是他赖以生存的底牌,死伤一人便少一人,实力也会随之削弱,李金全如何能舍得他们前去送死?
况且对于李嵩与王士凛,李金全始终不放心,虽说这两人都信誓旦旦地表明追随之意,但起兵造反本就人心难测,谁也说不准他们是否潜藏异心。如若自己的嫡系部队有所损伤,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趁机在寿州城内酿起兵变?
再三权衡,李金全最终下令,由李嵩亲领八千保信军,于黄昏时分出城攻袭唐营,不惜代价焚毁唐军的投石机以及一应木料。
这个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李嵩同为北国降将,其麾下的保信军也大多都是北人,只论战斗力来说,并不逊色于李金全手下的卫圣军,而这也恰恰引发了李金全的忌惮,因此派遣保信军前去再合适不过,既能完美承担作战任务,纵有死伤也不可惜。
至于王士凛的光州兵,在李金全眼中,不过是一帮南人组成的乌合之众。一样是充当炮灰,就怕这炮灰不合格。
“末将领命!必不负大帅期望!”
在帐内一众热切的目光下,端坐于右侧首位的庐州刺史李嵩并不犹豫,而是立即起身拱手,接下了这个凶险的军令。
......
傍晚时分,天边火焰般燃烧着的晚霞,将偌大的寿州城渲染成一片晕红。
此时南门已经开启,吊桥缓缓放下,李嵩怀揣着复杂的思绪,骑着棕红骏马,连同身后的八千保信军鱼贯而出。
这些昔日守卫着淮西重镇的军人,虽然已经反叛了南唐,但仍旧穿着南唐的制式铠甲,所用的战旗也依然是保信军旗,并非是那怪异的日月星图案,此间含义不得不耐人寻味。
虽然同为中原南下的降将,也都受到皇帝李璟的忌惮,但李嵩与李金全的经历可谓大不相同。
李金全昔日少年得志,又是后唐明宗李嗣源养子,投奔南唐之前,在晋国早已官拜节度使。南下降唐的起因却十分荒唐。
要知道李金全出身吐谷浑族,虽然骁勇善战,但对于中原的政令却一窍不通,在晋国当安远军节度使时,便将地方政务全部交给自己的心腹明汉荣。
而明汉荣此人贪财,大权在手后,搜刮百姓、收受贿赂这样的事自然不在话下,转眼间富得流油,这便使得李金全的治所安州民不聊生。
很快,明汉荣的事迹便传到了开封,晋国皇帝石敬瑭隐忍下来,只是亲自挑选了一个廉洁自律的官员贾仁沼前往代替。过后李金全的谋士庞令图也献言,称贾仁沼廉洁奉公并且能力不差,比明汉荣强多了云云。
向来善妒的明汉荣收到风声后,立即在当天夜里,派杀手潜入庞令图的家将他全家杀光,同时派人对贾仁沼下毒,导致贾仁沼舌烂而死,再顺其自然地嫁祸给盗匪。
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贾仁沼的两个儿子逃到京师诉冤,愤怒的石敬瑭果断命大将马全节率军前往安州,问罪并代替李金全。心中有鬼的明汉荣闻言惊恐不已,于是如同此番劝说李金全反唐一般,最终成功地说服李金全反了晋国,并收拢了所有士兵南下投降南唐。
而南唐虽然给了李金全卫圣统军、忠武军节度使一系列名号,但却不给其实权,将他连同麾下士兵牢牢地控制在了边境寿州,甚至还把三万清淮军摆在了他的身边,这种令人芒刺在背的做法,使得李金全心中怨恨至深。
相反地,与李金全“被迫”降唐不同,李嵩是在契丹灭晋、中原无主时主动率军南下,其麾下的北人大多都是与契丹交战过的生猛汉子。
同样是携带兵马归降,李嵩在金陵面圣时却十分谦恭,甚至主动表明愿上交兵权,这便使得李璟大有好感,再三思考后,最终决定将李嵩封为庐州刺史,将其麾下兵马编入淮西的保信军,仍归他统率。
庐州这个地方在南唐有着特殊的意义,除了作为南唐保信军节度使的治所,更是杨吴太祖杨行密的发家之地。
南唐的江山毕竟是杨吴“禅让”得来,于是烈祖李昪还是将保信军节度使这个头衔留给了杨氏皇族后代,允许他们在庐州祭祀祖庙。但同时也另派大将前去担任庐州刺史,将保信军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在手,防止杨吴后人再生异心。
这就直接导致了处于保信军节度使与庐州刺史位置上的这两人,必定是水火不容。
很不幸,李嵩上任后,又正好遇到了杨家人最跋扈的一代,如今的保信军节度使杨惟岳。
李璟继位后,杨吴后人的处境明显好了许多,杨惟岳不仅与朝中官员来往甚密,还娶了皇后钟氏的小妹为妻,权势上去了,欲望自然也随之高涨,哪里能满足于头上的虚衔?
但杨惟岳毕竟是前朝皇族,若敢向皇帝李璟索要兵权,几乎与求死无异,他的胆子还没大到如此的地步,故而又把目光投向了新上任的李嵩身上。
杨惟岳原本以为,李嵩作为降将处境艰难,定然容易拉拢,谁料李嵩并不愚蠢,心里清楚绝不可掺和此事,于是往往闪烁其词,敷衍了事,始终老老实实地履行职责。
半年来,杨惟岳百般试探不成,终于恼羞成怒,转而开始处处刁难。最后在一次酒宴中,杨惟岳的一名心腹因“醉酒”竟将李嵩年仅五岁的亲子“失手”推入湖中溺死,而凶手也于次日突然不知所踪。
痛失爱子,李嵩悲愤至极,多次上门与杨惟岳理论无果后,只得接连上疏金陵,请求朝廷彻查。而朝中的大臣们得知此事与杨惟岳有关,竟纷纷躲闪,没有一个人愿意为这位降将说话。
有人甚至还扣下了这份奏疏,反倒朝皇帝李璟诬告,称降将李嵩率兵逼迫节度使杨惟岳府邸,为祸地方,定有悖逆之心。
而李璟满门心思只想着南征北战,根本无暇理会,竟听信了朝臣的请奏,下旨严惩李嵩,不仅将其兵权剥夺,还要将他一家老小解至金陵问罪,并要求他立即赔偿杨惟岳宅院的损失,亲自上门谢罪。
当接到来自金陵的圣旨后,李嵩忠于朝廷的最后一丝信念彻底崩塌,保信军中的北人闻之也心怀愤恨。此时恰逢李金全起兵造反并朝自己发来邀约,已背上悖逆之名的李嵩本就万念俱灰,即刻召集旧部响应,当夜便杀入杨惟岳的府邸,将其枭首而死。
自从到了寿州后,李金全的暴虐无常及刚愎多疑,加上其心腹明汉荣的贪功善妒,李嵩很快便有所察觉,心中不免大失所望,两人渐渐貌合神离。
近日唐军连番猛烈攻城,李金全又故意将李嵩的保信军几乎都放置在最危险的东门一线,如同先前的清淮军一般充作炮灰使用,短短数日很快便从入城时的万余人马锐减至八千。
而此次奉命率部出城攻袭唐营,李嵩已反应过来,除了保信军精悍之外,李金全无非是心生忌惮,继续变相削弱自己的实力,同时也笃定了保信军这些北人定然不会投归南唐朝廷。
既如此,该何去何从?
李嵩自然有自己的心思。此时他已传令,出南门后全军加快步伐,进入当日唐军主帅李源出现的密林。自从寿州城南大战过后,城中的将士们早已知晓,密林中潜藏着一条通往八公山的道路。
但所谓道路又岂止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