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三章 人口暴增的双刃剑
【3.】
陆瑜长子,在都察院任职御史的陆相行轻轻跨入门槛,走到陆瑜身畔,道:“爹,于少保来了,见还是不见?”
按说,该见。
但于少保此刻来,明显是广安帝的意思。
广安帝今天做的如此过分。
父亲不见也行,病不见客,谁也说不得什么,哪怕这个客人是于谦。
陆瑜一动不动,如木偶一般,喉结动了动,“请吧。”
陆相行回头对门口的管家点点头,转头过来就看见父亲挣扎着要起身,急忙上前搀扶,一边轻声道:“其实,请于少保过来这厢也是可以的。”
父亲这把年纪,又病了,于少保应该不会说什么。
陆瑜瞪了他一眼,“我辈读书人,岂能无礼无节,平日里对你的教导,都忘了么!”
陆相行也五十来岁的人了,被父亲这么一顿呵斥,也不委屈,他都知天命之年了,还有一个老父亲念叨,也是一种幸福。
笑道:“父亲教训的是。”
搀扶着陆瑜下床,去往书房那边,陆相行边走边说:“其实父亲你的苦心,商辂不理解也便罢了,陛下却如此行事,着实让我等寒心啊。”
陆瑜倏然站住,看向长子,“陛下什么行事?有不妥么?不能因为陛下这一次针对的是我,是你父亲,就认为陛下做错了。”
陆相行一脸讶然,“父亲认为陛下是对的?”
陆瑜抚摸着胡须,仰首看了看天空,阳光明媚,春光无限好,一如这大明的风光,然后继续往前慢慢走着,“陛下错没错,为父错没错,现在谁都不知道,没有结果之前,谁知道谁对谁错呢,只不过我们当臣子的,必须要尽职。”
深深的叹了口气,“为父是看过那一场沉沦的啊!”
正统十四年,大明站在了深渊旁边。
很庆幸,那年的大明有上皇、于谦、刘永诚、石亨等一众人站出来力挽狂澜,若非如此,今日今时的大明,就可能是曾经的大宋。
这一切都来之不易。
而陛下要动土地兼并的问题,这是动了整个上层建筑的利益,不管这些上层建筑有没有吃到新的蛋糕,但陆瑜认为,没人会放弃土地这偌大的利益。
想一下,地主们手中少则千亩多者万顷,如此庞大数量的良田,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又是何等巨大,陛下若是动这个利益,谁舍得就这么放弃?
就算有新兴的赚钱行当,也不会放弃老本。
贪婪啊。
人心如此。
陆瑜太了解他眼中的天下守旧读书人和地主集团了。
而整个上层集团如果不愿意放弃土地,陛下又执意土地改革,那矛盾爆发之后,便是不可调和,终究是由一方要败的。
万一陛下败了呢……
那大明就真的要走入深渊了。
陆瑜担心的是,这一次商辂致仕,意图带走自己,很有可能就是陛下发动土改政策的信号,然而国家现在正在远征朝鲜。
….
一旦国内动荡,后果不堪设想。
说话间,走入书房。
于谦已在慢慢品茶等候,见陆瑜来了,也没起身,笑眯眯的说了句:“好你个陆廷玉,什么时候也学会装病了!”
廷玉是陆瑜的字。
陆瑜没好气的道:“于少保可莫要乱说。”
在于谦身畔坐下,“我也很无奈啊,商辂这一出太狠了。”
于谦微微颔首,“虽然董方站出来替你致仕了,不过朝里内外,谁不知道商辂那一番骂辞是针对你的,这名声怕是没了。”
陆瑜叹了口气,“也还行罢,后世考究,不知道今日朝堂详情,便只会认为商辂骂辞是针对董方,所以某虽然在当下朝野没了名声,可身后名还是有的,只是委屈了仲矩。”
仲矩是董方的字。
旋即又道:“我辈读书人,一生仕途而为天下苍生计,就算没了这身外虚名,只要这万民富顺,又有什么呢。”
于谦笑道:“所以这点你就不如某了,你看,某现在早就不管事了。”
陆瑜端起茶品了一口,“某比你小十一岁!”
你都八十多岁的人了。
我才七十多,能一样么,而且你我在读书人心中的地位也不一样,说话的分量也不一样――不是因为于谦有北京保卫战,就是天下士林之首。
于谦哦了一声,反问道:“天下离了你就不转了?”
陆瑜懒得回答。
于谦也慢慢品了口茶,放下茶盏,道:“某从乾清殿直接来的贵府,是陛下的意思。”
陆瑜装傻,“哪个陛下?”
上皇还是广安帝?
不一样的陛下,于谦来的意义就不一样。
于谦缓缓的道:“当今陛下。”
陆瑜眼睛倏然亮了起来,精神明显振奋起来了,“陛下果然还是仁厚的。”
于谦笑道:“不然呢,就你和董尚书在土地兼并问题上的态度,陛下还能一直重用你俩,而且为了照顾你,甚至一直延后土地改革的施行,这还不仁厚什么才叫仁厚。”
陆瑜沉默了一阵,“其实之前也没有土地改革的施政土壤。”
现在有了。
因为这几年一直在致力于开垦荒地,全国土地面积达到了一千六百万顷之多,增加了将近一倍,所以才有可能进行土地改革。
按说,增加了一倍的土地面积,似乎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但其实并没有。
因为全国的人口,也在直逼四万万大关。
百姓手中的人均土地面积还是少得可怜,地主集团还是掌控着大量土地,增加的土地之是缓解了土地兼并给百姓带来的伤害。
等人口继续暴增下去,这个问题迟早还是会暴露出来。
于谦也叹道:“廷玉,你难道还没明白陛下的忧虑么,现在国家的耕地面积是增加了一倍左右,但人口的增加更多,没记错的话,景泰初年,大明人口不过六七千万,现在却已是三万万有余了。如此庞大的百姓群体,如果因为土地问题,最后导致地方百姓造反,这个浪潮一旦起来了,试问一下,那时候的义军会是多少人?谁又挡得住这样数量的义军?”
这个人口基数,如果百姓造反,随随便便一呼百应,就是百万大军,再加上一些地主和权贵集团趁浑水摸鱼,提供钱粮军械的话,那朝廷就算能平定叛乱,也要元气大伤,不复当年风光。
所以……
广安帝陛下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天下之大,可以有叛乱。
但绝对不能有百姓因为没有土地活不下去了而叛乱。
那会直接冲击大明的国祚!
这才是广安帝不得不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人口的暴增,维护大明稳定的,早已不是地主集团了,而是三万万有余的百姓!
.
...
陆瑜长子,在都察院任职御史的陆相行轻轻跨入门槛,走到陆瑜身畔,道:“爹,于少保来了,见还是不见?”
按说,该见。
但于少保此刻来,明显是广安帝的意思。
广安帝今天做的如此过分。
父亲不见也行,病不见客,谁也说不得什么,哪怕这个客人是于谦。
陆瑜一动不动,如木偶一般,喉结动了动,“请吧。”
陆相行回头对门口的管家点点头,转头过来就看见父亲挣扎着要起身,急忙上前搀扶,一边轻声道:“其实,请于少保过来这厢也是可以的。”
父亲这把年纪,又病了,于少保应该不会说什么。
陆瑜瞪了他一眼,“我辈读书人,岂能无礼无节,平日里对你的教导,都忘了么!”
陆相行也五十来岁的人了,被父亲这么一顿呵斥,也不委屈,他都知天命之年了,还有一个老父亲念叨,也是一种幸福。
笑道:“父亲教训的是。”
搀扶着陆瑜下床,去往书房那边,陆相行边走边说:“其实父亲你的苦心,商辂不理解也便罢了,陛下却如此行事,着实让我等寒心啊。”
陆瑜倏然站住,看向长子,“陛下什么行事?有不妥么?不能因为陛下这一次针对的是我,是你父亲,就认为陛下做错了。”
陆相行一脸讶然,“父亲认为陛下是对的?”
陆瑜抚摸着胡须,仰首看了看天空,阳光明媚,春光无限好,一如这大明的风光,然后继续往前慢慢走着,“陛下错没错,为父错没错,现在谁都不知道,没有结果之前,谁知道谁对谁错呢,只不过我们当臣子的,必须要尽职。”
深深的叹了口气,“为父是看过那一场沉沦的啊!”
正统十四年,大明站在了深渊旁边。
很庆幸,那年的大明有上皇、于谦、刘永诚、石亨等一众人站出来力挽狂澜,若非如此,今日今时的大明,就可能是曾经的大宋。
这一切都来之不易。
而陛下要动土地兼并的问题,这是动了整个上层建筑的利益,不管这些上层建筑有没有吃到新的蛋糕,但陆瑜认为,没人会放弃土地这偌大的利益。
想一下,地主们手中少则千亩多者万顷,如此庞大数量的良田,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又是何等巨大,陛下若是动这个利益,谁舍得就这么放弃?
就算有新兴的赚钱行当,也不会放弃老本。
贪婪啊。
人心如此。
陆瑜太了解他眼中的天下守旧读书人和地主集团了。
而整个上层集团如果不愿意放弃土地,陛下又执意土地改革,那矛盾爆发之后,便是不可调和,终究是由一方要败的。
万一陛下败了呢……
那大明就真的要走入深渊了。
陆瑜担心的是,这一次商辂致仕,意图带走自己,很有可能就是陛下发动土改政策的信号,然而国家现在正在远征朝鲜。
….
一旦国内动荡,后果不堪设想。
说话间,走入书房。
于谦已在慢慢品茶等候,见陆瑜来了,也没起身,笑眯眯的说了句:“好你个陆廷玉,什么时候也学会装病了!”
廷玉是陆瑜的字。
陆瑜没好气的道:“于少保可莫要乱说。”
在于谦身畔坐下,“我也很无奈啊,商辂这一出太狠了。”
于谦微微颔首,“虽然董方站出来替你致仕了,不过朝里内外,谁不知道商辂那一番骂辞是针对你的,这名声怕是没了。”
陆瑜叹了口气,“也还行罢,后世考究,不知道今日朝堂详情,便只会认为商辂骂辞是针对董方,所以某虽然在当下朝野没了名声,可身后名还是有的,只是委屈了仲矩。”
仲矩是董方的字。
旋即又道:“我辈读书人,一生仕途而为天下苍生计,就算没了这身外虚名,只要这万民富顺,又有什么呢。”
于谦笑道:“所以这点你就不如某了,你看,某现在早就不管事了。”
陆瑜端起茶品了一口,“某比你小十一岁!”
你都八十多岁的人了。
我才七十多,能一样么,而且你我在读书人心中的地位也不一样,说话的分量也不一样――不是因为于谦有北京保卫战,就是天下士林之首。
于谦哦了一声,反问道:“天下离了你就不转了?”
陆瑜懒得回答。
于谦也慢慢品了口茶,放下茶盏,道:“某从乾清殿直接来的贵府,是陛下的意思。”
陆瑜装傻,“哪个陛下?”
上皇还是广安帝?
不一样的陛下,于谦来的意义就不一样。
于谦缓缓的道:“当今陛下。”
陆瑜眼睛倏然亮了起来,精神明显振奋起来了,“陛下果然还是仁厚的。”
于谦笑道:“不然呢,就你和董尚书在土地兼并问题上的态度,陛下还能一直重用你俩,而且为了照顾你,甚至一直延后土地改革的施行,这还不仁厚什么才叫仁厚。”
陆瑜沉默了一阵,“其实之前也没有土地改革的施政土壤。”
现在有了。
因为这几年一直在致力于开垦荒地,全国土地面积达到了一千六百万顷之多,增加了将近一倍,所以才有可能进行土地改革。
按说,增加了一倍的土地面积,似乎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但其实并没有。
因为全国的人口,也在直逼四万万大关。
百姓手中的人均土地面积还是少得可怜,地主集团还是掌控着大量土地,增加的土地之是缓解了土地兼并给百姓带来的伤害。
等人口继续暴增下去,这个问题迟早还是会暴露出来。
于谦也叹道:“廷玉,你难道还没明白陛下的忧虑么,现在国家的耕地面积是增加了一倍左右,但人口的增加更多,没记错的话,景泰初年,大明人口不过六七千万,现在却已是三万万有余了。如此庞大的百姓群体,如果因为土地问题,最后导致地方百姓造反,这个浪潮一旦起来了,试问一下,那时候的义军会是多少人?谁又挡得住这样数量的义军?”
这个人口基数,如果百姓造反,随随便便一呼百应,就是百万大军,再加上一些地主和权贵集团趁浑水摸鱼,提供钱粮军械的话,那朝廷就算能平定叛乱,也要元气大伤,不复当年风光。
所以……
广安帝陛下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天下之大,可以有叛乱。
但绝对不能有百姓因为没有土地活不下去了而叛乱。
那会直接冲击大明的国祚!
这才是广安帝不得不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人口的暴增,维护大明稳定的,早已不是地主集团了,而是三万万有余的百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