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家后,唐植桐正解着绳子呢,张桂芳听到动静从屋里出来,一同出来的还有那只金被银床。</p>

    “今儿早上文文还说呢,你也该回来了。”张桂芳快走两步,想帮着儿子拿包袱。</p>

    “嘿,可不得回来了嘛,这是养了只猫?”唐植桐将包袱交给母亲,自己则将麻袋扛了起来。</p>

    民家有句俗话叫:男不养猫,女不养狗。</p>

    至于是什么原因,众说纷纭,唐植桐没有探究过,因为也他从没想着养这东西,一来是掉毛很让人厌,再者养着养着就会养出感情,而这些小动物的寿命普遍比人短,到时候难免伤心。</p>

    “唉,前阵子家里遭了老鼠,文文从她同事那抱了一只回来。”张桂芳叹口气,又想起了被老鼠糟蹋的香肠,那可是香肠啊,是肉,现在想起来她心疼。</p>

    “管用吗?这么一小只。”唐植桐看着踉踉跄跄跟在母亲后面的小猫,奶声奶气的叫着,听着很可爱。</p>

    “是猫就避鼠,别看这么一小只,自打来了咱家,就没再见到耗子。”张桂芳言语中透露着点点自豪。</p>

    “那还成,不白养。”唐植桐从看出母亲对这猫很中意,也就摁下了耗子只是躲着,并不是没了的吐槽。</p>

    不过唐植桐打算回头跟小王同学商量一下,把这猫从小训好喽,养成定点拉尿的习惯。</p>

    猫、狗都有用尿来标记领地的习性,只是狗毕竟不会上蹿下跳,即便是再标记,也只会在地面上,但猫就不一样了,房梁、屋顶、被面、桌椅、大缸等等,只要它能上的去的地方,完全是有可能过去标记一下。</p>

    尤其是这回自己带回来了玉米,装粮食的大缸那可是太对猫的胃口了!</p>

    一泡尿、或者一泡屎下去,再用爪子扒拉几下埋起来……</p>

    这并不是唐植桐杞人忧天,而是真的见识过。</p>

    小的时候,老家附近有个小卖部,为了里面的东西不被老鼠祸祸,老板就养了只猫在里面。</p>

    结果某一天,客人来买白糖,老板一铲子下去,结块了,而且颜色泛黄,还带着尿骚味!</p>

    都说一颗老鼠屎能坏了一锅汤,一泡猫尿也能坏了一盆糖。</p>

    唐植桐都不敢想那个画面,据说后来那盆白糖被扔掉了,猫怎么处理的,倒是没听说过。</p>

    “妈,您回头把大缸收拾出来,咱放玉米,后面还有一些,我慢慢往家带。”进了正屋,唐植桐将麻袋放在自己曾经睡觉的西间。</p>

    西间有一口大缸,是早年间唐奶奶用来存粮的器具,自打唐植桐记事起,这口缸就在。</p>

    在唐植桐印象中,北方的百姓用缸盛粮食的不在少数。</p>

    在以前的老家里,四邻八舍也是用这种陶土大缸盛放粮食,少数为了减少缸的占地面积,增加存储量,而采用对口瓮。</p>

    所谓对口瓮就是将两个一般大的陶缸口对口摞起来,其中一个底部朝上,中间缝隙用黄泥密封。</p>

    上面那口缸的底部是提前凿掉的,能容人进出,当做装粮、挖粮的出入口。</p>

    唐植桐听自家老辈讲,解放前的时候,老百姓不兴讲谁家有钱、谁家是万元户一类的话,那时候都是比粮食。</p>

    小到普通百姓,大到农村地主,都是存粮,用粮食来衡量一家人是否富有。</p>

    谁家要是有几对口瓮粮食,那可是了不得的事,媒婆能踏断门槛儿。</p>

    所以唐植桐特别理解前几年尚未实行工资制的时候,四九城用小米来代替工资、衡量物价。</p>

    “你这回买到了多少粮食?”张桂芳行动能力很强,说干就干,趁儿子将帽子摘下来的工夫,将缸里的东西倒腾出来,然后任由儿子将玉米倒了进去。</p>

    “四五百斤吧,不过绝大部分都是玉米,我以后慢慢往家带。”唐植桐估了一个数。</p>

    唐植桐倒是想多报一些,但自己这趟过去,在张桂芳和小王同学面前过了明面的钱并不多。</p>

    就眼下这种情况,单价太低也不合适,只能先报这么多,回头再偷偷往缸里放玉米,饿不到家里人就行了。</p>

    “不少,不少。没少费事吧?”张桂芳对这个数量很满意,收拾完粮食,娘俩开始聊天。</p>

    “还行,大伯在那边有认识的人,没费多大事。”唐植桐拉出大伯当挡箭牌。</p>

    “哦,那你大伯和小姑情况怎么样?他们那边缺粮吗?”</p>

    “缺,怎么不缺,不过大伯认识人嘛,能从东边邻居那买到低价粮,过的不算困难。”唐植桐继续撒谎,以图让张桂芳放心。</p>

    “好,那就行。那边冷不冷?我听人说很冷,文文给你借的衣服用上了吧?”张桂芳听儿子这么说,果真放下心来。</p>

    “用上了,也得亏带了,否则能把脚冻掉。用小姑的话来说,那边狗过冬,都恨不能翘起前爪来走路。您瞧我这脚上穿的,旺子哥的乌拉鞋。”唐植桐连说带比划,把那边的温度讲给亲妈听。</p>

    “唉吆,你穿过来,他还有的穿?要不要刷刷寄回去?”张桂芳心善,很多时候都是为别人着想。</p>

    “不用,大伯家好几双呢,以前的时候打了不少猎物,皮子不是做了大衣,就是做了鞋子,他们那不缺。”唐植桐满不在乎的说道,自己的那两张兔子皮扔那了,足以抵消这双鞋的皮子用量。</p>

    “行吧,你过去没吃大伯家的定量吧?”</p>

    “emm……吃了,不光吃了,我还带了些回来水饺回来。妈,您不知道大娘和小姑的热情,根本拦不住,我稍微拦拦,她们真跟我急啊!不过我走的时候,给他们留了点粮食。”唐植桐这回说的都是“实话”。</p>

    “唉,行,只要别让你大伯和小姑吃亏就行,我可是听说了,外地比咱四九城要难呢。”</p>

    “嗯,您放心吧,没让大伯和小姑吃亏。不过您可不能出去嚷嚷咱家从外面买到粮了,一旦有人知道,肯定不够借的。”唐植桐嘱咐道。</p>

    “我知道,我一把年纪了,还能这么不分轻重嘛,回头我也叮嘱一下凤芝。”</p>

    “行。妈,您给我热点饭吧,今天早上空着肚子回来的,我吃完出去转转,看看买个石碾子回来。这玉米总得碾成粉才行。”</p>try{ggauto();} catch(ex){}

    “哎吆,这都几点了,还没吃饭?我给你热。”张桂芳一听孩子没吃饭,立马就出去端锅了。</p>

    唐植桐也没闲着,将自己带回来的包袱归置了一下。</p>

    除了带回来的水饺外,其他包袱先拿到了厢房。</p>

    出去十来天,穿着大衣在那边干了不少活,将校呢表面已经有些脏了,这个得洗洗才能再送回去。</p>

    唐植桐将鞋子换下来,然后洗漱了一番。</p>

    走到书桌前,发现有一张小王同学留给自己的纸条:你今天会回来吧?我很想你。</p>

    唐植桐想了想,拿起旁边的钢笔,在纸条上写道:</p>

    一下车,我就感受到了四九城的暖风,我知道,是你的思念暖化了寒风。我想说,我也很想你。</p>

    然后在后面画了个.。</p>

    四九城目前白天的温度还在零度以上,唐植桐没敢将靳玉梅给自己塞上的冻梨、冻柿子都拿出来,留了一部分在空间,倒是咸鹅蛋全拿出来了。</p>

    “妈,嫂子给带了点那边的水果,我怕化了,塞衣服里保暖来着,待会咱尝尝。这些鹅蛋是腌了的,小姑给的。”唐植桐将东西都放在桌子上,然后找了个盘子,将冻梨、冻柿子放在里面,慢慢化冻。</p>

    “你这孩子,怎么啥都往家拿,跟孩子抢吃的。你嫂子还好吧?”张桂芳埋怨一句,这才想起来,自己这个侄媳妇还怀着孕呢。</p>

    “挺好的,您放心吧,没事。”唐植桐也不回嘴,靳玉梅确实是大伯一家营养最好的一个,这回过去,没看出明显的瘦来。</p>

    说完,唐植桐薅起围着自己裤脚转,喵喵叫的小奶猫,这小家伙可能闻到自己身上的鱼腥味了。</p>

    “妈,这猫起名字了吗?”唐植桐一手薅着小奶猫的脖颈,一手捏着小猫前爪的肉垫玩,一捏,指甲就出来了,一松,指甲又回去了,挺好玩。</p>

    “起了,叫贝贝。快放下,洗洗手吃饭,怪脏的。”张桂芳将热好的饭盛出来,催促道。</p>

    “谁起的?还怪好听呢。”唐植桐呵呵一笑,将小猫放在地上,洗手吃饭。</p>

    “凤珍。凤芝想起名叫白白来着,我说哪能当长辈叫,给拦住了,再说花色也不对啊,又不是纯白,上面还是黄的呢。”</p>

    “哈哈,白白可不就是黄的嘛,挺应景的。”唐植桐哈哈一笑,掰下一口窝头,递到贝贝嘴边,对小奶猫说道:“贝贝,你可不能相亲啊,得勤抓耗子,不能朝三暮四,更不能腰疼。”</p>

    “又说胡话,猫还能腰疼?”张桂芳不明所以。</p>

    “嗯嗯,猫不腰疼,人就不一定了。”</p>

    吃完饭,唐植桐先在院子里挖了个坑,打算一会从外面带点“沙子”回来,充当贝贝方便的沙盆。</p>

    瞧,东边那三个人送的沙子,没几天就给贝贝用上了。</p>

    “妈,我出去一趟,看看能不能买个石碾子。”挖完坑,唐植桐进屋跟张桂芳打声招呼,然后戴好帽子、围巾、手套,准备出门。</p>

    “桉子,运回来的留意些。”在唐植桐马上要出门的时候,张桂芳不放心的出来嘱咐道。</p>

    “好嘞,妈,放心吧。我今天就去看看,回头晚上再运回来。”唐植桐知道张桂芳的担心,怕引起别人的注意罢了。</p>

    石碾子这种物件,大多见于农村,说家家都有,有些夸张,但每个村里肯定都有,数量多少不一定罢了。</p>

    早年间,石碾子是北方农民用来给农作物去皮的一种大型工具,什么大米、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豆类,甚至地瓜干,都得先用这玩意粉碎,然后再加工食用。</p>

    九十年代时,唐植桐没少用这玩意,放学后扔下书包就去推碾,家里吃的煎饼、肥猪的口粮,都是这东西碾出来的。</p>

    就连上山采的野韭菜,也是用这东西碾压加工成韭花酱的。</p>

    在两统之前,四九城里粮店的老板要么用电,要么用牲畜拖动大碾,已经淘汰了这种石碾,而城里百姓也习惯了买着吃的日子,所以石碾子就慢慢都淘汰到了农村。</p>

    这就如同几十年后,农村的磨盘又回到了城里,作为公园里的铺路石一样,归根结底都是被时代淘汰的废物再利用。</p>

    唐植桐没有在城内转悠,直接蹬着自行车经东便门,沿着建国门外大街拐进西大望,奔着子坑而去。</p>

    子坑有个张老三,年初的时候,跟唐植桐换过香椿芽。</p>

    唐植桐想的很清楚,眼下大家都困难,碾子基本每个村都有,既然自己这次需要,当然是紧着认识的人换,反正张老三也不知道自己的名字。</p>

    唐植桐只知道张老汉住子坑,但不知道他家住哪,不过知道他家有棵香椿树。</p>

    尽管此时香椿干枯枯的没有树叶,但不妨碍唐植桐能认出这种树。</p>

    大冬天的,村里的路上没有人,广播电台的动静从大喇叭里转播出来,在村里的天空中飘荡着。</p>

    唐植桐找了户家里有香椿的人家,敲响了门。</p>

    “谁啊?”里面的房门吱呀一声开了,说话的人中气并不是那么足。</p>

    “老乡,跟您打听个人,您知道张老三住哪吗?”唐植桐隔着门问道。</p>

    “往东走,竹子做的大门,土坯围墙,紧邻着东西路,大门朝西的那家。”里面的人没有出来的意思,在里面回了一句,随即关上了房门。</p>

    “好嘞,谢谢您。”唐植桐也不管人家能不能听见,道了谢,根据指路往前走。</p>

    至于为何不出门,唐植桐大概能理解,无非是尽量少活动,减少体能消耗罢了。</p>

    找到老乡说的那一家,唐植桐抬头往院子里瞅瞅,确实有棵高大的香椿树,这才开始敲门:“张大爷在家吗?”</p>

    “谁啊?”喊了几遍,好大一会,里面才有动静传出来。</p>

    “张大爷,年初,香椿。”唐植桐隔着门,降低了声嗓,提示了一句。</p>

    “哎吆!来了来了!”张老汉瞬间就想了起来,连忙出来给唐植桐开门。</p></div>

章节目录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布书网只为原作者工具超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工具超人并收藏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