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启原本心情不错。</p>

    梁王已经入瓮,窦太后也忙着收拾刘荣搅和出来的动荡,根本没工夫心存疑虑。</p>

    接下来,天子启自然便可以撸起袖子,专心准备起《削藩策》,以及后续平定叛乱的事。</p>

    但在听到周仁这番汇报之后,那抹淡笑虽仍挂在天子启脸上,但天子启眼底,已经是看不出丝毫喜意。</p>

    “丞相,当真是老成谋国啊……”</p>

    “竟还真就被丞相说中了。”</p>

    “——齐系七王,欲反者六;”</p>

    “淮南三王,也只有一家忠臣。”</p>

    ···</p>

    “齐系六,淮南系二,再加上吴楚,还有替刘濞联络匈奴人的赵国……”</p>

    “——这,便是十一国了啊~”</p>

    “今我汉家,满共也才不过十七家——满共十七家诸侯藩王而已……”</p>

    似是无喜无悲的道出此言,天子启背对着周仁的身影,却是在眨眼间多出了一股莫名的萧瑟。</p>

    如今汉家,北有燕、代、赵戍边三王;</p>

    东有吴、楚二王,及齐系七王。</p>

    南方则是淮南系三王,以及如今汉室仅存的异姓王:吴氏长沙国。</p>

    以及,镇守关中门户的梁国。</p>

    按照周仁的汇报,以及天子启方才的总结概括,汉家总共十七家诸侯藩王,总计有十一家,会成为这场‘吴楚之乱’的参与者。</p>

    虽然情况很不乐观,但也还是有六家——超过三分之一的诸侯决定做‘忠臣’,情况似乎也没有差到哪里去;</p>

    但天子启心里很清楚:这账,根本就不是这么算的。</p>

    北方戍边三王,燕王刘嘉垂垂老矣,又因太宗皇帝归燕国宗祠于自家,而历来忠于太宗皇帝这一脉;</p>

    代王刘登,更直接就是当今天子启的异母弟:代孝王刘参的儿子,本身就是太宗皇帝这一脉的人。</p>

    乍一眼看上去,燕、代、赵戍边三王中,与草原直接接壤的燕、代二国不会反,赵国就算蠢蠢欲动,似乎也无法翻腾出多大水花。</p>

    但事实却是:赵国的立场,将直接决定汉家北方边墙的安稳!</p>

    至于原因……</p>

    “太祖高皇帝临终之际,将周昌任命为赵国相,并留诏:边墙有变,赵国相可自主召集燕、代、赵三国之兵,先行应敌,而后补奏长安。”</p>

    “待吕太后时,吕禄为赵王,更是得吕太后诏令:凡边墙有变,赵王可自主调用燕、代、赵三国之兵应敌,不必奏请。”</p>

    “自那以后,我汉家的赵王,便具备了调用戍边三王兵马,以应边墙之变的权力。”</p>

    “就连先帝,都碍于匈奴人的兵峰,而只能默认此制……”</p>

    以莫名平和的语调道出这番话,天子启便稍侧过身,朝身后的郎中令周仁一挑眉。</p>

    便见周仁也满脸凝重的点下头:“确实如此。”</p>

    “赵王联络匈奴人,当会是和匈奴人约定:由匈奴人佯攻边墙,使得赵王可以借机调用戍边三王兵马。”</p>

    “至于这兵马,是会被赵王带去北上抵御外敌,还是南下汇合刘濞、刘戊的吴楚联军……”</p>

    这,便是赵国明明不与草原接壤,却能成为边墙安稳决定性因素的原因。</p>

    ——汉家的赵王,天然具备对戍边三王:燕、代、赵的战时指挥权。</p>try{ggauto();} catch(ex){}

    在匈奴人来犯时,这个特权,保证了戍边三王可以迅速做出应对,而不是先把消息送到长安,然后苦苦等待朝堂的指令。</p>

    但若是赵王居心叵测,那这个特权,便将是这人世间最猛烈不过的催命符。</p>

    后世人常说:汉家的赵王有毒,赵地风水不好;</p>

    赵王封一个死一个,封两个死一双。</p>

    但想想也能知道:如果真有这么玄乎,老刘家的宗亲皇子们,也就不会前仆后继,甚至无所不用其极的,争着抢着要封去赵国了。</p>

    ——赵国的歌舞姬、温柔乡,以及适宜的气候、国力,确实是吸引诸刘宗亲前仆后继,对赵王之位垂涎三尺的原因。</p>

    而汉家的赵王‘多不得善终’,则是因为战时自主调用戍边三王的权力,实在很难让长安城的汉天子,对这個远在关外的远房亲戚放心。</p>

    手握重权,就意味着立场一定要坚定,一定要和长安——尤其是和天子一条心!</p>

    一旦产生些许立场动摇,那当即万劫不复,也就是可以遇见的事了。</p>

    “赵王存有异心,则燕、代必乱。”</p>

    “齐系、淮南系各有一家没反——与其说这是国有忠臣,倒不如说是齐系、淮南系,知道不能冒亡国灭种的风险,这才各自留了一家藩王作为火种。”</p>

    “至于南方的长沙国——四世长沙王吴著于去年薨故,无有后嗣,依律除国。”</p>

    “换而言之:我汉家的十七家宗亲诸侯,朕能指望得上的,便只剩梁王一人……”</p>

    天子启似是平淡的语调,却是引得周仁深吸了一口气,那常年不见表情变化的面庞之上,也已是写满了凝重之色。</p>

    却见天子启冷不丁嘿笑一声:“卿知道现在,朕在想什么吗?”</p>

    讥诮一问,待周仁茫然摇摇头,便见天子启稍昂起头,遥望向与未央宫隔章台街相望的长乐宫。</p>

    “朕在想:我汉家的梁国,当真能以一己之力,对抗吴楚十一家叛王的联军吗?”</p>

    “如果不能,那我汉家,岂不就要颠覆沉沦?”</p>

    “若能,那梁国,又如何不是我汉家——我长安朝堂又一心腹大患呢……”</p>

    ···</p>

    “——吴王刘濞纵然兵多将广,国富民强,尚且要纠集十一家诸侯,甚至还要叫上塞外的匈奴人,才敢跟我长安朝堂叫板。”</p>

    “可若是梁国仅凭一己之力,便能抵御吴王刘濞的联军,那朕,又该如何解决梁国的问题呢……”</p>

    一番极尽讥讽,又满带着自嘲的话语,只引得周仁本能的低下头去,根本不敢在这个话题上多做表达。</p>

    ——梁国的强大,是长安朝堂一手造成的。</p>

    是长安朝堂在先帝,以及当今天子启的授意上,一点一点支撑着梁国,强大到了如今这个地步。</p>

    如何处理梁国,关键不在难度。</p>

    而在于:除了天子启之外,任何人,都不敢生出这个心思……</p>

    “丞相得知这些事了吗?”</p>

    “对此,丞相是什么看法?”</p>

    正低头俯身,忙着感慨脚下的地板真是太地板了的时候,天子启淡漠的话语声再度传入耳中。</p>

    也是直到这个时候——直到天子启将话题从‘如何处理梁国’一事上转移开来,郎中令周仁,才总算是暗下长松了一口气……</p></div>

章节目录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布书网只为原作者煌未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煌未央并收藏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