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宣传深入
深入几天以后,崇祯密信通知沈飞,之前让高文彩派出去的锦衣卫特别调查组按《贰臣传》名单调查在京城的十一个官员的劣迹已经有了结果,查到了详细罪证,最后一步准备工作完成,他打算正式摊牌了。</p>
九月初,崇祯在皇极殿外的广场上召集京官举行大朝会,要求八品以上的京官全都到场。内阁三公九卿、六部官员、御史和各科给事中言官、翰林、詹事府顾问官员,大大小小四百多人站在广场上,在这之前,四周早就已经布置满了锦衣卫枢锐营军士,沈飞也穿上了锦衣卫制服去在现场就当看热闹。入秋凉爽天气让不少官员瑟瑟发抖。</p>
这一个多月来,崇祯经常让锦衣卫带一些低级官员甚至平民进宫商议事情,都是在锦衣卫安排下消息封锁得很严,他们打探不出消息来,现在这么大规模的朝会,不知道有什么目的,不过谁都看得出来事情不会小。</p>
一套礼仪流程下来,崇祯让司礼临太监李凤翔宣读圣旨,提出大明进入占时状态,实施战时制度,一共十八条。宣读完了以后,沈飞总结意思也就是几点:</p>
一是独裁。内阁和六部官员不必再经过廷推,由崇祯直接任免,取消内阁和给事中对圣旨的封驳否决权,崇祯旨意可以直接下发全国各地执行。二是重视宣传工作,宣化司提升为宣化部,还是主管舆论宣传,各地方成立宣化分司。</p>
三是组织全国人口普查,查清全国人口数量、职业构成和文化水平,各地方查清人口以后,按比例抽取壮丁,组建地方常备军队进行训练,科举童生和生员作为训练骨干,训练效果计入科举成绩。</p>
四是重视武备。这个措施最多,有变革科举,科举内容侧重军事能力,包括个人武艺、军事理论知识、练兵能力,分部分科加入乡试和会试内容,具体方案由新内阁和礼部、国子监共同制订。改革兵制,废除卫所制,卫所籍等同民籍。实行兵役制和定期退役制。</p>
成立北京到地方的各级军校培训官官。武将经过一定程度的文化测试,可以任职地方官和进入六部及内阁。对现任各县、府、布政使司地方长官进行军事能力,尤其是带兵和守城能力测试,淘汰更换不合格者。向各边镇军各级单位派遣宣化使,鼓舞士气整肃军纪。</p>
五是实行统制经济。措施为一扩大税收,酒课提举司扩充为课税提举司,从户部独立出来。全面征收盐税、酒税、茶税、契税、坐商资产税和营业税、市舶税、僭越税、狭邪税。二是对于全国的战略物资的生产和使用进行清查统计,统筹管理,必要时朝廷可以直接征调分配,包括粮食,驴马骡牛船等交通工具和冶铁、兵器。</p>
六是限制全国奢侈消费,以示战时同甘共苦。对举报发现的违规奢侈消费行为,可以没收当事人全部财产,全家发配充军。把三分之一财产奖励给举报者,剩余财产充公。各地驻军发现地方官民对抗朝廷财税和限制奢侈消费,可以没收违规官绅富户财产充当军饷。但是不能侵害贫民,如果捏造构陷,军纪败坏,则必须严惩。</p>
最后一条是如果消灭建虏,而且全国不存在需要动用五万以上兵力、持续两个月以上的战争,可以宣告战时状态结束。不过沈飞看来这一条可以操作的空间很大,引发战事的办法可有不少。</p>
这《战时十八条》一提出来,就像扔下了几颗大炸弹,有大声抗议的,有推开挡在前面的人,想冲上来和崇祯理论的,有瘫坐在地上哭天抢地的,大部分人还是站在那里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也有些人和沈飞一样,一句话也不说就冷眼旁观的,整个场面就像一锅水沸腾了一样。</p>
群臣这种反应是在预料中的,崇祯朝阎应元示意,阎应元令旗一挥,围在广场四周的枢锐营校尉一齐大声喊了一声“肃静”,对在场的这些文官,这一声喊像炸雷一样,不下狮子吼的威力,各种骚动和杂乱的声音一下子停止。瘫坐在地上的还是没有起来,已经乱了的班次还是乱着,就是寂静了下来。</p>
崇祯直接说不是和百官商量,只是通知他们一声,他们同不同意都要执行。有不同意这十八条,不愿意为官的现在可以辞职走了。不过事先警告他们,如果现在辞职,他们过去为官和将来回乡的行为会进行重点监控,如果查出问题,抄家流放都是轻的。沈飞明白这意思是不同意辞官回乡可以,不过如果回去之后利用过去的人脉阻挠战时政策执行,他就要下狠手。</p>
崇祯在信里和沈飞交过底,如果辞官的人太多,就从北直隶的举人、生员乃至吏员、童生和武举、锦衣卫将官中紧急选一人出来补缺应急。后金占领辽东后在人口屠杀大半的情况下都能挑出当官的人来,何况是这么大个明朝。</p>
寂静了大约七八分钟,还是内阁首辅韩爌和次辅李标表态上跟不上崇祯的思路,打算辞官了,崇祯当场批准。剩下的内阁四个人里,成基命、钱象坤、何如宠三个人也表态辞官,只剩下一个本来就打算提拔入阁的温体仁了,倒是省事。</p>
接下来是六部,户部尚书毕自严、礼部尚书温体仁、吏部尚书王永光、兵部尚书王在晋、工部尚书李长庚都没有动静、这里有好几个人是崇祯打算替换的,只是之后调整了。只有一个已经七十六岁,站都站不稳,走路颤颤巍巍,像是随时要跌倒的刑部尚书乔允升表态年老精力不济要辞官,崇祯也批准了,让锦衣卫把他扶了出去。</p>try{ggauto();} catch(ex){}
后面的郎中、员外、主管、御史、给事中之类的中级低官员又有三十几个辞职离开。接下来刘周宗、黄道周、钱士升三个人出来讲一通大道理玩了一把死谏的把戏,被锦衣卫当场制止,崇祯宣布把三个个流放到东江镇体验一下辽东军民的生活。</p>
接下来后排突然跪倒一片,有三十多个低级官员表示反对,要求崇祯“收回成命”,有了这批人带头,有些人犹豫了一下,也照着跪下学样,一会儿功跪下的就有了一百多人。这样形成了舆论气氛,本来犹豫不决的官员,也只跟着跪下了,否则就容易成为异类被排挤,前途黯淡。在场的四百多官员里一下子跪下了三百多个喊着要求崇祯“收回成命”。</p>
温体仁是礼部尚书和剩下的唯一一个内阁成员,相当于在场的官员之首了,又是崇祯的亲信。这时候站了出来,喊了一句“不愿意犯上抗君的,走到旁边”,说完自己带头走到了边上。还站着没有跪下的官员纷纷跟着他在旁边汇合,崇祯看着跟着温体仁走到一边的官员里有钱谦益,神情似乎比较意外,钱谦益是东林系的人,历史上和温体仁斗得你死我活,这次居然没有跟随刘宗周而是跟在了温体仁后面。对这个历史名人沈飞也有兴趣留意过,正好认识。</p>
历史上钱谦益虽然被裹胁着在南京降清,不过只担任了满清不到一年的伪职就辞官南下秘密联络反清了,当时很多明朝遗民顾炎武、归庄、屈大均、黄宗羲和钱谦益的私人关系都很好。后来乾隆看到钱谦益的《投笔集》,发现了他的反清思想和事迹,勃然大怒,把他也写进了《贰臣传》,从此就有一群文人开始响应乾隆的号召编造各种段子攻击钱谦益了,什么“水太凉、头皮痒”之类的就是这种背景下出笼的。</p>
而且钱谦益的历史学功底也强过张岱、谈迁这些只搜集了一大堆史料却不会辨析的人,曾考证见心和尚是牵连进胡惟庸案而死,不是《闲中今古录》里说的死于作应制诗里的“殊”字文字狱。有了这个背景,崇祯也没有让锦衣卫去调查他,虽然调查其实也未必干净。</p>
崇祯说他们忠心可嘉,赤诚感人,让跪下的官员自己报姓名官职报上来,谁都听得出是反话,多半报了名没有好果子吃。安静了一会儿,第一个报名的是南明时抗清而死的“岭南三忠”陈子壮,有人带了头,接下来瞿式耜、曹于汴、文震孟、倪元璐、张国维、蒋德璟、何吾驺等等也一个个报名。一开始报名速度比较快,经常有两三个声音同时响起,声音也喊得比较大。后面逐渐慢了起来,声音也逐渐变弱,很容易分辨哪些人更主动,哪些是被迫跟风的。最后一个吏部主事张忻报完,三百多个官员都报了名。</p>
崇祯嘴边露出一声冷笑,沈飞知道接下来就要亮出锦衣卫查到的那些黑材料了。果然,崇祯说如果真是品格忠贞的人,即便暂时和自己意见违背,他也可以容忍。不过如果品行卑污还想浑水摸鱼装出正直面孔的人,就要问问有几个脑袋了。</p>
接下来开始点名揭露他们的劣迹,第一个是张凤翔,在东昌府堂邑县老家时,纵容儿子作恶,还强纳民女为妾,逼死了一个人,又巧取豪夺多外田产,张凤翔脸色发白,浑身哆嗦。崇祯直接让锦衣卫把他抓进诏狱,审讯明白案情,公示罪状,直接判了凌迟抄家,家属流放充军。这明显是为了立威加重处置,本来按他的罪行一颗脑袋就差不多能交代了。</p>
接下来的御史田维嘉,受恶绅何茂吾三百两银子贿赂请托,为他开脱儿子何麟虐杀多名婢女的罪行。也被锦衣卫当场抓获,也是审讯明白公布罪行和何氏父子一起砍了。</p>
有这两个被揭穿劣迹借命立威以后,有些跪着的官员开始吓得发抖了,毕竟不知道崇祯掌握了多少个人的黑材料,如果被当场揭露,跟风不仅捞不到政治资本,还会马上身死名裂。甚至有两个官员悄悄站起身子想溜到温体仁那一边去。被崇祯当场叫住,分别是工科给事中潘士闻和大理寺卿潘士良,崇祯说本来没有查过潘士闻,不过他这时候想从新站队肯定是心里有鬼的,也让锦衣卫把他押下去好好查查,潘士闻吓得当场眼前一黑软倒被拖了下去。</p>
接下来崇祯又揭露潘士良二十年前科举府试时,在有过节的童生许春旺饮食里下泻药,使他考试落榜,最后抑郁失足落水淹死。后来又逼许春旺的妹妹到他家做侍妾,最后死得不明不白。也让锦衣卫把他押了下去。这下跪着的人发抖的更多,却不敢再起来了。</p>
接下来谢升、熊奋渭、胡士安、沈维炳、房可壮、刘汉儒、王铎、张忻,把查到劣迹历史上后来又当了汉奸的人一一揭露,宣布除了暂时没有查的潘士闻他们的罪行都该死。没有点名的人里,虽然罪不至死,但是劣迹暴露也足够名声扫地,现在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从新站队的机会,愿意回头的既往不咎。否则如果做过亏心事还冒充正直的就像前面几人一样,交给锦衣卫查办罪行,即便罪行轻一些也够得上抄家充军流放。</p>
这就属于虚张声势了,沈飞知道崇祯只来得及查前面那几个人,不过还是有一大批跪在那里已经发抖流汗的,原来已经想重新站队却又不敢的官员,话音刚落就忽剌剌一下子站了起来,争先恐后地走到了旁边,跪着的人一下子就少了两百多个。</p></div>
九月初,崇祯在皇极殿外的广场上召集京官举行大朝会,要求八品以上的京官全都到场。内阁三公九卿、六部官员、御史和各科给事中言官、翰林、詹事府顾问官员,大大小小四百多人站在广场上,在这之前,四周早就已经布置满了锦衣卫枢锐营军士,沈飞也穿上了锦衣卫制服去在现场就当看热闹。入秋凉爽天气让不少官员瑟瑟发抖。</p>
这一个多月来,崇祯经常让锦衣卫带一些低级官员甚至平民进宫商议事情,都是在锦衣卫安排下消息封锁得很严,他们打探不出消息来,现在这么大规模的朝会,不知道有什么目的,不过谁都看得出来事情不会小。</p>
一套礼仪流程下来,崇祯让司礼临太监李凤翔宣读圣旨,提出大明进入占时状态,实施战时制度,一共十八条。宣读完了以后,沈飞总结意思也就是几点:</p>
一是独裁。内阁和六部官员不必再经过廷推,由崇祯直接任免,取消内阁和给事中对圣旨的封驳否决权,崇祯旨意可以直接下发全国各地执行。二是重视宣传工作,宣化司提升为宣化部,还是主管舆论宣传,各地方成立宣化分司。</p>
三是组织全国人口普查,查清全国人口数量、职业构成和文化水平,各地方查清人口以后,按比例抽取壮丁,组建地方常备军队进行训练,科举童生和生员作为训练骨干,训练效果计入科举成绩。</p>
四是重视武备。这个措施最多,有变革科举,科举内容侧重军事能力,包括个人武艺、军事理论知识、练兵能力,分部分科加入乡试和会试内容,具体方案由新内阁和礼部、国子监共同制订。改革兵制,废除卫所制,卫所籍等同民籍。实行兵役制和定期退役制。</p>
成立北京到地方的各级军校培训官官。武将经过一定程度的文化测试,可以任职地方官和进入六部及内阁。对现任各县、府、布政使司地方长官进行军事能力,尤其是带兵和守城能力测试,淘汰更换不合格者。向各边镇军各级单位派遣宣化使,鼓舞士气整肃军纪。</p>
五是实行统制经济。措施为一扩大税收,酒课提举司扩充为课税提举司,从户部独立出来。全面征收盐税、酒税、茶税、契税、坐商资产税和营业税、市舶税、僭越税、狭邪税。二是对于全国的战略物资的生产和使用进行清查统计,统筹管理,必要时朝廷可以直接征调分配,包括粮食,驴马骡牛船等交通工具和冶铁、兵器。</p>
六是限制全国奢侈消费,以示战时同甘共苦。对举报发现的违规奢侈消费行为,可以没收当事人全部财产,全家发配充军。把三分之一财产奖励给举报者,剩余财产充公。各地驻军发现地方官民对抗朝廷财税和限制奢侈消费,可以没收违规官绅富户财产充当军饷。但是不能侵害贫民,如果捏造构陷,军纪败坏,则必须严惩。</p>
最后一条是如果消灭建虏,而且全国不存在需要动用五万以上兵力、持续两个月以上的战争,可以宣告战时状态结束。不过沈飞看来这一条可以操作的空间很大,引发战事的办法可有不少。</p>
这《战时十八条》一提出来,就像扔下了几颗大炸弹,有大声抗议的,有推开挡在前面的人,想冲上来和崇祯理论的,有瘫坐在地上哭天抢地的,大部分人还是站在那里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也有些人和沈飞一样,一句话也不说就冷眼旁观的,整个场面就像一锅水沸腾了一样。</p>
群臣这种反应是在预料中的,崇祯朝阎应元示意,阎应元令旗一挥,围在广场四周的枢锐营校尉一齐大声喊了一声“肃静”,对在场的这些文官,这一声喊像炸雷一样,不下狮子吼的威力,各种骚动和杂乱的声音一下子停止。瘫坐在地上的还是没有起来,已经乱了的班次还是乱着,就是寂静了下来。</p>
崇祯直接说不是和百官商量,只是通知他们一声,他们同不同意都要执行。有不同意这十八条,不愿意为官的现在可以辞职走了。不过事先警告他们,如果现在辞职,他们过去为官和将来回乡的行为会进行重点监控,如果查出问题,抄家流放都是轻的。沈飞明白这意思是不同意辞官回乡可以,不过如果回去之后利用过去的人脉阻挠战时政策执行,他就要下狠手。</p>
崇祯在信里和沈飞交过底,如果辞官的人太多,就从北直隶的举人、生员乃至吏员、童生和武举、锦衣卫将官中紧急选一人出来补缺应急。后金占领辽东后在人口屠杀大半的情况下都能挑出当官的人来,何况是这么大个明朝。</p>
寂静了大约七八分钟,还是内阁首辅韩爌和次辅李标表态上跟不上崇祯的思路,打算辞官了,崇祯当场批准。剩下的内阁四个人里,成基命、钱象坤、何如宠三个人也表态辞官,只剩下一个本来就打算提拔入阁的温体仁了,倒是省事。</p>
接下来是六部,户部尚书毕自严、礼部尚书温体仁、吏部尚书王永光、兵部尚书王在晋、工部尚书李长庚都没有动静、这里有好几个人是崇祯打算替换的,只是之后调整了。只有一个已经七十六岁,站都站不稳,走路颤颤巍巍,像是随时要跌倒的刑部尚书乔允升表态年老精力不济要辞官,崇祯也批准了,让锦衣卫把他扶了出去。</p>try{ggauto();} catch(ex){}
后面的郎中、员外、主管、御史、给事中之类的中级低官员又有三十几个辞职离开。接下来刘周宗、黄道周、钱士升三个人出来讲一通大道理玩了一把死谏的把戏,被锦衣卫当场制止,崇祯宣布把三个个流放到东江镇体验一下辽东军民的生活。</p>
接下来后排突然跪倒一片,有三十多个低级官员表示反对,要求崇祯“收回成命”,有了这批人带头,有些人犹豫了一下,也照着跪下学样,一会儿功跪下的就有了一百多人。这样形成了舆论气氛,本来犹豫不决的官员,也只跟着跪下了,否则就容易成为异类被排挤,前途黯淡。在场的四百多官员里一下子跪下了三百多个喊着要求崇祯“收回成命”。</p>
温体仁是礼部尚书和剩下的唯一一个内阁成员,相当于在场的官员之首了,又是崇祯的亲信。这时候站了出来,喊了一句“不愿意犯上抗君的,走到旁边”,说完自己带头走到了边上。还站着没有跪下的官员纷纷跟着他在旁边汇合,崇祯看着跟着温体仁走到一边的官员里有钱谦益,神情似乎比较意外,钱谦益是东林系的人,历史上和温体仁斗得你死我活,这次居然没有跟随刘宗周而是跟在了温体仁后面。对这个历史名人沈飞也有兴趣留意过,正好认识。</p>
历史上钱谦益虽然被裹胁着在南京降清,不过只担任了满清不到一年的伪职就辞官南下秘密联络反清了,当时很多明朝遗民顾炎武、归庄、屈大均、黄宗羲和钱谦益的私人关系都很好。后来乾隆看到钱谦益的《投笔集》,发现了他的反清思想和事迹,勃然大怒,把他也写进了《贰臣传》,从此就有一群文人开始响应乾隆的号召编造各种段子攻击钱谦益了,什么“水太凉、头皮痒”之类的就是这种背景下出笼的。</p>
而且钱谦益的历史学功底也强过张岱、谈迁这些只搜集了一大堆史料却不会辨析的人,曾考证见心和尚是牵连进胡惟庸案而死,不是《闲中今古录》里说的死于作应制诗里的“殊”字文字狱。有了这个背景,崇祯也没有让锦衣卫去调查他,虽然调查其实也未必干净。</p>
崇祯说他们忠心可嘉,赤诚感人,让跪下的官员自己报姓名官职报上来,谁都听得出是反话,多半报了名没有好果子吃。安静了一会儿,第一个报名的是南明时抗清而死的“岭南三忠”陈子壮,有人带了头,接下来瞿式耜、曹于汴、文震孟、倪元璐、张国维、蒋德璟、何吾驺等等也一个个报名。一开始报名速度比较快,经常有两三个声音同时响起,声音也喊得比较大。后面逐渐慢了起来,声音也逐渐变弱,很容易分辨哪些人更主动,哪些是被迫跟风的。最后一个吏部主事张忻报完,三百多个官员都报了名。</p>
崇祯嘴边露出一声冷笑,沈飞知道接下来就要亮出锦衣卫查到的那些黑材料了。果然,崇祯说如果真是品格忠贞的人,即便暂时和自己意见违背,他也可以容忍。不过如果品行卑污还想浑水摸鱼装出正直面孔的人,就要问问有几个脑袋了。</p>
接下来开始点名揭露他们的劣迹,第一个是张凤翔,在东昌府堂邑县老家时,纵容儿子作恶,还强纳民女为妾,逼死了一个人,又巧取豪夺多外田产,张凤翔脸色发白,浑身哆嗦。崇祯直接让锦衣卫把他抓进诏狱,审讯明白案情,公示罪状,直接判了凌迟抄家,家属流放充军。这明显是为了立威加重处置,本来按他的罪行一颗脑袋就差不多能交代了。</p>
接下来的御史田维嘉,受恶绅何茂吾三百两银子贿赂请托,为他开脱儿子何麟虐杀多名婢女的罪行。也被锦衣卫当场抓获,也是审讯明白公布罪行和何氏父子一起砍了。</p>
有这两个被揭穿劣迹借命立威以后,有些跪着的官员开始吓得发抖了,毕竟不知道崇祯掌握了多少个人的黑材料,如果被当场揭露,跟风不仅捞不到政治资本,还会马上身死名裂。甚至有两个官员悄悄站起身子想溜到温体仁那一边去。被崇祯当场叫住,分别是工科给事中潘士闻和大理寺卿潘士良,崇祯说本来没有查过潘士闻,不过他这时候想从新站队肯定是心里有鬼的,也让锦衣卫把他押下去好好查查,潘士闻吓得当场眼前一黑软倒被拖了下去。</p>
接下来崇祯又揭露潘士良二十年前科举府试时,在有过节的童生许春旺饮食里下泻药,使他考试落榜,最后抑郁失足落水淹死。后来又逼许春旺的妹妹到他家做侍妾,最后死得不明不白。也让锦衣卫把他押了下去。这下跪着的人发抖的更多,却不敢再起来了。</p>
接下来谢升、熊奋渭、胡士安、沈维炳、房可壮、刘汉儒、王铎、张忻,把查到劣迹历史上后来又当了汉奸的人一一揭露,宣布除了暂时没有查的潘士闻他们的罪行都该死。没有点名的人里,虽然罪不至死,但是劣迹暴露也足够名声扫地,现在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从新站队的机会,愿意回头的既往不咎。否则如果做过亏心事还冒充正直的就像前面几人一样,交给锦衣卫查办罪行,即便罪行轻一些也够得上抄家充军流放。</p>
这就属于虚张声势了,沈飞知道崇祯只来得及查前面那几个人,不过还是有一大批跪在那里已经发抖流汗的,原来已经想重新站队却又不敢的官员,话音刚落就忽剌剌一下子站了起来,争先恐后地走到了旁边,跪着的人一下子就少了两百多个。</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