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建设思路
“社会主义”在二十世纪初的名声是很好的,虽然所指未必是人们认知的那一种,甚至大部分人未必理解准确内涵,只是师生学者中多有一种模糊的好感,1923年底北大投票世界伟大人物,乌里扬诺夫独得227票,远胜威尔逊51票。</p>
不过数十年后人们的这种好感逐渐消失。一时被广告吸引敌不过疗效的反差,加上或真或假的黑材料冲击。贫富差距引起的社会不满情绪也可以凭分润殖民掠夺残渣来缓解,殖民方式也可以用更隐蔽温和的经济手段,毕竟现代殖民地的本意是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p>
细究原因是开始就先天不足,“推荐硬件配置”是先进工业国,可是原本历史其他各国革命都失败了,只获得一个才入工业社会边缘的俄罗斯为平台,运作设计的软件有些勉强,甚至要对操作系统作些修改以适应硬件和时局,运行效果也不如先进工业国上的理想状态。</p>
同样是因为苏联“硬件配置”不够,能不能运行中央计划经济起初高层难免吃不准,有犹豫和激烈争论,当时高层都是“思想家”级别的人物,极难被别人说服,拖到27年10月才启动。总算是挤上了末班车,逃过了一触即发的世界性市场经济危机。</p>
发生经济危机后,苏联从德国聘请技术人才,从美国吸纳设备,虽然捡了大便宜进行了一次产业大升级,不过也极大地消化了过剩产能,拯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而现在有其他途径获得这些东西,经济危机就能作为点爆下一波革命积蓄的势能了。</p>
接近28年启动计划经济是斯大林力排众议的结果,起初斯大林的手段还比较温和,只是把托司机赶走,布哈临削权调任闲职,排除了这两派的干扰,并没有下死手。直到1934年出了心腹基洛夫被暗杀事件以后,斯大林才不讲规矩发动了大清洗。</p>
历史上苏俄还有对德割地和约引起的内战和协约国干涉,三年战争中很多事情后来都被当成黑料翻了出来,中国56年以后撇开苏联派专家传授的经验另起炉灶二十年骚操作更是把人们雷的不轻,加上红色高棉之类助攻,才把人们的好感消耗了个干净。</p>
本位面因为沈飞的干预,开了一个好头,半个地球革命政权已经联成了一片,形成了产业、技术和资源上的互补。苏联镇压国内叛乱和外国干涉的三年战争没有发生,“军事共产主义”极大缓解、没有“粮食收集制”,环境和形象比历史上好得多。</p>
中国的有些操作比苏联还领先一步,提前竖立了榜样。虽然绝大部分产业的设备、技术和骨干员工都来源于沈飞,受沈飞暗中控制,但是名义上这些企业都是国字头的,属于国家经营产业,福利待遇都相当好,很多人挤破头想进来,受革命思潮影响不大。</p>
国有化只是基本操作,中国真正称得上起示范效果的是中央计划经济的运作,《资本论》名称就说明分析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怎么运作只有一个构想,中国则把国、部、局、企业四级结构和物质产生平衡表体系提前建立了起来。</p>
经济绝非米塞斯、哈耶克这对师徒扯淡的“不可计算”,他们预设了一个苛刻又滑稽的前提:必须能完全算准一切细节才有可能运作计划经济。最顶级的棋手加上超级计算机也不可能算出棋盘上所有变化可能性,甚至算准整局每一步棋,莫非就不能下棋了?</p>
有这种信心那也是因为原本历史上苏联运行过六十年的中央计划经济,最后也是破坏性摧毁才终结的,正如拿锤子把电脑机箱砸碎一样。否则即使有一些硬件软件上的毛病也不至于马上坏得不能使用,现在只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优化就行了。</p>
中央计委、部、局、企业的垂直管理体系本来就是复制历史上苏联,几乎所有经济都纳入其中,而不是后来中国脑洞的国、省、市、县、乡五级行政单位各自为战办企业,互相争夺资源混战。中央计委一半是护法道兵,其余也是他们的学生。</p>
中央计委集中了数学、民俗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初步与几个学校建立起了人才对流,以后护法道兵会逐渐减少直到最终退出,更像一个科研机构而不是政府部门,就是编制物质生产平衡表时主要凭专业知识而不是长官意志。</p>
物质产生需要哪些原料,提供多少产品这些可以按产业链上下游规模计算,消费品则需要考虑各地民俗心理偏好。进一步的优化是编制之初资金、原料和产品都留有30%~50%的余量保持活力,有计划外的创新思路都可以申请资金投产新项目。</p>
这种操作不至于使经济生产被计划限定地过死,使创意技术能尽快转化为产能,即使有些浪费也不会比市场经济下的产能过剩严重,就当是鼓励创新的投入了,反正现在财大气粗。即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效果不好最后大不了系统回收。</p>try{ggauto();} catch(ex){}
计划经济下员工没有了市场经济中失业的压力,就要有其他奖惩机重防止惰性。对于工作失误和行业排名靠后的员工降低福利待遇,安排惩罚性事务,“流放”到偏远地区工作一段时间这些是常规操作,反之则有各种奖励措施,奖惩信息定期公布,作为荣誉和耻辱标志。</p>
最重要的是以竞赛取代市场竞争的效果,这一思路乌里扬诺夫专门有文章论述过,后来斯大林在运作中也有继承,从外部形式上看有些像升官比拼,干得好可以担任企业里各种职务,有机会成为厂长、局长甚至部长一路高升,职权和待遇水涨船高。</p>
而内部深层次的原因,是激发员工的荣誉感。市场经济下钱不仅是于用于消费了财富,还象征的荣誉和社会地位,甚至“笑贫不笑娼”,才会有那么多人拼命追求,那就绕过钱这个象征,以其他方式和荣誉直接挂钩,激发人们的活力。</p>
这些与荣誉挂钩的办法不仅有各种职位待遇,还有一些看上去幼稚地像幼儿园小红花之类象征性荣誉头衔,或者干脆是一次性褒扬和宣传,当然成本也更低,以前中国和苏联都不缺少这些东西,结合社会心理下运作效果更好。</p>
而最高层次的人是不必进行任何激励,只需要为他们提供条件,就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各自的创作和研究,或科研、或文艺、或思想看各人的兴趣,就是所谓“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p>
苏联二战中那批在特别监狱里无需看管研制出各种先进武器的专家群就是这类人,苏联解体后还有余绪,比如有“外星人”之称的数学家佩雷尔曼,对菲尔兹奖的荣誉和百万美金的奖励都毫无兴趣,闭关七年独自钻研庞加莱猜想,直接把成果发到网上。</p>
这些人也不是所谓的“特殊材料构成的人”,生理和心理状态与普通人一样,他们可以达到的境界,其他人只要有充分的条件也完全有机会达到。在没有这些条件的环境下,这些名留青史的大才可能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甚至连生存都艰难,不会在历史上掀起一丝波澜。</p>
就是在古代也不乏其人,司马迁为了留下性命完成创作《史记》这个最高目标不惜接受宫刑,朱熹“毕力钻研,死而后已”,在死前一天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甚至在石器时代都存在当时绝对无法“变现”的岩画创作遗迹。</p>
只是以前这种人只是少数,还往往属于“剥削者”,就是占有了其他人的劳动成果作为条件才有心无旁骛投入钻研的物质基础。社会建设目标就是创造条件使更多的人达到这种水平,社会进步也会因之加快,大部分人都这样了就是理想社会的状态。</p>
总结思路,原先大部分人都是迫于生活压力而劳动,而在计划经济下基本温饱已经保证,为了防止隋性建立奖惩机制以荣誉感激励工作,增加业余时间又提供各种学习条件激发人们的某一项研究兴趣和热情,最终达到“劳动本身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境界。</p>
思想上经过几年对满清的狠批,加上出版大量明末著作,使越来越多学者认识到了满清的毒害,理清了中国思想史的原本轨迹。文艺上更不是直线进步的,经过千百年某一领域可能都无法企及前人的高峰,科研上却是沈飞手中掌握绝对领先的知识和技术。</p>
那些少数激发了研究热情,达到“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的学者和艺术家,已经被鉴别出来,提供最优厚的待遇和条件,几乎有求必应,集中到研究所被严密保护了起来,并且不要求承担任何具体的教研工作,不追求短期成果,让他们完全自由研究。</p>
如果让他们发现费尽心血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早就有了,甚至都实用的普及了,一次两次还罢了,次数多了难保不会对他们的热情造成打击,因此在更新了实验条件可以验证的知识以后,护法道兵就逐渐从科研领域退出了。</p>
中国虽然没有明确宣布是革命政权,可是早就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也有大量贸易往来。这些制度也被苏联内行人看出了门道,很快明白其中涵义并推行。他们是世界上思想最深邃犀利的一群人,又是以他们思路建构的制度,领会自然毫无难度。</p>
最初几年中国输送到苏联的货物中总有一部分粮食,以换取黄金储备,这部分贸易全部由护法道兵秘密掌握,直到苏联建立了拖拉机和化肥生产线,保证了粮食产量才停止。这些制度的推行也使革命政权和中国社会发展加速,英美法的日子越来越难过。</p></div>
不过数十年后人们的这种好感逐渐消失。一时被广告吸引敌不过疗效的反差,加上或真或假的黑材料冲击。贫富差距引起的社会不满情绪也可以凭分润殖民掠夺残渣来缓解,殖民方式也可以用更隐蔽温和的经济手段,毕竟现代殖民地的本意是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p>
细究原因是开始就先天不足,“推荐硬件配置”是先进工业国,可是原本历史其他各国革命都失败了,只获得一个才入工业社会边缘的俄罗斯为平台,运作设计的软件有些勉强,甚至要对操作系统作些修改以适应硬件和时局,运行效果也不如先进工业国上的理想状态。</p>
同样是因为苏联“硬件配置”不够,能不能运行中央计划经济起初高层难免吃不准,有犹豫和激烈争论,当时高层都是“思想家”级别的人物,极难被别人说服,拖到27年10月才启动。总算是挤上了末班车,逃过了一触即发的世界性市场经济危机。</p>
发生经济危机后,苏联从德国聘请技术人才,从美国吸纳设备,虽然捡了大便宜进行了一次产业大升级,不过也极大地消化了过剩产能,拯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而现在有其他途径获得这些东西,经济危机就能作为点爆下一波革命积蓄的势能了。</p>
接近28年启动计划经济是斯大林力排众议的结果,起初斯大林的手段还比较温和,只是把托司机赶走,布哈临削权调任闲职,排除了这两派的干扰,并没有下死手。直到1934年出了心腹基洛夫被暗杀事件以后,斯大林才不讲规矩发动了大清洗。</p>
历史上苏俄还有对德割地和约引起的内战和协约国干涉,三年战争中很多事情后来都被当成黑料翻了出来,中国56年以后撇开苏联派专家传授的经验另起炉灶二十年骚操作更是把人们雷的不轻,加上红色高棉之类助攻,才把人们的好感消耗了个干净。</p>
本位面因为沈飞的干预,开了一个好头,半个地球革命政权已经联成了一片,形成了产业、技术和资源上的互补。苏联镇压国内叛乱和外国干涉的三年战争没有发生,“军事共产主义”极大缓解、没有“粮食收集制”,环境和形象比历史上好得多。</p>
中国的有些操作比苏联还领先一步,提前竖立了榜样。虽然绝大部分产业的设备、技术和骨干员工都来源于沈飞,受沈飞暗中控制,但是名义上这些企业都是国字头的,属于国家经营产业,福利待遇都相当好,很多人挤破头想进来,受革命思潮影响不大。</p>
国有化只是基本操作,中国真正称得上起示范效果的是中央计划经济的运作,《资本论》名称就说明分析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怎么运作只有一个构想,中国则把国、部、局、企业四级结构和物质产生平衡表体系提前建立了起来。</p>
经济绝非米塞斯、哈耶克这对师徒扯淡的“不可计算”,他们预设了一个苛刻又滑稽的前提:必须能完全算准一切细节才有可能运作计划经济。最顶级的棋手加上超级计算机也不可能算出棋盘上所有变化可能性,甚至算准整局每一步棋,莫非就不能下棋了?</p>
有这种信心那也是因为原本历史上苏联运行过六十年的中央计划经济,最后也是破坏性摧毁才终结的,正如拿锤子把电脑机箱砸碎一样。否则即使有一些硬件软件上的毛病也不至于马上坏得不能使用,现在只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优化就行了。</p>
中央计委、部、局、企业的垂直管理体系本来就是复制历史上苏联,几乎所有经济都纳入其中,而不是后来中国脑洞的国、省、市、县、乡五级行政单位各自为战办企业,互相争夺资源混战。中央计委一半是护法道兵,其余也是他们的学生。</p>
中央计委集中了数学、民俗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初步与几个学校建立起了人才对流,以后护法道兵会逐渐减少直到最终退出,更像一个科研机构而不是政府部门,就是编制物质生产平衡表时主要凭专业知识而不是长官意志。</p>
物质产生需要哪些原料,提供多少产品这些可以按产业链上下游规模计算,消费品则需要考虑各地民俗心理偏好。进一步的优化是编制之初资金、原料和产品都留有30%~50%的余量保持活力,有计划外的创新思路都可以申请资金投产新项目。</p>
这种操作不至于使经济生产被计划限定地过死,使创意技术能尽快转化为产能,即使有些浪费也不会比市场经济下的产能过剩严重,就当是鼓励创新的投入了,反正现在财大气粗。即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效果不好最后大不了系统回收。</p>try{ggauto();} catch(ex){}
计划经济下员工没有了市场经济中失业的压力,就要有其他奖惩机重防止惰性。对于工作失误和行业排名靠后的员工降低福利待遇,安排惩罚性事务,“流放”到偏远地区工作一段时间这些是常规操作,反之则有各种奖励措施,奖惩信息定期公布,作为荣誉和耻辱标志。</p>
最重要的是以竞赛取代市场竞争的效果,这一思路乌里扬诺夫专门有文章论述过,后来斯大林在运作中也有继承,从外部形式上看有些像升官比拼,干得好可以担任企业里各种职务,有机会成为厂长、局长甚至部长一路高升,职权和待遇水涨船高。</p>
而内部深层次的原因,是激发员工的荣誉感。市场经济下钱不仅是于用于消费了财富,还象征的荣誉和社会地位,甚至“笑贫不笑娼”,才会有那么多人拼命追求,那就绕过钱这个象征,以其他方式和荣誉直接挂钩,激发人们的活力。</p>
这些与荣誉挂钩的办法不仅有各种职位待遇,还有一些看上去幼稚地像幼儿园小红花之类象征性荣誉头衔,或者干脆是一次性褒扬和宣传,当然成本也更低,以前中国和苏联都不缺少这些东西,结合社会心理下运作效果更好。</p>
而最高层次的人是不必进行任何激励,只需要为他们提供条件,就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各自的创作和研究,或科研、或文艺、或思想看各人的兴趣,就是所谓“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p>
苏联二战中那批在特别监狱里无需看管研制出各种先进武器的专家群就是这类人,苏联解体后还有余绪,比如有“外星人”之称的数学家佩雷尔曼,对菲尔兹奖的荣誉和百万美金的奖励都毫无兴趣,闭关七年独自钻研庞加莱猜想,直接把成果发到网上。</p>
这些人也不是所谓的“特殊材料构成的人”,生理和心理状态与普通人一样,他们可以达到的境界,其他人只要有充分的条件也完全有机会达到。在没有这些条件的环境下,这些名留青史的大才可能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甚至连生存都艰难,不会在历史上掀起一丝波澜。</p>
就是在古代也不乏其人,司马迁为了留下性命完成创作《史记》这个最高目标不惜接受宫刑,朱熹“毕力钻研,死而后已”,在死前一天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甚至在石器时代都存在当时绝对无法“变现”的岩画创作遗迹。</p>
只是以前这种人只是少数,还往往属于“剥削者”,就是占有了其他人的劳动成果作为条件才有心无旁骛投入钻研的物质基础。社会建设目标就是创造条件使更多的人达到这种水平,社会进步也会因之加快,大部分人都这样了就是理想社会的状态。</p>
总结思路,原先大部分人都是迫于生活压力而劳动,而在计划经济下基本温饱已经保证,为了防止隋性建立奖惩机制以荣誉感激励工作,增加业余时间又提供各种学习条件激发人们的某一项研究兴趣和热情,最终达到“劳动本身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境界。</p>
思想上经过几年对满清的狠批,加上出版大量明末著作,使越来越多学者认识到了满清的毒害,理清了中国思想史的原本轨迹。文艺上更不是直线进步的,经过千百年某一领域可能都无法企及前人的高峰,科研上却是沈飞手中掌握绝对领先的知识和技术。</p>
那些少数激发了研究热情,达到“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的学者和艺术家,已经被鉴别出来,提供最优厚的待遇和条件,几乎有求必应,集中到研究所被严密保护了起来,并且不要求承担任何具体的教研工作,不追求短期成果,让他们完全自由研究。</p>
如果让他们发现费尽心血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早就有了,甚至都实用的普及了,一次两次还罢了,次数多了难保不会对他们的热情造成打击,因此在更新了实验条件可以验证的知识以后,护法道兵就逐渐从科研领域退出了。</p>
中国虽然没有明确宣布是革命政权,可是早就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也有大量贸易往来。这些制度也被苏联内行人看出了门道,很快明白其中涵义并推行。他们是世界上思想最深邃犀利的一群人,又是以他们思路建构的制度,领会自然毫无难度。</p>
最初几年中国输送到苏联的货物中总有一部分粮食,以换取黄金储备,这部分贸易全部由护法道兵秘密掌握,直到苏联建立了拖拉机和化肥生产线,保证了粮食产量才停止。这些制度的推行也使革命政权和中国社会发展加速,英美法的日子越来越难过。</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