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忠和蒋这两大特务头子被叫到了文华殿,也都是得到了旨意,要去监视秦王府了。</p>
这些事情他们也都算是得心应手,大明现在就藩的藩王有一个算一个,实际上王府里都是有朝廷的人,这些藩王们大多也都是心里有数。</p>
甚至不只是心里有数,有些时候就算是猜到了哪些人是朝廷的人,也不会多去处理。</p>
原因也非常的简单,单纯的就是为了证明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他们这些高高在上的藩王也并不是傻子,更不敢觉得一个‘干干净净’的王府才是最安全的。</p>
只要那些监视他们的厂卫不去过多的干涉,大家都默契的遵守一定的规矩。</p>
在忙着这些事情之后,朱允召见户部、工部、太仆寺负责人。</p>
看着严震直,朱允说道,“都说民以食为天,我看工部现在少了一些大匠。工部现在置总部、虞部、水部、屯田部四属部,这还不够。”</p>
朱允直接说道,“还有太仆寺,现在管着马政。只是万万不可只是觉得养好御马就行,我觉得这马政和农事也能关系到一起。”</p>
其实大明朝没有大司农,包括少府在内的九卿也都是被废黜。有一些精简,并不影响一系列的工作,有些事情归于工部或者户部就行,没必要再单独弄出来一个衙门。</p>
严震直就连忙认错,“是臣等疏忽,还望殿下恕罪。”</p>
“恕罪的事情暂且不说,只是这两年我也算是看了看各司衙门。”朱允有些不太满意的说道,“照理来说,现如今这些衙门是够了。你们再仔细想想,有如何教授百姓耕种、有如何育种养苗的衙门吗?”</p>
朱允敲了敲桌子,说道,“《诗经》有载,周成王所设农官中的载师、闾师等都负有劝农之责。宋元之时尚且有地方官以劝农入衔,我大明更应该如此。”</p>
指了指郁新,再指一指严震直,朱允批评说道,“户部负责农政及户口事宜,工部下设的督水与屯田两司分别负责水利灌溉与屯田事宜。各地州府衙门,也尚且有劝农。这是好,你们只劝百姓多开垦良田,如何高产、如何育种,你们能有什么法子?”</p>
郁新和严震直连忙跪下,这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p>
因为按照他们的理解,很多的事情也都是‘墨守成规’,前人积累的经验等等就足够了。</p>
生产工具的更新或者改进,这些可能会有。就像此前提到的黄道婆一般,更多的还是靠自己的学习和改进,而朝廷这边基本上都是不去管理、引导。</p>
这也算是科举制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主要是文学,对具体的技术性知识并不重视。甚至可以说是大多数的统治阶级,对农业生产都所知不多官吏来负责农业生产。</p>
朱允语重心长的说道,“都说劝课农桑,你们这些居庙堂之高的也别站着说话不腰疼。如何让百姓好好的种地,如何能够让他们省时省力照顾到更多田地,那也应该做好!”</p>
被皇太孙教训了一顿之后,严震直等人就离开了文华殿,他们现在也要思考应对之策了。</p>
殿下重视农业、以农为本,这当然是非常好的事情了,可是太孙提起的那些事情,郁新也好、严震直也罢,他们现在都不知道怎么样更好的去处理了。</p>
说到底就是重文轻理,朱允要求的一些东西,也和现如今的一些普遍认知有所不一致。</p>
刚刚见完尚书,傅友德就求见了。</p>
见到朱允后,傅友德主动说道,“殿下,臣将主持武苑之事,这些天在选址,也在忙着挑选教员、科目。实在是臣年老不堪,唯恐耽误都督府事。还请殿下免了臣都督府之责,臣方才能专心武苑。”</p>
朱允连忙虚情假意的说道,“颍国公为何如此说?国公国之栋梁、朝廷柱石,如今朝廷尚且需要国公坐镇,岂能在这个时候免去都督府事!”</p>
傅友德跪下,就差一把鼻涕一把泪了,“殿下,非臣不想尽力。实在是臣年老,都督府事尚且不能照顾周全。现如今武苑之事又太过重要,臣不敢懈怠。”</p>
其实傅友德也反应过来了,如果他要去主管武苑的事情,就不好再管着五军都督府的事情了。</p>
别看皇太孙此前说了皇帝亲自任武苑祭酒,但是那就是挂名而已,事情还是需要他这个颍国公来主管。</p>
掌管着大明高级武将的培训教育的工作,还兼顾着一军都督府,这就实在是权力太大了。这不是什么好事情,傅友德自认为比不上中山王、岐阳王那样深受皇帝信任。</p>try{ggauto();} catch(ex){}
甚至他觉得此前殿下去了颍国公府,将傅忠给调去五军都督府,说不定那时候就动了心思,就是在制造台阶。</p>
和聪明人说话比较省心,但是态度还是要做好,朱允可不想背上‘卸磨杀驴’的名声。</p>
所以他脸色不虞,直接说道,“国公无需多言,武苑确实是大事,只是都督府的事情也离不得国公。好了,你不用再说了。若是没有其他的事情,就退下!”</p>
傅友德言辞恳切,说道,“还请殿下明鉴,臣实在年老!”</p>
“好了,说了让你退下!”朱允不耐烦一般的大声说道,“武苑的事情你只管做,都督府的差事也兼着!”</p>
傅友德只能离开,可是他坚决还是要‘请辞’,可不会因为太孙的那几句话就信以为真。</p>
别的不说,想想看李善长恋栈权位的下场就知道了。再想想此前的宋国公冯胜,功劳太大被猜忌,也就是这两年被启用去做些不太重要的事情。</p>
就算是信国公汤和那么得陛下信任,在没有生病之前不也是被陛下安排回老家养老了么!</p>
所以该果断舍弃手里的一些权力时,那就要果断一点。</p>
皇帝是什么样的一个性格,很多人都清楚。尤其是傅友德这样的人,经历过太多的事情,自然也就明白现在应该做些什么。</p>
三辞三让,这可不只是帝王登位的时候会这么做,大臣就封也需要如此。即使内心再着急上位,也得把表面功夫做足</p>
朱允忙完一天的事情回到了武英殿,“傅友德今天请辞了,准备卸下来都督府的差事。”</p>
“这人有心思,会审时度势。”老朱就笑着夸奖说道,“估计明天早朝的时候还要请辞,到时候再做做样子。”</p>
看到朱允点头,老朱问道,“到时候让谁来替傅友德,你心里有没有想法?”</p>
朱允就笑着说道,“我想着怀远侯曹兴还不错,以前也理山西军务。就是一点不好,他和凉国公的牵涉太多。”</p>
老朱直接说道,“曹兴不行,不是说蓝玉的事,他以前还是晋王相,和三叔关系好。”</p>
“那就景川侯曹震了,这人我看还行。”朱允就说道,“以前的功劳暂且不说,我看他理四川军务得时候还不错,规划各地卫所也非常详尽。”</p>
这人其实和蓝玉的关系也不错,但是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常系’。</p>
老朱就有些叹了口气的说道,“咱大明的五军都督府,现在都沦落到要侯爵管事了!”</p>
实际上现在的五军都督府基本无人任职左右都督及同知,基本上也都是一些都督佥事。而管事的,基本上也都是国公。</p>
而现在也不得不感叹,国公有些不够用了,接下来的都督府必然是会出现一些年老或已经致仕的中级武将任命为都督佥事,以及将一批功臣、勋戚的子嗣特授为都督府都督。</p>
老朱笑盈盈的看着朱允,问道,“五军都督府的事情你现在能管的上?”</p>
“这不是明知故问么!”朱允有些得意的说道,“傅友德先跑到我那去请辞,虽说他心里有数,只是这个样子也能说明不少事情。我这个太孙,外头都以为管着五军都督府的大小事务,也就是朝堂的事情还缺些火候。”</p>
老朱就更加开心了,夸奖说道,“这倒是有些长进了,本以为傅友德那样的人是该来向咱请辞。他先跑去找你,这倒是咱没想到的。这么说来还是好事,咱孙儿现在是给勋贵给治的服服帖帖了。”</p>
朱允瞬间就更加的得意了,“好像是这么个道理,傅友德估计辗转反侧许久了,不敢得罪我,更不敢冒犯祖父。”</p>
老朱说的就是这么回事,实际上向谁奏报一些事情,对于不少大臣来说真为难。</p>
先去奏报皇帝吧,生怕惹得现在已经掌权的太孙不高兴。可是先去找太孙,皇帝也可能有意见。</p>
这是真正的左右为难,可是老朱和朱允显然不会多在乎那些臣子的一些为难。</p>
爷孙两个有说有笑的,傅友德主动让出五军都督府的差事,这是新老交替的一部分体现。</p>
而他先向朱允来汇报这些事情,也能够说明一些权力的交替是在继续着的事情。</p>
这看起来是挺正常的一些事情,不过对于不少人来说,这里头也蕴含着其他不一样的一部分。皇太孙大权在握,已经不是随便说说的,权力的交接比想象中的要快,也显现的更加明显了。</p></div>
这些事情他们也都算是得心应手,大明现在就藩的藩王有一个算一个,实际上王府里都是有朝廷的人,这些藩王们大多也都是心里有数。</p>
甚至不只是心里有数,有些时候就算是猜到了哪些人是朝廷的人,也不会多去处理。</p>
原因也非常的简单,单纯的就是为了证明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他们这些高高在上的藩王也并不是傻子,更不敢觉得一个‘干干净净’的王府才是最安全的。</p>
只要那些监视他们的厂卫不去过多的干涉,大家都默契的遵守一定的规矩。</p>
在忙着这些事情之后,朱允召见户部、工部、太仆寺负责人。</p>
看着严震直,朱允说道,“都说民以食为天,我看工部现在少了一些大匠。工部现在置总部、虞部、水部、屯田部四属部,这还不够。”</p>
朱允直接说道,“还有太仆寺,现在管着马政。只是万万不可只是觉得养好御马就行,我觉得这马政和农事也能关系到一起。”</p>
其实大明朝没有大司农,包括少府在内的九卿也都是被废黜。有一些精简,并不影响一系列的工作,有些事情归于工部或者户部就行,没必要再单独弄出来一个衙门。</p>
严震直就连忙认错,“是臣等疏忽,还望殿下恕罪。”</p>
“恕罪的事情暂且不说,只是这两年我也算是看了看各司衙门。”朱允有些不太满意的说道,“照理来说,现如今这些衙门是够了。你们再仔细想想,有如何教授百姓耕种、有如何育种养苗的衙门吗?”</p>
朱允敲了敲桌子,说道,“《诗经》有载,周成王所设农官中的载师、闾师等都负有劝农之责。宋元之时尚且有地方官以劝农入衔,我大明更应该如此。”</p>
指了指郁新,再指一指严震直,朱允批评说道,“户部负责农政及户口事宜,工部下设的督水与屯田两司分别负责水利灌溉与屯田事宜。各地州府衙门,也尚且有劝农。这是好,你们只劝百姓多开垦良田,如何高产、如何育种,你们能有什么法子?”</p>
郁新和严震直连忙跪下,这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p>
因为按照他们的理解,很多的事情也都是‘墨守成规’,前人积累的经验等等就足够了。</p>
生产工具的更新或者改进,这些可能会有。就像此前提到的黄道婆一般,更多的还是靠自己的学习和改进,而朝廷这边基本上都是不去管理、引导。</p>
这也算是科举制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主要是文学,对具体的技术性知识并不重视。甚至可以说是大多数的统治阶级,对农业生产都所知不多官吏来负责农业生产。</p>
朱允语重心长的说道,“都说劝课农桑,你们这些居庙堂之高的也别站着说话不腰疼。如何让百姓好好的种地,如何能够让他们省时省力照顾到更多田地,那也应该做好!”</p>
被皇太孙教训了一顿之后,严震直等人就离开了文华殿,他们现在也要思考应对之策了。</p>
殿下重视农业、以农为本,这当然是非常好的事情了,可是太孙提起的那些事情,郁新也好、严震直也罢,他们现在都不知道怎么样更好的去处理了。</p>
说到底就是重文轻理,朱允要求的一些东西,也和现如今的一些普遍认知有所不一致。</p>
刚刚见完尚书,傅友德就求见了。</p>
见到朱允后,傅友德主动说道,“殿下,臣将主持武苑之事,这些天在选址,也在忙着挑选教员、科目。实在是臣年老不堪,唯恐耽误都督府事。还请殿下免了臣都督府之责,臣方才能专心武苑。”</p>
朱允连忙虚情假意的说道,“颍国公为何如此说?国公国之栋梁、朝廷柱石,如今朝廷尚且需要国公坐镇,岂能在这个时候免去都督府事!”</p>
傅友德跪下,就差一把鼻涕一把泪了,“殿下,非臣不想尽力。实在是臣年老,都督府事尚且不能照顾周全。现如今武苑之事又太过重要,臣不敢懈怠。”</p>
其实傅友德也反应过来了,如果他要去主管武苑的事情,就不好再管着五军都督府的事情了。</p>
别看皇太孙此前说了皇帝亲自任武苑祭酒,但是那就是挂名而已,事情还是需要他这个颍国公来主管。</p>
掌管着大明高级武将的培训教育的工作,还兼顾着一军都督府,这就实在是权力太大了。这不是什么好事情,傅友德自认为比不上中山王、岐阳王那样深受皇帝信任。</p>try{ggauto();} catch(ex){}
甚至他觉得此前殿下去了颍国公府,将傅忠给调去五军都督府,说不定那时候就动了心思,就是在制造台阶。</p>
和聪明人说话比较省心,但是态度还是要做好,朱允可不想背上‘卸磨杀驴’的名声。</p>
所以他脸色不虞,直接说道,“国公无需多言,武苑确实是大事,只是都督府的事情也离不得国公。好了,你不用再说了。若是没有其他的事情,就退下!”</p>
傅友德言辞恳切,说道,“还请殿下明鉴,臣实在年老!”</p>
“好了,说了让你退下!”朱允不耐烦一般的大声说道,“武苑的事情你只管做,都督府的差事也兼着!”</p>
傅友德只能离开,可是他坚决还是要‘请辞’,可不会因为太孙的那几句话就信以为真。</p>
别的不说,想想看李善长恋栈权位的下场就知道了。再想想此前的宋国公冯胜,功劳太大被猜忌,也就是这两年被启用去做些不太重要的事情。</p>
就算是信国公汤和那么得陛下信任,在没有生病之前不也是被陛下安排回老家养老了么!</p>
所以该果断舍弃手里的一些权力时,那就要果断一点。</p>
皇帝是什么样的一个性格,很多人都清楚。尤其是傅友德这样的人,经历过太多的事情,自然也就明白现在应该做些什么。</p>
三辞三让,这可不只是帝王登位的时候会这么做,大臣就封也需要如此。即使内心再着急上位,也得把表面功夫做足</p>
朱允忙完一天的事情回到了武英殿,“傅友德今天请辞了,准备卸下来都督府的差事。”</p>
“这人有心思,会审时度势。”老朱就笑着夸奖说道,“估计明天早朝的时候还要请辞,到时候再做做样子。”</p>
看到朱允点头,老朱问道,“到时候让谁来替傅友德,你心里有没有想法?”</p>
朱允就笑着说道,“我想着怀远侯曹兴还不错,以前也理山西军务。就是一点不好,他和凉国公的牵涉太多。”</p>
老朱直接说道,“曹兴不行,不是说蓝玉的事,他以前还是晋王相,和三叔关系好。”</p>
“那就景川侯曹震了,这人我看还行。”朱允就说道,“以前的功劳暂且不说,我看他理四川军务得时候还不错,规划各地卫所也非常详尽。”</p>
这人其实和蓝玉的关系也不错,但是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常系’。</p>
老朱就有些叹了口气的说道,“咱大明的五军都督府,现在都沦落到要侯爵管事了!”</p>
实际上现在的五军都督府基本无人任职左右都督及同知,基本上也都是一些都督佥事。而管事的,基本上也都是国公。</p>
而现在也不得不感叹,国公有些不够用了,接下来的都督府必然是会出现一些年老或已经致仕的中级武将任命为都督佥事,以及将一批功臣、勋戚的子嗣特授为都督府都督。</p>
老朱笑盈盈的看着朱允,问道,“五军都督府的事情你现在能管的上?”</p>
“这不是明知故问么!”朱允有些得意的说道,“傅友德先跑到我那去请辞,虽说他心里有数,只是这个样子也能说明不少事情。我这个太孙,外头都以为管着五军都督府的大小事务,也就是朝堂的事情还缺些火候。”</p>
老朱就更加开心了,夸奖说道,“这倒是有些长进了,本以为傅友德那样的人是该来向咱请辞。他先跑去找你,这倒是咱没想到的。这么说来还是好事,咱孙儿现在是给勋贵给治的服服帖帖了。”</p>
朱允瞬间就更加的得意了,“好像是这么个道理,傅友德估计辗转反侧许久了,不敢得罪我,更不敢冒犯祖父。”</p>
老朱说的就是这么回事,实际上向谁奏报一些事情,对于不少大臣来说真为难。</p>
先去奏报皇帝吧,生怕惹得现在已经掌权的太孙不高兴。可是先去找太孙,皇帝也可能有意见。</p>
这是真正的左右为难,可是老朱和朱允显然不会多在乎那些臣子的一些为难。</p>
爷孙两个有说有笑的,傅友德主动让出五军都督府的差事,这是新老交替的一部分体现。</p>
而他先向朱允来汇报这些事情,也能够说明一些权力的交替是在继续着的事情。</p>
这看起来是挺正常的一些事情,不过对于不少人来说,这里头也蕴含着其他不一样的一部分。皇太孙大权在握,已经不是随便说说的,权力的交接比想象中的要快,也显现的更加明显了。</p></div>